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巍之
摘 要:我國一直存在著較大的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反映到高等教育中,便是高校中存在著大量來自農村地區(qū)的經濟困難學生。就資助農村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問題展開探究,希望可以為實際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幫助。
關鍵詞:農村大學生;經濟困難;資助工作;問題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04-0068-01?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1? 農村經濟困難大學生現狀
我國一直實行城鄉(xiāng)二元制結構,導致城鄉(xiāng)收入差距過大(1978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為133.6元,僅相當于當年城鎮(zhèn)居民人均純收入的39%;2018年,農村居民月均收入雖然增長到了1 218元,但僅相當于當年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8%);加之近年來不同階層居民收入不斷拉大,最后形成累積效應,導致相當一部分高校生經濟比較困難。據統計,目前全部高校生中,大約有20%~30%屬于經濟困難生,其中,農村大學生占比超過90%[1]。
2? 現階段農村經濟困難大學生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農村經濟困難大學生資助工作,其主要內容包括:獎學金(包括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助學貸款(包括國家開發(fā)銀行的助學貸款與生源地農村信用社的助學貸款)、勤工助學、減免學費、特殊困難補助等。其中,國家獎學金的獎勵標準為每人每年8 000元,國家勵志獎學金的獎勵標準為每人每年5 000元,助學貸款原則上不超過每人每年6 000元。
2.1? 總量不足
雖然高校不斷加大資助投入,但資助總量依然相對不足。有的農村貧困生,每年只能拿到1 500元實際資助金,難以解決學生的實際經濟困難。
2.2? 學生認識存在偏差
一些經濟困難生雖然貧苦,但有強烈的自尊心,寧可咬牙承擔高昂的學費也不向學校申請助學貸款;另一些同學則覺得大學生資助是學校白送的“餡餅”,明明自身不符合困難生條件,卻申請資助。
2.3? 院系缺乏自主權
在資助經濟困難學生方面,一般是學校統一管理,院系缺乏自主權,難以對真正有困難的同學開展“精準幫扶”。
3? 探究完善農村經濟困難大學生資助工作的措施
3.1? 加強對資助學生的精準識別
首先,高校應當精準識別經濟困難大學生,認真采集、核實每名學生真實的家庭收入,為經濟困難學生建立詳細的數據庫。其次,認真分析每名困難學生的具體情況,開展精細化管理;不符合資助條件的學生,必須嚴格按程序清退。
3.2? 廣泛動員各方面力量參與資助困難大學生
高校應當廣泛動員各方面的社會力量,參與到資助困難大學生的工作中來。學校應積極鼓勵民營企業(yè)家、新興中產階層等參與資助困難大學生,營造捐資助學的良好社會氛圍。
3.3? 鼓勵經濟困難生自力更生
如果不能切實增強經濟困難學生的自身造血能力,就算有再多的社會資助,終究也只能是杯水車薪。做好大學生資助工作,增大資助金投入屬于主要矛盾,促進學生經濟獨立則屬于基本矛盾。學校應當幫助每一名經濟困難生認真分析貧困的客觀原因與主觀原因,在尊重學生本人意愿的基礎上,為學生量身定制精準資助措施。學校應組織經濟困難生積極參與勤工助學,增強學生自力更生的能力。學校還可以與中小微企業(yè)加強校企合作,根據企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對經濟困難生開展有針對性的各類技術培訓,把學生培養(yǎng)成企業(yè)所急需的應用型、實用型、高素質人才。
3.4? 發(fā)揮院系的積極性
學校應當尊重并發(fā)揮學生所在院系的積極性,讓各院系都參與到精細化資助工作中。
4? ?結束語
做好農村經濟困難大學生資助工作,有利于高校教育健康發(fā)展,有助于為國家、企業(yè)、高校培養(yǎng)大批優(yōu)秀人才。因此,應當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把這項工作做好、做實。
參考文獻:
[1]黃維,張茂然,徐微.從保障資助到發(fā)展資助:反貧困視角下我國大學生資助制度的困境與改革路徑[J].長沙大學學報,2018,32(4):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