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麗
摘? 要? 紫砂陶刻是一門獨特的技藝,它“以刀代筆”把中國傳統(tǒng)的書畫融入壺中,在紫砂壺的裝飾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更體現(xiàn)了一種深遠的人文情懷。任淦庭作為一代陶刻藝術巨匠,其陶刻藝術以傳統(tǒng)風格為主,題材廣泛、形式多樣,畫以山水、花鳥、人物、博古圖案等為主,尤以梅、竹、蘭、菊為勝,書有正、草、隸、篆、鐘鼎、甲骨文等種書體。鐫刻時以多變的刀法,表達陶刻線條的趣味和美感,將書法、詩詞、畫意表現(xiàn)于紫砂陶上,富有人文情趣。
關鍵詞? 紫砂陶刻;技藝風格;人文表達;任淦庭
清代乾隆年間陳曼生首創(chuàng)文人陶刻這一獨特的紫砂裝飾手段,把詩文書畫與紫砂藝術聯(lián)系在了一起,賦予紫砂人文的色彩,也拓展了紫砂藝術的發(fā)展空間。紫砂藝術作為一種民俗藝術,通過陶刻的植入引入了文人元素,深受精英文化的影響,并很大程度上被決定了審美趨向。陶刻藝術不斷高雅化,并具備了比較成熟的文人特征,不斷被文人雅士把玩欣賞,進入一種良性循環(huán)的發(fā)展過程。在這過程中,紫砂陶刻藝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任淦庭就是其中的一位。
任淦庭,清光緒年間出生于宜興陸平村一戶民間刻紙藝人家庭。沿至任父一輩,家道中落,生活比較清苦。任淦庭幼時只念過三年私塾,卻極為刻苦好學,對書畫表現(xiàn)出了極高的熱愛,常折樹枝席地作畫寫字,被視為奇才。15歲時,任淦庭拜宜興紫砂雕塑彩繪名手、民間畫師盧蘭芳為師,與后來的紫砂陶刻名手陳少亭成為同門師兄弟,既學習書法畫技,亦學習紫砂雕刻技藝。盧蘭芳與上袁村的紫砂陶刻名家邵云如為故交,邵云如也經(jīng)常關心照顧任淦庭,將其多年的筆墨、竹刀之法親自示范、傳授給任淦庭,這讓任淦庭受益匪淺。
任淦庭酷愛書畫,每天作畫不止,扎實的書畫藝術功底為他在宜興紫砂陶刻方面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他潛心研究紫砂陶刻藝術,從清末宜興各大書畫、金石名家的作品中吸收藝術養(yǎng)分。自己的勤奮努力加上名師的指點,使任淦庭繪畫與陶刻技藝快速長進,逐步成為一代紫砂陶刻藝術巨匠。
1? 任淦庭陶刻的技藝風格
任淦庭在書、畫及陶刻方面都有建樹,書畫上的素養(yǎng)使得他在紫砂陶刻上的創(chuàng)作得心應手。任淦庭的陶刻在其技法上有著明顯的特征,他的紫砂陶刻以傳統(tǒng)風格為主,手法大多是兼工帶寫,題材廣泛、形式多樣。他工楷、草、隸、篆、鐘鼎、甲骨文等各種書法,以篆、隸見長;畫面以山水、花鳥、人物、博古圖案等為主,尤以梅、竹、蘭、菊為勝。由于其能書擅畫,所以在具體的技藝處理上往往以書入畫、以書入刻。行刀隨意,卻一刀一書痕,隨心灑脫而不逾矩。其作品于章法布局、應物象形俱見自然雅趣。
“大石瓢壺”(見圖1)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由顧景舟制、任淦庭繪刻,由兩位巨匠合作完成,是極為稀有的上乘佳品。此件作品造型呈上窄下豐扁斜腹,直流、環(huán)狀柄、橋形鈕,底部三乳釘足。壺身繪刻蘇武牧羊,畫面紋路清晰,運刀技藝高超。人物形態(tài)逼真、構圖精美、氣韻高雅、畫面爽朗。另一側(cè)刻魯迅詩句,字跡雋永,字體結(jié)構自由不羈,筆法流暢,風格清新灑脫。兩位泰斗“珠聯(lián)璧合”,通過泥色、造型及裝飾,把紫砂作品的意韻美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是一件精、氣、神俱佳的作品。
任淦庭的陶刻通過控制運力的輕重與快慢,運刀起落準確、位置適當;以多變的刀法,注重運用深淺、粗細的組合,表達線條的趣味和美感,將書法、詩詞、畫意恰到好處地融于紫砂陶上,使作品達到虛實相輔的藝術效果,凸顯“高遠、深遠、平遠”的國畫意境,整體感覺既干凈利落,而又不失厚重的歷史韻味。其實這種技藝風格在任淦庭的其它作品中都能看到,一改清代初期以來纖細繁瑣、堆砌浮華之氣,顯現(xiàn)了簡樸大方的氣度。將陳曼生、楊彭年以降之文人紫砂概念作了更加深入的闡釋。任淦庭陶刻技藝風格是由其書畫修養(yǎng)、藝術閱歷所決定的,是不可復制的藝術巨匠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2? 任淦庭陶刻的人文表達
紫砂陶刻藝術不但要注重形式及手法上的技巧,更應是作者的人文素養(yǎng)及人格氣質(zhì)的表現(xiàn)。因為表現(xiàn)形式的技法只是手段,而人文的表達才是其靈魂,也是文人陶刻的本質(zhì)所在。
對任淦庭的作品賞析可以發(fā)現(xiàn),他的陶刻無不注重意境的表達與傳遞,體現(xiàn)出一種文人的高深情懷。人們在欣賞紫砂壺的同時,也會被這種富有意蘊的畫面與詩書所吸引,細細品味,別有感觸。朱可心制、任淦庭刻的“大圓竹壺”(見圖2),壺身一面書刻“偶仿山林勝,松風著遠聲。余甘回苦本,佳茗論泉清?!焙喲判忝?、意蘊深遠;壺的另一側(cè)刻繪了一幅清風山林、遠山人家的恬靜畫面,刀筆靈動,頗具逸筆清趣。書與畫共同營造了舒適安逸的靜美意境,表達了親近自然、返璞歸真的內(nèi)心述求。刀過留痕,不脫不滯;氣脈相連,意態(tài)從容。作品刻繪其中,氣韻其外,看似平常而內(nèi)藏神奇。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因為受道家的思想影響,文人性情多有清凈無為、返璞歸真之意。所以深受文人審美影響的紫砂陶刻,其審美意趣也有“尚樸無為”的一面,刻山水以彰其志遠,刻漁樵釣叟以寓其高逸淡泊也成了陶刻常見的表達方式。任淦庭的陶刻藝術善于運用這種人文表達方式來彰顯作品的主題。
3? 結(jié)? 語
陶刻不僅是一種紫砂的裝飾手段,更是連接文人與紫砂藝術的橋梁,它賦予了紫砂作品人文的元素。陶刻所具有的文人意趣的內(nèi)涵性,使紫砂藝術在民俗藝術中得到了升華。任淦庭作為紫砂陶刻藝術的一代巨匠,他上承清代末期陳懋生、陳研卿、沈瑞田、盧蘭芳、韓泰、邵云儒等宜興書畫、金石家,下傳當今徐秀棠、馮希雅、譚泉海、毛國強、鮑志強等宜興陶刻名師,以其特有的技藝風格與人文表達,在宜興紫砂陶刻藝術發(fā)展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 考 文 獻
[1]俞雙妹.談“勁節(jié)提璧壺”的造型風格與人文情懷[J].江蘇陶瓷,2018(04):62.
[2]高奮榮.談“德壺”的器型風格與人文寓意[J].江蘇陶瓷,2018(0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