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震 蔡 亮
[內容提要]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海外利益在逐年增加的同時,也面臨各種安全威脅。相較于陸地,海洋充當了中國本土與海外利益連結的更為重要的地理媒介。隨著“海洋強國戰(zhàn)略”目標的提出,中國也越來越從戰(zhàn)略層面關注運用海權來維護日益增長的海外利益。唯有有效維護海外利益,才能促進國民經濟發(fā)展,才能為海權的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而強大的海權才能更有效地維護海外利益。這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循環(huán),要求中國建立海上共同安全機制、增強海軍維護海外利益的能力、發(fā)展海洋高科技、增強國際海底開發(fā)的立法研究和加強中國提供國際海上公共產品的能力。
作為全球制造業(yè)規(guī)模最大的國家,采取外向型經濟發(fā)展模式的中國已成為國際體系中的最重要成員之一。隨著改革開放40年來持續(xù)穩(wěn)定的高速發(fā)展,中國經濟與全球的聯(lián)系程度也日益緊密,且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落實和中國企業(yè)大規(guī)模地“走出去”,中國的海外利益不斷增加,并在國家利益中的地位也不斷上升。盡管時代的主題依舊是和平與發(fā)展,但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下的國際體系一直充斥著各種矛盾與紛擾,使得中國的海外利益面臨大量的傳統(tǒng)和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維護海外利益需要地理媒介。從中國海外利益的分布情況來看,相較于陸地,海洋扮演了更為重要的角色,這導致海權在維護海外利益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
海權具有多重功能,在維護海外利益時不僅可以有效應對傳統(tǒng)安全威脅,也可以應對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近年來,“海洋強國戰(zhàn)略”目標的提出,使中國更加堅定地發(fā)展包括遠洋海軍在內的海權。中國也需要進一步從戰(zhàn)略層面來思索如何運用海權維護國家日益增長的海外利益。
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的經濟結構和類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美國學者傅立民認為,世界在適應中國作為多種自然資源(首先是鐵、鋼、鋁和銅等,其次是整體能源消耗)的最大消費國的異軍突起上遇到了困難。這個問題的另一面是,中國突然發(fā)現(xiàn)難以找到更多的滿足自身蓬勃發(fā)展的經濟所需要的原材料。人民幣的穩(wěn)步升值,將有助于減少成本上漲的影響。但是,由自然或人為災難導致的航運中斷或對能源和原材料進口的嚴控,可能使中國經濟一蹶不振——與全球經濟崩潰或股市崩盤的很多相同的政治影響一樣。[注]參見傅立民:《有趣的時代:美國應如何處理中美關系》,王松柏、王在亮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222頁。
總體上,經濟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影響就是海外利益與日俱增,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戰(zhàn)略問題?!昂M饫妗?,顧名思義就是“國境以外的國家利益”,因而是國家利益的地理延伸。它主要包括:海外公民僑民的人身及財產安全;國家在境外的政治、經濟及軍事利益,駐外機構及駐外公司,企業(yè)的安全;對外交通運輸線及運輸工具安全,等等。具體在中國的語境下探討這個問題,其內容包括海外政治利益、海外經濟利益和海外文化利益,以及為維護這些利益而相伴的海外安全利益。概言之,中國的海外經濟利益首當其沖,政治和安全利益次之,三者構成了國家海外利益的基本內容。
具體而言,海外經濟利益是海外利益的核心。當前中國的商品出口、原料進口、吸引外資、引進技術、國際旅游、工程承包、勞務出口、境外投資和技術出口等方面有了長足進展,海外市場也拓展了相當?shù)姆蓊~。但與此同時,中國外貿依存度問題也引起人們關注。據統(tǒng)計,中國2018年的進出口總額是4.62萬億美元,其中出口2.48億美元,進口2.14億美元,外貿依存度為34.0%,遠高于美國的20.4%。與之相比,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額是355億元人民幣,其中出口總額是167.6億元人民幣,進口總額187.4億元人民幣,外貿依存度僅為9.7%。換言之,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外貿依存度增長到1978年的3倍多。[注]參見《貨物進出口年度統(tǒng)計》,商務數(shù)據中心,http://data.mofcom.gov.cn/hwmy/imexyear.shtml[2019-04-13]。
海外政治利益主要表現(xiàn)為維護國家現(xiàn)有的社會制度,維護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維護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逐步擴大自己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等。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海外文化利益是指國家的文化習慣、信仰和價值觀念在國家疆域外的客觀存在,諸如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學院就是中國海外文化利益的載體之一。在中國海外利益迅速拓展的時代,必將伴隨著中國海外利益的維護問題——這種維護既包括傳統(tǒng)安全領域,也包括日益上升的非傳統(tǒng)安全領域。前者如近年來日益為國家所關心的海上通道安全,后者如海外僑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問題。這是中國融入國際體系下海外安全利益的新課題。[注]參見劉新華:《論中國的海外利益》,《黨政干部參考》2011年第1期,第11頁。
此外,需要強調的是,不斷提高的海外能源依存度,使得這一比例在中國海外利益所占比重日益增加。中國雖然領土廣袤,能源豐富,種類齊全,但除煤炭、稀土等礦產外,很多礦種儲量不豐,且質量不佳,又分布不均,開采成本居高不下。更為重要的是,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工業(yè)國家,國內儲藏滿足不了工業(yè)生產所需,因而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以原油為例,中國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仍是原油出口國,而之后盡管國內原油產量也有大幅增長,但與經濟發(fā)展相伴的巨大的消費量相比,缺口越來越大。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原油進口成為保障供應的重要來源,原油對外依存度逐年攀升。2018年,中國原油消費量達到6.51億噸,其中國產僅有1.89億噸,進口量高達4.62億噸;相比2017年,產量小幅下滑1%,但進口量同比卻增長10.1%,對外依存度達70.9%,創(chuàng)歷史新高。[注]參見《中國2018年原油進口量全球第一,對外依存度70.9%,產量為多少?》,中油網,2019年1月21日,http://www.cnoil.com/oil/20190121/91297.html[2019-04-13]。
在可預見的未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與能源轉型的推進,我國原油消費仍將進一步增長。然而,國內原油擴產面臨資源制約,原油進口規(guī)模仍將繼續(xù)呈上升趨勢。根據國際能源機構(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世界能源展望 2017中國特別報告》預測,中國將于2030年成為全球最大原油消費國,到2040年中國將占據全球近30%的國際原油貿易量。同時,從進口地看,我國原油進口來源多元化程度相對較低,集中于中東地區(qū)和俄羅斯。而中東地區(qū)地緣政治復雜,形勢不穩(wěn)。我國中東石油進口,高度依賴海上運輸,運輸通道高度依賴馬六甲海峽等敏感通道,軍事保障能力與現(xiàn)實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原油供應安全保障面臨相當風險。與此同時,我國參與國際能源市場的經驗和程度仍然有限,防范應對市場風險能力亟待加強,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與中國能源生產大國、消費大國和進口大國的地位極不匹配。[注]參見高世憲、王娟:《穩(wěn)步推進能源期貨市場建設 助力能源高質量發(fā)展》,《期貨與金融衍生品》2018年第3期,第13頁。
國際海底開發(fā)也是中國海外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底是一片遼闊的潛沒陸地,它在地球表面的覆蓋面積達3.6億平方公里。根據地理特點,海底大體可劃分為兩個區(qū)域,就是大陸邊和深海底。大陸邊系指從地質學上看與大陸板塊相連接的土地,目前它約占海底面積15%。但是,這個數(shù)字隨著海洋水平面的變化而變化,在極寒氣候將大大縮小。大陸邊本身又可分為三個區(qū)域,即:大陸架,它是大陸的自然延伸,其特點是平緩地向深海傾斜;大陸坡,它的標志是突然與大陸架分開,并以大得多的坡度向深海傾斜;大陸基,它由大陸坡底的沉積物堆積而成,徐徐向深處傾斜,直到與深海底合為一體為止。
大陸架的寬度不等,從數(shù)百米(如某些太平洋島嶼的大陸架)直到約800海里(如西伯利亞海岸的大陸架),平均寬度約為40海里。大陸坡的起點,淺的可能大約在50米處,深的可能在約500米處,其平均起點約在130米至200米之間。大陸坡的寬度一般不超過20海里,而在2000米至3000米的大陸基起點處突然下降。人們有時把大陸架和大陸坡合稱為海底階地,它約占大陸邊區(qū)域的3/4。大陸基由大陸坡跌落的深度可達5000米,延展可達600海里,直到與大洋的洋底完全連成一片。大陸架海底礦物包括石油、天然氣、硫黃、煤、鹽、錫和鉀堿等。開采方法可從岸上或者人工島向海底沉放豎式礦井(如開采錫和煤),或者在海底鉆井(如開采石油、天然氣、鹽和硫磺)。[注]參見巴里·布贊:《海底政治》,時富鑫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1年,第7頁。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在國際海底開發(fā)領域的利益不斷拓展:從1983年開始,國際海洋金屬聯(lián)合機構、原蘇聯(lián)、日、法、中、韓、西德共七個主體向國際海底管理局注冊登記并成為先驅投資者,獲得多金屬結核礦區(qū),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了勘探合同。1990年8月13—31日籌委會第八屆夏季會議上,中國代表團團長陳炳鑫致函籌委會主席,第一次明確表示中國申請登記為先驅投資者。同年8月22日,中國常駐聯(lián)合國代表李道豫大使代表中國政府,向聯(lián)合國副秘書長南丹提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要求將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fā)協(xié)會登記為先驅投資者的申請書》。[注]參見李紅云:《中國與國際海底開發(fā)制度》,《海洋開發(fā)與管理》1994年第4期,第49—51頁。籌備委員會于1991年3月5日批準中國在東北太平洋海底勘探多金屬結核礦區(qū)的申請,中國得到15萬平方公里的開辟區(qū)。[注]參見《中國參與國際海底區(qū)域資源勘探》,《北京周報》2011年第51期,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2009news/guoji/guancha/2012-01/11/content_419899.htm[2019-04-05]。1991年籌委會夏季會議對中國作為先驅投資者的義務問題進行討論,中國要求和印度一樣享受同等的給予發(fā)展中國家的待遇,最終中國的義務問題也得到了合理解決。[注]參見鄒克淵:《深海采礦的國家實踐:以中國為例》,《海洋法學評論》2017年第1期,第98頁。1997年,國際海底管理局批準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fā)協(xié)會(簡稱“中國大洋協(xié)會”,COMRA)在多金屬結核礦區(qū)15年的勘探工作計劃。1999年3月5日,在完成開辟區(qū)50%區(qū)域的放棄義務后,中國大洋協(xié)會在上述區(qū)域最終獲得7.5萬平方公里具有專屬勘探權和優(yōu)先商業(yè)開采權的多金屬結核礦區(qū)。中國大洋協(xié)會于2001年5月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了《勘探合同》,中國大洋協(xié)會正式從先驅投資者成為國際海底資源勘探的承包者。[注]參見《協(xié)會簡介》,2013年9月23日,http://www.comra.org/2013-09/23/content_6322477.htm [2019-04-13]。
從“十二五”開始,國際海底開發(fā)迅速升溫。這一時期,我國向國際海底管理局申請并獲批了多金屬結核、多金屬硫化物和富鈷結殼三種海底礦產資源共四塊礦區(qū),按簽約先后順序如下:2001年5月,中國大洋協(xié)會和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東北太平洋7.5萬平方公里的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獲得該多金屬結核合同區(qū)內的專屬勘探權和優(yōu)先開采權;2011年,在《“區(qū)域”內多金屬硫化物探礦和勘探規(guī)章》通過后不久,我國申請位于西南印度洋1萬平方公里的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合同區(qū)并獲批;2014年7月,我國申請位于西北太平洋0.3萬平方公里的富鈷結殼勘探合同區(qū)并獲批;2015年7月,我國提出面積為7.274萬平方公里的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資源勘探礦區(qū)申請并獲批。[注]參見劉永剛等:《國際海底礦產資源勘查與研究進展》,《海洋信息》2014年第3期,第13—16頁;《中國在國際海底區(qū)域的活動》,《國土資源科普與文化》2015年第2期,第22—27頁;《我國獲第四塊國際海底區(qū)域專屬勘探礦區(qū)》,2015年7月20日,http://www.mlr.gov.cn/xwdt/jrxw/201507/t20150723_1360323.htm[2019-04-13]。
在“走出去”戰(zhàn)略加快實施、國內經濟結構加速轉型升級和全球互聯(lián)日益強化的國內外背景下,中國融入世界的程度越來越高,與各國的相互依存度也日趨多樣化。
1.中國對外貿易結構正在發(fā)生深刻變化
從垂直分工角度而言,隨著中國從“世界工場”變成“世界工廠”,中國對外貿易的結構正發(fā)生著深刻變化。最為顯著的體現(xiàn),就是相比過去出口大量低附加值的如紡織品、玩具等初級工業(yè)產品,或憑借低廉的勞動力以“三來一補”的方式賺取廉價的“擰螺絲費”,如今包括超級計算機、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以及眾多重型機械等附加值高的工業(yè)產品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中國的出口清單上。
2.從“模式輸入”向“模式輸出”轉變
從發(fā)展模式角度而言,中國正經歷從“模式輸入”到“模式輸出”的轉變。眾所周知,中國的改革開放遵循的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方法,在很多領域借鑒了包括美國、日本、歐洲及新加坡等國的發(fā)展經驗。但這也導致了中國在外匯儲備、出口需求和技術進口方面嚴重依賴美日歐等發(fā)達國家的“卡脖子”現(xiàn)象。另一方面,中國傳統(tǒng)的勞動密集型、低技術生產模式“非常適合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進一步工業(yè)化”,它的“巨大的資本和成熟的工業(yè)體系可以轉移到發(fā)展中國家”。[注]Aaron L. Friedberg,Globalization and Chinese Grand Strategy,Survival, Vol. 60, No.1, 2018, pp.7-12,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0396338.2018.1427362[2019-04-13].現(xiàn)階段,中國也可以為其他發(fā)展中國家提供資本和技術,在助其制造業(yè)發(fā)展的同時,這些國家也將為中國的工業(yè)產品提供更為廣闊的市場份額。從這一意義而言,“模式輸出”也有利于中國從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邁向中高端,乃至高端。
3.從“中端市場”邁向“終端市場”
從消費市場角度而言,中國正努力從“中端市場”邁向“終端市場”。隨著中國深化改革開放,供給側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中國經濟正處于高質量發(fā)展階段?,F(xiàn)階段,中國已晉級為與美國并駕齊驅的世界最大規(guī)模的消費市場,規(guī)模已達6萬億美元左右,且發(fā)展?jié)摿薮螅诳深A見的未來,超越美國躍升世界最大消費市場是大概率的趨勢。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就明確宣布,預計未來15年,中國進口商品和服務將分別超過30萬億美元和10萬億美元。[注]參見《習近平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新華網,2018年11月5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11/05/c_1123664692.htm[2019-04-13]。顯而易見,龐大的市場所產生的巨大吸引力,可以有效服務我國的對外戰(zhàn)略擘畫。
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國進口的商品中“中端產品”比重依舊很高,這是與當前中國經濟結構相適應的,而這也極大地限制了其所應發(fā)揮的“價格杠桿”功能,如中國就幾乎沒有對進口商品的議價權,也很難影響貿易伙伴的行為等。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化和高質量發(fā)展的深入,在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中國已開始有意識地致力成為消費品的“終端市場”,這有利于中國最終消費品市場來增強本國對其貿易伙伴行為的影響。尤其是在中國的周邊地區(qū),中國應該致力于“進一步取代美國、歐洲和日本,成為東亞地區(qū)最重要的最終消費品市場”[注]Aaron L. Friedberg, Globalization and Chinese Grand Strategy, Survival, Vol. 60, No.1, 2018, pp.32-34,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0396338.2018.1427362[2019-04-13].。中國意圖通過吸收東亞國家的最終消費產品,幫助整個地區(qū)擴大國內需求水平,使東亞逐漸發(fā)展成為一個相互依存、相對獨立的價值鏈。而中國可以在構筑未來經濟秩序的過程中發(fā)揮建章立制的作用,并憑借這種不對稱的依賴進一步提升在區(qū)域經濟中的影響力和主導權。
還需要指出的是,“一帶一路”倡議拓展了中國海外利益的范圍與種類?!耙粠б宦贰背h有助于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有助于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qū)域經濟合作架構?!耙粠б宦贰背h沿線分布著世界主要的能源供需國,國際能源合作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潛力巨大?!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有豐富的能源資源稟賦,儲量超過世界50%的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煤炭、鉻、鎢、錫、稀土、鉀鹽等,巨大的資源基礎決定了沿線資源國仍將是中國能源企業(yè)海外業(yè)務的主戰(zhàn)場。以油氣資源為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儲量豐富,在客觀上為能源合作提供了堅實的資源基礎。從油氣資源的剩余探明儲量看,沿線國家占全球的55%,沿線天然氣剩余探明儲量占全球76%。從待發(fā)現(xiàn)資源潛力看,沿線原油待發(fā)現(xiàn)資源量占全球47%,沿線天然氣待發(fā)現(xiàn)資源量占全球68%。從油氣出口能力來看,2015 年沿線國家原油出口量約14.1億噸,占全球64%;天然氣出口量合計約5817億立方米,占全球62%?!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的油氣出口量和占全球的比例將持續(xù)提升,保持主要出口區(qū)的地位,預計到2030年石油出口量和天然氣出口量將分別占世界的60%和55%。
如前所述,中國目前已是世界最大的原油進口國,而從天然氣進口量看,我國從2007年成為天然氣凈進口國以來,天然氣對外進口增長迅速,2017年天然氣進口總量約950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從2007年的5.5%增長至2017年的39.4%。2018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天然氣進口國,天然氣進口量1254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升至45.3%。[注]參見《中國首次同時成為油氣最大進口國》,搜狐網,2019年1月19日,http://www.sohu.com/a/290112301_222256[2019-04-10]。我國已與八個周邊國家和地區(qū)開展了電力貿易,包括北部的俄羅斯、蒙古,東北部的朝鮮,南部的越南、老撾和緬甸以及中國香港及澳門。[注]參見呂靖燁、王翔、李朋林:《“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能源國際合作問題與對策》,《對外經貿實務》2018年第5期,第26—29頁;齊正平:《“一帶一路”能源研究報告(2017)》,電力網,2017年5月16日,http://www.chinapower.com.cn/moments/20170516/77097.htm[2019-04-05]。
目前,我國已經有20多家油氣企業(yè)走出去,包括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中國中化、振華石油等國有企業(yè)以及廣匯等民營企業(yè),在“一帶一路”沿線基本建成中亞—俄羅斯、中東、非洲、亞太等多個油氣合作區(qū)。據不完全統(tǒng)計,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在“一帶一路”油氣上有合作項目將近80個。中國石油在國有企業(yè)中屬于“走出去”比較早,基礎也比較好的,是我國石油公司走出去的主體,目前已在全球35個國家執(zhí)行著91個項目,其中“一帶一路”沿線19個國家,運作50個項目,逐步形成了中亞—俄羅斯、中東、非洲、美洲和亞太五個海外油氣合作區(qū),建成了集勘探開發(fā)、管道運輸、煉油化工與銷售上中下游一體化的完整石油產業(yè)鏈。2017 年其油氣權益產量超過8800萬噸,占我國企業(yè)海外油氣權益總產量的一半左右。[注]參見王震:《抓住“一帶一路”建設戰(zhàn)略性機遇 推進能源金融市場建設》,《期貨與金融衍生品》2018年第3期,第33—34頁。
因此,有分析認為,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讓本國站在一個龐大的歐亞區(qū)域體系的中心,并通過公路、鐵路和管道在物理上將各國聯(lián)系在一起,最終整合形成一個以人民幣為支付手段的國際大型貿易區(qū)。這個物理邊界雖然并不確定,但作為一個互聯(lián)互通的網絡,它將向西擴展到歐洲的心臟,西南到中東(也許到非洲或更遠),南到印度次大陸和東南亞等地。進一步地,中國還有可能從海上邊界吸收“戰(zhàn)略支點國家”,甚而包括一些與美國友好的國家。[注]Aaron L. Friedberg, Globalization and Chinese Grand Strategy, Survival, Vol.60, No.1, 2018, pp.7-34,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0396338.2018.1427362[2019-04-13].
由上可見,中國國家利益已日益突破國家地理邊界而擴展至整個世界,海外利益已經成為中國國家利益中日益重要卻尤為脆弱的一部分。海外中國公民面臨日益頻繁的生命財產威脅、海外中國并購投資面臨日益增多的非商業(yè)障礙、海外中國種種資產面臨日益頻發(fā)的傳統(tǒng)與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海外中國形象面臨日益嚴峻的輿論考驗。這一切表明,隨著中國與世界雙向互動聯(lián)系的轉型升級,日益拓展卻極為脆弱的海外利益與相對落后的海外利益保護機制之間的矛盾,已成為考驗中國外交的一項重要課題。
如何保護和管理規(guī)模龐大、范圍廣泛、形式多樣、增長迅速的中國海外利益,從而保證海外利益的安全性、成長性、持續(xù)性、和平性,直接關乎中國能否和平發(fā)展,“中國夢”能否順利實現(xiàn)。有人因此認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與外部國際體系的關系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轉變,延伸至海外的國家利益越來越成為中國發(fā)展利益的重要柱石。海外利益所面臨的多元化風險和相應的體系性維護,已成為當前中國外交亟需重視的重大課題之一。[注]參見李永志:《“走出去”與中國海外利益保護機制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5年,第2頁;李濤:《中國海外利益》,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第5頁。
中國學者蘇長和認為,一國的海外利益主要受到七種因素的威脅,依據威脅程度的輕重可劃分為:第一,國際體系出現(xiàn)全面性戰(zhàn)爭;第二,所在國卷入戰(zhàn)爭狀態(tài);第三,所在國陷入無政府混亂狀態(tài);第四,國家政權出現(xiàn)更迭,對外國資產進行征管和沒收;第五,由于黨派政治輪替,出現(xiàn)不利于中國海外利益的法律、政策和行為;第六,種族主義和排外主義等極端社會心理導致的針對一國海外利益的有組織犯罪和暴力侵害;第七,國際有組織犯罪活動的威脅。[注]參見蘇長和:《論中國海外利益》,《世界經濟與政治》2009年第8期,第16—17頁。
1991年爆發(fā)的海灣戰(zhàn)爭,對中國在中東地區(qū)尤其是伊拉克和科威特的基建項目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這種威脅屬于上述第二類;在非洲一些國家,中國的援非項目遭到當?shù)夭孔逦溲b的干擾,應該屬于第三類;歐洲一些國家在右翼政黨上臺后采取對華強硬的經貿政策,屬于第五類;在印度和土耳其等國針對中國商人采取的暴力行為,屬于第六類;在索馬里襲擾中國商船的海盜行為,屬于第七類。由此可見,中國海外利益的安全威脅來源廣、種類多,形式各不相同,包含了傳統(tǒng)安全威脅和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
如前所述,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以及與全球聯(lián)系的增強,中國的國家利益已經突破了傳統(tǒng)國家界限,日益融入地區(qū)和全球利益之中。中國將會更多地參與到全球資源在國際市場范圍內的分配和交換,并積極獲取海外資源和市場來推動發(fā)展。因此,中國的海外利益必然擴展。
雖然中國經濟發(fā)展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但中國仍面臨日益嚴峻的安全威脅。首先,在政治上,中國在東海和南海都要處理與鄰國的領土主權糾紛。其次,在經濟上,中國高度依賴的能源和海外貿易,都受到海盜的現(xiàn)實威脅以及域外大國的潛在威脅。再次,在公民活動上,中國公民在世界各地生活工作已極為普遍,中國政府對其提供保護也勢在必然。[注]參見沈丁立:《中國航母是地區(qū)安全的威脅嗎》,《東方早報》2012年9月26日。因此,維護我國的海外利益刻不容緩,而在維護國家海外利益的諸多手段中,海權是最為有效的。
一般認為,海權的本質是對海洋的有效控制以及在此基礎上的開發(fā)和利用。后冷戰(zhàn)時代的海權,是在國際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軍事信息化的信息時代通過政治、經濟、法律、軍事、科技、文化等多種途徑和手段對海洋進行控制、利用、管理和開發(fā)的一種綜合能力。這是由海權的功能所決定的。
具體而言,適宜發(fā)展海權的先天性地理條件、依賴國際貿易并不斷催生海外利益的外向型經濟和以這種經濟類型為基礎的上層建筑,構成了當代海權的要素。而海上管理機構、海洋武裝力量、海洋法律體系、海洋經濟產業(yè)體系和海洋科技實力構成了當代海權的主要部分。[注]參見楊震:《后冷戰(zhàn)時代海權發(fā)展演進探析》,《世界經濟與政治》2013年第8期,第100頁。海權之所以能夠在維護國家海外利益中發(fā)揮重要而獨特的作用與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海軍所具備的特殊功能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當代西方海軍理論家肯·布思曾將傳統(tǒng)海權與國際形勢相結合,把海軍的作用設想為“三位一體”,即警察功能、軍事功能和外交功能,使海軍突破了“海上力量的政治顯示”的傳統(tǒng)作用,從而擴展了海權的內涵。他還為此設計了一個“海權三角模式”。[注]23 Eric Grove, The Future of Sea power, Naval Institute Press, Maryland, 1990, p.234.
所謂海洋秩序,指的是各國在爭奪海權或維護自身海洋權益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海洋權利結構及利益關切,并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注]參見宋德星、程芬:《世界領導者與海洋秩序——基于長周期理論的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7年第5期,第104頁。現(xiàn)今的國際海洋秩序,是在西方發(fā)達國家主導下建立的,也是在不公正、不公平、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基礎上建立的,反映的是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利益。中國應該將其向著公平公正合理的“和諧海洋”方向進行改造與修正。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海權擁有政治功能。隨著中國海權意識提高、國力增強以及航空母艦的入列,中國海權的功能,即軍事功能、政治功能、外交功能、經濟功能和警察功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強化。而這些功能的演進,對于日益增長的海外利益的保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前所述,中國海外利益面臨傳統(tǒng)安全威脅和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而多功能的海權恰恰可以應對這兩類威脅??梢哉f,沒有海權,中國日益繁盛的海外投資和利潤回流就缺乏有效保障,中國崛起就處于某些陰影之下而遲緩。
鑒于海外利益在中國國家利益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海權在維護海外利益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因此,有必要發(fā)揮海權的多功能特性,使其得以在維護海外利益的進程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海盜與海上恐怖活動是對各國海外利益構成嚴重威脅的重要因素,不僅給世界和相關國家造成嚴重的經濟和治安危害,更為危險的是海盜與恐怖勢力的聯(lián)手構成了對世界安全的重大威脅。首先,傳統(tǒng)海盜的目的只是搶劫貨物,而現(xiàn)代海上恐怖分子卻是為了對抗政府、制造混亂。其次,襲擊目標也從傳統(tǒng)的油輪和商船拓展到了軍艦、港口乃至居民區(qū)。如2012年,據報道,全球大部分的海盜襲擊(44%)發(fā)生或試圖發(fā)生在港口地區(qū)。再次,裝備和手段上也更加現(xiàn)代化和科技化,有的甚至還走上了組織化、集團化和國際化的道路。反恐專家由此認為,在所有主要的恐怖活動中,海上恐怖襲擊是最難對付的。[注]參見劉中民:《海洋非傳統(tǒng)安全挑戰(zhàn)人類》,《社會觀察》2005年第3期,第28頁。
一般來說,現(xiàn)代海盜主要有五大活動區(qū)域,分別是西非及索馬里海域、紅海和亞丁灣、孟加拉灣、東南亞水域、南美及中美洲加勒比海。影響我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安全的,主要是印度洋及南海地區(qū)。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地區(qū)的現(xiàn)代海盜組織形式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一些海盜組織由國際犯罪集團控制,還有一些海盜則編成了“聯(lián)合艦隊”進行統(tǒng)一行動,甚至有的海盜組織背后還有大商人的投資。據報道,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及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的海盜,已形成了高度職業(yè)化的犯罪組織“辛迪加”。[注]參見趙青海:《可持續(xù)海洋安全問題與應對》,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3年,第99—100頁。
中國有必要與相關國家一起聯(lián)合運用海上力量分片分區(qū)域打擊海盜和海上恐怖組織,從而使海洋這個世界貿易通道得到保護。而這種聯(lián)合與協(xié)作如在一個得到廣泛支持與參與的國際海上安全機制下進行,那么其效率將得到大大提高。中國作為聯(lián)合國常任理事國和負責任的大國,有必要在建立國際海上安全合作機制方面發(fā)揮自身作用。
海軍不僅是海權的重要構成部分,更是一個多功能的國際性軍種,在維護海外利益方面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首先,作為一個國際性軍種,海軍的機動空間是連接全球各大陸的海洋,可以說,海軍是一個在權力投射方面具有天然優(yōu)勢的軍種。其次,海軍的大型水面艦艇在自持力、保障能力、指揮控制和通信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武器裝備不具備的優(yōu)勢,這為海軍執(zhí)行多種任務,特別是實施國家政策、體現(xiàn)國家意志方面提供其他軍種不具備的條件。這同時也是海軍綜合性的體現(xiàn)。在結構上,海軍航空兵和海軍陸戰(zhàn)隊等海軍下屬兵種的設置,更是為海軍執(zhí)行多種任務提供了組織上的保障。再次,海軍具備的外交功能使其在海外執(zhí)行任務的過程中更是享有其他軍種不具備的便利條件。保護遍布全球的國家海外利益,是時代賦予中國海軍的新使命。[注]參見劉新華:《論中國的海外利益》,《黨政干部參考》2011年第1期,第12頁。因此,中國有必要建設強大的海軍,使其在維護國家海外利益領域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海洋高科技是現(xiàn)代高科技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海底開發(fā)領域的高科技裝備建設還有不少問題,可以說中國在海洋裝備領域的不足與日益增長的國際海底開發(fā)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已經對中國在國際海底開發(fā)的進程形成了制約。為有效實施國際海底開發(fā),加強海洋科技研發(fā)非常必要。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現(xiàn)今各國在海權領域的爭奪日益激烈,軍事手段的使用受到越來越大的限制,而海洋高科技手段日益成為奪取海洋競爭優(yōu)勢的重要手段,為此西方甚至有人提出海洋科技即海權的觀點。[注]參見高抒:《西文國家的“海洋學即海權”理念》,《海洋世界》2010年第3期,第10頁。國際海底開發(fā)是海洋高科技云集的領域,有鑒于此,中國更應在海洋科技領域奮起直追,而國家層面的政策,如《中國制造2025》政策的出臺為海洋科技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因此,中國發(fā)展海洋高科技、成為海洋科技強國是可以期待的事情。
國際海底開發(fā)是中國重要的海外利益。作為在國際海底管理局獲得資源礦區(qū)種類和數(shù)量最多的國家,中國在國際海底開發(fā)領域擁有相當強的實力和因此帶來的話語權。鑒于國際海底開發(fā)的重要性,西方發(fā)達國家和一些跨國礦產公司已加快深海高技術裝備的研發(fā),而且具備開發(fā)深海礦區(qū)的能力。由于作為早期先驅投資者的七個主體簽訂的合同較早,首批勘探合同存在到期的問題。這些主體既有可能選擇簽承包合同[注]2017年5月,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fā)協(xié)會秘書長劉峰和國際海底管理局秘書長邁克·勞治代表雙方簽署了《國際海底多金屬結核礦區(qū)勘探合同延期協(xié)議》。參見《中國大洋協(xié)會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署國際海底多金屬結核礦區(qū)勘探合同延期協(xié)議》,搜狐網,2017年5月11日,http://www.soa.gov.cn/xw/hyyw_90/201705/t20170511_56006.html[2019-04-13]。,也有可能進入商業(yè)開發(fā)階段。如何在這種情況保持甚至擴大中國在國際海底開發(fā)領域的戰(zhàn)略優(yōu)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國際法是決定國際資源分配的有效手段。因此,中國有必要在法理領域加強研究與建設,爭取能夠在相關國際法的立法領域擁有更多話語權,使之朝著有利于我國家利益的方向發(fā)展。
一般而言,一個國家行為體提供的國防、外交、治安和燈塔等社會基建可稱為公共產品。這些公共產品往往具有集體消費性和非排他性。集體消費性是指公共產品不可分割上市銷售,只能由政府統(tǒng)一籌資、統(tǒng)一建造(生產)、統(tǒng)一提供。非排他性是指某人的使用并不會導致產品的短缺和他人使用的不便。[注]參見樊勇明:《西方國際政治經濟學(第二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7頁。海洋領域也有公共產品,如海上航行自由、海上燈塔、海路交通線的暢通,等等。中國海外利益的威脅很大一部分源于海洋本身。如果中國能夠在提供海上公共產品領域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中國海外利益的安全威脅的很大一部分將會被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
上述這一點在航天科技與經略海洋方面領域更具有積極意義。臺灣海權學者張競認為:“海洋經常被人類稱為地球內部另一個空間,但是其與航天科技能夠產生如此密切之聯(lián)結關系,其實就是因為衛(wèi)星能夠提供定位、觀測與通信三項功能;將此三項功能統(tǒng)合運用,自然就可產生多項效益。特別是對于受觀察對象來說,衛(wèi)星能夠提供實時信息,讓研究分析人員得以掌握其動態(tài),更是彌足珍貴的資產?!盵注]參見張競:《經略海洋與航天科技》,《現(xiàn)代艦船》2019年第3期,第24—25頁。作為一個航天大國,中國有責任有義務提供這種公共產品,畢竟中國是海上公共安全產品的提供者而非秩序破壞者。
改革開放以來,積極融入世界體系的中國在經濟迅速發(fā)展之后,其利益邊界蔓延至國境之外,產生了與日俱增的海外利益。這些海外利益以海外經濟利益為核心,對對外經濟依賴程度日益提高的中國來說,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由于種種原因,中國的海外利益遭到各種各樣的安全威脅。
海洋是全球化的載體,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公共空間,更是中國本土與海外利益連接的紐帶。海權因其兼具軍事、經濟和外交等功能,已成為維護海外利益最有效的手段。對于中國而言,可以通過建立海上安全合作機制、充分發(fā)揮海軍的作用、提供海上公共產品等方式運用海權維護海外利益。
從某種程度上講,海外利益的有效維護將會促進國民經濟發(fā)展,國民經濟的發(fā)展為海權的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而強大的海權能夠有效保衛(wèi)海外利益,三者之間因此可以形成良性的互動循環(huán)。隨著中國走向海洋強國步伐的加快,這種良性互動循環(huán)將會顯得更加重要。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建,使得這種良性互動循環(huán)具有了世界性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