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立倩
作為家長,我們不要將孩子的自然行為提升到道德層面,指責孩子“小氣”“自私”,或者強行把孩子的物品奪過來,分給他人。
小區(qū)的游樂區(qū)域是孩子們玩耍的好去處。但是孩子多了,總會有矛盾,大多是由爭搶玩具引發(fā)的。家長們往往要在旁邊做協(xié)調(diào),常常是剛把一對拉開,另一對又開始爭搶,家長們的視線都不敢離開孩子。
幾個熟識的家長告訴我,我兒子麥子不會跟其他孩子搶玩具,也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還會用商量的方式跟他人交換玩具。大家開玩笑,說麥子很有“紳士風度”。
“愿意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他人”“會用商量的方式與他人換玩具玩”,這些行為,是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體現(xiàn)。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發(fā)展,首先是基于其自身經(jīng)驗的積累和能力的成長,其次需要家長的有效引導。
麥子今年2歲多,按照分享行為的發(fā)展階段,正處于不愿分享的階段。通常,這個階段的孩子非常自我,對自己的物品有很強的掌控欲,不愿意與他人分享。麥子一開始也是如此。作為家長,我們不要將孩子的自然行為提升到道德層面,指責孩子“小氣”“自私”,或者強行把孩子的物品奪過來,分給他人。分享是基于自主、自愿的,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從內(nèi)心深處感受到分享帶來的快樂。
當然,我們除了尊重孩子自身的發(fā)展特點以外,還可以通過合理引導,促進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發(fā)展。我是這樣來引導麥子學習分享的。
第一,出去玩帶上孩子喜歡的玩具。這樣,他就因為自己有玩具,不太會眼饞別人的。這樣做還可以擴展玩具的玩法。比如,麥子喜歡小汽車,在家里,他只能讓小汽車平地行駛,但小區(qū)的游樂區(qū)域有一個“小山包”,麥子會跟別的帶了小汽車的孩子進行“車輛俯沖比賽”,獲得在家所不能感受到的體驗與樂趣。
第二,每次多帶幾個玩具。我除了給麥子帶他最喜歡的玩具,還會多帶幾個備用。首先,孩子很喜歡相互模仿,如果麥子看到別人在玩不一樣的玩具,備用的玩具就能給他選擇的空間。其次,如果麥子想玩別人的玩具,可以用備用的玩具與他人交換,我會教他用詢問和交換的方式獲取。再者,如果有孩子要麥子的玩具,而麥子又不肯,我通常會拿出一個備用玩具建議麥子把它給對方。一般情況下,那個孩子就會高興地玩起來,不會起爭執(zhí)。
第三,避開“熊孩子”。比如,我們小區(qū)里有個奶奶,她的孫女經(jīng)常搶其他孩子的玩具,奶奶通常不但不制止,反而會幫腔。如果對方仍不肯給,這個小女孩還可能咬人。對待這樣的孩子,就盡量避開些。
第四,通過繪本故事引導孩子學習分享。不少繪本都在講述“分享使人快樂”的道理,如《石頭湯》《好習慣養(yǎng)成》系列繪本等。這些繪本讓孩子在津津有味聽故事的同時,還能感受到分享的快樂。閱讀時,家長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思考。
社會交往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既要遵循孩子的發(fā)展規(guī)律,又要家長有意識地引導。我們既要告訴孩子道理:這個世界不是自己想得到,就可以去搶別人的東西,也要告訴孩子分享玩具的方法。愿我們的孩子,都能懂謙讓、會分享、能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