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蕙 包慧琴
【摘要】李斯特是浪漫主義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他所創(chuàng)作的大量作品中,改編曲的創(chuàng)作占了很大的比例。舒伯特同是浪漫主義時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之上有著很高的成就,他的作品細膩而浪漫,深深吸引這李斯特,在藝術歌曲改編上,大量的作品都是來自舒伯特的藝術歌曲。本文以《美麗的磨坊女》中的第一首作品《流浪》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其在音樂情感表達作了詳細的研究,探尋李斯特改編曲中獨特的魅力所在。
【關鍵詞】李斯特;舒伯特;改編曲;《流浪》
【中圖分類號】J624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美麗的磨坊女》的創(chuàng)作簡介
(一)舒伯特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
弗朗茨·舒伯特,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這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涉及多個領域,如藝術歌曲、鋼琴曲、交響樂、歌劇等。其中,舒伯特的藝術歌曲是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最為濃重的一筆,為藝術歌曲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美麗的磨坊女》是舒伯特根據浪漫主義詩人穆勒的同名長詩中選出二十首譜寫而成的藝術聲樂套曲,是浪漫主義題材聲樂套曲的典范。這部作品是舒伯特最具有青春氣息的作品但同時也帶有浪漫主義的悲情氣質,籠罩著過早夭折的宿命。長詩主要描述了一位充滿朝氣的青年在孤獨又充滿希望的流浪之中愛上了磨坊主的女兒,他到磨坊打工,試圖接近心上人。但是,他的愛情卻不得善終,磨坊主的女兒愛上了一位獵人,這位青年在愛情的不幸中陷入了苦悶、悲觀的情緒,只有小溪是他唯一的慰藉,最后他投入了溪流,到水底去尋找他的愛情。
這部作品雖然有著悲劇性的結尾,但是整個套曲卻給人一種抒情而又明朗的感覺,雖然生活在苦悶之中卻又時時充滿著希望,可以感受到舒伯特在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時的心境與對于理想的追求。
(二)李斯特鋼琴改編套曲《美麗的磨坊女》
弗朗茨·李斯特,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浪漫主義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上主要分了兩大類。第一類是獨創(chuàng)的鋼琴作品,如19首匈牙利狂想曲、24首大練習曲、三部《旅行歲月》等作品;第二類是將其他作曲家所創(chuàng)作的藝術歌曲、歌劇、器樂獨奏曲等作品進行改編所創(chuàng)作的改編曲,如《鱒魚》《西班牙狂想曲》《鐘》等。
《美麗的磨坊女》這部作品是李斯特于1846年完成的一部套曲,也是最后一套改編于舒伯特藝術歌曲的作品,自此之后,他再沒有對舒伯特的作品進行改編。作為李斯特改編曲的集大成之作,他在原本20首的聲樂作品之中,挑選了6首作品,并且打亂了原本舒伯特所安排的故事順序,他以一種倒敘的手法描述整個故事,帶領聽眾進入他的意境。
二、鋼琴改編套曲《美麗的磨坊女》中《流浪》的情感表達
《流浪》是整部鋼琴套曲中的第一首作品,也是唯一一首與舒伯特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中出場順序相同的作品。
(一)曲式結構分析
《流浪》是一首降B大調的作品,2/4拍子,在舒伯特的原曲中是要反復五遍的,而在李斯特的改編曲中,整首作品只反復了三段,改編成了變奏曲式,結構如下:
如上圖所示,這個曲子由一個主題,兩個變奏和一個龐大的尾聲構成。在音樂上,變奏一在主題的基礎上進行了節(jié)奏上的加花,在A1樂段內加入了一長串的三十二分音符,以模仿水車的靈動,在B1樂段的左手加入10度的上琶音同時配合右手的分解八度模進,拉寬了音樂的厚度,豐富了音樂的語言。在結構上,變奏1與主題的結構是完全一致的。變奏二在A2樂段主題出現(xiàn)時,旋律給到了中間聲部,并且右手有連續(xù)兩次的大幅度上下行行進,在下行中加入了很多的裝飾音,豐富了音樂織體。變奏二的B2樂段相比前面的主題與變奏多出了一段反復的c2,為后面尾聲的出現(xiàn)作好音樂上與情緒上的鋪墊。作品的尾聲由12個小節(jié)構成,相比舒伯特原曲的四個小節(jié),李斯特的改編曲整整多了8個小節(jié),是舒伯特原曲的三倍。這不僅僅只是為了給這個作品做一個很好的結束,更為第二首作品《磨坊少年與小溪》悲劇音樂色彩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在最后的幾個小節(jié)作出了一個很好的鋪墊,推動了音樂故事的發(fā)展。
(二)《流浪》的音樂情感表達
1.旋律與詩意的結合
李斯特在改編這首作品時是忠于原作的,作品保留了音樂原有的旋律,重視展現(xiàn)旋律原有的特點,并將詩歌的表達與音樂進行緊密結合,在此基礎上,對音樂旋律進行適當變化,以更好地展現(xiàn)出詩歌的內涵。
詩歌意蘊深遠,流水是我們的好榜樣,它們日日夜夜在奔流,不停奔流向遠方,學流水好榜樣。你看那水車旋轉忙,它們飛快旋轉多爽朗,它們永不疲倦地旋轉忙,那水車旋轉忙。再看沉重的大磨盤,歌聲揚,它們盡情歡快地在舞蹈,旋轉越快越歡暢,看磨盤多歡暢。啊,我的樂趣是流浪,我的男女主人在磨坊,讓我自由地去流浪。
從歌詞上來看,這部作品描繪了三個音樂形象,年輕的少年、擬人化的流水和磨盤。在李斯特的改編中也將這三個形象與音樂旋律做了一個很好的結合。如在旋律中加入了很多裝飾音,描繪了小溪流濺起的小浪花,襯托了少年在旅途中愉悅的心情。作為一首聲樂作品而改編的鋼琴曲,在演奏的時候,把握好原曲的情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整首作品的旋律線條十分清晰,在每一個部分都以不同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在主題段落里,旋律在高聲部呈現(xiàn),伴奏加入上琶音,奠定了樂曲活潑的氣氛。變奏一的旋律在原主題以八分音符呈現(xiàn)的基礎上改成了十六分音符的上行進行,展現(xiàn)了小溪歡快的情緒,加入三十二分音符的加花,表現(xiàn)水車不停的旋轉,在這里,奔流不息的小溪與少年進行了一次愉快的對話。相對于主題段,變奏一的感覺更為活潑、靈動。變奏二旋律的出現(xiàn)從主題與變奏一的高聲部,改到了中音聲部,展現(xiàn)的是大磨盤沉重的旋轉,伴著歌聲,他們旋轉得更加歡暢。在B2中,旋律改編到了中聲部不太好表現(xiàn)的位置,在右手給了兩句上行的行進,這樣的改編,與前面兩段形成了很大的差異,但是又與整部作品相融合,為后面尾聲的推進作出了鋪墊。
2.“表情”術語的運用
在這首改編曲中,李斯特在忠于舒伯特原作的前提下,加入了很多表情術語,這些表情術語的標記,讓演奏者能夠能好的去把握音樂的情緒,展現(xiàn)音樂的情感。如在主題第一次出現(xiàn)的時候加入了dolce grazioso(柔和、優(yōu)美典雅地)渲染了主人公內心的歡快愉悅的情緒,也是為整首作品的感情基調奠定了基礎的;在樂曲的第三段,主題第三次出現(xiàn)的時候加入了cantando la melodia(如歌的,令人陶醉的),讓人感受到了主人公對未來美好的向往之情;尤其是在結尾段,李斯特在改編中加入了一系列的表情力度記號,如:dolce armonioso(柔和、和諧的);piu p(更輕);perdendo(逐漸消失的);pp(非常輕)。這段表情術語的加入讓音樂變得更加精致,相比于舒伯特在原作中四個小節(jié)的結束句,李斯特在改編中擴展到12個小節(jié)來表現(xiàn)他細膩的音樂情感。在這12個小節(jié)的音樂表情術語的安排之中,通過對結尾的拉長,使得音樂能夠從活潑與希望中慢慢過渡到平靜與沉寂之中,為第二首作品《磨坊少年與小溪》的悲傷基調的出現(xiàn),奠定了音樂情感上的基礎,為故事套曲的進行作出了很好銜接,也對故事情感的走向進行了暗示。
3.裝飾音的運用
在《流浪》這首作品的改編中,李斯特加入了很多裝飾音作為點綴,這些點綴也正好為作品的音樂表達與氣氛的渲染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在主題段與變奏一的結尾段出現(xiàn)的裝飾音就像是表現(xiàn)青年流浪是哼著的歌曲,表現(xiàn)了少年歡快的心情與對未來充滿這的希望。變奏二出現(xiàn)的一連串從高音區(qū)到低音區(qū)的裝飾音就像是磨盤邊的水車旋轉時激起的小浪花,隨著水車的轉動,浪花也是從高處到低處,通過這些小浪花的描寫表現(xiàn)了青年愉悅的心情,流浪是多么的美好。在整首作品的結尾段,李斯特用很多小裝飾音進行點綴,營造了溪水濺起的小浪花隨著少年的歌聲漸行漸遠的氛圍,靈動之中帶了點浪漫,為音樂情感的表達作出了更好的表現(xiàn)。對于這些裝飾音的處理上,也要根據作品所表達的意境進行詮釋,是輕快而又靈動的表現(xiàn)才能更好地營造作曲家想要營造的氛圍。
三、結論
在李斯特的創(chuàng)作生涯之中,改編曲是濃墨重彩的一筆。而《美麗的磨坊女》套曲是他所創(chuàng)作改編的舒伯特作品的最后一部改編曲,是集大成之作,具有這不容忽視的地位。通過對這部作品的第一首作品《流浪》的音樂情感的分析,使得筆者能更好地體會李斯特對怎樣用細膩的手法去表達他所要表達的音樂,從旋律的寫作手法、表情術語的運用以及裝飾音的運用這三個方面也更加讓我體會到了李斯特的音樂的魅力,而不僅僅體現(xiàn)在他高超的技術技巧上。對于這樣的作品需要的不僅僅只是單純地做音樂,更需要配合對詩歌的理解以及對藝術歌曲的演繹分析,三者相結合才能更好地詮釋出作品所要表達的意境。
參考文獻
[1]張式谷,潘一飛.西方鋼琴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2]屈婷婷.李斯特鋼琴改編曲《水上吟—船歌》的音樂情感表達與演奏分析[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7.
[3]方旻.李斯特鋼琴音樂中的文化內涵[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張澤蕙(1992—),女,漢族,湖南益陽,湖南工業(yè)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鋼琴演奏;指導老師簡介:包慧琴,女,漢族,湖南株洲,湖南工業(yè)大學副教授,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