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在教學中為了促進深度學習,拉長學習過程。在此背景下,筆者以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為例,通過拉長數學探究過程,深刻理解數學概念;通過拉長數學作業(yè)過程,深刻體會數學應用;通過拉長數學項目學習,深刻積累數學經驗;通過拉長數學單元整合,深刻發(fā)展學生能力。
關鍵詞:蘇教版;深度學習;單元整合
隨著學生身邊知識的快速更新和增長,他們的學習如果僅僅依靠知識的死記硬背完全不能應付,需要在課堂中學會學習和思考的方法,自己借助已有的知識去創(chuàng)造新知識或新事物 [1]。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也要轉變教學目標,從原來只關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轉變成關注“知識能力與創(chuàng)造性學習”。
為了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筆者整體把握教材中的教學目標,拉長學生的思考、操作、理解、探究過程,讓學生經歷深入的思考和領悟過程,實現知識的遷移和綜合運用。
一、拉長數學探究過程,深刻理解數學概念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就是探究知識的過程,他們在探究中理解數學核心概念,這為后續(xù)進一步深入學習復雜的數學概念提供了基礎和鋪墊。
如筆者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表內除法”時,教材安排了四次探究活動:第一次探究活動是讓學生把6個桃子分成兩堆,引導學生思考可以怎么分,這次探究目的是讓學生經歷了每堆分得一樣多與不一樣多這兩種情況,理解“平均分”的含義;第二次探究活動是給學生8個桃子,每個小朋友分2個,在分一分的探究過程中發(fā)現可以分給幾個小朋友,總結出平均分的方法,理解“包含除”的含義;第三次探究活動是把8個桃子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在分一分的探究過程中發(fā)現每個小朋友分幾個,總結出平均分的方法,理解“等份除”的含義;第四次探究活動是把12支鉛筆平均分,引導學生探究并用語言來描述兩種不同分法,進一步鞏固和運用“包含除”和“等份除”的概念。
又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厘米和米”時,為了幫助學生感受到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筆者精心安排了四次課前探究活動:第一次探究活動是用一腳的長度來量一量教室的長度,旨在幫助學生感受到“每個人腳的長度不同,量出來的長度就不一樣”;第二次探究活動是用一拃來測量課桌的長度,旨在幫助學生體會到“測量比較短的物體,雖然不同人的一拃不同,但是測量出來的誤差比較小”;第三次探究活動是用數學書來測量黑板的長度,旨在幫助學生感受到“用同樣長度的物體去測量,就會得到相同的長度,這樣就可以進行物體長度的比較了”;第四次探究活動是用尺子來測量課桌的長度,旨在幫助學生感受到“標準長度為我們測量帶來的方便”,為后續(xù)學生學習用尺子測量奠定了基礎。
在這個單元教學中,教師增加了探究活動的內容,拉長了學生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探究中充分思考和理解數學概念,感悟學習這些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價值。
二、拉長數學作業(yè)過程,深刻體會數學應用
數學作業(yè)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后用來檢查學生對該知識的掌握水平的,包括當堂作業(yè)、課后作業(yè),有的作業(yè)時間短,內容簡單;有的作業(yè)時間長,內容拓展豐富 [2]。為了幫助學生深刻體會數學應用價值,我們可以拉長數學作業(yè)過程,設計具有開放性和實踐性的數學作業(yè),先讓學生在指定時間內完成這樣的長作業(yè),再進行全班分享交流活動,增強學生對數學的喜愛之情。
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一課時,學生通過課堂學習知道了什么是面積以及怎么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課后筆者就布置了一項長時間作業(yè):估測一片樹葉的面積。當學生首次面對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時,有的學生顯得束手無策,有的學生嘗試著把樹葉的不規(guī)則圖形轉變成規(guī)則圖形,有的學生嘗試著借助小方格來數樹葉的面積。
又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一課時,課上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總結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后,筆者布置了一項長時間作業(yè):估測一個土豆的體積。在作業(yè)匯報交流中,有的學生想到了把土豆放進裝滿水的杯子里,看杯子里溢出多少水;有的學生想到了大致量出這個土豆的長寬高,從而借助長方體體積公式計算出土豆的體積。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通過拉長數學作業(yè)過程,讓學生跳出原來的思維定式,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和經驗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且學會用數學日記、數學小課題、數學調查報告、數學手抄報等方式記錄自己完成長時間作業(yè)的過程。這樣拉長數學作業(yè)過程的做法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數學思維,讓他們對自己的研究過程和數據負責,同時還發(fā)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辯證思維,讓他們在深度學習中發(fā)展數學思維。
三、拉長數學項目學習,深刻積累數學經驗
數學項目學習是以數學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方式,教師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造真實的數學情境,設計比較復雜的數學問題,讓他們在實踐中收集和整理信息,尋找設計問題的方法 [3]。
如在教學蘇教版一年級下冊“元、角、分”一課后,學生在課上通過模擬操作掌握了人民幣的認識和人民幣的簡單計算。為了幫助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會購物和人民幣的換算,我們就聯合其他學科老師一起設計了“超市購物”的數學項目學習。語文課上,語文老師帶著全班學生認識商品名稱,了解常見的商品在哪個區(qū)域;數學課上,數學老師帶著全班學生認識商品的價格,學會用20元錢挑選自己想買的商品;英語課上,英語老師帶著全班學生認識商品的英語單詞,并且讓學生學會用英語熱情大方地向陌生人介紹自己;科學課上,科學老師帶著全班學生了解商品的制作過程和生產來源。最后,各門學科的老師一起帶著全班學生到超市去購物,一邊完成學習單中的挑戰(zhàn)任務,一邊積累數學經驗。
又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球的反彈高度”數學項目時,學生圍繞“籃球、足球、乒乓球等從高處落地后會反彈”這個生活現象,提出了很多相關的數學問題,比如從同一高度落下,哪種球反彈得最高等;接著學生圍繞自己小組提出的問題設計數學實驗方法,并且通過動手實驗操作得到實驗數據和實驗結論,最后在反饋階段反思數學實驗的可行性、科學性。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舍得在學生需要的地方花時間,拉長數學項目學習時間,讓幾個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去完成數學項目學習,這樣的數學項目學習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yǎng)學生熱情大方的性格,還有助于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提高他們的高階數學思維。
四、拉長數學單元整合,深刻發(fā)展學生能力
數學單元學習是指根據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水平,以單元內容為核心,適當調整和修改教學進度,促進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多邊形的面積”時,筆者整合了這個單元的新知和練習等內容,同時考慮不同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把這個單元的知識重新整合成七節(jié)課:第一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是比較圖形的面積,屬于該單元的“種子課”,筆者采用問題導學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方式總結出比較圖形面積的方法;第二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屬于該單元的“種子課”,筆者采用問題導學的方式引導學生把平行四邊形通過折疊、剪拼等轉變成長方形,從而總結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第三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是三角形的面積,屬于該單元的“輔助課”,筆者采用自學分享的方式讓學生自學數學課本,總結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第四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是梯形面積,屬于該單元的“輔助課”,筆者采用自學分享的方式讓學生自學數學課本,總結出梯形的面積公式;第五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是面積單位換算,屬于該單元的“輔助課”,筆者采用自學分享的方式讓學生總結出公頃、平方米、平方千米之間的關系;第六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是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計算,屬于該單元的“種子課”,筆者采用問題導學的方式引導學生發(fā)現可以把不規(guī)則圖形轉變成多個規(guī)則圖形;第七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是單元總復習,屬于該單元的“輔助課”,筆者采用自學分享的方式讓學生先畫出單元思維導圖,再進行全班分享交流。
總之,教師教學每個數學知識點并不是平均“用力”的,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在他們感興趣、有內容可以探究的地方拉長教學時間,給予他們充分的思考時間,激發(fā)他們在深度學習中不僅收獲數學知識,更收獲學習數學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湯衛(wèi)紅. 整合:回歸兒童生活實踐的數學世界[J]. 小學數學教師,2017(06):14-19.
[2]? 王燕濤. 小學數學中深度學習的理解與實踐模式探討[J]. 數學教學通訊,2018(07):51-52.
[3]? 周青. 深度學習:讓數學學習真正發(fā)生[J]. 數學教學通訊,2018(1):47-48.
作者簡介:鄧瓊(1980-),本科學歷,小學一級教師,從事數學教育研究,曾獲課件制作省市一等獎、教學設計一等獎、全國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大賽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