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荷芬
摘? 要? ?紫砂壺有著獨特的成型技法,同樣的造型圖案在紫砂壺上有著不一樣的制作方法,為此歷代的紫砂藝人制作了許許多多不同的輔助工具來制作不同的紫砂壺,其中又以紫砂花貨的造型最為多變。紫砂花貨取材于自然,借用最原始的自然形態(tài)來展現(xiàn)紫砂壺的美,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如今的紫砂花貨不僅僅是單純的復制,而是通過加工后,或夸張、或凝練,提煉取舍之后,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征服了眾多紫砂陶藝愛好者,其中花卉圖案在紫砂花貨的創(chuàng)作中屢見不鮮,將自然界中的純美帶入到紫砂壺上,不僅惟妙惟肖,還可以美化人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能夠陶冶情操。
關鍵詞? ?紫砂;造型;花卉;
中國人自古就愛花,在各種傳統(tǒng)藝術文化中,花卉總是不會缺席,在傳世的各類繪畫、雕刻作品、宗教傳說、史料文獻當中都可以見到各種各樣的花卉。用花來表達各種情感成為了文學創(chuàng)作當中相當常見的手法,早在《詩經(jīng)》中就已經(jīng)開始了借用不同的花來映照人的品德,通過鮮花來表達人的喜怒哀樂是中國人祈求幸福、追求美好的產物,由此花卉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而帶上了文化,花卉也就有了各自不同的含義,久而久之便帶有約定俗成的文化色彩,而在紫砂壺中對于花卉的運用,多見于各種裝飾造型,眼前的這件“錦上添花壺”(見圖1)就是“以花入壺”的一次勇敢嘗試。
在各種藝術創(chuàng)作工藝不斷進步的同時,作為裝飾形態(tài)的花卉外形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著改變,以紫砂花貨為例,在蔣蓉創(chuàng)制“青蛙蓮子壺”之前,花貨創(chuàng)作的外形是受傳統(tǒng)紫砂光素器影響較深的,其外觀更多的是一種紫砂光素器的一種補充,這種創(chuàng)作方法在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以后逐漸陷入了瓶頸,這是茶壺結構為主體的天然界限。其后紫砂花貨有了以造型主題與紫砂壺結構相融合的塑造方式,其表達的邊界大為擴展,形態(tài)裝飾與茶壺結構的融合變化也就更加地緊密起來。
作品“錦上添花壺”就是將蓮花荷葉的外形與紫砂壺本身的結構相結合,展示出了一種夸張而生動形態(tài)的渲染力,將原本居于次要地位的裝飾提升到了與茶壺本身同等重要的地位,與表達的主題密不可分,在圓形的身筒上采用無肩嵌蓋的設計,將整片荷葉鋪陳到整個壺身,這種大膽的設計可以說頓時令人眼前一亮,壺身與荷葉的裝飾構成了整個輪廓與結構的接觸部分,其后所有的裝飾與表達都在此基礎上完成,配合點砂的裝飾手法,看似雜亂無章,卻顯現(xiàn)出亂中有序的自然生態(tài),圓形嵌蓋之上塑造了卷曲如意的裝飾花紋,這些花紋如浮雕一樣點綴在壺蓋表面,在這些裝飾的中心壺鈕聳然而立,并非是單純的圓柱鈕,而是以縱線刻出筋紋,以凹線描出裝飾紋理,宛如一朵凝聚的荷花,中心的氣孔化作了整個花蕊的中心,將整件作品的主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深入淺出的描繪與大氣典雅的輪廓,讓人感受到這種創(chuàng)作方法與結構銜接得巧妙融合,既賞心悅目,又讓人不由感嘆。
作品“錦上添花壺”的壺鈕、壺蓋、蓋上裝飾、壺身荷葉、荷葉上的金砂點綴,并非是單獨的、孤立的,而是連貫的整體設計,它們分開來看都是平平無奇的,但相互組合之后就迸發(fā)出了形態(tài)與意蘊雙重的美,而壺身的塑造決定了壺口的形態(tài)大小,壺口又決定了壺蓋的形式,搭配壺蓋才有了壺鈕的大小比例,這三者是連續(xù)且連貫的,而流、把、鈕向來三點一線,根據(jù)傳統(tǒng)紫砂的結構特點,這三者也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多大的壺鈕便有多大的壺流與壺把,所以這件作品可以說從壺身開始,便由一個點撬動全局,只是為免流、把過于單調,形成視覺上的失衡,又回歸到傳統(tǒng)紫砂對于線條的運用,棱線卷曲、流暢,既顯示了紫砂壺的骨肉勻亭之感,又增強了流、把的視覺存在感,避免了整體的頭重腳輕,將整體的風格能夠貫徹始終,精彩的壺身、壺流和壺把,在此之上錦上添花,更上一層,自此主題更加明確。
紫砂花貨自古以來便是從自然而來,以自然而生,通過借鑒眾多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這些圖形、圖案與紫砂壺結構的融合,紫砂壺的結構是不變的,而裝飾的形態(tài)千變萬化,花卉更是多種多樣,只要不停的探索、勇敢的嘗試,系統(tǒng)及理論化的總結研究,最終必定能掌握其中規(guī)律,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美妙的紫砂花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