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寅華
摘? 要? 思與行兩者是內容與形式、主觀與客觀、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的是一種謀略與藝術,彰顯的是人生智慧,思與行的相同、相融、相合,考慮行為思想,追求行為藝術,謀求行為至臻,以獲得最佳藝術效果。
關鍵詞? 紫砂創(chuàng)作;金猴獻壽壺;水中魂壺
紫砂是極具傳統(tǒng)民族精神的工藝,蒼白的文字無法道清紫砂壺藝的精妙,也無法訴說紫砂壺的思想靈魂。每件紫砂作品都應具有清晰的個性化格調與意氣,并將二者相互滲透、融會貫通,在簡練中顯生機,在平面中求變化,在點、線、面中求韻律。
藝人們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若能大膽地去繁留簡,做到有輪有廓、規(guī)矩周正、神形兼容,使人一目了然,所創(chuàng)作品會給人簡潔、優(yōu)雅之感。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與藝術很多,松柏、仙鶴、壽桃、靈芝等多種自然景物都被視為吉祥、長壽的象征。自然而然地,寓意長壽的桃子被人們稱作“壽桃”,成為祝壽文化中的重要主題?!皦厶摇北緸殚L命百歲,福如東海之意念,這吉祥的寓意承載著中國人對健康長壽的美好希冀。“金猴獻壽”本來是一個極有內涵的話題,如何在不影響紫砂壺的實用功能的前提下在壺上表現(xiàn)這一主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創(chuàng)作“金猴獻壽壺”時(見圖1),制壺藝人在承襲傳統(tǒng)的基礎上,加之現(xiàn)代創(chuàng)作理念,以雙曲線構成壺體造型,用最簡潔的藝術語言,嫻熟的制作技藝,把壺體造型與壺嘴、壺把,以面、線和諧的藝術手法一氣呵成,所制作品貫氣自然、流暢通達、剛柔并濟。
這把“金猴祝壽壺”以靈猴獻桃的美好意象為創(chuàng)作靈感源泉,寓意美滿吉祥、福滿乾坤。細致端詳該壺,整個壺身圓潤飽滿、深沉古樸、骨肉亭勻、珠圓玉潤,壺身之上,幾株桃枝蔓延而出,枝葉間碩果累累,一派豐收的吉祥景象;飽滿的壺身輔以圓鼓的壺蓋,壓蓋設計,鈍邊顯得沿線很飽滿;壺蓋之上,壺鈕是一只金猴雕塑端坐其中,尾巴靈巧地彎曲在身后,手中抱著碩大的桃子,面邊還有一段嫩枝結滿小桃,整個造型生動傳神,線條圓潤流暢,甚是生動有趣;壺柄造型為一枝老桃樹枝從壺底伸出,自然向上卷曲至壺身上方,懶懶地伸出一枝桃枝,上邊枝繁葉茂,果實累累,未完全伸出的枝葉在枝頭隨風飄搖;三彎流伸出極其優(yōu)美,嘴頭略伸向前。“金猴獻壽壺”洋溢著濃厚的自然情趣,富有生機和藝術生命力,極具觀賞價值。
立體造型講究整壺的效果,無論時空發(fā)生什么變化,任何視角、任何局部都要呈現(xiàn)出藝術魅力。因此,創(chuàng)作要十分注重整壺效果的把控,每一次創(chuàng)作都力求做到不臃腫、不笨拙,一分一寸都取舍得當,盡可能多留出空間,讓人聯(lián)想,詩意盎然。以“水中魂壺”為例(見圖2),這把壺的靈感來源于奧運場館水立方,壺身線條呈六方形,整個壺身由多個六方堆積而成,觀賞把玩起來尤感精致曼妙?!八谢陦亍庇稍V紫泥制成,色澤沉穩(wěn),器身砂粒隱現(xiàn),手感卻還是如瓷般順滑。整體呈方形,線條流暢,橫看,從壺嘴到壺柄水波微揚;豎看,從壺鈕到壺底一氣貫通。然而近觀,亦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見高低各不同”的感覺,變幻莫測。把、鈕、流的線條皆以水的靈動感,如同翻滾波浪,動感十足。壺嘴在壺肩處自然伸出,輕快飄逸,加上別致的造型,宛如鳳頭高昂。壺柄高度略低于壺嘴,提攜的重心向上。壺鈕和壺蓋均采用雙層疊加的造型設計,給整個壺的輕盈之中增添了一絲穩(wěn)重。平肩混合描金工藝,如同兩條絲帶由壺把流至壺嘴。在壺嘴、壺把、壺鈕的技巧處理上,做到了點、線、面剛柔并濟、輕松飄逸、渾然一體,但又不失高貴典雅、樸素大方的民族文化內涵的追求,空靈美妙又經得起揣摩,呈現(xiàn)出紫砂壺藝特有的藝術魄力。這把充滿美感的好壺,傾注了作者最深切的情感與思想,是汗水與智慧的凝結。
一把壺,包含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金石、書畫等等技藝,從而造就精妙絕倫的藝術品。它不僅僅是一個喝茶的器皿,還融合了紫砂藝人執(zhí)著的藝術追求與精神寄托,也被賦予了紫砂藝人無限的生活感悟。紫砂壺是有感情的,它的格調也是紫砂藝人的格調,是藝人文化修養(yǎng)、藝術修為和人生價值觀的集中體現(xiàn)。三十多年的制壺經歷讓我深刻領悟到做壺僅僅是一門技藝,是生存的基礎本領,但要深層次地把握壺藝的奧秘,學習必不可少,達到“技巧與精神”的融合?!扒伞奔劝季S邏輯、藝術修養(yǎng)和文化素質,加之嫻熟的技藝手段。俗話說熟能生巧,在長期實踐中探索成熟,在鉆研制作中求得智慧,從技巧中出精神,在進行壺藝創(chuàng)作之時就能成熟自如地馳騁于紫砂壺藝的天地之中。
參 考 文 獻
[1]蔣建軍.淺談紫砂工藝創(chuàng)作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J].中國陶瓷工業(yè),2009(02):47-48.
[2]徐新芳.紫砂工藝與創(chuàng)作技巧[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1(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