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恩
知道一點彝族畢摩和蘇尼文化的人都知道,彝族傳說中有座“鬼山”,所有畢摩和蘇尼活動都要把各種各樣的“鬼”往這座山里送。這座山叫德布洛莫,深處“彝地之首·甲古甘洛”以南的崇山峻嶺之間。
德布洛莫,彝語音譯而來,怪獸山的意思,位于拉莫鄉(xiāng)境內,距離縣城約45公里。傳說此山有200多種神奇詭譎的鬼魅,被大小涼山彝族視為魑魅魍魎會聚之所,是涼山的神秘之地。
正值炎炎夏日,跟隨當地向導的腳步,由《中國國家地理》合作攝影師吳冠煒、《涼山日報》副總編輯何萬敏、甘洛縣委宣傳部和甘洛縣廣播電視臺記者、甘洛縣森林公安和甘洛彝學會會員代表組成的采訪團走進了德布洛莫,對這座神秘的“魔鬼之山”進行了一次驚心動魄的探訪。
爬上滑溜的第—道陡坡
經過充分的準備,9日上午10點,采訪團驅車來到了公路的盡頭——拉莫電站。事先預約好的向導和租賃馬匹還沒有到,處于無信號區(qū)域的我們只好耐心等待。可能是心切的原因,也可能是下著蒙蒙細雨的緣故,不過二十分鐘的等待讓人覺得好漫長。
10時30分,我們上好馬馱、調好設備、全副武裝,正式開啟“鬼山之旅”。
由于廢棄的林區(qū)公路繞行較遠,我們選擇了抄小路上山,直線上升高度100多米。70度左右的陡坡濕滑難行,加上雨披裹身汗氣不透,沒走幾步就氣喘吁吁、汗流浹背。這道不足500米的陡坡,足足花掉40分鐘的時間,著實給了我們一個“下馬威”。
走進會“飛”的螞蟥區(qū)
走上廢棄的林區(qū)公路,勞累的心得到些許安慰。漫步林間,迷霧的原始森林、各異的參天大樹、清新的富氧空氣,讓人心曠神怡、陶醉其間。
“注意,腳下有螞蟥!”若好的心情被向導的提醒嚇得膽戰(zhàn)心驚。 螞蟥分旱螞蟥、水螞蟥、寄生螞蟥三種。德布洛莫的螞蟥是水螞蟥,也叫水蛭,它們潛伏在水草叢中,一旦有人經過,便飛快地爬出附在人的身體上,飽餐一頓之后離去。
德布洛莫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征,潮濕的枯枝腐葉滋生了眾多水螞蟥。這些水螞蟥隨時都會跳上你的鞋面、爬上你的褲腕,甚至鉆進你的鞋襪和褲腳,稍不留神就會被它吸上一口鮮血。何總形象地稱之為“會飛的螞蟥”。
“剛剛有一條鉆進了我的鞋,牛皮都能穿透,太嚇人了?!?/p>
“快、快、快,又有一條在你的鞋上?!?/p>
一條條翹首探望的螞蟥猶如一個個饑渴的幽靈,讓人驚慌失措、惶恐不安,雙目哪敢離開腳下去欣賞美麗的風景。
踏進詭異的“鬼門關”
心驚肉跳地走過8里地的“螞蟥區(qū)”,我們來到了德布洛莫鬼山的入口處。
不抬頭不知道,一抬頭嚇一跳。眼前一座數十米高的奇特山峰,項部呈人頭骷髏狀,五官齊全,面相猙獰怪異、威嚴霸氣,四周灌木叢生,大霧彌漫,若隱若現,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向導告訴我們,這就是德布洛莫鬼山的大門,當地人稱“鬼門關”。此情此景,腦海里不浮現鬼電影里的某種場景是萬萬做不到了。
鬼靈崇拜在彝族民間是一種普遍的宗教現象,彝人凡遇家境不順、收獲欠豐、疾病纏身、出行不利、口舌不解冤家械斗等情況,皆以為是神靈不佑、鬼怪為殃,屆時必延請畢摩舉行驅鬼咒鬼儀式,將鬼魅驅送回鬼域德布洛莫。傳說畢摩將鬼攆到德布洛莫后,“鬼”關在此地之后永遠不復返。
畢摩是古時同時產生的社會統(tǒng)治者和精神統(tǒng)治者。畢是法事活動,摩是教人、救人之意。畢摩識彝文、能背誦、唱讀彝文經典。蘇尼是彝語,意思是會施法術的人。成為蘇尼不需任何學習的過程,常是某人得一種病,神志有特殊表現,然后到山中采得一根能做羊皮鼓槌的樹枝,經畢摩超度,此人即成為蘇尼。蘇尼的法事,常常逐鬼、捉鬼、招魂、用牛羊作犧牲替代病人去獻鬼。蘇尼作法時敲鼓通神、通鬼、通各種神靈,敲鼓由慢到快,周身同時也隨鼓聲快慢顫抖,且唱且跳,代神說話,厲聲驅鬼。
在“鬼門關”吃過簡單的午餐,我們繼續(xù)南上,來到一條小溪邊,視野開闊了一些,德布洛莫的“身影”在云霧間若隱若現。
眼前的這條小溪,是我們的必經之路,要么脫鞋、要么走簡易橋。因為連日下雨的緣故,溪水漲了不少,簡易橋明顯很濕滑。
“小心,橋是溜的?!闭f話間, 《涼山日報》的攝影師買銳在用樹干搭起的橋上己搖晃了幾個來回,差一點點就連人帶機一起落入水中。還好,平衡掌握得還可以,順利過來了。
“差點,我的機子就泡湯了?!辟I銳拍著胸口里隱藏著的相機心有余悸地說到。
看到這種情形,其他隊友便不敢繼續(xù)踏橋過河,紛紛脫鞋,挽起褲腳去“淌水”。
穿越一道道濃密的叢林,德布洛莫全貌展現在眼前。遠觀,德布洛莫象一座天然的金字塔,立在大山的中央,四周一層山崖、一層樹木,東、南、北三面分別有三條溝,被當地人稱為“三道門”;近看,域內古樹參天、枯木逢春、枯枝傲立,形態(tài)猙獰怪異,溝壑瀑布急流、灌木叢生、箭竹成林,風景秀麗如畫。向導告訴我們,畢摩們說過,一進德布洛莫,每一片樹葉上都居住著7個鬼,嚇得隊友們都不敢碰一枝一葉。
聆聽神奇的鬼界傳說
下午2點,我們抵達了目的地德布洛莫腹地,便在它的背面選擇了一塊平地安營扎寨。安頓好之后,彝學會的兩名會員彝漢雙語講述著德布洛莫的神秘傳說。
傳說“德布洛莫”原來是在云南和貴州的交界處,由鬼界鼻祖措則使阿黑鬼王的女兒支子列扎統(tǒng)領,因作惡多端、吃人太多,被勢力強大的周邊山神管制。但考慮到人口平衡,各大山神商定,將德布洛莫移到“彝地之首”的大涼山甘洛縣,安排支子列扎到此地吃惡人,并管理眾多鬼魂。支子列扎到了甘洛德布洛莫之后,以山上跑的麂子、河里游的魚兒、巖石上飛的蜜蜂、地上跑的野雞為食,她吃了的這些東西變成鬼魅,被畢摩誦經驅趕回德布洛莫鬼山,成為一種叫“思兒”的鬼。支子列扎作惡多端,擾亂人類社會安寧,為此,德高望重的畢摩大師們便聯合作法,咒死了支子列扎,死后的支子列扎變成一條魚被漁民捕捉吃下,又變成了鬼,支子列扎便死而復生,繼續(xù)統(tǒng)領著德布洛莫鬼山。
畢摩,最早叫“瑪諦”,用嘴說的意思,意為念經書禮贊、祈禱、祭祀。以前不被人理解,誤稱為迷信活動,其實是一種宗教信仰。
畢摩經書相傳,德布洛莫居住著“茲確”、“諾確”、“曲確”、“所確”四大類型的鬼,分別指土司鬼、黑彝鬼、普通鬼、漢族鬼(部分漢族人死后變的鬼)。
探尋最美的峽谷瀑布
在寧靜的德布洛莫美美地睡上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大家被嘰嘰喳喳的鳥鳴聲叫醒,陸續(xù)鉆出帳篷,天氣依然沒有好轉,漫山大霧,細雨霏霏。雖說淅淅瀝瀝,但宛若仙境一般的景色怎么也影響不了大家的好心情。聽說德布洛莫的側下方有一處峽谷瀑布,落差有15米左右,十分壯觀美麗。為了一睹瀑布“芳容”,向導帶我們鉆進了濃密的森林。
一路北下,林中奇花異草叢生、寄生植物滿樹,儼然就是走進了原始森林,如果沒有向導帶路,非迷失方向不可。
高山出平湖、峽谷有險峰。穿過叢林便是溪流峽谷,峽谷兩岸巖峰有數十米之高,崖壁上雪松傲立于云霧之間,一半清晰一半霧掩,甚是唯美壯觀。
要看瀑布,必須穿越懸崖行至峭壁邊緣,撥開眼前樹枝。為了不虛此行,少留遺憾,我們決定試試,力爭到達懸崖的最末端視野開闊之處。于是,我們一路披荊斬棘向目標進發(fā),向導手持彎刀在前面開路,我們在后面緊跟著。
穿越在懸崖峭壁的叢林之間,看看腳下的峽谷深淵,所有人無一不身冒冷汗、心跳加速。大家都知道,一旦墜落,后果不堪設想。
“這一步要小心了?!毕驅е钢惶幩骄疚覀???粗@四面光禿禿、兩端距離不足1米的“一步”,再看看數十米之下的溪流,我有些眩暈,不敢往下看第二眼。我聚集了所有的精力和能量準備一躍而過,殊不知有根枯藤掛到了相機帶上,讓我跳躍的瞬間在空中停頓了千分之一秒,著地后迅速抓住身旁的樹木。安全“著陸”之后的我心驚肉跳、毛骨悚然,全身猶如有上千條螞蟥在爬動,不敢再往前走半步。
理智最終還是戰(zhàn)勝了好奇,全隊毅然原路返回,我也在向導的幫助下安全撤退,在瀑布的上游拍拍溪水、看看野花。
沒有遺憾的旅行是不完美的,何況是神秘的德布洛莫之旅。帶著些許遺憾,中午時分,采訪團踏上了歸程,結束了“魔鬼之山”德布洛莫的探訪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