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中小學教學基本上依照教師的思路進行,老師教什么,學生則被動地跟著學什么,等著教師說結論或給現成的答案。這種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情緒體驗,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而新課程標準倡導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發(fā)展。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轉變教育思想,關注學生的情緒體驗與個體差異,營造寬松氛圍,增強學生的成功體驗。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緒調控;有效措施
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會因為不同的學習狀況表現出不同的學習情緒。比如,有的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困難,就逃避;有的學生考試成績不好了,就灰心喪氣;有的認為自己聰明,學習就不認真等等,這些學生存在的情緒問題看似不是問題,卻說明了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好壞。如果負面的情緒不及時解決,長期積累,只能讓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距離好成績越來越遠。我在教學中通常運用以下方式,轉變學生的負面學習情緒,使他們重新提起學習的積極性。
一、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習情緒調控策略依據
(一) 以個體為中心,適時運用心理學
心理學是教育學里面的一個分支,教育心理學是一個整體,教師要教育學生,首先要掌握學生不同年齡段的認知心理、個性心理等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如果教師的教不被學生容納,就猶如盲人摸象,沒有教學效益。教學心理學也認為,動機(包括情感和興趣)是學習的主要能源,是一種學習需要。當動機不強時,只要有足夠的誘因刺激,就能引發(fā)學習動力,因此,當教學內容與小學生需要有一定距離時,教師可以通過對教材的變式處理,猶如一個高明的廚師,合理搭配常規(guī)的菜料,也能烹調出可口美味佳肴一樣“大饗”學生,強化誘因刺激,提高學習動力,因而學習情緒調控策略是科學的,也是可行的。
(二) 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同樣重要
支配學生學習活動的有兩大因素:一是智力因素(抽象、知覺、記憶、想象等認知過程中的能力因素);二是非智力因素(注意、興趣、情緒、意志等情感性方面的因素)。智力因素是在認知過程中能具體反映出來的,相對于學生的“硬件”。非智力因素則是無形中制約、影響、推動、阻礙學生學習活動的“軟件”。可以說,非智力因素決定了智力因素,要想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智力因素的作用,前提是讓非智力因素處于積極的狀態(tài),這樣才能協調促進認知活動。如果一旦小學生的情感沒有參與學習,就很難接受任何教育、教學信息。這樣,其“硬件”再好,也不能發(fā)揮功能。所以,關注小學生的學習情緒調控尤其重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進行引導和調控,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心境,形成健康的情感發(fā)展態(tài)勢,這是小學生成長的需要。
二、 小學數學課堂上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一) 教師學會欣賞學生
在一次默寫測試中,我們班一個平時調皮、成績較差的學生取得了90分的好成績,我把他的考試試卷拿出來,在課上進行表揚,對他說了一句:“你真棒!”結果他在以后的課堂學習時,特別認真聽講,學習成績也不再落后了。這件教育事例也讓我懂得了每個人都渴望自己成為重要人物,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教育的成功就在于使每一個學生都感到自己的重要。即便是再差的學生,身上也有可取之處,教師要通過欣賞學生,讓學生得到教師的愛,有學習的自信心,發(fā)現自己的優(yōu)缺點。教師要重視每一位學生,后進生不一定就永遠沒有改變,要用積極的心態(tài)對待他們,不能認為他們拖教學后腿,不聞不問,要多關心他們,還要多看到學生身上的優(yōu)點,欣賞每一個學生。哪怕是一些微小的進步都不要錯過,這對學生來說是莫大的鼓勵,猶如一縷陽光,溫暖了心田,學習上會改觀,有大的轉變。
(二) 教師通過榜樣力量鼓勵學生
小學生模仿性強、可塑性強,用榜樣的力量來影響學生,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意識,在無形中受到教育,這是學生很容易接受的。如果教師用直接的批評、呵斥、體罰學生,只能讓學生對教師產生畏懼和敵意,不但起不到教育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學生會更加自卑,沒有自信心,產生厭學情緒。我在教學中通常用大家喜歡的明星成名之路來鼓勵學生,讓他們明白要做成一件事需要勇氣和信心,要戰(zhàn)勝學習上的困難,不氣餒。
(三) 教師巧妙布置教室環(huán)境
環(huán)境對人的情緒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同的環(huán)境中會產生了不同的情緒。比如,一起床,看到陽光明媚的天氣,會感覺愉快,心情舒暢;連日陰雨的天氣,大家會抱怨連天,心情郁悶。同樣,教室里的環(huán)境布置得好就能讓學生心情愉快、穩(wěn)定,積極參與教學,提高學習的興趣。從心理學角度看,高高在上的講臺給學生造成了不平等的神圣、威嚴的心理體驗;整齊的課桌椅,使學生產生嚴肅、莊重的壓抑感;黑色的黑板使人感到單調沉悶。而學生天性活潑、好奇心強,思維活躍,因而學生對于教室環(huán)境的心理要求,就應是充滿童趣的環(huán)境。美好的環(huán)境給學生帶來好的心情,學習效率、教學效果都會好的。
在這里我想提一點簡單的構想。①教師要從講臺走下來,走進學生中,成為他們的一員,減少學生的畏懼感,多一些與學生的互動。因為教師在臺上口如懸河地講解,讓學生在被動地聽講,與教師無話可說,造成了心理壓力,而同學間的平等使得他們心理輕松愉快。②在座位排列上,每月定時進行互相排列移動,如左邊一排到中間去,中間的一排到左邊去,依此類推,避免學生在看黑板時形成疲勞感,有助于保護視力,學生也感到新鮮。在有特別的班會活動、小組活動時,可以使學生圍坐一起,可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地在一起,這樣學習氣氛熱烈,大家進行討論學習,情緒高漲,在思維的碰撞下,不斷激發(fā)出學習的火花。③師生共同動手布置教室內的環(huán)境。要有特色,強調潛在的學習環(huán)境的規(guī)則,發(fā)揮對學生學習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符合小學生的心理,色彩的選擇與配合要明快、清爽;文字要用規(guī)范的正楷書寫。④黑板報上的內容有學習的心得體會、學習重點和難點、名人故事、學生作品、教學指導等,在教室的墻壁上貼名人畫像、名言警句等,在教室中設圖書角,讓學生把自己的課外讀物放進去互相傳閱。
三、 結語
總之,在小學生學習過程中,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輔相成。這樣,如能結合小學生原有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則知情互促的效果尤為凸顯,這一方面有待我們進一步探索。
作者簡介:
何東英,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河池市,廣西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百旺鎮(zhèn)百旺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