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霞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打造語文高效課堂,提升農(nóng)村初中語文教學質量,對語文教師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教師需要不斷進行課堂教學方式的研究與創(chuàng)新,找出更加有效的方法,真正體現(xiàn)出農(nóng)村初中語文教學工作的高效特征,促進語文課堂高校進行,提高教學質量。語文教師究竟采取何種措施,才能夠實現(xiàn)高效課堂,提升農(nóng)村初中語文教學質量呢?我認為通過以下幾種方式。
一、個人和集體相結合的備課方式
無數(shù)優(yōu)秀教師的經(jīng)驗證明,凡優(yōu)質高效的課堂教學,總是得益于教學目標的正確定位,教學重難點的準確把握,知識點和能力要點的落實到位;得益于課堂教學思路清晰,課堂問題設計精妙,教師課堂引領得法,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科學,課堂教學密度合理。那些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為什么總是能夠在課堂上左右逢源,得心應手,游刃有余?關鍵在于他們都能在課前認真地充分地備課,專心鉆研教材,從而對教學內容爛熟于心。可見備課的地位不言而喻了。
備課包括鉆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
是一堂高效課堂生成中一個必不少而且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大教育家孔子說過“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前做好了充分準備,才能上出一堂精彩的課。在高效課堂備課中,農(nóng)村語文老師備課要求既要備教材又備學生,既備教法又備學法,老師個人在備課時一定要反復研讀教材,吃透教材,有自己的鉆研、解讀和思考,能講出新意和深意,同時又跳出教材,超越教材,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要從教材中挖掘新的思想、理念、創(chuàng)新,變成教材的主人,能夠熟練的駕馭教材。不僅如此,老師還要親歷親為,涉及到的習題自己先要做,發(fā)現(xiàn)問題要及時討論修訂。才能設計一個比較合理的教學設計。同時又要考慮農(nóng)村學生的特點,起點較低,知識面窄,多數(shù)學生不愿在課堂上發(fā)言、討論,不愿合作。所以不同的班級又要求老師因班制宜,根據(jù)本班的情況制定教學方案。如要考慮對教材的處理是否能夠吸引學生學習;問題的設計能否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學方式是否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究;教學過程有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自主活動時間和空間,預料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對策。這些都要求老師個人自己熟悉,心中有數(shù)。
俗話說:“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集體備課就是大家一起研究教學,一起對課的重點、難點進行研討以及討論這節(jié)課該怎樣上。通過交流,大家可以取長補短,幫助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學思路,在教材教法上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形成最佳的課堂教學方案。不管怎么說,學生千差萬別,他們既有共性又有個性,教無定法,真正的教學設計還需要執(zhí)教者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來一次歸納、提升和再創(chuàng)造,還應根據(jù)自身特長制定能揚長避短的教學方案。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自己的教學個性,更好地適應自己學生的學情。
總之,打造高效課堂,需要個人和集體共同認真研究備課,多角度多方面去想學生之所想,疑學生之所疑,共同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困惑。
二、精彩獨特的導語
農(nóng)村初中語文課堂的導入,要有精彩獨特的構思,才能吸引學生。語文課的導入是一項藝術,是每一堂語文課的起始,或者說是課堂教學中每一個問題的發(fā)端 。導語的作用就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刺激學生的好奇感,進而引導學生進入預設的教學軌道。還能開拓學生視野和思維。一個成功的導入,會給有效的課堂教學帶來預想不到的收獲。著名的語文教育家于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首先要抓住導入課文的環(huán)節(jié),一開課就能把學生牢牢地吸住?!薄闭n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fā)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藝術地設計、簡潔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就能起到先聲奪人和撥動學生心弦、激發(fā)學生興趣之功效。
曾聽過一位老師上《我的叔叔于勒》時,他的導語就獲得了一箭雙雕的效果。他是用《戰(zhàn)國策。蘇秦始以連橫說秦》的故事導入。他說:“同學們都知道頭懸梁,錐刺股的典故,也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蘇秦。但你們知道蘇秦為何以這種極端的方式讀書?根據(jù)戰(zhàn)國策記載,蘇秦是一個說客,以游說國君來取得地位。蘇秦一開始是去游說秦王,未果,回家遭到嫂子的侮辱和恥笑。在這以后他才懸梁刺股,發(fā)憤攻讀。后來游說趙王合縱成功,掛六國相印而歸,嫂子爬來見他,蘇秦問:嫂子何故前倨后恭?他嫂子答道:為叔叔之位尊而多金?!惫适轮v完,那老師就問:“我今天為什么講這個故事?”學生紛紛回答:這個故事跟《我的叔叔于勒》有些相通之處,即金錢關系下親情關系的變化。兩分鐘的導入,既讓學生知道了《戰(zhàn)國策》這本書,知道了“懸梁刺股”、“前倨后恭”等成語,又能引渡到課文內容。在這有限的課堂時間里,一開始就有了這么多的收獲。
還有用音樂導入新課的方法。用誦唱法,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與記憶,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采用音樂導入,會起到事半功倍之功效,給學生聽鄧麗君演唱的《但愿人長久》這首歌,讓同學們在歌聲中初步體會作者的情感,這樣即可以加深理解,又可以在吟唱中背熟課文,可謂一舉兩得,“化腐朽為神奇”。
如果我們老師都能根據(jù)學生好奇心理,運用喜聞樂見的導入形式導入新課,每節(jié)課都能精心設計導語,相信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始終不放棄求知的興趣,從而就能引領他們對一個問題又一個問題的解決,這樣就能打造農(nóng)村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提升教學質量。
總之,能促進學生全身心發(fā)展的課堂才叫課堂,才是我們需要的高效課堂。當然打造高效課堂,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方式并非只有這兩種,還需要我們廣大語文教師不斷探索,實踐,更新我們的教學觀念,尋找適合我們農(nóng)村初中學生特點的方式。高效課堂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始終跟隨具體情況而調整的,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們的語文學習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