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阿麗
太康道情之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愛,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首選應該歸功于以唱腔為主的獨具特色,音樂也是區(qū)別道情和其他不同劇種的根本標志。我國戲曲藝術的不同劇種,盡管它們都有各自特有的不同劇目,不同表演風格等等,但各個劇種的最大不同則是它們的音樂(包括唱腔,唱法,曲牌,伴奏等),它們是因為聲腔不同而各自獨立發(fā)展著。同一個地區(qū)的不同劇種,雖然它們采用相同的方言,也都因為不同的唱腔和伴奏而行成劇種的,如我們河南的豫劇、曲劇、越調等等。太康道情的藝術特色,更多的也是體現在它獨特的音樂,特別是唱腔方面。
我國的戲曲聲腔,大致可分為板腔體、曲牌體和混合體三大類。而所謂的板腔體也間或使用一點曲牌,所謂的曲牌體也常呈現向板腔體發(fā)展的趨勢,所謂混合體也各有不同的一面。太康道情的唱腔應該屬于混合體一類,它不僅有[慢板]又叫“一枝梅”,[二八板]又叫“銅器垛”,[流水板]等,也使用[數落板],[耍孩兒][滾繡球]等曲牌。不僅如此,由于藝人們長期的藝術實踐,他們還創(chuàng)作和積累了許多特殊的變化唱腔,有的強調變板,如“小五板”“一鑼切”等;有的強調變腔,如“哭落鎖”等;也有的板腔都有較大變化,如‘奪口‘兩扯平等。還有因變化唱詞結構而構成不同唱腔的‘四字頓‘五字嵌‘筋斗摞兒等;加花兒與加襯字的有‘肉大鑼等等。這就增加了太康道情音樂的變化,豐富了太康道情音樂的表現力,這樣才形成了太康道情一唱到底的獨特風格。
這種一唱到底的唱腔并不顯的單調,因為它有豐富的板腔和曲牌的變化,而這種唱腔的變化,并不以寬廣的音域,華麗的花腔為主要手段,演員又以真聲演唱,所以顯得更加樸素自然、親切動人。太康道情的唱腔是以說唱結合為其重要特色的。這不只是因為它剛從說唱音樂變過來,也不是因為它的唱詞太多,其重要原因是由于太康道情劇目多為表現家庭生活故事,唱詞又通俗易懂,因此要求唱腔與唱詞保持一致,于是形成了它字多腔少,表演起來有說有唱的特點。太康道情的唱腔中加花兒與加襯字,是太康道情唱腔的又一個重要特色。什么“得兒”“哼”“啊”那呀等等,演員都有自己拿手的特殊用法。但應該說明,好的演員都不是隨便亂加襯字兒的,加花兒腔和加襯字也是劇情需要和唱腔需要的才能加襯字。例如在《王金豆借糧》一劇里,當王金豆到了他的未婚妻愛姐兒家,回憶兒時兩人一同戲耍時所唱的幾句就巧妙的加了花腔襯字兒:
“與愛姐從小一同玩耍,
俺那俺在那,俺在那背地角里
拜過天地,得兒,哎,咳? 哎? 咳
拜過天地?!?/p>
像這樣使用的花腔襯字兒,既保持了太康道情唱腔的藝術特點,又使唱腔所表達的內容更加充分,聽起來更加生動親切,也很風趣。而在這個戲的另一處,用了同樣的方法,卻表現了不同的感情,當愛姐看見王金豆不高興,就去安慰他,羞羞答答地說: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
你就該,(王金豆白:我該怎么樣?。浚?/p>
(愛姐)你就該,
(王金豆白:我該怎么樣啊?)
哎 咳……
哎 咳……
你就該把,
把,把我娶到您家里。
這里同樣是加花,加襯字,但是效果不一樣,這個更能表現出愛姐那種閨門少女含情脈脈,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感情,別有一番風味,這不是只靠板腔和曲牌的變化所能湊效的。而這種根據唱詞的需要所采取的十分靈活的唱腔變化,也正是太康道情最擅長的唱腔變化方法。在其他劇種和曲種曾有過“三條腿”“一邊順”的情況,意思是有兩個下句,而在我們太康道情的唱腔里,卻有一種作“多頭下句韻”又叫《一串鈴》的唱腔,下句達七個之多,顯得十分別致,而且在演唱上加進了許多襯字兒,藝人們稱作“肉大鑼”,使整段唱腔更加口語化。如《王金豆借糧》:
“你別慌哩,
啊,別忙哩,
我不是強盜把你欺,
有我生也不是那外邊的,
我家住到那呀八里
半地? 王彎兒 集,我 住? 到
王彎兒 祠 堂 里,那呀
我的名字叫? 王翰錫,
你想? 想咱兩個是? 啥親? 戚,
我問你認的? 不認的?!?/p>
這里的七個下句并不是簡單的重復,也不是只根據唱詞不同的字音而變化唱腔,而是根據內容的需要,劇情的需要從唱腔的曲調和唱詞,以至結構等各個方面巧妙地變化唱腔,使唱腔既完整統(tǒng)一而又富于變化,盡管這種變化是微小的,但在演唱中卻能有良好的效果,雖說是七個下韻但是不俗,聽這非常的優(yōu)美。
另外,我們初次接觸道情唱腔的時候,總容易被它那種特別的花腔所吸引,而這種花腔又總以加進各種不同的 襯字兒為主要特征。更加有趣的是每個板類都有不同的花腔,每個演員又都有自己拿手的花腔,尤其男聲的花腔就更不相同,初聽則有丑角的影響,似乎很滑稽,其實這是一種特殊的風格,如《雙拜壽》
“叫小二推車車往前去……”
太康道情丑角的花腔有嗯、哼、得兒、喔、咦,相比較來說多一些,更生活一點滑稽一點。道情的韻轍也富有特色。
由于是從曲藝演變而成,所以它長時期保留著,“一折一宮調”的原有特征,每出戲只限用一宮調,一韻到底。早期的道情就沿用這種唱法,一場或一折戲,始終不換韻,一直唱完。如:
《王金豆借糧》全劇一轍,用“一七”韻。
《勸鄰》全劇一轍,用“波梭”韻。
《張廷秀私訪》除第四場“盼樓”,用兩個“戲串之外,亦是全劇一轍,用“工聲”韻。
《玉梳記》中第三場“夜色茫茫無歸路”唱詞用的是“姑蘇”韻。
這種全劇一道轍的韻角法,在太康道情傳統(tǒng)劇目里屢見不鮮,唱例非常多。此外,道情“一折一宮調”的說法,還有著另外的含義,那是指曲調的性質而言:我們太康道情演唱由來已久的基本曲牌是宮調,換言之,在以宮、商、角、徵、羽為主音的五個調式體系中,道情以“宮”為主音:一出折子戲,一場大戲從頭至尾都是一個調子“一宮調”;在十二律呂中以“1”音為主音。
戲曲舞臺上身段、午美道具、服裝燈光都是一樣的,唯獨聲腔音樂不一樣,太康道情唱詞通俗易懂,唱腔歡快流暢,多于情趣、家長里短,這是其他劇種所沒有的,每一個劇種都有幾代的老藝人,老藝術家相互磨合,才能有它的價值,太康道情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全靠老一輩藝術家默默無聞的奉獻,更需要青年后起之秀的繼承和弘揚,才能讓太康道情更加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