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中
摘要 針對初中文言文字詞教學現(xiàn)狀,采用字形溯源法、成語印證法、圖文比較法、舉一反三法,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突破重點文言文詞語的障礙,提高學習有效性。
關(guān)鍵詞 文言文 字詞教學 言語活動
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往往處于進退維谷的尷尬境地:重點疏通字詞,則課堂陷于枯燥的字詞辨析的境地,學生感覺乏味;不疏通字詞,則唯恐學生不能理解課文。其實,針對文言文字詞教學的這種現(xiàn)狀,是有“道”可解的,可以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改變文言文字詞教學的尷尬處境。
一、字形溯源法
在文言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會采用“組詞法”來突破障礙,但這種方法會讓學生犯“望文生義”的錯誤。例如在學習《木蘭詩》時,學生就運用“組詞法”將“木蘭當戶織”中的“戶”解釋為“窗戶”,但這里的“戶”應解釋為“門”。
這時,教師不妨采用“字形溯源法”來激發(fā)學生探索發(fā)現(xiàn)的興趣。請看《木蘭詩》的教學片段:
師:剛剛這位同學將“戶”解釋為“窗戶”,是否恰當呢?讓我們追溯“戶”在小篆中的寫法,請你們比較小篆中的“”(戶)和另外一個字“”(門),說說你們的發(fā)現(xiàn)。
生:我覺得第二個字像“門”。
師:你的直覺很準,這確實是“門”。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戶”其實是“門”的一半。
師:你覺得“戶”應該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猜不出來,但應該不是“窗戶”的意思。
師:我們一起來看許慎在《說文解字》里是怎么說的:戶,半門曰戶。
師:現(xiàn)在,請大家告訴我“戶”是什么意思。
生:半門,單開的門,應該就是“門”的意思。
陳寅恪說:“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在“字形溯源”的比較活動中,教師通過呈現(xiàn)表意性較強的小篆,輔以《說文解字》中言簡意賅的解釋,讓學生在充滿“文字趣味”的言語活動中,辨析出了“戶”的本義。
二、成語印證法
現(xiàn)在所使用的成語,很多還保留著古漢語的詞法和句法特點。因此,“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將課文中的文言文字詞同學生以往接觸過的其他文言現(xiàn)象做對照,尤其是同生活當中習用的成語(其中保留了豐富的文言文字詞與文言文語法現(xiàn)象)進行對照,也是很有效的路徑”。請看《曹劌論戰(zhàn)》的教學片段:
生:請看下面文段中的加點字,請你用一個成語來印證它的意思。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生:盈,熱淚盈眶,盈是“充滿”的意思。
生:克,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還有克敵制勝,克是“戰(zhàn)勝”的意思。
生:故,平白無故,“緣故”。
生:逐,逐鹿中原,隨波逐流,“追趕”的意思。
生:轍,南轅北轍,“車輪壓過的痕跡”。
生:靡……
師:你覺得“靡”是什么意思?
生:旗子倒下,應該是“倒下”的意思。
師:很好!你可以用“望風披靡”來印證。
“成語印證法”借鑒了余映潮老師教學《夸父逐日》時的成功經(jīng)驗。在這樣充滿“文化趣味”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角色從“引導者”走向“輔助者”。“成語印證法”教會了學生自主推測文言文字詞意的方法,傳授了學生終身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三、圖文比較法
圖文比較法是指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將畫面感強的文言文語段轉(zhuǎn)換為圖畫,并在轉(zhuǎn)化的過程中,故意畫錯一些關(guān)鍵部分,再通過“我來找碴”的言語活動,增強學生探究學習的趣味性。請看《醉翁亭記》教學片段:
師:請同學說說這幅畫與《醉翁亭記》第一段文字的描寫是否有出入。
生:這幅畫中應該多畫一些草、樹。因為這里的“蔚然”的意思就是“茂盛的樣子”。
生:山畫得有些少了,從“環(huán)滁皆山也”中的“環(huán)”和“皆”可以看出四面都是山。
師:哪個字是“都”的意思?
生:皆。
師:很好!還有錯誤嗎?
生:醉翁亭的位置和泉水的位置好像不準確。這里的“臨”在書下注釋是“高踞”的意思。所以醉翁亭應該畫在山丘上,居高臨下。
師:結(jié)合注釋是一個很好的習慣!那么,你注意到這句話中另外一個重要的字了嗎?
生:亭子的邊角應該畫得長一些,斜翹一些。
師:哦(激動),為什么?
生:“翼然臨于泉上”是指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水之上。
圖文比較法是一種直觀的文言文字詞教學方式,是一個生動的言語活動,更是一葉把學生擺渡到文言文彼岸的小舟。學生在充滿“畫面趣味”的比較活動中,不僅突破了重點文言文詞語的障礙,更提升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四、舉一反三法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笨鬃拥倪@一教育思想對初中文言文教學很有啟發(f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雖然只要求初中生能夠 “閱讀淺易的文言文”,但學生要積累的文言文實詞卻很多,包括一詞多義、多詞一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因此,教師如果能在采用上述教學方法的同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對知識點進行歸納和遷移,那將是一件意義非凡的事情。
1.同義多舉。
例如“濯”解釋為“洗”。
舉:濯清漣而不妖 周敦頤《愛蓮說》? ? ?洗
反: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屈原 《楚辭·漁父》 洗
反:濯足于惠因澗 秦觀 《龍井題名記》洗
反:濯冠沐浴告祭酒 韓愈《石鼓歌》? ? 洗
2.同法多舉。
例如“犬”解釋為“像狗一樣”,是“名詞活用作狀語”的用法。與之用法一致的文言文詞語就可以解釋為“像……一樣”。
舉:犬坐于前 蒲松齡《狼》 像狗一樣
反: 其岸勢犬牙差互 柳宗元《小石潭記》 像狗牙一樣
反:有泉翼然臨于泉上者 歐陽修《醉翁亭記》 像翅膀一樣
反:囊括四海之意 賈誼《過秦論》 像口袋一樣
3.同式多舉。
例如在“所”字結(jié)構(gòu)中,“所”后的文言文詞語要解釋為“動詞”詞性。
舉:自以為大有所益 司馬光《孫權(quán)勸學》 增加
反:魚我所欲也 莊子《魚我所欲也》 想要
反: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陶淵明《桃花源記》 聽說
反:置人所罾魚腹中 司馬遷《陳涉世家》 用網(wǎng)捕
舉一反三法對初中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師做到多讀、多學習文言文,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文言文是先賢留給我們的文化精粹。作為語文教學工作者,與其讓學生“字字解釋,句句翻譯”,倒不如創(chuàng)設(shè)充滿趣味的言語活動,讓學生在語用中體悟其義。文言文字詞教學的言語活動還有很多,我們要“言”之有道,才能提高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仙林分校中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