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廷芳
【摘要】山西的民間文化歷史悠久,臨汾吉縣位于山西西南部的黃河岸邊,境內有被譽為黃河魂的壺口大瀑布,更有著伏羲、女媧“隔溝穿針”“滾磨合扇”的傳說故事。這里的風物形勝,影響了這一地域的民風特色,也塑造和奠基了民俗文化的文明傳承。元宵節(jié)民間舞龍活動在這一帶群眾基礎較好,但總體發(fā)展較為緩慢,關于文獻資料記載更是匱乏。本文擬通過吉縣元宵節(jié)舞龍的相關內容,分析吉縣舞龍的地域環(huán)境,闡述吉縣舞龍的形成與發(fā)展,以探求吉縣舞龍深厚的文化底蘊。
【關鍵詞】山西吉縣;元宵節(jié);舞龍;現(xiàn)狀
【中圖分類號】J71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舞龍的由來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是我國一個傳統(tǒng)的、民眾期望度最高的節(jié)日。節(jié)日中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樂舞蹈表演形式有很多種,其中舞龍就是漢族傳統(tǒng)音樂舞蹈表演形式之一,也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民間娛樂活動。
據(jù)史料記載,這一習俗在我國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如果按照時間順序來進行挖掘發(fā)現(xiàn):龍朦朧神秘的色彩在上古時代便有;刻有龍形的器具出現(xiàn)在了商代,應是處于醞釀時期;自西周至戰(zhàn)國,禮器上的烘托之龍、青銅器上的卷曲之龍,便是“龍形”的確立期;漢代的“漫衍魚龍”為舞龍運動的形式由來。再歷經了千百年的演變、發(fā)展與傳承,“舞龍”也逐漸的從最初的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儀式演變成為現(xiàn)如今的一種民間文娛活動,在很多地區(qū)都曾有過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墨龍之說。每年的喜慶節(jié)日里,我國廣大地區(qū)都會有舞龍的習俗。
二、山西吉縣元宵節(jié)民間社火“舞龍”的概況
舞龍,又稱“龍舞”,而在吉縣人們口中被稱之為“耍龍”。這里處于“十年九旱”的山西,跟省內其他地區(qū)一樣在早年間為了取悅龍王,舞龍便自然地成為一種傳統(tǒng),也是每年社火活動中一道具有濃郁黃土風情的風景線。
(一)吉縣舞龍的地域環(huán)境
在中國廣袤的疆域里,吉縣當屬彈丸之地,微乎其微,或許鮮為人知。但吉縣地居黃河流域中的黃土高原,雖地瘠民貧,卻較早發(fā)育,是人類歷史與中華文化的肇端。在早期,吉縣舞龍的目的雖在取悅神靈,但更多的是為了祈求百姓平安,莊稼有好收成而舞蹈。現(xiàn)在,更多的則是在民俗節(jié)日的歡慶中,通過舞龍表演來滿足群眾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以達到娛樂身心的目的;另一方面,舞龍隊的緊密配合與眾志成龍,更進一步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吉縣的地域環(huán)境主要突出了黃土文化的特點,馬宜生老藝人說起往事,由于省里來人,在縣文化館組織下,舞龍隊在黃土高原上的展演令他尤為的贊嘆:隨著漢子們愈來愈快的步伐,塵土彌漫,金色的巨龍在土霧里時隱時現(xiàn),若不是時而傳出的哨子聲,還真以為看到了真龍。待舞完這一套下來,漢子們的臉上滿是汗水打下來的泥痕,但那剛毅淳樸的臉龐上,滿滿的,都是憨厚暢快的笑容。
(二)吉縣舞龍的起源與演變
吉縣的舞龍,最早是在1947年吉縣解放時,為了慶祝吉縣解放而舞。吉縣的舞龍最早出現(xiàn)東關村,一開始是東關大隊自行發(fā)起的活動,直到1978年安康書記來了吉縣后又開始舞龍,至今已經有60多年的歷史。
在舞龍表演之前,有個“點睛”的儀式(如圖1:龍點睛)?!跋鄠魇翘瞥跄衬?,李世民視察三原災情,路過畫鋪進去休憩,看見墻上掛著一張沒有龍眼的云龍圖,便問‘此龍為何不畫眼仁?畫匠便說‘此龍眼必要天子點睛才可化作一條真龍,布云施雨,造福于民。李世民便給此云龍圖‘點睛,隨即烏云密布,雷聲陣陣,天降大雨。從此,百姓為了歌頌李世民畫龍點睛,布云施雨,便在日后的每一次舞龍之前都設立了為龍點睛的儀式,世世代代便流傳了下來”[1]。1978年吉縣的舞龍舞的還是獨龍(紙做的龍),一共為九節(jié),當時給龍點睛的是縣委書記;隨著時間的演變在千禧年后變成了舞雙龍,雙龍分別是“青龍”和“紅龍”(即“水龍”與“火龍”),以布為主,龍變?yōu)?1節(jié),在龍點睛上也有了變化,紅龍是縣委書記點睛而青龍則是由縣長點睛;到2016年開始給龍點睛的人選則變更為吉昌鎮(zhèn)的書記和鎮(zhèn)長,點睛所用的酒和朱砂也一直延續(xù)至今。
除“點睛”儀式之外,這里還保留了“龍飲水”的習俗。所謂龍飲水便是在舞龍前讓龍喝到縣城最大自然泉——飲馬泉的泉水(如圖2:龍飲水)。然后燒香、祭酒祈求龍神保佑人們“幸福安康”“五谷豐登”。總之,所有的講究都承載著農業(yè)文明之下老百姓最迫切的愿望。正是在吉縣這得天獨厚的農業(yè)環(huán)境影響下,使舞龍活動成為今天元宵活動的重頭戲。
一代代舞龍人的更迭,吉縣的龍在長短上發(fā)生了變化,而且在裝飾、制作以及動作上也有了不少的改變。據(jù)舞龍人王小寶老人口述,以前在每年的元宵節(jié)來臨之際,舞龍隊正月初二就得開始集合排練,直至正月十三、十四游街巡演,元宵節(jié)當天要先給各個機關單位拜年然后在吉縣二中操場和吉縣橋南廣場輪流展演。晚上,各式各樣的花燈掛滿了這個小縣城大街小巷,而龍燈更是必不可少的。老藝人為了表演更有特色,將每節(jié)龍節(jié)上裝有光源,一開始是蠟燭,再到后來使用手電筒、電瓶燈等等。舞動起來、遠遠望去猶如一條火龍穿行在街市上,一會兒蜿蜒而行,一會兒盤旋而上,一會兒滾動身軀,一會兒昂首眺望,在伴上轟隆隆的鑼鼓聲,濃濃的節(jié)日氛圍彰顯無疑。近十多年來,社火活動在逐步的簡化,表演時間也只剩正月十四、十五這兩天,至于元宵節(jié)晚上的表演也已取消好多年。舞龍的動作也在簡化,第二代傳承人馬宜生說道:以前每套動作之前都要跑一個8字,然后緊接龍頭鉆尾再進行下一套動作,現(xiàn)在“跑8字”也只有在第一套動作之前有而后面的都被取消了。龍皮也從以前的紙糊手繪,成近年來的彩龍。
三、結束語
筆者從所查的文獻資料來看,并沒有查到關于吉縣舞龍活動的文字記載,每年元宵節(jié)都在表演,遺憾的是此類文獻沒有把元宵節(jié)舞龍活動的歷史、表演形式、表演特征等列出來進行研究,本文主要是把吉縣舞龍活動展演進行初步的整理,來保存吉縣珍貴的民間文化藝術。
參考文獻
[1]王克芬.中國舞蹈發(fā)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