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瑞
李鎮(zhèn)西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里說:“公眾號文章寫多了,會發(fā)現(xiàn)一些‘規(guī)律,只要是為教師說話的文章,比如呼吁提高待遇,后面總是一片叫好:‘還是李老師理解我們,這才是接地氣的真專家!閱讀量很快突破100000+?!崩铈?zhèn)西先生只列舉了“呼吁提高待遇”的例子,如果推而廣之,再列舉一個“呼吁給老師減負”的問題,“后面總是一片叫好”的結論也一定成立。是的,無論在什么場合,只要提起“老師負擔”這個問題,那必然是一邊倒,都會說個“重”字,連接起來就是:“老師負擔重!”一個“重”字似乎壓得老師喘不過氣來,甚至有些窒息的感覺。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強調,今年要下大力氣為教師減負。他指出,考評、比賽、填表、評估還有各種與教育教學無關的社會性事務,給老師增加了很多負擔,今年將專門出臺中小學教師減負政策,全面清理“負擔因子”,規(guī)范學校的辦學行為,真正把教師從“表叔”“表哥”中解脫出來,讓教師們有時間、有精力來研究教學,提高專業(yè)化水平。
減負政策一出臺,歡呼聲一片。時過數(shù)月,從落實情況來看,效果還是很明顯的。很多老師反映,現(xiàn)在的學校“非教學”負擔消減了不少,老師加班加點應付上級布置的“非教學”任務的不正常行為也減少了許多。減負之后,教師明顯覺得額外負擔輕了,壓力小了,時間也因此充裕了,日子“舒適”了。
寫到這里,我想起了哈佛大學經(jīng)濟學教授穆來納森。穆來納森天資聰慧,唯一的煩惱就是“時間缺失”,在稀缺的時間里,很多事情都難以落實。他在研究“窮人為什么窮”這一課題時,有了一個驚人的發(fā)現(xiàn),那就是窮人的焦慮和他的焦慮本質上是相同的,窮人缺少金錢,他缺少時間,都是在為稀缺性資源而焦慮。他認為,長期處于資源匱乏的狀態(tài)下,人們對這些稀缺性資源的追逐,已經(jīng)壟斷了人的注意力,以至于讓人忽視了更重要、更有價值的因素,造成了心理的焦慮和資源管理能力的缺乏。
也就是說,一個長期特別窮困或者特別沒有時間的人,他的智力和判斷力已經(jīng)全面下降了,即使突然給窮人一大筆錢,突然給“時間缺失的人”一大把時間,他也不可能得心應手地管理金錢與時間。原因在于長期的資源稀缺,培養(yǎng)起了一種“稀缺頭腦模式”,他的頭腦會直截了當?shù)乇贾∪辟Y源而去,根本沒有更多的“寬帶”考慮其他,只會安于現(xiàn)狀,缺乏長遠發(fā)展的愿景和能力。
這個問題很容易得到實踐的驗證。很多老師平時工作非常忙碌,晚上還要時不時地加班,在巨大壓力的壓榨下,總是盼望周末或假期的到來,并經(jīng)常說,一旦到了休息日就會去干自己想干的事。但是,真的到了休息日,大把的時間給他,他卻是六神無主,不知道自己要干些什么,這也不想去弄,那也懶得去處理,甚至連吃飯、睡覺都失去了規(guī)律,惶惶不可終日,似乎是患上了“懈怠癥”,從而懷念起上班時忙碌卻有一定規(guī)律的生活,盼著早日開學回到學校。很多老教師一旦退休,會在大把的空閑時間里失去自我,整日昏昏沉沉。人往往因為時間缺失而焦躁,也往往因為時間充裕而寂寥。
受到長期“稀缺頭腦模式”的影響,時間資源管理能力會逐漸下降。對時間的管理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藝術,能藝術地管理時間的人,往往才是高效做事的人,也是旗開得勝的人。那么,在減負之后,如何提升教師時間資源管理的能力,合理支配這些因減負而節(jié)余的時間,謹防“懈怠癥”的發(fā)生,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話題。
首先要明確的一個問題是,給教師減負并不是減其“所有”,讓教師成為“甩手掌柜”“閑大人”,去聊天、睡覺,甚至下棋、打牌,溜回家去搞副業(yè),于是課也不備了,作業(yè)也不批閱了,教室也懶得去了,對學困生也懶得去幫扶了。我們的理解是,給教師減負,一是削減那些行政命令性的、與教學毫無干系的繁雜事務,讓老師們從“不務正業(yè)”的怪圈中走出來;二是削減那些教育教學中的臃腫而無效的程式和環(huán)節(jié),撥冗就簡;三是避免教學任務安置過重的亂象,力戒因班額過大、延長工作時間等因素給老師帶來的“陀螺旋轉”。一言以蔽之,減負絕對不是讓老師無所事事,空虛懈怠,減負不能成為教師松懈、無為、推卸責任的借口,減負是為了讓老師輕松上陣,把教育教學這項主體工作干得更好、更完美。
從高壓態(tài)勢和繁雜事務中解脫出來的教師,“翻身農(nóng)奴把歌唱”,但唱歸唱,卻不能忘乎所以,不能荒廢事業(yè),貽誤工作,要活而不亂,張弛有度,以充沛的精力和振奮的精神,做好教育教學研究、備課、批改作業(yè)等工作,及時充電學習,不斷提高專業(yè)化水平;要學會管理時間、利用時間,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把功夫用在教學上,少一些形式主義,多一些現(xiàn)實主義。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時間的管理和利用亦是如此。時間管理是指有效地利用時間,降低變動性,判斷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其最重要的功能是把事先的規(guī)劃作為一種提醒和指引。在時間分配上要多動腦筋,合理規(guī)劃,通盤考慮,要避免“稀缺頭腦模式”的不良影響,做“藝術管理時間”的主人,經(jīng)常進行老師間的教學切磋,主動深挖教材、精批精改作業(yè),經(jīng)常性地進行讀書寫作,做到未雨綢繆,運籌帷幄。
減負之后,如何引導教師抓住機遇,更好地做好教育教學工作,也是擺在學校主管領導面前的一個研究課題。學校領導要充分認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和嚴肅性,合理規(guī)劃,宏觀調控,在方法方式上多進行一些技術指導,依靠典型引路,讓老師們有章可循,從而順利度過轉型期,做一個輕松愉快、樂教樂為的好老師。北京十一學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學校在宏觀掌握的情況下,給學生和老師充分的自由權,學生可以選班上課,班級可以不要班主任,老師可以自主選擇和自由整合課程,學?;静婚_會,不檢查教師坐班情況和備課情況,基本不舉行公開課……但如此放松和自由,并不是讓教師什么也不干,而是在充分相信教師“高度自覺”的基礎上,讓教師有時間思考,用心琢磨教學,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程序,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因為大家都明白,創(chuàng)造是需要時間的,創(chuàng)新是需要斟酌的,沒有時間的支撐,負重而行,倉促上陣,不可能生成創(chuàng)新型課堂,也很難有理想化的真實教育。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qū)鄭旺鎮(zhèn)灣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