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海林
受環(huán)境污染等各種因素影響,肺癌發(fā)病率逐年升高,給人類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其中肺癌中約80%~85%為非小細胞肺癌,約20%~40%非小細胞肺癌可發(fā)展為腦轉移[1]。腦轉移率多數(shù)為慢性起病,但患者病程進展迅速,多數(shù)患者存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紊亂癥狀,此外,多數(shù)腦轉移瘤為多發(fā),且預后較差,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療方法[2]。據(jù)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3],未經(jīng)治療的腦轉移患者平均生存期為1個月,所以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治療成為當前臨床研究重點與熱點。臨床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主要以綜合治療為主,如外科手術、全腦放療、化療等,長期以來,全腦放療是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的基礎,該方法可降低局部復發(fā)率,改善患者生存期,但單純全腦放療僅能延長部分患者生存期,且對于其最佳放射劑量尚存較大爭議。本文研究為探討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聯(lián)合全腦放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臨床療效,特對我院收治患者實施相關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醫(yī)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50例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臨床診治資料,其中采用全腦放療聯(lián)合化療治療者為對照組,75例;以全腦放療聯(lián)合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治療者為觀察組,75例。本次入選者均經(jīng)手術組織病理學證實為非小細胞肺癌,經(jīng)磁共振等影像學手段檢查證實為腦轉移,且至少存在1個可測量腦轉移病灶,均為初診,KBS評分≥60分,簽署知情同意書,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過敏體質、其他惡性腫瘤、年齡<18歲或>80歲、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等。觀察組:男性45例,女性30例;年齡42~76歲,平均為(62.8±4.1)歲;病理類型:腺癌52例、鱗癌15例、腺鱗癌8例;腦轉移病灶:單發(fā)10例、多發(fā)65例。對照組:男性48例、女性27例;年齡40~78歲,平均為(63.1±4.4)歲;病理類型:腺癌53例、鱗癌16例、腺鱗癌6例;腦轉移病灶:單發(fā)12例、多發(fā)63例。兩組患者病理類型和年齡及性別等資料相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給予全腦放療,采用6MVX線加速器行平行對穿兩野全腦照射,放療模式:DT3 000~4 000 cGy/10~20次,根據(jù)患者病情給予病灶局部加量1 000~1 500 cGy/3~5次。觀察組:給予吉非替尼250 mg/d口服,1個月后評價療效,有效者繼續(xù)維持治療,直至患者病情進展或不可耐受。對照組:培美曲塞500 mg/m2,d1+紫杉醇135~175 mg/m2,d1+多西他賽75 mg/m2,d1+吉西他濱1 000 mg/m2,d1、d8+順鉑25 mg/m2,d1~3,每21 d為1個周期,2個周期后評價療效,有效者繼續(xù)化療。根據(jù)患者病情需求給予脫水、激素等治療。
評價兩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按照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評價[4],分為完全緩解(CR):全部病灶消失,且維持至少4周;部分緩解(CR):基線病灶最大徑之和縮小至少30%,至少維持4周;穩(wěn)定(SD):介于PR和PD間;進展(PD):基線病灶最大徑之和增加>20%,其絕對值增加5 mm或出現(xiàn)新病灶??陀^緩解率=(CR+PR)/總例數(shù)×100.0%;疾病控制率=(CR+PR+SD)/總例數(shù)×100.0%??偵鏁r間:腦轉移開始至患者死亡。無進展生存期:治療開始至疾病進展或死亡。
觀察組:CR 0例、PR 57例、SD 12例、PD 6例;對照組:CR 0例、PR 23例、SD 37例、PD 15例;觀察組顱內病灶客觀緩解率為76.0%(57/75),明顯高于對照組30.7%(23/75),P<0.05;觀察組顱內病灶疾病控制率為92.0%(69/75),明顯高于對照組80.0%(60/75),χ2=15.263,P=0.000。觀察組:CR 0例、PR 57例、SD 12例、PD 6例;對照組:CR 0例、PR 23例、SD 31例、PD 21例;觀察組全身病灶治療客觀緩解率為76.0%(57/75),明顯高于對照組30.7%(23/75),χ2=10.142,P=0.000;全身病灶疾病控制率為92.0%(69/75),明顯高于對照組72.0%(54/75),χ2=8.693,P=0.000。
觀察組顱內無進展生存期平均為(12.68±1.21) 個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9.14±0.78) 個月,P<0.05;顱外無進展生存期平均為(11.25±0.96)個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8.33±0.55)個月,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無進展生存期情況比較月)
觀察組患者12個月平均生存率為73.3%(55/75)與對照組74.7%(56/75)相比較,P>0.05;觀察組平均總生存期為(27.69±4.12)個月與對照組(26.48±3.92)個月比較,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存率與平均總生存期比較
兩組均未出現(xiàn)不可耐受不良反應,其中觀察組痤瘡樣皮疹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而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例,%)
腦部是非小細胞肺癌常見轉移部位,且發(fā)生率約30%~50%[5]。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技術的快速進步,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預后得到極大改善,但腦轉移成為影響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且10%~20%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首次診斷時存在腦轉移,部分患者在病程中出現(xiàn)腦轉移[6-8]。腦轉移發(fā)病部位主要以血運較為豐富區(qū)域為主,易發(fā)生于患者灰質與白質交界處,影響患者預后和生活質量。目前臨床治療方法較多,但效果不一,因此如何綜合利用各種治療手段來提高患者生存期和降低局部復發(fā)率已成為當前研究的重點。
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主要以全腦放療治療為主,該方法可減輕患者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改善患者生存質量[9-10]。但單純全腦放療僅能提高部分患者生存期,并與患者年齡等因素有關。對晚期肺癌患者來說,全身化療可控制全身病灶,但經(jīng)長期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化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效果并不理想。所以聯(lián)合放化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十分常見[11]。傳統(tǒng)觀點認為[12],化療藥物對實體瘤有一定活性,但因人體血腦屏障結構的影響而致藥物滲透率下降,降低化療效果。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分子靶向治療成為臨床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主要方法,其中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絡氨酸激酶抑制劑是一種靶向治療藥物,具有較好的脂溶性,可透過血腦屏障,具有一定治療效果[13-14]。本文研究結果顯示,采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絡氨酸激酶抑制劑聯(lián)合放療治療效果顯著,且患者治療耐受性較好。本文研究中采用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絡氨酸激酶抑制劑可通過抑制EGFR信號傳遞來阻斷細胞周期,抑制新生血管的生存,加速細胞凋亡,從而增加放療破壞腫瘤細胞的敏感性,此外,配合全腦放療,其還可增加血腦屏障通透性,有利于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絡氨酸激酶抑制劑的滲入,提高治療效果[15]。
綜上所述,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絡氨酸激酶抑制劑聯(lián)合全腦放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效果顯著,且患者耐受性較好,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