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峰 宿兆顏 楊文俊 任保利
(呼和浩特中安醫(yī)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胰腺癌是45~65歲人群多發(fā)的胰外分泌腺惡性腫瘤,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癥狀多表現(xiàn)為消瘦、黃疸、腹痛、食欲減退等[1]。近年來,胰腺癌發(fā)病率持續(xù)上升,臨床病死率高,預后效果差,是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消化系統(tǒng)腫瘤疾病之一。晚期胰腺癌約有70%發(fā)生在胰頭部位,胰尾病變較少。本研究對33例胰腺癌患者采用中醫(yī)藥治療方案,取得一定效果,現(xiàn)對研究內容報告如下。
研究對象為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胰腺癌患者33例。整理臨床資料,男性21例、女性12例,年齡范圍47~70歲,平均(55.82±7.16)歲,病程均超過6個月;其中胰頭腫瘤22例,胰體腫瘤8例,胰尾腫瘤3例,出現(xiàn)轉移患者27例,并發(fā)腹水患者4例,腹腔內轉移患者5例;行化療患者23例、放療患者11例,另有9例患者僅接受對癥支持治療。研究前告知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存在的風險和意義,征得書面同意;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許可本次研究。
基礎治療:所有患者均予以營養(yǎng)支持和對癥治療,部分患者曾有切除病灶手術史,但入組后停止放化療、手術、靶向治療等其他方式。
中醫(yī)藥治療:(1)脾虛痰濕患者多面色少華、明顯消瘦,上腹疼痛不適,且常惡心嘔吐、口干舌燥,給予香砂六君子湯治療,以木香、陳皮、黨參、砂仁、茯苓、半夏、白術和炙甘草配伍煎服,若患者腹部觸有結塊則加貓爪草、膽南星;若患者四肢浮腫則加木瓜和車前草;若患者食欲不振嚴重則加山楂。(2)濕熱散結患者可伴有發(fā)熱,??诳什幌诧嫞詶d子、大黃、茵陳、蛇莓、八月札、腫節(jié)風和半枝蓮配伍煎制茵陳蒿湯,若伴有胸脅則加香附和柴胡;若腹脹嚴重則加木香及大腹皮;若患者小便不暢則加車前草、通草。(3)肝郁血瘀患者面色暗沉,長期腹痛劇烈,伴有便秘或溏瀉,中藥可選桃仁、當歸、川芎、香附、枳殼、烏藥、牡丹皮、延胡索、五靈脂、紅花、赤芍和甘草,淤血嚴重患者則加莪術和三棱。(4)陰虛內熱患者有盜汗癥狀,舌苔紅燥或少苔,藥劑選擇麥冬、玉竹、北沙參、生地黃、薏仁、半枝蓮、石見穿、八月札和川楝子,配冰糖煎服,明顯腹脹患者增添香附和大腹皮;伴有血虛患者可加首烏與白芍。(5)氣血兩虧患者神疲力乏,舌質和爪甲均呈淡白,給予八珍湯治療,用藥有黨參、當歸、白芍、白術、茯苓、川芎、熟地黃和炙甘草,便秘患者加砂仁、木香和厚樸。以上藥劑均以清水煎服,1劑每天煎服3次,持續(xù)治療20天。
療效判定參照WHO相關標準[2]:腫瘤完全消失持續(xù)1個月以上即為完全緩解;腫瘤縮小大于50%且持續(xù)1個月以上即為部分緩解;腫瘤有所縮小即為輕度緩解;病情無改善、疼痛無減輕即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輕度緩解率。采用數字模擬法評價疼痛程度,0~10分,評分與疼痛程度成正比。
33例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3.94%。采用中醫(yī)藥治療前患者疼痛評分(8.21±2.58)分,治療后為(5.85±2.27)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945、P=0.000),見表。
表 33例患者治療結果 [n(%)]
胰腺癌在中醫(yī)學例屬伏梁范疇,即心下到臍周形成包塊或氣塊病癥,主要病因在于氣血瘀結[3]。患者胰腺病變形成包塊,由于位置特殊初期多處于隱匿狀態(tài),不易發(fā)覺,往往臨床確診時病情已進入中晚期,因而預后效果降低。臨床實施手術切除病灶組織清除率僅為15%~20%,術后復發(fā)率高,效果欠佳;實施放化療則需要患者有足夠的耐受力,而胰腺癌本身對能量消耗嚴重,因此難以耐受足量的放化療藥物。中醫(yī)治療胰腺癌優(yōu)點在于辯證治療,可針對患者脾虛痰濕、濕熱散結、肝郁血瘀、陰虛內熱及氣血兩虧五種病癥類型調整用藥,對癥予以鎮(zhèn)痛、活血、行氣、抗癌等治療,還可提高患者免疫能力,從而延長生存,中藥材煎服內用較西藥治療對患者毒副作用更小。本文中33例胰腺癌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3.94%,與治療前相比,患者疼痛情況明顯改善。綜上所述,中醫(yī)藥應用于胰腺癌治療效果顯著,對緩解患者疼痛作用明顯,有利于改善預后,值得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