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從“體”、“旨”、“生”三個維度對“虛構類”和“非虛構類”的名著閱讀教學進行比較、探討?!疤摌嬵悺敝卦诟惺芩囆g真實,“非虛構類”重在認知生活事實、探究歷史真相;“虛構類”重在培養(yǎng)學生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非虛構類”重在培養(yǎng)學生文化傳承與理解能力;“虛構類”重在從整體上了解和把握;“非虛構類”重在激發(fā)閱讀興趣。因未見有同題文獻,這里的比較、探討是嘗試性的。
關鍵詞:名著閱讀教學 整本書 經典名著 虛構類 非虛構類 終身閱讀習慣 課余時間
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頒布的背景下,“整本書”閱讀顯得非常重要。它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重要手段[1],是潛移默化地養(yǎng)成學生“終身閱讀習慣”的必經之途[2],而且還是全面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基石[3]。當然,這“整本書”閱讀,既非讀通俗的[4],也非讀流行的[5],因為此類讀物要不“平面化”、“媚俗化”[6],無法“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有效的提升”[7],要不具有“潛在負價值”[8];而是讀高雅的[9]、經典的[10],因為這一類讀物雖然較“枯燥難懂”[11],易讓人產生“畏避情緒”[12],但經典名著的“高品質”卻使得它更能切實地“擔負”起貫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精神的“重任”。
正如姚佩瑯老師所說的:良好的方法應根據教學目標、教學材料和教學對象而定[13],在名著閱讀教學上,教師應因“體”施法、因“旨”施法、因“生”施法?!绑w”指文體,即據不同的文體確定不同的指導方法;“旨”指閱讀目的,即根據不同的培養(yǎng)學生的目的來確定不同的指導方法;“生”指學生情況,即根據所執(zhí)教學生的情況確定不同的指導方法。作為實驗研究[14]的一個方面,本文將結合個人的實踐,從上述三個維度對“虛構類”和“非虛構類”的名著閱讀教學進行比較、探討。
一般來說,“虛構類”和“非虛構類”名著最顯著的區(qū)別是非真實和真實。文學作品一般不存在著“非真實”,而只存在著“非事實”,故所謂的“非真實”,其實是一種“藝術的真實”。換句話說,“虛構類”和“非虛構類”名著的文體區(qū)別主要在于想象的真實與符合客觀實際的真實。教師就應該依據這樣的文體特征來設置任務,以推動學生閱讀的完成。
1.“虛構類”重在感受藝術真實
閱讀長篇小說、戲劇、史詩、童話等“虛構類”作品,學生不僅要調動生活經驗并借助想象來感受藝術真實,而且還必須能夠理解藝術真實的評判標準:“似真性、情感性和假定性”[15]。如在執(zhí)教《紅樓夢》時,筆者就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閱讀任務——“如何評價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如果按照藝術真實的標準去衡量,就會發(fā)現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大不相同,前者之所以具有巨大的美學價值和卓越的文學地位,以至被譽為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原因之一是它具有藝術真實性,其中的每個人、每件事,都有蹤可追,有跡可尋,都合乎“生于末世運偏消”的封建社會情理;后者內容單薄姑且不論,僅就所寫的內容就有不少不合情理的地方。當然,在學生感受那些與歷史交織在一起的藝術真實(如《三國演義》)時,如何使他們不將其“當作實證性的歷史知識來學”[16],也同樣很重要。
2.“非虛構類”重在認知生活事實、探究歷史真相
閱讀紀實性或論述性的“非虛構類”作品,學生不僅要“調動先備知識”[17]以讀懂內容,更重要的是,還要從中探尋出生活、歷史的真相和規(guī)律。如執(zhí)教《富蘭克林自傳》時,筆者為學生播放了視頻《你所不知道的十件事:本杰明·富蘭克林》。該視頻列舉的是富蘭克林一生中并不那么光彩的事,而這些事在其自傳里都沒涉及。筆者要求他們相互比照,并進一步查找資料文獻,探究歷史上真實的富蘭克林,對其做出公允的評價。
雖然學生閱讀“虛構類”和“非虛構類”都有助于各種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與提升——包括語言的[18]、思維的[19]、審美的[20]、文化的[21],但兩者的最大效用顯然有別——如前者偏于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素養(yǎng),后者偏于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yǎng)。對此,教師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并以此為主要依據設置教學的重難點。
1.“虛構類”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
語文學科的審美鑒賞對象主要是“虛構類”的語言藝術作品。如果說“文學以其特有的較高度統(tǒng)一的感性美與理性美而成為審美王國中的佼佼者”[22],那么,文學名著則是這群“佼佼者”中的王者,其在提高學生“審美體驗、審美理解和審美感悟”[23]能力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所以,在“虛構類”的名著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在再造性想象和創(chuàng)造性想象上花大力氣,幫助學生從中感受文學作品的語言、形象和情感之美,以提升他們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能力。
2.“非虛構類”重在培養(yǎng)學生文化傳承與理解能力
“非虛構類”名著以最直接的方式記載人類中最有智慧的一部分人對于宇宙、人生乃至自身的觀察與思考,其“非想象性”對于讀者的影響最為真切、最為直截了當,在培養(yǎng)學生文化傳承與理解能力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作用。故而,對于像《切爾諾貝利的悲鳴》《人間詞話》《蒙田隨筆》和《論語》這一類的“非虛構類”名著,教學時應該在文化學、歷史學、知識學乃至科學學等層面上下功夫。
在“把學習變?yōu)闋幦》謹档囊粓鰬?zhàn)斗”(蘇聯教育學家斯列托夫語)[24]的今天,學生名著“閱讀量”少[25]、“閱讀困難”大[26]是一種事實。但依筆者的觀察和了解,他們課余時間閱讀“虛構類”名著的興趣和頻率遠遠高于“非虛構類”。據此,教師在指導方法上應有所側重。
1.“虛構類”重在從整體上了解和把握
“虛構類”名著如小說,因其具有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鮮活立體的人物形象等而比“非虛構類”名著更能讓學生產生閱讀熱情。故此,“虛構類”名著閱讀教學不需要在“興趣激發(fā)”環(huán)節(jié)[27]花大量心思,而可以只利用圖書中常常有的作者簡介、作品簡介、作品目錄、作品影響、作品評價等各個方面的介紹,讓學生從整體上、宏觀上了解整部作品。
2.“非虛構類”重在激發(fā)閱讀興趣
“非虛構類”名著往往因其專業(yè)性或學術性而難以使學生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又因其枯燥難懂而難以使學生卒讀。故此,教師應在課前設置能“激發(fā)興趣”的導入、布置有參與性的任務。如執(zhí)教《富蘭克林自傳》時,筆者在讀前引導課上就向學生展示了目前流通面額最大的百元人民幣鈔票和百元美鈔——印在上面的肖像,前者是毛澤東主席,后者則是“印刷工”富蘭克林。沒懸念,此舉收到了很好的閱讀激發(fā)效果[28]。
綜上所述,“虛構類”和“非虛構類”的名著閱讀教學有諸多的不同,盡管兩者也不乏共同之處[29]。因未見有同題文獻,這里的比較、探討是嘗試性的。
參考文獻
[1]姚佩瑯.德育視野中的校辦讀書節(jié)[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7(04):28.
[2]姚佩瑯.校辦讀書節(jié)的閱讀理念[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6(07):23.
[3]姚佩瑯.高中語文學科新面向:整本書[J].文學教育(上),2019(01):97.
[4]鄭惠生.通俗小說的認識判斷與價值判斷[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4(02):12.
[5]鄭惠生.論審美時尚的特性[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8(02):24.
[6]鄭惠生.論大眾審美文化的特征[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0(03):40-41.
[7]鄭惠生.論審美時尚的個體抉擇[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00(03):27.
[8]鄭惠生.論審美時尚的潛在負價值[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8(06):35-41.
[9]鄭惠生.論雅文學的困境與出路[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02):10-20.
[10]鄭惠生.論文學經典的生成、意義和特性[J].社會科學評論,2009(01):13.
[11]鄭惠生.關于當前大學生喜歡閱讀哪類課外書的調查研究[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5(02):58.
[12]鄭惠生.經典名著留給大學生的印象探討——大學生課外閱讀調查研究之六[J].美與時代(下),2005(09):83.
[13]姚佩瑯.名著閱讀教學的條件創(chuàng)設[J].文學教育(上),2018(12):119.
[14]姚佩瑯.以提升素養(yǎng)為導向的名著閱讀教學實驗[J].文學教育(上),2018(11):71-75.
[15]鄭惠生.文藝學批評實踐[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395.
[16]姚佩瑯.語文學科中的文學真實性問題——兼與李明哲《疑點重重,令人費解——讀都德〈最后一課〉》商榷[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7(03):11.
[17](美)珍妮佛·塞拉瓦洛.美國學生閱讀技能訓練[M].劉靜,高婧嫻,譯.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278.
[18]林赟.在名著閱讀教學中提升語言構建與運用素養(yǎng)[J].文學教育(上),2019(04).
[19]柯麗文.在名著閱讀教學中促進直覺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J].文學教育(上),2019(04).
[20]張鑾.在名著閱讀教學中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素養(yǎng)[J].文學教育(上),2018(11):76-77.
[21]邵曉樂.在名著閱讀教學中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yǎng)[J].文學教育(上),2018(11):88-89.
[22]鄭惠生.應該重視大學生文學審美趣味的培育——以調查研究為基礎的探討[J].美與時代(下),2005(04):8.
[23]鄭惠生.中學生最欣賞與最反感的作家作品有哪些——中學生課外閱讀調查研究之三[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02):62.
[24]鄭惠生.關于“當前小學生課余時間最喜歡做什么”的調研[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04):30.
[25]姚佩瑯.高中生名著閱讀量、閱讀認知與行為的調研[J].文學教育(上),2019(04).
[26]姚佩瑯.高中生名著閱讀中愉悅、失望與困難的調研[J].文學教育(上),2019(05).
[27]姚佩瑯.名著閱讀教學“四步工作法”[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01):10.
[28]李儀.高中名著閱讀教學現狀及策略[J].文學教育(上),2018(11):81.
[29]黃少娥.名著與名篇閱讀教學之比較分析[J].文學教育(上),2019(04).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重點項目《以“提升素養(yǎng)”為導向的名著閱讀教學實驗研究》(項目編號:2018ZQJK023,項目負責人:姚佩瑯)
(作者介紹:李儀,廣東汕頭市東廈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