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學者斯蒂夫·艾倫說:名著“哪怕只是一瞬間,它都會使你從中感受到一部分生活的意義”,它是“能夠經受住時間考驗的書,是世界上億萬讀者多少年來為從中得到特別啟迪而閱讀的書”。對于正在學習寫作的高中生來說,名著還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作文寶庫——不僅可以啟發(fā)我們的寫作靈感,為我們提供精妙的作文素材,還可從中學習實用的寫作技巧。下面,試結合典型實例,談談如何巧妙地汲取名著精華,寫就精彩之作。
一、由名著觸發(fā)寫作靈感
少數作文題,題目本身與“閱讀”,與“名著”有著顯而易見的聯系(如2018年江蘇卷考“語言”;2017年全國Ⅱ卷考“中華名句用用看”、浙江卷考“三本大書”、山東卷考“24小時共享書店”;2016年天津卷考“我的青春閱讀”、北京卷考“神奇的書簽”),面對該類題目,自然可以直接評議某部名著,或敘述自己與名著“結緣”的經歷。當然,絕大多數作文題與名著的關聯,需要寫作者憑一雙慧眼自行發(fā)掘——拿到題目后,不妨先“咬文嚼字”,明確其內涵;進而發(fā)散思維,考慮自己熟讀過的名著,跟眼前的題目有某個契合點,提取該部名著中哪一信息入題較為合理……經層層篩選,鎖定有關人物或故事情節(jié)作為寫作的切入點。具體說來,依據名著構思作文,主要有兩種方式:
(一)品評名著,即寫成雜感、讀后感、人物評論,或整體評價,或摘引原著人物、情節(jié)的某一點生發(fā)開來,進而聯系實際,論述其現實意義或可引以為鑒的教訓。比如寫命題作文“人與路”,有位學生想到了用《西游記》的故事來演繹,他把悟空等視為唐僧性格的三個側面,“《西游記》中的三徒弟,在我眼中,是玄奘精神的三個側面:悟空——開路者的勇敢;八戒——行路者的堅持;沙僧——寂寞者的隱忍”,極其深刻地揭示了“取經之路”必備的條件及其所凝聚的人類精神光彩。全文打破了板著面孔說理的呆板,是一篇情、理、趣、彩有機融合的優(yōu)秀議論文。
品評名著的變式是在反彈琵琶中“歪評”名著,即以全新的視角解讀歷史故事與人物。例如作家談歌的《華容道事件真相》,探討在華容道殺不殺曹操的問題上,根據劉備、關羽、諸葛亮各人當時的心態(tài)、各人所處的地位對放人態(tài)度的影響,推論出的觀點一反人們對關羽報曹恩、徇私情的批評,指出關羽不殺曹操是因為劉備要當皇帝,關羽想讓劉備當皇帝,諸葛亮也想讓劉備當皇帝:“當初關羽若放馬過去,一刀結果了曹操那廝的性命,劉備還當得了皇上嗎?還不得乖乖地把漢獻帝接回來,劉備只能當皇叔”。這些推理想象,都是以讓劉備當皇帝這個假設為前提得出的。文章借古人古事批判現今世俗的趨利思想,匠心獨運,令人嘆服。
(二)新編故事,即利用某一部文學名著作為底子,摻進現代元素,重新編寫出一個故事來。寫好故事新編,應注意以下幾點:
1.擴大知識積累,豐富文學素養(yǎng)??梢哉f,熟讀名著、消化名著,具備較為深厚的文化底蘊,是編好新故事的必備條件。
2.巧妙構思,折射出現代生活的面貌。一方面,新編的故事比起原作,骨架可以不變,即人物不一定有變化,主要情節(jié)也應有那么一點相似之處。另一方面,歷史是現實的鏡子,故事新編無非是讓讀者對現實社會有所對照,有所聯想,所以其最終的歸宿應該是當代,寫作時就要用當代人的眼光觀照古人古事,最好能從獨特的角度切入,在常人意想不到之處發(fā)掘出新的內涵。
3.有一個發(fā)人深思的主題。故事新編應追求較深的意蘊,或揭露假、丑、惡,或歌頌真、善、美,或對一些落后的傳統(tǒng)意識展開反思,從而使讀者獲得教益。
4.文筆力求灑脫。故事新編的文筆可自由些,穿古人衣服,說現代人的話,也未嘗不可。
二、從名著中覓取寫作材料
閱讀近幾年的獲獎作文以及考場佳作,不難發(fā)現:那些書生意氣的學子,總是按捺不住地要闡述他們卓爾不群的人世觀照,比如史鐵生筆下的“合歡樹”和那根繃緊的“琴弦”,因《月亮和六便士》而垂名的毛姆發(fā)出“難道成為年入上萬英鎊的外科醫(yī)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嗎”的拷問,米蘭·昆德拉對捷克人生活的評價,盧梭“將模子打破”的呼喚等,盡在筆下生輝;而那些博覽群書的學子,又總是壓抑不住地表現出不同尋常的閱讀品位,比如黑格爾的哲理、朱光潛的美學、博爾赫斯的“迷宮”、聞一多眼中的“死水”、塞林格的“麥田里的守望者”、《人間詞話》對子瞻等四人的贊譽等,均能用得恰到好處。
三、活學活用名著的寫作手法
古今中外名著中寫作手法的運用可謂豐富多彩、不勝枚舉,如能為我所用,對于作文出彩無疑大有裨益。限于篇幅,這里僅談三“法”:
1.變形法?!白冃巍笔址ㄔ谖鞣轿膶W史上曾被大量運用,其中以卡夫卡的《變形記》為代表。該篇描述格里高爾變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蟲”,可它卻具有人的思維,用甲蟲的眼光觀看人類的思想、情感、習慣、信仰、靈魂等,具有豐富的社會內涵?!白冃巍钡姆绞接卸喾N:第一,可以讓人變形(變成非人類),但又具有人的思想;第二,可以使非人類的事物具有人的思維;第三,還可讓我們改變身份、工種、職業(yè)等(如把自己設計成為一個教師、一個法官等)。運用“變形”手法,借助特殊的思維方式、觀察角度,便于揭示人類社會的各種矛盾關系,從而由一個非常特殊的層面凸顯主題。
2.側面烘托法?!皞让婧嫱小敝竿ㄟ^周圍人物的言談反應,從側面襯托主要人物的一種寫作方法?!皺M看成嶺側成峰”,采用側筆,可以使人物描寫峰回路轉、情味盎然。如《史記·項羽本紀》中“巨鹿之戰(zhàn)”部分,以眾人的膽怯、畏懼(三個“無不”、兩個“莫敢”)烘托出項羽神勇過人、一往無前的英雄形象,令人過目難忘。又如《梁實秋懷人從錄》一書中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同樣嫻熟運用了側面烘托的筆法——文章七、八、九三段,抓住梁啟超演講時的感情投入,刻畫他的性格氣質,這是正面描寫;而第六段說二十年后“我”觸景生情,“頓時”憶起先生的演講,辭約理微地道出了先生“動人的演講”對后學有著怎樣深層的影響,還具體描寫演講過程中聽者的反應,甚至聽過演講后“從此對于中國文學發(fā)生了強烈的愛好”,這些顯然屬于側面烘托,曲徑通幽地突出了此次演講所具有的感召力。
3.細節(jié)生輝法。細節(jié)描寫指對表現人物性格和推進情節(jié)發(fā)展有特殊作用的細小環(huán)節(jié)進行細膩、形象的描寫,其特征是于細微處見精神。真實、典型的細節(jié)描寫是刻畫人物、豐富情節(jié)、表現主題的重要手段。事實證明,像《紅樓夢》《儒林外史》這樣的名著,之所以令人百讀不厭,并不是因為它們描寫了驚天動地的事件,而是由于它們通過無數細節(jié),塑造了許許多多血肉豐滿的人物。
除了以上三種寫法,像《三國演義》戰(zhàn)爭描寫的手法,《老人與?!冯[喻、象征的技法,《伊索寓言》的物人對等法(物與人之間就像人與人之間一樣,地位平等,或相互溝通、和諧相處,或相互排斥、相互斗爭),《哈利·波特》系列自由不羈的“魔法”式想象等,都足資借鑒,盡可靈活地“拿來”??忌x用素材時,要擺脫世俗的流行樂、連續(xù)劇模式,跳出校園的數理化小悲歡拘囿,于人類歷史的漫漫星河中,擷取那些塵封在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名著里的美玉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