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瑩
摘? 要:“胡”本義為“頷下垂肉”,由此產(chǎn)生的事物名稱有“胡袋、胡皴、鵜鶘”等;“胡”引申為“喉”義,“胡嚨、胡夷魚”等詞語中即用此義;又引申為“胡須”義,相關(guān)的事物名稱有“胡孫、蝴蝶”等;又引申為“西北部民族”義,與此相關(guān)的事物名稱有“胡琴、胡笳、胡餅、胡蒜、胡蘿卜、胡瓜、胡豆、胡椒、胡服”等;又引申為“大”義,使用此義的名稱詞語有“胡鳙、胡沙、胡考、胡耉”等。分析“胡”的意義引申情況,能夠解開“胡”類事物名稱的命名之因。
關(guān)鍵詞: 胡;意義引申;事物名稱
《說文解字·肉部》:“胡,牛頷垂也。從肉,古聲?!倍斡癫米ⅲ骸鞍创搜灶h以包括頸也。頷,頤也。牛自頤至頸下垂肥者也。引申之物皆曰胡。”[1](P173上)“胡”的本義是牛頷垂下來的肉,這與我們經(jīng)常提到的“胡蘿卜”“胡笳”“胡宮”等看似沒有聯(lián)系,那么,“胡”究竟在這類名稱中擔任什么角色呢?《荀子·正名》云:“物有同狀而異所者,有異狀而同所者,可別也。狀同而為異所者,雖可合謂之二實,狀變而實無別而為異者謂之化,有化而無別謂之一實。此制名之樞要也?!盵2](P247)荀子認為,對事物的命名要針對事物的特征加以描述和概括。我們通過查找資料搜集到包含“胡”字的事物名稱共189個,大致可以分為食物類、樂器類、動植物類、人物身份類、身體部位類、祭器類等。本文將“胡”與名稱結(jié)合進行分析,探究“胡”在這類名稱中的意義。
一、“胡”的本義“頷下垂肉”
與相關(guān)詞語
《說文解字》對“胡”的解釋是“牛頷垂也”?!昂钡墓盼淖中螢椋硎尽叭狻?,因此,“胡”的本義應(yīng)與“肉”有關(guān)。最初,“頷下垂肉”說的是“?!保髞碓~義擴大,這一義項也可用于鳥獸。如《詩經(jīng)·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3](P400)其中的“胡”就指狼脖子下面的垂肉?!昂痹诤芏嗍挛锩Q中都使用了本義,如胡袋、胡皴、鵜鶘等。
胡袋,鳥類頷下的皮囊,也稱喉囊,有儲存、軟化食物的功能。鵚鹙、軍艦鳥、鸕鶿都有這種胡袋。鵚鹙,一種猛禽,形似鶴而大,頸部有胡袋。軍艦鳥的脖子處有巨大的紅色喉囊袋,只有雄鳥具備這一特征,到了交配的季節(jié),雄鳥的喉囊袋就會膨脹,以此吸引雌鳥。鸕鶿下喉有小囊,通常被漁夫用繩子扎住喉嚨,待它們捕到魚后,被迫把魚儲存在下巴處的喉囊中。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之一·鵚鹙》:“禿鹙,水鳥之大者也,出南方有大湖泊處?!溧枷乱嘤泻琦Y鶘狀?!盵4](P2560)
胡皴,牛頷下松弛有皺紋的皮。宋人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十:“楊樸處士詩云:‘數(shù)個胡皴徹骨干,一壺村酒膠牙酸?!盵5](P135)明人郎瑛《七修類稿續(xù)稿·辯證·皴》:“殊不知胡皴乃牛頷下之垂皮,對之酸酒,楊言其味之惡也?!盵6](P366)
鵜鶘,一種大型游禽,其下嘴殼與皮膚相連形成的大皮囊,名為嗉囊,即前文所釋“胡袋”。《本草綱目·禽之一·鵜鶘》:“鵜鶘處處有之,水鳥也。似鶚而甚大,灰色如蒼鵝。喙長尺余,直而且廣,口中正赤,頷下胡大如數(shù)升囊。好群飛,沉水食魚,亦能竭小水取魚?!盵4](P2562)鵜鶘嗉囊發(fā)達,覓食時,以嗉囊盛水,濾水后食魚。此鳥之所以叫“鵜鶘”,就是因為其喙下有胡袋。為了表明鵜鶘屬于鳥類,另加義符“鳥”寫作“鶘”,即“鶘”為“胡”的分化字。
二、“胡”的引申義“喉”與相關(guān)詞語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牛自頤至頸下垂肥者也,引申之物皆曰胡”[1](P173上),即從頷處至頸部下垂部分都可稱為“胡”?!昂怼痹凇昂钡牟课簧?,故由“胡”引申出“喉”義?!墩滞āと獠俊罚骸昂?,喉也?!盵7](P875)由“胡”的咽喉意義而產(chǎn)生的包含“胡”字的事物名稱有“胡嚨”“胡夷魚”等。
胡嚨,即喉嚨,是飲食、發(fā)聲和呼吸的重要器官?!昂迸c“喉”不僅語義存在聯(lián)系,語音也可相轉(zhuǎn)。“胡”屬匣母魚部,“喉”屬匣母侯部,侯魚旁轉(zhuǎn)。至今在魯西南地區(qū)(如棗莊、濟寧)還存在讀“喉”為“胡”的現(xiàn)象。如《棗莊市志》:“喉嚨[xu54l?˙]嗓子”[8](P1718),《微山縣志》:“喉嚨眼子[xu55lu?˙i?35??˙]嗓子眼兒”[9](P1133)。清人顧炎武《日知錄·胡嚨》:“古人讀侯為胡?!断⒎蚬獋鳌穾煿旁唬骸?,喉嚨。即今人言胡嚨耳?!盵10](P1845)清人梁同書《直語補正》:“今里語以喉嚨為胡嚨古也?!盵11](P903)章太炎《新方言》:“紹興謂喉為胡嚨,乃近本義?!盵12](P99)
胡夷魚,河豚的異名,也叫“鶘夷”“鰗鮧”?!昂睘椤昂怼绷x。夷,《說文解字·大部》:“夷,平也。從大從弓?!盵13](P231下)之所以稱河豚為胡夷魚,是因其身體橫向扁平,喉部呈平面狀。胡夷魚發(fā)怒時,腹脹如球,有毒。宋人沈括《夢溪補筆談·藥議》:“吳人所食河豚有毒,本名侯夷魚……或曰胡夷魚?!盵14](P297)胡夷魚又稱“侯夷魚”,是因為“胡”與“侯”語音旁轉(zhuǎn)。宋人范成大《次韻唐子光教授河豚》:“胡夷信美胎殺氣,不奈吳兒苦知味?!盵15](P9)
三、“胡”的引申義“胡須”與相關(guān)詞語
“胡”有“頷下垂肉”義,而動物的“胡”上多有毛,使得“胡”的“多須”特征尤為明顯,同時胡須與頸部相鄰(有些毛發(fā)旺盛的男性其胡須就生長在頸部)。因此,就由“胡”的“頷下垂肉”義引申出“胡須”義。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釋胡》:“今人謂須為胡,字作鬍,亦為垂于頷下受名也?!盵16](P77)由“胡”的“胡須”義產(chǎn)生的包含“胡”字的事物名稱有胡子鯰、胡子蟾、胡孫、蝴蝶等。
胡子鯰,硬骨魚綱,胡子鯰科,口須發(fā)達,以其顯著的身體部位特征命名,故稱“胡子鯰”?!掇o?!罚骸昂遇T亦稱‘塘虱‘土虱。有須四對。背鰭和臀鰭均延長,胸鰭具一硬刺,尾鰭圓形。無鱗?!盵17](P1504)
胡子蟾,即髭蟾,中國特有的兩棲類動物,鋤足蟾科。雄蟾上頜有黑色角質(zhì)刺。角質(zhì)刺為髭蟾的第二性征,雌蟾本身也長有極小的角質(zhì)刺,但是在產(chǎn)卵后自動脫落,變成米色小點。這些角質(zhì)刺看起來就與胡須相似,所以稱其為“胡子蟾”。周家俊在《“大胡子”峨眉髭蟾》一文中提到:“它(髭蟾)的上唇邊緣有一排黑亮的角質(zhì)尖刺,像是一根根豎立著的胡子。髭蟾的名字就來自于這些‘胡子?!盵18](P35)
胡孫,猴的別名。唐人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一百:“猴玃:猿猴俗曰胡孫?!盵19](P2195)猿猴屬靈長類動物,與人類相似度極高。猿猴類動物除身體長毛外,其面部也多生毛,類似于人類的胡須,所以人們稱之為“胡孫”,后寫作“猢猻”。蘇軾《東坡志林·高麗》:“胡孫作人狀,折旋俯仰中度?!盵20](P188)
蝴蝶,一種常見的會飛行的昆蟲。生物學上將其定性為節(jié)肢動物門、昆蟲綱、鱗翅目、錘角亞目。蝴蝶和蛾類的主要區(qū)別是蝴蝶頭部有一對棒狀或錘狀觸須,正是因為蝴蝶有觸須,類似人面部的胡須,所以才稱“蝴蝶”,故“蝴蝶”本作“胡蝶”。《正字通·蟲部》:“蝴,洪吾切,音胡。今蝴蝶本作胡,俗加蟲作蝴。”[7](P1000)為了體現(xiàn)蝴蝶屬昆蟲類,故添加“蟲”作形旁,即“蝴”為“胡”的分化字?!侗静菥V目·蟲二·蛺蝶》:“蝶美于須,蛾美于眉,故又名蝴蝶,俗謂須為胡?!盵4](P2264)
四、“胡”的引申義“西北部民族”
與相關(guān)詞語
歷史上,我國北方生活著很多游牧民族,他們是相對于中原地區(qū)漢族而言的少數(shù)民族(如樓煩、匈奴、戎狄、鮮卑族等),文獻中稱他們?yōu)椤昂??!吨芏Y·冬官·考工記序》:“胡無弓車。”鄭玄注引鄭司農(nóng)曰:“胡,今匈奴。”[3](P905)較之于中原與南方民族,匈奴等游牧民族大都胡須發(fā)達,故以“胡”稱之。王國維《觀堂集林·西胡續(xù)考》:“是胡之容貌,顯與他種不同。而其不同之處,則‘深目多須四字盡之?!盵21](P389—391)陜西省興平縣霍去病墓前“馬踏匈奴”石雕像,刻畫的胡人形象就體現(xiàn)了他們多胡須的特點。后來,“胡”的指稱范圍擴大,不僅指周邊的游牧民族,來自遠方異域的外國人也被稱為“胡”。他們居住和活動的區(qū)域便被稱為“胡地”。為了與中原地區(qū)的物產(chǎn)相區(qū)別,那些“胡地”特有的物品或者從“胡地”傳入中國的事物名稱中都帶有“胡”字。如胡人彈奏的樂器被稱為胡琴、胡笳、胡鼓等,胡人的食物被稱為胡餅、胡飯、胡食,胡地的植物被稱為胡麻、胡蒜、胡蘿卜、胡瓜、胡豆、胡椒、胡桐等,還有胡服、胡賈、胡僧、胡姬等。
胡笳,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樂器,形似笛子。樂聲深沉渾厚,幽怨蒼涼,令人肝腸寸斷。相傳是由張騫從西域帶回中原。唐人岑參《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君不聞胡笳聲最悲,紫髯綠眼胡人吹。”[22](P34)
胡蒜,即大蒜?!侗静菥V目·菜之一·蒜》:“胡國有蒜,十子一株,名曰胡蒜,俗謂之大蒜是矣?!盵4](P1594)清人王禮《臺灣縣志》:“蒜:葉青、顆白,能去腥膻之氣。張騫自西域得大蒜種歸,名曰胡蒜。”[23](P11)
胡椒,一種調(diào)味品,亦可入藥。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木篇》:“胡椒,出摩伽陀國,呼為味履支?!盵24](P179)摩伽陀是現(xiàn)在印度境內(nèi)的古國名,也稱“摩揭陀”,古人也寬泛地將其視為胡地,所以將原產(chǎn)于那里的香辛料稱為“胡椒”。
胡蘿卜,傘形科,蘿卜的一種,因其原產(chǎn)于胡地,故稱“胡蘿卜”?!侗静菥V目·菜之一·胡蘿卜》:“元時始自胡地來,氣味微似蘿卜,故名?!盵4](P1632)
胡僧,來自西域、北地或外來的僧人?!队详栯s俎·天咫》:“計僧去五六坊,復有一少年,美如冠玉,騎白馬,遂扣其門曰:‘適有胡僧到無?布遽延入,具述胡僧事,其人吁嗟不悅?!盵24](P10)
胡服,古代西方和北方等少數(shù)民族的服裝,與中原民族服飾相比,其短衣長褲,衣身緊窄,腰束郭洛帶,穿靴裹腿,便于騎射?!逗鬂h書·五行志一》:“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貴族皆競為之?!盵25](P3272)王國維《觀堂集林·胡服考》:“胡服之入中國,始于趙武靈王。其制,冠則惠文。其帶具帶,其履靴。其服,上褶下袴。趙武靈王之易胡服,本為騎射計?!盵21](P528—535)
需要指出的是,“胡”在部分事物名稱中帶有一定程度的貶義色彩?!昂北局竸游镱h下的毛發(fā),后語義擴大,也可指人類頷下之毛。在這些語境下,“胡”都是一個中性詞,無所謂褒貶。我們知道,古代中原民族以華夏為中心的觀念根深蒂固,極為重視華夷之辨,對周邊少數(shù)民族持鄙視的態(tài)度,將其稱之為“蠻夷”。因為北方匈奴等民族“體格高大,面部多毛發(fā)”,與動物多毛相似,所以以“胡”稱之,由此“胡”便具有了蔑視的意味。正如楊琳在《“胡”的“胡須”義的由來及出現(xiàn)年代》(2007)一文中所說:“胡的胡須義最初指動物頷下之毛……當初華夏民族用‘胡指稱胡人,反映了視胡人為禽獸的心態(tài),故為貶稱。”[26](P112)比如:胡元、胡妖、胡兒等,都是“胡”字含有貶義色彩的詞語。
胡元,古時對元朝的貶稱。明人張煌言《祭海神文》:“自高皇帝驅(qū)逐胡元,奠寧方夏?!盵27](P2)胡妖,太平天國對清朝統(tǒng)治者的蔑稱。洪秀全《諭蘇省及所屬郡縣四民詔》:“前經(jīng)胡妖抽捐抽稅,竭盡爾等脂膏,厚斂重征,同天打斗?!盵28](P52)胡虜、胡兒、胡貉,皆是中原王朝對少數(shù)民族的蔑稱。宋人岳飛《滿江紅》:“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盵29](P800)東漢班固《漢書·霍光金日磾傳》:“貴戚多竊怨,曰:‘陛下妄得一胡兒,反貴重之?!盵30](P2960)這里的“胡兒”指金日磾。他本是匈奴休屠王太子,兵敗為霍去病所俘,后在漢朝做官,深受漢武帝寵幸,因此達官顯貴們口出怨言,私下稱他為“胡兒”。
五、“胡”的引申義“大”與相關(guān)詞語
《廣雅疏證·訓詁一》:“胡,大也?!盵31](P2)《逸周書·謚法》:“胡,大也?!盵32](P7)這是對“胡”有“大”義最明確的解釋?!昂钡谋玖x為牛脖子下的垂肉,隨著年紀越大,牛脖子處的肉也越大,所以“胡”由其本義引申出“大”義?!昂弊鳛椤按蟆绷x時,不僅可以表示空間上的大或是長,也可以表示時間上的久遠?!秲x禮·士冠禮》:“敬而威儀,淑慎而德,眉壽萬年,永壽胡福?!编嵭ⅲ骸昂?,猶遐也,遠也。遠,無窮。”[3](P957)《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孔穎達疏:“胡是老之稱也?!盵3](P1814)由“胡”的“大”義而產(chǎn)生的包含“胡”字的事物名稱有“胡鳙”“胡沙”“胡繩”“胡考”“胡耉”等。
胡鳙,俗成胖頭魚,因其頭大而得名?!对娊?jīng)·齊風·敝笱》:“其魚魴鱮。”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云:“鱮似魴,厚而頭大,魚之不美者。……其頭尤大而肥者,徐州人謂之鰱,或謂之鳙。幽州人謂之鸮,或謂之胡鳙。”[3](P354)
胡沙,大而長的鯊魚?!侗静菥V目·鱗四·鮫魚》:“鮫出南海?!先送ㄖ^之沙魚。大而長喙如鋸者曰胡沙?!盵4](P2469)
胡繩,一種香草,可以用來制作長繩,因其用法而得名。唐人陸龜蒙《采藥賦》:“胡繩系晷以難駐,曷車載春而不返?!卑矗骸昂K是一種香草,可用來在制作長繩,故命以‘胡名,胡繩即長繩。”[33](P697)
胡考,年老的人。《詩經(jīng)·周頌·載芟》:“有椒其馨,胡考之寧?!泵珎鳎骸昂?,壽也?!盵3] (P602)
胡耇,指九十歲的老人?!夺屆め岄L幼》:“九十曰鮐背……或曰胡耇,咽皮如雞胡也?!盵34](P43)
通過分析,我們厘清了“胡”的意義引申情況,即“胡”由本義“牛頷下垂肉”,引申出“喉”“胡須”“西北部民族”“大”等義項。又結(jié)合“胡”類事物名稱,分析“胡”字在這些名稱中的意義。這一研究,能夠幫助人們了解一些有“胡”字的事物命名之因。如以事物形體特征命名的“胡子鯰”,以原產(chǎn)地命名的“胡琴”“胡麻”等。探索事物的命名之因,有重要的語言學意義。正如王寧、陸宗達在《訓詁與訓詁學》一書中所說的:“探尋名物的來源,往往與希望了解古人對一些事物的認識從而進一步研究古人的科學思想分不開。同時,也可通過名物的推源進一步研究詞義發(fā)展的規(guī)律。”[35](P71)
參考文獻:
[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荀子.荀子[M].安小蘭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
[3]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李時珍.本草綱目[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5.
[5]陸游.老學庵筆記[M].李劍雄,劉德權(quán)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
[6]郎瑛.七修類稿續(xù)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張自烈,廖文英.正字通[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6.
[8]棗莊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棗莊市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2.
[9]微山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微山縣志[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
[10]顧炎武.日知錄集釋[M].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1]梁同書.直語補正[M].(通俗篇附直語補正).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8.
[12]章太炎.新方言[M].蔣禮鴻,殷孟倫,殷煥先點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13]許慎.說文解字[M].徐鉉校定.北京:中華書局,2015.
[14]沈括.夢溪補筆談[M].叢書集成新編(第十一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
[15]范成大.范石湖集[M].富壽蓀標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6]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7]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
[18]周家俊.“大胡子”峨眉髭蟾[J].森林與人類,2017,(7).
[19]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三種校本合刊(下)[M].徐時儀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0]蘇軾.東坡志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21]王國維.觀堂集林(外二種)[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2]劉開揚選注.岑參詩選[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
[23]王禮主修,陳文達編纂.臺灣縣志[A].孔昭明.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2輯)[C].臺北:大通書局,1984.
[24]段成式.酉陽雜俎[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5]范曄.后漢書[M].李賢注.北京:中華書局,1973.
[26]楊琳.“胡”的“胡須”義的由來及出現(xiàn)年代[J].南開語言學刊,2007,(2).
[27]張煌言.張蒼水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8]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太平天國文書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9]馬興榮等.全宋詞廣選新注集評(第二冊)[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
[30]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1]王念孫.廣雅疏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2]孔晁注.逸周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7.
[33]李昉等編.文苑英華[M].北京:中華書局,1966.
[34]劉熙.釋名[M].北京:中華書局,1985.
[35]陸宗達,王寧.訓詁與訓詁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