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賁
樂觀主義在任何社會里都是受歡迎的,因為樂觀能讓一般人快樂起來。樂觀主義的勵志和鼓舞也是每個社會都需要的。這種勵志和鼓舞在美國和中國都被稱為“心靈雞湯”。樂觀主義看到的是正面的人生,因此經(jīng)常會忽視人性中存在的荒誕、陰暗、軟弱。樂觀主義對人的情感脆弱、認(rèn)知扭曲和心靈幽暗,也缺乏應(yīng)有的重視。因此,樂觀主義會顯得淺薄。著名英國猶太小說家霍華德·雅各布森說,“我還從來沒有遇到過一個有智識的樂觀主義者?!?/p>
嚴(yán)格地說,樂觀的對立面不是悲觀,而是憂思或憂患意識。憂思者是孤獨的,他們不可能像樂觀主義者那樣擁有眾多的粉絲、擁躉。不管他們多么用心良苦,多么為社會或世界的前景擔(dān)憂,他們的憂思都只會嚇跑那些他們想要勸誡的快樂人群。他們攪擾了快樂人群的樂觀幻覺和安穩(wěn),就一定會招致眾人的厭煩、憎惡和仇恨。不少被嘲笑和鄙稱為“公知”的知識分子就是這樣的憂思者。
其實,渴求心靈雞湯的蕓蕓大眾并不可能單靠樂觀幻覺生活,他們對世態(tài)炎涼、人心叵測、世道險惡不會沒有經(jīng)驗的體會。正是因為他們需要平息自己內(nèi)心的不安、焦慮、害怕,他們才越加需要心靈雞湯的撫慰。古代的民間智慧中就已經(jīng)有了許多包含憂思的經(jīng)驗之談。在童蒙書的《增廣賢文》中有許多這樣的例子:“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逢人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
在快樂人群看來,憂思者看待世界的方式過于消極悲觀——上帝不存在、整體制度失序、社會道德崩塌、愛情維系于金錢、友誼變質(zhì)為利用、教育無效、啟蒙失靈。人在這樣的世界里還怎么生存下去?但是,憂思者認(rèn)為,這就是真實的世界,對這樣的現(xiàn)實有所思慮(有時可能過于嚴(yán)重),并不會因此罹患抑郁癥,而是保持一種旁觀者的清醒,雖然悲觀,但并不至于頹廢或厭世。
優(yōu)思的價值也許并不在于它究竟有多接近真實,而是在于把追尋真實作為一件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