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英, 黃逸芳, 肖麗青, 錢定金, 張 英, 朱敏娟
(江蘇大學附屬昆山醫(yī)院 小兒外科, 江蘇 昆山, 215300)
小兒靜脈細小,難以穿刺,易滑動,而靜脈留置針能減少反復穿刺造成的痛苦,減輕患兒恐懼心理,減少護理人員工作量,提高護理工作效率[1]。研究[2]顯示,小兒留置針極易引起導管堵塞、靜脈炎、液體滲出和外滲等并發(fā)癥。前饋控制在管理學上體現(xiàn)的是一種積極的、主動的控制,它通過控制影響因素來實現(xiàn)控制的目的,是一種事前控制,能防患于未然,將問題及早解決[3]。本科自2018年1月將前饋控制理論應用于降低小兒留置針并發(fā)癥過程中,取得良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11月入住本科住院輸液患兒562例,年齡為1~16歲,平均10.5歲; 所患疾病為小兒四肢骨折352例,小兒急性闌尾炎130例,小兒斜疝40例,其他疾病40例; 住院時間4~10 d, 平均6.2 d。根據入院時間分成2組, 2組患兒在年齡、疾病、性別、血管情況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對2組患兒進行操作的護士均為依據“護士條例”獲得護士執(zhí)業(yè)資格的注冊護士。均采用美國BD公司生產的BD Intima Ⅱ密閉式靜脈留置針(規(guī)格型號為: 24 G ×0.75 IN), 一次性使用醫(yī)用透明貼膜為美國3M公司的9534HP型號系列。置管后均使用小兒靜脈留置針觀察記錄表單,記錄使用情況。置管后使用時間按照美國輸液護理學會規(guī)定淺靜脈留置針的留置時間為72~96 h,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 觀察組采用前饋控制理論,由1名護士長、2名護理組長、2名N3護士和1名靜療組專科小組成員共6名成員組成前饋控制小組,制定小組職責和分工。
1.2.1 前饋小組準備工作: 前饋小組成員做好穿刺部位選擇、留置期間的的護理要點、拔管護理及躁動患兒的固定約束問題匯總。然后進行《輸液治療護理實踐指南及實施細則》培訓和考核,科室護理人員考核合格率100%, 并制定適合于科室的《小兒靜脈治療手冊》小冊子。將科室常用藥物的不良反應,是否容易滲出和滲出后的處理,速度要求以及小兒留置針穿刺護理要點技巧、敷料固定、沖封管方法和注意事項、健康教育等理論整理完整,人手一本,放于工作服口袋,便于隨時翻閱。
1.2.2 提高輸液穿刺成功率: 選擇合適的穿刺部位和在靜脈輸液前采用淺靜脈血管評級法。小兒輸液部位首選上肢非慣用手臂遠端血管,避開肢體關節(jié)、皮膚及感覺異常區(qū)域; 嬰幼兒選擇額正中靜脈、耳后靜脈、顳淺靜脈等。下肢靜脈由于靜脈瓣較多、血流相對比較緩慢,易造成藥物滯留,發(fā)生靜脈炎,因此不作為首選。在靜脈輸液前采用淺靜脈血管評級法[4], 淺靜脈血管評級分為4級。0級為靜脈血管明顯,張力較大; 1級為皮膚下見靜脈血管,略突出皮膚; 2級為淺靜脈不充盈; 3級為靜脈塌陷。根據評級標準確定穿刺難度系數(shù),盡量選擇0級或1級的靜脈。根據血管評估的級別選擇不同年資護士操作,如果患兒血管評估為2級或3級,由高年資護士穿刺,提高輸液穿刺成功率。
1.2.3 進針方法的培訓: 在小兒靜脈穿刺過程中,經常會發(fā)生由于小兒不配合而導致的進針不順利或者留置針進針偏差,最終導致穿刺失敗。所以,為小兒患者輸液,護士必須掌握單手退針法進行操作,在操作過程中左手固定患兒及穿刺部位,右手進針,進針時針尖與皮膚角度為15~30 °見回血后再進入少許,松開止血帶,右手持針座及針翼,將導管及針芯一起送入血管,左手固定針座,右手撤出針芯。
1.2.4 敷料固定: 由于小兒出汗多,選用3 M公司生產的9534系列貼膜,解決了因出汗導致敷料脫落的現(xiàn)象。在粘貼敷料的過程中,選擇無張力性粘貼方法操作,肝素帽留在透明敷料外,隔離栓固定在敷料內,延長管U形固定在敷料外,在小標簽上寫好置管時間及操作者姓名。
1.2.5 沖封管方法和注意事項: 選用BD公司生產的BD福徠喜預充式導管5 mL注洗器進行脈壓式沖管及正壓封管(不間斷推注,邊推注邊旋轉式退出針頭,待針頭即將完全退出時先夾閉導管再拔出針頭),以免堵管或血栓形成,如有堵管,禁止用力推注。
1.2.6 靜脈炎的預防: 使用一次性精密過濾輸液器有效過濾(本科統(tǒng)一使用武漢智訊創(chuàng)源科技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的一次性使用精密輸液器),精密靜脈輸液器的藥液過濾器是雙層核孔膜制備,具有雙層過濾效果。此種核孔膜濾孔相對纖維素制備的更加規(guī)則,納污能力更強,在過濾藥品時精度更高,且這類孔徑分級非常嚴格,進行過濾時不會因為輸液的量、酸堿度的影響而出現(xiàn)脫落情況,所以在輸液時安全性能更高,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5]。
1.2.7 留置期間的護理要點: 告知患兒輸液過程中避免肢體下垂,不輸液時可正常活動,但不可劇烈運動,保持穿刺點清潔干燥,防止污染。經常巡視病房,觀察輸液是否通暢,針頭是否脫出,輸液部位有無腫脹、疼痛、液體外溢等。一旦發(fā)現(xiàn)液體外滲,及時處理。對于異常躁動的不合作患兒,利用輸液小夾板固定,防止留置針脫落。
觀察護士穿刺成功率、導管堵塞、靜脈炎以及液體滲出和外滲情況。
觀察組護士穿刺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導管堵塞、靜脈炎、液體滲出和外滲等并發(fā)癥發(fā)生例數(shù)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2組患兒的穿刺成功率及并發(fā)癥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 **P<0.01。
在臨床工作中,小兒留置針的應用已較為普及,留置針的應用大大減輕了患兒痛苦,但對護士的各方面工作要求也更高,要求在前期必須能全面進行風險評估,了解留置針的并發(fā)癥,落實各項培訓和考核,形成工作制度,才能更好地應用留置針。小兒在輸液過程中極易引起液體滲漏、導管堵塞、靜脈炎等并發(fā)癥,這將對留置針的使用效率及使用壽命產生較大影響,甚至會引發(fā)護患糾紛[6]。前饋控制能對小兒留置針的管理進行積極的、主動的控制,查找各項并發(fā)癥產生的原因,并落實相關護理措施,減少各類隱患,減少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在使用過程中,護理人員也鍛煉了評判性思維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專業(yè)能力,更好地詮釋了優(yōu)質護理的內涵,提高了滿意度,改善醫(yī)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