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懷云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讓閱讀活動更有實效呢?閱讀教學需突顯閱讀教學規(guī)律,既追求閱讀的樸實而精彩,又追求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且高效。把朗讀和默讀作為最重要的訓練目標,在培養(yǎng)學生朗讀、默讀能力與習慣的同時,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感能力。把朗讀和默讀作為感受與理解、欣賞與評價語言文字最主要的教學手段,以此引領學生讀懂課文,受到感染教育,并從中掌握自讀方法,會讀且樂讀。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致力于讀書指導,真的讓“讀”成為閱讀教學的主旋律,成為語文教學的敲門磚。
一、讀思結合與長文短教
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被眠@句話,那便是“讀而不思則罔”。即缺少思考的問題,或有口無心,那么讀書便失去了指向,便是盲目低效的。怎樣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又不使閱讀教學走上“串問串讀”的老路子上去呢?教學中,教師善于引領學生抓住能夠統(tǒng)領全篇的核心問題去讀,以此促使學生在讀中理解與體會,并以讀(而不是講、議)的方式來展現各自的理解與體會。
例如,教學《老人與海鷗》一文,在幫助學生抓住主要人物、事件,并用比較簡練的語言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后,接下來便引導學生帶著“課文中哪些場景令你感動”這個統(tǒng)領全篇的問題,靜心默讀思考并作簡單批注。在扶助學生準確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初步感知人物的基礎上,接著便啟發(fā)學生帶著“課文中哪些事件與記述,集中表現了老人與海鷗的深厚感情”這一核心問題細讀深思,同時批注閱讀中的理解與感受。
這樣,便省去若干瑣碎的“牽引式”的提問,既遵循了理解語言文字應由“語言”(具體)到“內容”(概括),再由“內容”(概括)回到“語言”(具體)的程序,又指引學生直奔感知重點,并為學生自主閱讀實踐提供了最大程度的活動空間。真正做到了閱讀教學所提倡的得意、得情、得法。
二、情境創(chuàng)設與情感熏陶
賞讀是“賞語言,賞人情,學表達,明事理”,這種朗讀方式對于語言和意境較優(yōu)美的詩歌和散文比較適合。教師可用聲情并茂的范讀來創(chuàng)設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迅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朗讀,在初步感知課文后,就應該讓學生沉浸在課文中,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感悟作品背后蘊含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學生通過繪聲繪色的朗讀,才能隨著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維的翻騰去領悟。如教學《月光曲》一課時,我啟發(fā)學生把文中的“貝多芬”換成“我”再來讀,他們不知不覺地進入文本,真正把自己和文中的人物融為一體,細膩的感情如涓涓溪流瀝瀝涌出。這樣的體驗式朗讀較充分地增加了語文學習的“附加值”。
角色朗讀,催發(fā)了學生與文中人物產生共鳴,使學生完全沉浸在課文意境中,激起他們內心的震顫。課堂已不是教師獨白、學生獨聽的局面,而是師生間、生生間自由、開放、弘揚個性的對話。教師需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釋放情感,升華認識。
三、研讀結合與感悟體驗
表演朗讀是對課文內容最形象、最生動的再現。低年級課文中,有許多童話、寓言,學生在基于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表演朗讀,并進行適時評議,更有助于對課文的深入理解。
我在教學《軍神》一文后,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人物,分角色表演朗讀要求他們讀出沃克醫(yī)生的情緒變化,劉伯承的頑強意志和忍耐力。學生自己充當評委,對朗讀好的同學給予表揚并提出意見。在一演一評中,學生深刻領會了軍神的真正含義,從心底產生了對劉伯承將軍的敬佩之情。這樣,讓學生自己去模仿、去演、去學、去切身體會,既充分張揚了學生的個性,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讀”是學生與文本間實現心靈對話與溝通的最有力橋梁。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讓學生充分的品讀、感悟。在教學中,構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閱讀教學,使學生的思維在廣闊的空間里自由飛揚。因此教學過程中,始終立足文本,注重以讀為主,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帶動學生,努力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內容,讀中品味語言,讀中領悟方法。
四、相互評讀與促進發(fā)展
在多種讀的形式中,評讀是不可缺少的。在課堂中,教師們常用“賽”的方式組織朗讀教學,如小組比、男女生比等。評議時,應充分尊重學生,讓每一個學生在評價過程中領略成功的喜悅。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加上閱讀材料本身內涵的開放性,不同的學生對文本會做出不同的解讀。所以,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欣賞學生看問題的不同立場,方式方法和習慣,而不應把重點放在朗讀技巧的指導上,以免造成指導的形式化、表面化。
總之,課堂上,學生閱讀的量越大,從中獲取的信息越多,他們的收獲便越豐富,教學的效率便越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差異,歸根結底是學生閱讀興趣的差異,閱讀量的差異。教學中,把指導精讀與引導泛讀相結合,這既是把課文讀懂讀透的需要,也是從根本上扭轉語文教學耗時低效狀況的需要,更是滿足學生不斷發(fā)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