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翠
摘 要:《愚公移山》中,“曾”在文中出現(xiàn)了三次,用作副詞,用來加強語氣,可譯作“連…都…”“竟然”“簡直”這一意義時,究竟讀“céng”,還是讀“zēng”?
關(guān)鍵詞:“曾” 讀音 釋義 辨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7-00-01
《愚公移山》中“曾”字出現(xiàn)三次:①“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如太行、王屋何?”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③“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本实膶υ捴斜憩F(xiàn)了愚公移山的決心之大和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困難。反復(fù)咀嚼這些對話,其中的“曾”字讀音有深意。課文注釋中僅有語義:“曾,用在否定句前,加強否定語氣”。
查《現(xiàn)代漢語詞典》:“曾”(1)讀“céng”,曾經(jīng),副詞,表示從前有過某種行為或情況。元稹詩《離思》:“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保?)讀“zēng”,指中間隔兩代的親屬關(guān)系: ?祖。(3)通“增”。《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曾益其所不能”。顯然,這幾中文義在文中是不匹配的。
一位同事在幫助兒子完成作業(yè)時,查了《百度》:1.“曾” 讀“zēng”(1)指中間隔兩代的親屬關(guān)系;(2)古同“增”,增加;(3)副詞,乃,竟然,簡直。如:明.魏學(xué)洢《核舟記》:“長曾不盈寸”;《戰(zhàn)國策.趙策》:“曾不能疾走”。2.讀“céng”(1)嘗,表示從前經(jīng)歷過;(2)形容詞,古同“層”。杜甫《望岳》“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查《古代漢語虛詞通釋》(北京出版社,何樂土、敖鏡浩等編寫):讀“céng”1.表示事實發(fā)生在過去??煞g為“曾經(jīng)”;“曾”前面加上否定副詞“不”、“未”時,表示事實沒有發(fā)生過,可譯作“沒有”;“曾”前面加上疑問副詞“何”時,常用來表示反問,可譯作“哪有過”、“哪曾”。如:①《蘇東坡全集.后赤壁賦》:“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fù)識矣?!薄獣r間才過了不久,而山河卻不能在辨認了。②《夢溪筆談.辯證一》:“至今仍襲舊名,未曾改正?!薄浆F(xiàn)在仍沿用舊的名稱,沒有糾正過來。③《文選.與吳質(zhì)書》:“昔日游處,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回憶)我們往昔相處游玩,出行時車轎相連,休息時席位相接,哪曾有過一會兒分離?2.表示事實出人意外或已經(jīng)達到某種極限??勺g作“竟然”、“簡直”等;表示否定時,位于否定副詞“不”、“未”或其他副詞前面。如:①《論語.先進》:“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薄乙詾槟闶菃柕膭e人,竟是問由和求?。、凇豆盼挠^止.蘭亭集序》:“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非常愉快、滿足,簡直忘記了老年將要來到。③《文選.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盡管風(fēng)光確實美好,卻不是我的故鄉(xiāng),哪里值得我稍加停留?
聯(lián)系文章內(nèi)容和具體語境,《古代漢語虛詞通釋》中第二種解釋可以講得通。即: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他(愚公)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借您的力量,簡直連魁父的小丘都不能削減,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怎么樣?況且(那么多)土石放置于哪里?”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河曲智叟譏笑著制止他(愚公)說“你也太不聰明了,憑著你殘余的歲月、年邁的力量,簡直連山上的草木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③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北山愚公長長嘆一口氣說“你的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簡直連寡婦小孩都不如?!?/p>
又查《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wù)出版社,1978年3月):1.“曾” 讀“zēng”,指與自己隔著兩代的親屬。如“?祖”、“?孫”2.讀“céng”,副詞,用來加強語氣,可譯作“連…都…”?!读凶?湯問》:“曾不若孀妻弱子”3.讀“céng”,曾經(jīng)。李白《猛虎行》:“肖何曾作沛中吏”。
再查《古代漢語》(北京出版社,郭錫良、唐作藩等主編,王力校訂)“曾”讀“céng”與否定副詞連用,加強否定語氣?!霸荒堋甭缘扔凇斑B…都不能”。
由此可見,“曾” ,用作副詞,用來加強語氣,可譯作“連…都…”“竟然”“簡直”這一意義只有現(xiàn)在的《百度》讀“zēng”;傳統(tǒng)的《古代漢語虛詞通釋》、《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古代漢語》中都讀“céng”。課文中與否定副詞“不能”、“不若”連用,也應(yīng)該讀“céng”,第一次“其妻獻疑”表示關(guān)心、憂患。講真話,提問題,提醒眾人移山的困難,是為了設(shè)法克服困難;第二次“河曲智叟笑而止”表示嘲笑、譏諷,自作聰明,嚴厲的責(zé)備,十足的輕視。有意挖苦、嘲笑愚公無能。其觀點是“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第三次是愚公對智叟的反駁,其觀點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幼訉O孫吾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展示了愚公長遠的發(fā)展目光和移山堅定不移的決心。文中兩人名字對舉:愚公不“愚”——大智若愚,他的偉大信心和偉大實踐感動了天地,取得了勝利;智叟不“智”——鼠目寸光,他過低估計人的力量,是個懶漢懦夫。
這一經(jīng)典的勵志寓言告訴我們:只有樹立雄心壯志,立下宏偉誓愿,不懈奮斗,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愚公移山是一種精神,是中國人民戰(zhàn)勝任何艱難險阻、不屈不撓的偉大的民族精神。在今天還需要發(fā)揚這種精神。仔細品讀,字里行間,語氣語調(diào),都體現(xiàn)了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