羅丹
[摘要]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語文教育適應信息時代、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必然產物。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豐富并整合了語文課堂教學內容,優(yōu)化了學習方式?;谡Z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教學要做到語言為本,堅守學科本質;學生為主體,碰撞思維火花;三評一介,提高審美素養(yǎng);人文緊隨,傳承優(yōu)良文化。語文課堂教學中以語言文字為基,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傳承祖國優(yōu)良文化,為學生獲得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助力。
[關鍵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語言為本;學生主體;三評一介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簡言之,即培養(yǎng)學生完成社會實踐活動所具備的終身發(fā)展的、具有語文學科本質屬性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對課堂教學提出了要求,作為培育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基地的課堂教學又將走向何方?這是當下語文課堂教學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從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和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四個方面出發(fā),探究課堂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一、語言為本,堅守學科本質
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姓‘語文本的任何價值都應通過語言文字體現出來”。“語”既語言,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語言是語文學習最基礎也是最本質的內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應繼續(xù)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良好語感,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語言文字的學習是語文教學的起點,語言文字的運用是語文教學的終點,語言文字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語文課堂教學中是否有語言文字的學習是判斷一堂課是否是“真語文”的重要標準,沒有語言文字學習的課堂易走向“泛語文”和“非語文”?!罢嬲Z文課是集中于語言表達的形式,品味其中的語言美,培養(yǎng)學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達力,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在完成語言學習任務的基礎上,再自然地從語言形式中感受作者的情感美、思想美,提升學生精神素養(yǎng)的課”。因此,語文課堂教學必須以語言為本,堅守語文的學科性質。
首先,教師要帶領學生咬進文字的深層,嚼出語言的真味。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咀嚼字詞、賞析句子、剖析段落、品評篇章,步步深入,品味文字中蘊含的精妙。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下的課堂教學應在學生對文章初步感受和整體感知后,抓住文章核心字詞或總領字詞,將其作為切入點,學習后對核心字詞的深化是文本學習的落腳點。字詞的學習為理解句子奠定了基礎,結合句子語境,升華字詞的內容,深化句子的意蘊。再剖析文章段落,從意境中理解文章深刻內涵。最后統觀全篇,分析語言技巧。例如,教師教學《想北平》一文時,以文中出現了十一次的“愛”字作為文章的切入點,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愛得深,所以想得切,以“想”字作為文本學習的落腳點。緊扣標題,學生通過咀嚼字詞,深刻體會作者用“想北平”而不用“寫北平”“愛北平”作為標題的深刻含義。接著賞析表達“愛”“想”情感的句子,學習作者平民化的語言形式。再剖析文中描寫巴黎等城市的段落,學習作者平民化的比較。最后品評篇章,引導學生總結作者選取平民化的北京物,運用平民化的北京語所表達出的深深故鄉(xiāng)情
其次,打鐵需趁熱,語用練習應及時。教師要善于結合上課內容巧置語言運用題,使學生在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語言運用題設置本著始于模仿,終于創(chuàng)造的原則,使學生通過學習語言表達的范例,獲得語言運用的能力。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語言運用題目應巧置,結合學生的認知上水平、教學內容,適當添加新穎的成分;數量要少而精,一節(jié)課最多一至兩道題;類型多樣,可以是基礎型、應用型和拓展型;抓住語用練習的恰當時機,即在學習完語言表達形式或語言表達技巧后,立即拋出語言運用題。課堂中巧置語言運用題不僅可以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能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在《想北平》的教學過程中,基于品味語言文字,學習語言表達的形式和技巧,設置“請以我的故鄉(xiāng)為主題,結合本文運用的表達技巧,用兩到三句話描寫故鄉(xiāng)中最想寫的內容”的語用題。
最后,積累語料,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語言文字的學習與運用離不開語料的積累和語感的作用。語文學習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適當地拓展與所學課文相關的內容,推薦課后讀物,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在整理積累、誦讀理解中培養(yǎng)語感。一般而言,推薦內容包括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使學生清晰地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或是推薦不同作者的具有相同主題的文章,使學生學習不同作者的寫作風格,打開學生思維,多角度思考。摘抄其中妙句佳段,不斷豐富學生的語料庫,反復誦讀,在誦讀中培養(yǎng)語感。
二、學生主體,碰撞思維火花
思維與言語相互依存,語言建構的正確性,體現思維清晰性;語言運用的層次性,體現思維的邏輯性。語言文字運用和思維密切相關,語文教育必須同時促進學生思維機制的發(fā)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思維是一個抽象概念,它借助語言文字把抽象的、內隱的思維具體化和外顯化。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源于反思和批判,需要學生不斷地調動思維,主動進行思維活動。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和激發(fā)學生積極進行思維活動,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思考、自主表達的時間,教師要有意識的閑,并使學生有價值的忙,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獨立思考后,全班交流,在各抒己見的過程中相互補充、相互完善、相互啟迪,不斷地碰撞出思維火花。在真實的情景中發(fā)展學生的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傳統語文課堂中教師滿堂封閉式、指示性地問,看似熱鬧的課堂,實則是學生機械地回答,并沒有撥動學生思維的琴弦,激發(fā)學生的智慧潛力。
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積極思考,讓課堂成為思維涌動的海洋,教師拋出的問題必須是開放的、不指示答案的。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應是教師投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就要求教師拋出的問題是符合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開放性問題。問題拋出后給學生充足的獨立學習和相互交流的時間,從而保證學生能認真地思考,理清思路。其次教師要關注全體,鼓勵學生。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眼光流動,關注全體學生,讓全體學生都處在課堂學習的中心,不讓弱勢學生游離在課堂邊緣。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真誠地鼓勵,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師及時追問,啟發(fā)性地引導。由于知識積累的限制,學生回答問題往往局限于一個方面或是停留在淺層,這就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及時追問,追問要有水平,抓住學生回答的漏洞,使學生能通過教師的追問有所啟發(fā),有所思考。
三、三評一介,提高審美素養(yǎng)
高中語文課本所選取的文章大多數是膾炙人口、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基本涉及美的各個領域和層面,反映出了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和人性美。語文教學將這些名篇佳作的美學價值作為培養(yǎng)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正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到的“語文教育是提高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要讓學生在語文在語言運用的學習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創(chuàng)造表現的能力”。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品味作者的語詞之美,刻畫的形象之美,語篇的結構之美和營造的意境之美,體會到語言文學的藝術美,豐富自身審美感覺,提高審美的敏銳度。語文課堂教學中,了解學生對文本的審美情況和水平的途徑就是評價。學生通過對課堂表現自評,同學評,再教師評,了解自己對文本語言形式、人物形象、語篇結構等的理解程度。最后,教師介紹自己對文本語言形式、人物形象、語篇結構等進行細致的描述性反饋,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和審美感知。
在課堂中不管是自評、同學評還是教師評,教師都應在評價之前明確學生回答問題的要求。如學生的初讀感受應說得真誠、細膩、獨特;對課文內容得理解應說得準確、全面、參考文獻:深刻。教師評價起到示例作用,評價時指出學生對哪個字或是詞抑或是某一句話賞析存在的問題,并指出具體原因,使學生自主反思,及時調整角度,提高審美感知。語文教師的審美素養(yǎng)因其閱歷和知識比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更加完善和深刻,因此教師通過認真聽學生的回答,快速抓住學生回答存在的問題,進而發(fā)現學生是否在語言文字的學習中獲得成長,是否受到了美的熏陶。在學生進行自評和同學評的基礎之上,教師進行評價,使學生明確自己存在的問題。教師對學生回答只是讓學生明確了自己不足的地方,但對自己應該達到的水平或是發(fā)展方向沒有明確的認識。因此,教師除了對學生進行評價,還要在學生發(fā)現完畢之后介紹自己的理解。教師在介紹自己的理解時,自己的理解必須達到三級要求,并逐級亮出自己的理解,將自身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以及審美感知呈現出來。通過自評、同學評、教師評,使學生獲得感知美的方法,提高自身的審美品質。教師介紹自己的基本理解,使學生對提高自身審美情趣的途徑更加明晰,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四、人文緊隨,傳承優(yōu)良文化
思維的發(fā)展、審美的鑒賞都立足于語言文字,同樣優(yōu)良文化的品讀與傳承也離不開具有存儲功能的語言文字。在學習語言文字的基礎上,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育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緊隨其后學習文字蘊含的人文內容。學生在語言文字的運用透過語言文字的表面,深入挖掘語言文字背后的文化內涵,進而發(fā)展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镀胀ǜ咧姓n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語言文字的運用體現時代的發(fā)展狀況和人的文化修養(yǎng),語文課程應該引導學生自覺選擇和繼承中國優(yōu)秀文化和革命文化,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精華,積極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和傳播”。文化傳播與建設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在教學時應將文化融入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學習語言運用的同時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意蘊。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在于將文章中的人文內容單獨拎出來大講特講,而是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水到渠成地體會其中的人文精神,傳承優(yōu)良文化。選入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兼具不同文體,不同國別,蘊含著豐富的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文化。學生通過對文章的學習,品味語言文字,挖掘出語言文字中存儲的人文內容,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進而傳播和建設社會發(fā)展的新型文化。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含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品質、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四個方面的內容,這四個方面構成一個整體,相互獨立,相互融合。在這個整體中,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是基礎,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本質,思維、審美與文化是在語言的基礎上衍生。因此,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要處理好四個方面的關系,以語言為基,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傳承優(yōu)良文化,在語言形式的學習中使學生成為具有語言素養(yǎng)和精神素養(yǎng)的語文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葉圣陶.葉圣陶論語文教育[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86.
[3]鄭逸農.‘非指示性語文課堂觀察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
[4]石修銀.論指向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學會閱讀[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8(35).
[5]景燕燕.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與培育路徑[J].課程教育研究,20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