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宋教坊舞樂、宮廷雅樂中“引舞”及“舞頭”的概念內(nèi)涵分析

2019-06-28 00:18:46朱彥雷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5期

朱彥雷

【摘 要】 本文對宋教坊舞樂、宮廷雅樂文、舞二舞中的“引舞”及“舞頭”的概念內(nèi)涵進行了詳細的論證和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引舞”和“舞頭”并非是兩種不同的職司或腳色。“舞頭”是從時空前后的角度對某種“引舞”所定義的說法。教坊舞樂中,“舞頭”就是舞樂開頭部分上場的舞者,具備“引隊”功能,又可稱其為“引舞”。在雅樂文、武二舞中“舞頭”就是位于八佾舞郎前方執(zhí)旗幟的“引舞”。本文還證明了宋紹興十三年郊祭時文、武二舞所遵循應該就是北宋政和三年所修訂的制度。

【關(guān)鍵詞】宋代教坊舞樂;引舞;舞頭;禮樂制度

一、引言

宋代教坊舞樂、宮廷雅樂文、武二舞中都有“引舞”、“舞頭”等說法,王國維先生在《宋元戲曲史》中認為古雜劇中的“戲頭”始于古代舞蹈中的“舞頭”,并認為“引舞,亦謂之引舞頭”,[1]對雜劇腳色的形成做了重要的貢獻。近世學者對此進行了新的研究并更正了王國維先生關(guān)于“引舞始于唐”的觀點,同時認為“舞頭”和“引舞”,是不同的腳色,功能時有重合, [2]并對“舞末”和“副末”也進行了分析。[3]而筆者認為“舞頭”是從時空前后的角度上對某種“引舞”所定義的一種說法,二者并非完全兩種不同的職司或腳色,在界限上,“舞頭”一般都是“引舞”,而“引舞”卻并非全是“舞頭”。先從教坊舞樂中的“舞頭”進行分析。

二、教坊俗樂中的“舞頭”

在宋朝之前,唐代宮廷教坊舞隊中,就有“首”和“尾”的提法,基本上同宋代“舞頭”和“舞末”概念類似,崔令欽《教坊記》[4]有:

開元十一年初,制圣壽樂,令諸女衣五方色衣,以歌舞之。宜春院女教一日,便堪上場,惟搊彈家彌月乃成。至戲日,上親加策勵曰:“好好作,莫辱沒三郎?!绷钜舜涸喝藶槭孜?,搊彈家在行間,令學其舉手也。

上述史料中,宜春院內(nèi)人歌舞技藝要遠遠高于來自平民的“搊彈家”,為了培訓,唐玄宗令宜春院內(nèi)人作為舞隊的行首和行尾,并將“搊彈家”置于其行間以學習內(nèi)人們的舞蹈姿勢。在空間位置上,宜春院內(nèi)人居于舞隊的前后,其作用在于令“搊彈家”,“學其舉手”,如果稱位于隊首舞者的為“舞頭”的話,那位于隊尾的舞人就相應的稱之為“舞末”了,同書[5]還有:

宜春院亦有工拙,必擇尤者為首尾。首既引隊,眾所屬目,故須能者,樂將闋,稍稍失隊,余二十許人舞,曲終謂之合殺,尤要快健,所以更須能者也。

圣壽樂舞衣襟皆各繡一大窠,皆隨其衣本色制就縵衫。下才及帶,若短汗衫者以籠之,所以藏繡窠也。舞人初出樂次,皆是縵衣,舞至第二疊,相聚場中,即于眾中從領(lǐng)上抽去籠衫,各納懷中。觀者忽見眾女咸文繡炳煥,莫不驚異。

開元時期創(chuàng)制的“圣壽樂”是大型舞樂,其中有很多疊次,并且在不同疊次其舞蹈表演風格也不相同。從第一疊舞者著“縵衫”“藏繡窠”,到第二疊“抽去籠衫”“文繡炳煥”,多重疊次,不同的演出風格,就從時間序列上對演出效果提出了要求。因此在舞樂開始階段,因“眾所屬目”,必須“故須能者”,選擇其中舞蹈技藝優(yōu)秀的,而且“首既引隊”,點明舞“首”為“引舞”的可能性;而曲終時,因“尤要快健”,所以“更須能者”。時間序列上的先后,導致“必擇尤者為首尾”,這符合觀眾對于多疊次的大型舞樂的觀賞心理,同時也符合大型舞樂的組織規(guī)律,用技藝精湛的舞者負責開頭的暖場及結(jié)尾的高潮。而“樂將闋,稍稍失隊”,說明在第一疊舞曲將要結(jié)束之時,舞“首”完成舞蹈動作后,緩緩離場,實現(xiàn)其“引隊”功能,然后“余二十許人舞”。這樣首先上場的舞“首”和之后舞隊就在時間上串了起來,作為大型舞樂的有機構(gòu)成部分,舞“首”的舞蹈與之后舞隊的舞蹈在節(jié)次邏輯上具有天然銜接性,這應該是“首既引隊”具有的實際意義。如果從時間上去考察整個圣壽樂的演出,把最先演出的舞“首”稱之為“舞頭”,把最后演出的舞“尾”稱為“舞末”,從“首既引隊”的功能描述上稱“舞頭”為“引舞”,應該是符合演出實際的。

上述史料中的“首”與“尾”,分別在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上與舞樂的“頭”和“末”聯(lián)系了起來。關(guān)于“舞頭”,唐代詩人王建在其《宮詞》中有“一時起立吹簫管,得寵人來滿殿迎。整頓衣裳皆著卻,舞頭當拍第三聲?!盵6]描述的正是“得寵人來”時歌妓匆忙迎接的場景,而“舞頭當拍”,正值“整頓衣裳皆著卻”之時,也恰說明樂曲剛開始不久,這又在時間上將“舞頭”跟舞樂的開頭聯(lián)系起來,“舞頭”就是舞樂開頭上場的演出者。

再看宋代教坊舞樂中的“舞末”,據(jù)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九“宰執(zhí)親王宗室百官入內(nèi)上壽”條中的記載:[7]

舞者入場,至歇拍,續(xù)一人入場,對舞數(shù)拍,前舞者退,獨后舞者終其曲,謂之舞末。

后舞者終其曲,稱為“舞末”,這也是在時間上將“舞末”同舞樂結(jié)尾聯(lián)系起來,“舞末”就是舞樂結(jié)尾的演出者。周密《武林舊事》卷一“圣節(jié)”條中有[8]:

第一盞,篳篥起《萬歲梁州》曲破,齊汝賢。舞頭豪俊邁。舞尾范宗茂。

其中,“舞尾”就是“舞末”。既然“舞末”是舞樂結(jié)尾部分的演出者,那么與其對應的“舞頭”,也應該同唐代一樣,是舞樂開頭的演出者。這都是從演出時間先后的順序上對樂舞開頭以及結(jié)尾的舞者定義的說法,而宋宮廷雅樂文、舞二舞中的“舞頭”則又有不同。

三、宮廷雅樂文、武二舞中的“引舞”與“舞頭”

再,宋代用于郊廟奉祀以及大朝會的宮廷雅樂的文、舞二舞中也有“舞頭”和“引舞”的說法。有的學者則認為“引舞”和“舞頭”在宋代都是專門設置的職司或者制度,[9]研究者們多引述《宋史》中的如下內(nèi)容作為支撐的依據(jù):

樂工、舞師照在京例,分三等廩給。其樂正、掌事、掌器,自六月一日教習,引舞、色長、文武舞頭、舞師及諸樂工等,自八月一日教習。[10]

上述史料中有“引舞”,“色長”,“文武舞頭”等說法,似乎在郊廟奉祭和大朝會的文、武二舞中,“引舞”和“舞頭”是獨立的職司,由不同人員擔任,事實果真如此么?

上述記載的是宋高宗紹興十三年(1143年)郊祭太社、太稷、九宮時招募樂工的情況。從北宋立朝到南宋滅國,用于郊廟祭祀和大朝會宴樂的文、武二舞的禮儀規(guī)范經(jīng)歷過多次修訂,基本都集中在北宋,修訂內(nèi)容包括禮儀用樂、宮懸器具、衣冠執(zhí)物、舞蹈動作等細節(jié),人員配備上變化較小。南宋在儀禮用樂制度上基本上遵循的是北宋舊例。

南渡之后,大抵皆用先朝之舊,未嘗有所改作。[11]

紹興十一年(1141年),宋金議和,儀禮開始恢復。根據(jù)《宋史》在政和三年之前,[12]文、武二舞只有“引舞”和“舞郎”,并沒有“舞頭”,而政和三年修訂的禮儀中增加了“引舞頭”和“引舞人”的說法。紹興十三年的“文武舞頭”應該是沿襲政和三年的說法,并且政和三年還分別在舞隊前方增設了兩名舞色長,同時武舞中執(zhí)鐸的兩人改為執(zhí)單鐸、雙鐸各兩人,“引舞”人數(shù)比之前也增加了兩人,而衣冠服色制度也與前代不同。據(jù)《宋史》,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議禮局上奏并被詔許頒行的“親祠二舞之制(大朝會同)”的記載:[13]

文舞六十四人,執(zhí)籥翟;武舞六十四人,執(zhí)干戚,俱為八佾。

文舞分立于表之左右,各四佾。

引文舞二人,執(zhí)纛在前,東西相向。舞色長二人,在執(zhí)纛之前,分東西。

若武舞則在執(zhí)旌之前。

引武舞,執(zhí)旌二人,鼗二人,雙鐸二人,單鐸二人,鐃二人,持金錞四人,奏金錞二人,鉦二人,相二人,雅二人,各立于宮架之東西,北向,北上,武舞在其后。

舞色長幞頭、抹額、紫繡袍。引二舞頭及二舞郎,并紫平冕、皂繡鸞衫、金銅革帶、烏皮履。

(大朝會:引文舞頭及文舞郎并進賢冠、黃鸞衫、銀褐裙、綠□襠、革帶、烏皮履;引武舞頭及武舞郎并平巾幘、緋鸞衫、黃畫甲身,紫□襠、豹文大口褲、起梁帶,烏皮鞲。)(筆者按:該條在史書中屬于小字部分)

引武舞人,武弁、緋繡鸞衫、抹額、紅錦臂鞲、白絹褲、金銅革帶、烏皮履大朝會同。

至于新添加的“舞頭”(引舞頭)的人數(shù)配備、職責以及是否可兼任,都不明確。鑒于文、武二舞的“舞郎”、“引舞”、“舞色長”均為左右對稱布局,“舞頭”人數(shù)應該為偶數(shù),至少為兩人。為了便于分析,暫且認為文、武“舞頭”人數(shù)各為兩人,并且根據(jù)是否由內(nèi)部人員兼任分成兩種情況,制成表1如下:

南宋祭祀禮樂制度多遵循“先朝之舊”,上述史料說明在此次祭祀中,二舞八佾的“舞郎”一共128名,而“引頭”又是史料沒有提及的說法,涉及“引”和“頭”應該就是“引舞”和“舞頭”,二者一共24名,則“舞郎”、“引舞”以及“舞頭”的總數(shù)為152名。根據(jù)表1,政和三年以前總?cè)藬?shù)是150名,因此不可能是政和三年之前的制度,而政和三年(不兼)情況下,扣除色長后“引舞”、“舞頭”和“舞郎”總?cè)藬?shù)為156名,也不可能是這種情況。因此,宋高宗紹興十三年(1143)年郊祭所遵循的只能是政和三年修訂的制度,并且“舞頭”并非另設,而是由內(nèi)部人員兼任。

政和三年史料中文、武二舞均有舞色長、引舞(引某舞)、引舞頭(引某舞頭)以及舞郎等說法;同時,武舞還有引武舞人的說法,而文舞則沒有引文舞人的說法。而對于舞色長,則有:

丞周執(zhí)羔言:“大樂兼用文、武二舞,今殿前司將下任道,系前大晟府二舞色長,深知舞儀,宜令赴寺教習?!盵15]

教坊本隸宣徽院,有使、副使、判官、都色長、色長、高班、大小都知。[16]

可見“舞色長”是大晟府或者教坊中專設的職官,其“深知舞儀”,可以負責“教習”,并且舞色長跟引舞頭的衣冠服色的規(guī)定并不相同,引舞頭不可能由舞色長兼任。從政和三年的制度中扣除舞色長,則剩下的人員根據(jù)所執(zhí)之物,將引舞分成執(zhí)旗幟(執(zhí)纛或執(zhí)旌)以及執(zhí)樂器(鼗,雙鐸,單鐸,鐃,持金錞,奏金錞,鉦,相,雅)兩類,并和舞郎一同制成人員數(shù)目分布表2,根據(jù)職司名稱和是否有服色規(guī)定的情況制成表3。

比較表2和表3,發(fā)現(xiàn)二者可以完美對應起來,政和三年制度中的人員數(shù)目以及衣冠服色都已明確,之前困惑的概念層次及包含關(guān)系也已明晰。所謂的引舞頭(“舞頭”)就是“引舞”中執(zhí)旗幟的人員,而引舞人就是“引舞”中的執(zhí)樂器的人員,而引舞頭和引舞人是從手執(zhí)器物的不同為了區(qū)分而引入的。

整理《隋書》“音樂中”、[17]《唐六典》“太樂署”、[18]《宋史》[19]以及《宋會要輯稿》“樂三”[20]中關(guān)于文、武二舞中“引舞”與“舞郎”的衣冠服色制度異同情況,制成表4。

通過表4可以看出,由隋到宋,引舞頭(“舞頭”)和引舞人的衣冠服色多有變化,兩者時同,時不同,北宋就有至少兩次變化。在以衣冠服色來表征品級高低的古代社會,這種反復現(xiàn)象也正說明了二者并不存在品級上的差別,也就是說引舞頭(“舞頭”)中的“頭”與“引舞”當中具有組織、管理職能的職官并不想干,引舞頭(“舞頭”)并非是“引舞”的“頭”。而二舞中執(zhí)旗幟的引舞頭(“舞頭”)的衣冠服色同“舞郎”卻一直都是相同的,“舞頭”同“舞郎”的關(guān)系更為密切,這或許可從兩者在場上相對位置得到印證。

據(jù)政和三年的史料,所謂“宮架”是用于懸掛或者擺放樂器(一般鐘、磬等)的架子,在大祭祀禮儀中一般在四個方向上橫、縱布置若干編鐘、編磬以及其他禮樂用器,形成一個口字型的區(qū)域?!氨怼奔次璞?,為宮架南北中軸線上的標旗,一共四個,彼此相距四步,用于文、武二舞各種規(guī)范舞蹈動作的場上位置指引。

據(jù)政和三年的史料,武舞時,“舞郎”似乎置于全部“引舞”(執(zhí)旌者以及執(zhí)樂器者)的后方,這條記錄本身自相矛盾。原因是的“引舞”位于宮架之東西,也就是口字型宮架左、右兩條南北豎邊上,呈南北方向的左、右兩列縱隊,手執(zhí)器具以引導舞形,其位置是固定的。而八佾之舞是在口字型宮架的中間區(qū)域排演,執(zhí)器具的“引舞”在空間上應該是在左、右兩邊夾著“舞郎”,而不應是在“舞郎”的前面。另,據(jù)宋元豐二年(1079年)詳定朝會大樂的奏請,執(zhí)樂器的“引舞”與“舞郎”是明確的“夾引”關(guān)系,史料如下[21]:

其四、武舞服平巾幘,左執(zhí)干,右執(zhí)戈。二工執(zhí)旌居前;執(zhí)鼗、執(zhí)鐸各二工;金錞二,四工舉;二工執(zhí)鐲、執(zhí)鐃;執(zhí)相在左,執(zhí)雅在右,亦各二工;夾引舞者,衣冠同之。

再據(jù)《隋書》“音樂志”有:[22]

武弁,朱褠衣,烏皮履。三十二人,執(zhí)戈,龍楯。三十二人執(zhí)戚,龜。二人執(zhí)旍,居前。二人執(zhí)鼗,二人執(zhí)鐸,二人執(zhí)鐃,二人執(zhí)錞。四人執(zhí)弓矢,四人執(zhí)殳,四人執(zhí)戟,四人執(zhí)矛。自旍已下夾引,并在舞人數(shù)外,衣冠同舞人。

可見,隋代時執(zhí)樂器的“引舞”同“舞郎”位置關(guān)系同樣也是“夾引”,由此,筆者認為政和三年所修訂的文、武二舞禮儀中,手執(zhí)樂器的“引舞”(引舞人)同八佾“舞郎”的空間關(guān)系仍然是在左右兩邊“夾引”。在宋代實際郊祭和大朝會禮儀進行過程中,文舞表演結(jié)束后,通常直接更換衣冠和手執(zhí)器物后再重新上場進行武舞的表演??紤]到二舞共用舞表和酂綴,因此,扣除執(zhí)樂器的“引舞”后,文、武二舞的空間位置應該完全相同。文舞中由于沒有執(zhí)樂器的“引舞”,執(zhí)旗幟的“引舞”同“舞郎”是“執(zhí)纛在前”的關(guān)系,二者相對密切,武舞應該也一樣,增加了執(zhí)樂器的“引舞”后也應該不會影響這種關(guān)系,這與前面衣冠服色分析是相應的。

史料內(nèi)容之所以產(chǎn)生自相矛盾,原因可能有二:第一、古代漢語是表意的語言,二舞人員的空間布置早已是禮官們耳濡目染、習以為常的事實,史料上如此說,并不會因語言形式邏輯的上的矛盾而引起古人對其理解的差別。第二,史料整理和翻版刻印引起的錯誤,其中“執(zhí)旌二人,鼗二人,雙鐸二人,單鐸二人,鐃二人,持金錞四人,奏金錞二人,鉦二人,相二人,雅二人,各立于宮架之東西,北向,北上”或許為小字,與大朝會條格式一致。

基于以上分析,政和三年修訂的用于皇帝親祠和大朝會的文、舞二舞的人員數(shù)量、衣冠服色、場上位置等禮儀制度都已完全確定,將二舞的“引舞”、“舞郎”以及“舞色長”的空間位置情況制成圖1。

圖1中,四周的兩重虛線框代表宮架,執(zhí)樂器的“引舞”分立在宮架的東、西兩邊,四個舞“表”位于宮架南北中軸線上,“舞郎”分立舞表左、右,每邊各四佾,總共八佾。舞色長位于執(zhí)旗幟的“引舞”前方。執(zhí)旗幟的“引舞”(“舞頭”)位于八佾舞隊的前方。結(jié)合前面歷代禮儀及其修訂中“舞頭”和“舞郎”在衣冠服色規(guī)定上的一致性以及場上位置前后的密切關(guān)系,可以得出,所謂“舞頭”(引舞頭)中“頭”并非是“引舞”的“頭”,而應該是由于在空間位置上位于八佾“舞郎”前頭而引出的說法,這種說法恰好在武舞時,與同為“引舞”的執(zhí)樂器者(引舞人)在概念界限上進行了互不包含的明確劃分。

有宋一代,文、武二舞中的“舞頭”、“引舞”以及“舞郎”等說法在概念的界限上并非很嚴格,有的時候甚至相互包含,現(xiàn)將《宋史》以及《宋會要輯稿》中的幾個說法的及對應和包含關(guān)系制成表5。

從表5可以看出,“舞郎”的始終包含著“八佾”舞者,但有時還包含著執(zhí)旗幟者;而“引舞”始終包括著執(zhí)樂器者,但有時又將執(zhí)旗幟者包含在內(nèi)。政和三年文、武二舞的人員配置中引舞人、引舞頭(“舞頭”)以及“舞郎”的概念是較為明晰的,三者互不包含,但如此近似的說法仍存在將引舞人完全等同于“引舞”的可能性。而執(zhí)旗幟者或被“引舞”包含,或被“舞郎”包含,被“引舞”包含,說明執(zhí)旗幟者和執(zhí)樂器者一樣,因有“引”的功能而被劃歸為一類;被“舞郎”包含,則說明其本身就屬于舞者中的一員,是在八佾舞隊之外,空間上位于前頭的揮旗“振作”以導舞的舞者。結(jié)合圖1,“舞頭”應該就是在空間位置上對位于八佾舞隊前方的執(zhí)旗幟的“引舞”所定義的說法。

四、結(jié)論

本文對宋教坊舞樂、宮廷雅樂中“引舞”、“舞頭”以及“舞末”等說法的概念內(nèi)涵進行了分析和梳理,整理本文主要結(jié)論如下:

1、在宋宮廷的教坊多疊次大型舞樂中,“舞頭”是首先上場并負責大型舞樂開頭部分演出的舞者,并具備“引隊”功能;而“舞末”是最后下場并負責大型舞樂結(jié)尾部分演出的舞者。通?!拔桀^”和“舞末”是由舞蹈表演技藝更為精湛的藝人充當。

2、在宋宮廷雅樂的文、武二舞中,“舞頭”又稱“引舞頭”,是手執(zhí)旗幟(纛或旌)的“引舞”,因位置在“舞郎”的前方,而被稱為“舞頭”。在武舞時,“舞頭”與八佾舞隊左右兩邊執(zhí)樂器的“引舞”共同引導舞隊的演出。

3、“舞頭”和“引舞”并非是兩種不同的職司或腳色,“舞頭”是從時空先后的角度對某種“引舞”所定義的另一種稱呼。在界限上,“舞頭”一般都是“引舞”,而“引舞”卻并非全是“舞頭”。

4、證明了《宋史》“樂五”內(nèi)所記錄的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郊祭時文、武二舞所遵循的應該就是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修訂的制度。

【參考文獻】

[1] 王國維. 宋元戲曲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59.

[2][3] 黎國韜. 舞頭與引舞補說[J]. 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12(01)43-46.

[4][5] 崔令欽. 教坊記(外三種) [M]. 北京:中華書局, 2012.12-13.

[6] 尹占華. 王建詩集校注[M]. 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 2006.480.

[7]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M]. 北京:中華書局, 1982.220.

[8] 周密. 武林舊事[M].北京:中華書局, 2007.25.

[9] 延保全.引戲色及其文物圖像小考[J].中華戲曲,2009(02)33-43.

[10][11][12][13][14][15][16][19][21] 脫脫. 宋史[M]. 北京:中華書局, 1977: 3032.1977: 2939.1977: 2937-3363.1977: 3015-3016.1977: 3032. 1977: 3030.1977: 3358.1977: 2937-3363.1977: 2975.

[17][22] 魏征. 隋書[M]. 北京:中華書局, 1982.343-344.

[18] 李林甫. 唐六典[M]. 北京:中華書局,1992.402-404.

[20] 徐松. 宋會要輯稿[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373.

渝中区| 阳高县| 肇州县| 潮州市| 荆门市| 龙井市| 会泽县| 佛教| 通城县| 华坪县| 通化市| 大石桥市| 隆昌县| 托克逊县| 焉耆| 潮州市| 华亭县| 海城市| 宝清县| 冀州市| 达拉特旗| 霍城县| 马关县| 凤台县| 竹北市| 达州市| 迁安市| 巨野县| 墨玉县| 瑞安市| 兴宁市| 库尔勒市| 镇赉县| 惠州市| 阳江市| 龙陵县| 宕昌县| 中卫市| 开平市| 东平县| 将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