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榕
如今,大部分爸爸媽媽都了解閱讀的重要性。但究竟該如何幫孩子養(yǎng)成閱讀習慣、形成良好的閱讀能力呢?很多爸爸媽媽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學校。實際上,所謂親子閱讀,最主要的還是要強調雙親的作用。大人在閱讀時每一份情感的投入、每一個情緒的變化和聲音分貝的起伏,孩子敏銳的耳朵都能捕捉到。所以,只有爸爸媽媽自己成為一個熱愛圖畫書的人,學齡前孩子的閱讀熱情才會被點燃。
大人也要讀圖畫書。事實也是如此——圖畫書不僅適合兒童閱讀,而且可以超越年齡和時代,適合所有的人閱讀。
值得珍重的日常
對于不愿直言的現實,圖畫書能夠作出最好的呈現,把不便言說的處境以適當的方式表達。比如《親愛的女兒》這本書,就是以一種含蓄的表達方式化解了一個母親隱藏的苦衷,成全了她最深切的表達,同時在書里書外給到孩子最大的尊重和安撫。
在現實中,也有一些父母,承受和照料著孩子長久的病痛,在與不可抗力的博弈中,在“生活總要繼續(xù)”的信念里,他們隱忍自己的痛楚,把微笑、勇氣和安全感傳達給孩子,無論孩子的狀態(tài)如何,都把他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尊重和欣賞,愿意看到他以自己的方式擁有自己的感受,陪伴著孩子在曾經害怕、然后漸漸能夠自如承擔的探求之路上。這本書給予了大人真實的感動——原來,創(chuàng)造幸福和承受不幸,是同一種能力;原來,在那些知易行難的情感里,有著那么多值得珍重的日常。
愛和親密的信仰
心理學家河合隼雄說過:“童話誕生自每個人心中,隱藏著我們心靈最深處的愿望。”《你在這里呀》這本圖畫書,也牽引著大人心中的愿望。
“你在這里呀!”——好像是處在“分離焦慮”中的孩子得到的安慰;又好像是“躲貓貓”游戲中的孩子得到的驚喜;也是親密關系中最重要的需求——“我知道你在這里”,“在我需要的時候你會回應我”……這種“確知鑿鑿”,代表著情感依附和信任,也代表著相互回應的情感聯(lián)結,是親密關系的核心部分。在這個童話里,心靈最深處的愿望,就是親密——就像水待在海中,就像葉子生在灌叢,就像星星掛在夜空。
這個童話,讓我們看到親密關系的原型——親昵,坦誠,覺察,表達,更牽動著每個人心中最深的安全感——愛和它的開始,處處都在。對于孩子,這樣的童話,與現實世界有著殊途同歸的輝映,幫助他們獲得“社會敏感性”,建立滿足、愉快和安全的關系;對于大人,這樣的童話,讓他們再一次重返純真,仿佛又回到愛的記憶開始的地方,與童話中關于愛和親密的信仰融為一體。
不是剛強,而是柔軟
圖畫書《爸爸》,以柔和溫馨的圖畫,以親切溫潤的文字,讓我們傾聽一個孩子講述自己經歷的離別和懷念,講述和爸爸一起承擔生命中的變化不定,在每一個親情相伴的時刻,積極地尋索快樂。故事觸動了我們心中的柔軟,相信愛的永久,甚至連死亡也不能阻隔。這樣的信任,單純又任性;這樣的信任,大人也需要。
柔軟,最不容易被折斷。面臨困境、挫折和打擊的時候,更需要用柔和的態(tài)度來修復身心。假如沒有柔軟之心,假如不能生發(fā)愛的智慧,就如同失去了生命。
在平安喜樂的日子里,陪著孩子閱讀這樣的故事,用柔軟的心感受大自然的興起與謝落,領悟成長中的感傷與美好,也是一種愛和智慧的獲得。
有意重獲的童年
《外婆》中有一扇任意門,讓魔力和天真又回到人的后半生。我們和外婆一起飛遍整座城市,可愛的外婆魔力回歸——想象的魔力,飛翔的魔力,孩童般的好奇、渴望和激情,生命的自發(fā)、自由和自洽,在外婆的身心中滋生和洋溢。
人的開始和人的終結結合在一起,天真的想象、自由的玩耍、從既定習俗中的解放,全都聚合于《外婆》返璞歸真的體驗中。所以,讀這個故事,會讓大人們離生命的本真更加接近一點——我們依靠《外婆》的幫助,暫時恢復了被遺忘的天真無邪和奇跡,將童年的魔力和天馬行空的想象注入現實生活。
生活趣味與生命智慧
我們喜愛的人與事,都是我們內心的呈現。圖畫書《地下花園》來自作者趙善璟的真實遇見。
《地下花園》的主角,不是小朋友也不是小動物,一臉絡腮胡子的“暖叔莫斯”把我們帶入“地下花園”,讓我們看見黯淡環(huán)境中誕生的奇特景致;看見在生存和物質之外,那些美好而“無用”的東西;看見怎樣讓自己快樂,也因為自己的存在,讓別人的快樂多一些。
讀完這本書,我們是不是能夠創(chuàng)造生活趣味的多種可能?是不是能夠同時擁有外化的智慧和自省的寧靜?或者,在結束一天忙亂的工作回到家后,還有著手工制作香皂的雅興?相比陌生人的貴重禮物,更傾心于知心朋友的一張賀卡?得到一枚海邊貝殼做的戒指也能歡欣無比?把擁有一個花店、一家獨立書屋作為喜歡和理想?除了在地鐵里投放廣告,還想建一座“地下花園”呢?
童年引導成年。在圖畫書里,讓人幸福的道理,其實并不多,也不復雜。簡單的豐富,純凈的深刻,圖畫書同時照應著孩子和大人的需要。親子共讀圖畫書,首先是大人自己要喜歡讀,能夠讀懂圖畫書中的蘊含,然后才能把感動傳遞給孩子,和孩子一起,在圖畫書中尋找讓生命更加圓滿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