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彌兒》《懺悔錄》聞名于世的作家讓·雅克·盧梭,曾在最后的杰作《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這本書中寫過這樣一段話:“我在世間就這樣的孑然一身了,沒有兄弟,沒有鄰居,沒有朋友,沒有社交圈子。我這個最愿與人交往,最有愛心的人竟受人們的一致排擠?!睆倪@句話,我們看到他的心境是多么凄清、孤苦。
但他沒有在孤苦中沉溺不振。孤寂的日子,他走進大自然母親的懷抱尋求庇護,經常漫步在巴黎近郊,以采集植物標本為樂。他就像一只衰老的、悲鳴著的夜鶯,在寂寥的林中發(fā)出低低的鳴唱。圣勃夫在評價盧梭時這樣說:“對我們——不論理智要向我們說什么——對一切秉承了他的詩人氣質的人,沒有一個不為他對青春的描寫,對大自然的熱愛,并作為第一個為我們的語言創(chuàng)造了對遐想的表達方法,而不愛上讓·雅克的?!?/p>
法國另有一位鮮為人知的畫家亨利·盧梭,他因家中貧窮,沒能進入學院學習,因此受到當時的學院派蔑視。在執(zhí)著繪畫的二十余年中,批評家對他只有冷嘲熱諷,他的作品每年都被沙龍的審查委員會拒絕。于是,這個“業(yè)余畫家”的日子,完全消磨于野外。他的感覺和想象,讓他聽到樹木的聲音、森林的喁語,也讓他可以解讀花的姿態(tài)所蘊含的意義與熱情。有一次,他在田間工作時遇到一個朋友,他說:“這是多么愉快的事情?。∥以赣肋h這樣生活于靜寂之中。”
和人的接觸越少,和自然的接觸也就越多;他不愿與人交往時,便去和自然對話。在極度的孤獨之中,畫家盧梭迎來了野獸派和立體派誕生的年代,巴黎的藝術潮流,出現(xiàn)了反學院主義、追求前衛(wèi)的趨向。這時,個性的創(chuàng)作受到容許,素人畫家躍上藝壇,樸素派繪畫受到藝評家的重視。用藝術闡述人的原始本性,成為樸素派的美學特征。終于,亨利·盧梭這個未受過學院訓練的“業(yè)余畫家”得到了畢加索、馬蒂斯和前衛(wèi)藝術護道詩人阿波利奈爾等人的推崇。阿波利奈爾曾經這樣說:“盧梭的畫是狂亂之后的偉大和諧,是抒情詩,是心靈境界的藝術表現(xiàn)?!?/p>
作家盧梭和畫家盧梭的一生都是悲涼的,他們相隔一個世紀,但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如出一轍,都處在煩惱和困厄之中。他們所從事的藝術不約而同地被人誤解,煩惱和苦悶充塞著他們的生活,讓他們無可奈何地陷入同樣的孤獨之中。然而,孤獨鎖不住他們生命的光芒,他們杰出的思想藝術表現(xiàn),終究漂過歷史的長河,來到了我們今天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