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磊, 侯向平
(陜鋼集團漢中鋼鐵有限責任公司, 陜西 勉縣 724200)
陜鋼集團漢鋼公司(全文簡稱“漢鋼”)2 280 m3高爐由中冶南方設計,高爐采用串罐無料鐘爐頂設備、爐體軟水密閉循環(huán)冷卻系統(tǒng)、炭磚與陶瓷杯結合的爐底、爐缸結構等先進工藝;高爐于2012年8月15日點后投產,自2012年10月份開始噴煤富氧后,各項技術經濟指標逐年均有所提升。
1 計劃檢修前高爐爐況
1)休風前各項經濟技術指標見表1。
表1 休風前各項經濟技術指標
2)休風前,爐況整體穩(wěn)定順行,風量、風溫、頂壓等參數(shù)均處較高水平,物理熱充沛,爐缸活躍,具體工藝參數(shù)見表2[1]。
表2 休風前各項工藝參數(shù)
3)計劃檢修休風注意事項及休風料。布料矩陣:C92827262524213O928373625241;休風前一個班停用塊礦,配加錳礦1t/批;酸性料配比可根據(jù)燒結礦堿度及實際爐渣堿度進行調整;上12個凈焦時,如頂溫失控,可臨時減風,待正常后恢復風量至正常,同時保證休風料下達指定位置。休風料:12C中mC=18 t,體積281.5 m3;4(5CO+C)中mC=18 t,mo=45 t(含錳礦 1.5 t),負荷 2.08,體積 976.6 m3;8CO 中 mC=18 t,mo=45 t(含錳礦1.5 t),負荷2.50,體積353.1 m3;7CO中mC=18 t,mo=48 t(含錳礦1.5 t),負荷2.67,體積329.8 m3;7CO中mC=18 t,mo=50 t(含錳礦1.5 t),負荷 2.78,體積 307.8 m3。即:12C+4(5CO+C)+8CO+7CO+7CO。休風后爐參數(shù)見表3。
表3 休風后前三爐爐溫及堿度
1)檢查確認各系統(tǒng)入孔關閉完好,開口機、泥炮等設備啟運正常。
2)東場具備出鐵條件,主溝溝底墊焦粉后鋪河沙,再用搗打料作出溝型,兩側用沙壩擋,開口機角度由 14°調整為 9°。
3)布料矩陣:C92827262524213 O82736352。mC=14.0 t,mo=40 t(含Mn礦=1 t),負荷2.86。
4)送風裝置密封嚴實,堵3號、6號、9號、10號、11號、12號、13號、14號、15號、16號、19號、20號、23號、26號,開12個風口復風,送風前重新堵泥確保不被吹開。
5)干渣坑具備放干渣的條件。
6)恢復爐況期間停塊礦、焦丁,改善料柱透氣性。
3.2.1 初次送風
11月28日19:40高爐復風,檢修共計11 550 min,起始風量600 m3/min、料線2.7 m,于09:15引煤氣,混風閥全關,因檢修時間較長,熱風管道沒有預熱,2 h后上升至710℃。根據(jù)爐內參數(shù),于20:00加風至 1 195 m3/min。又分別于 20:21、20:24、21:06 分三次加風至1 471 m3/min。23:07發(fā)現(xiàn)25號風口燒穿,此時估計爐缸存有渣鐵約180 t,被迫休風更換。23:37休風后又發(fā)現(xiàn)4號、5號風口小套及25號中套燒損,休風603 min更換。
3.2.2 二次送風
送風前集中堵18個風口(開東鐵口周圍10個風口,即:24號、25號、26號、27號、28號、1號、2號、3號、4號、5號);布料矩陣:C92827262524213O82736352;mC=14.0 t、mo=40 t(含Mn礦=1 t),負荷2.86。
于 29日 09:10再次送風,料線 2.9 m;09:15引煤氣后逐步加風至1 000 m3/min。11:40因重力遮斷閥故障,憋壓被迫減風,此時爐缸存渣鐵約250 t,減風壓至40 kPa、風量516 m3/min。在減風中造成1號、25號、27號及28號風口涌渣,堵塞多個煤槍,13:15遮斷閥處理好后,逐步加風,同時根據(jù)爐況逐步捅開6號、23號、22號、21號風口。在加風過程中崩料較多加之煤槍少不能噴煤,為此20:00負荷由2.86調整為2.60。
二次送風后即組織開鐵口,15:40東鐵燒開,渣鐵流動性尚可,20:00出第三次鐵口已進干渣坑。
30日大夜班,隨著風量的增加和風溫的提高,鐵量增加,渣鐵水流動性逐漸好轉,于02:40投東場撇渣器,鐵水順利進罐后,于04:00負荷由2.6至2.86,運行后崩料頻繁,負荷被迫調回至2.6,同時加凈焦1批。
白班隨著負荷2.86到達爐缸、幾次崩料及休風均為加凈焦補熱的共同作用,白班鐵水物理熱、爐溫持續(xù)走低,為盡快提爐溫,于 09:40噴煤 8 t/h,15:00煤量逐步增加至15 t/h,綜合負荷選取相對較低。09:00風溫由830℃逐步提高至1 200℃,后期隨著2.6負荷作用,加之煤、風溫的共同作用,造成30日小夜班后期和1日大夜班爐溫偏高,給高爐出鐵工作帶來一些困難。具體出鐵、鐵水及爐渣成分見表4。
為盡快降爐溫,30日15:10逐步捅開7號、20號、18號、17號風口,逐步加風;17:58富氧2500m3/h;30日24點風量恢復至2 280 m3/min,加之富氧后料速加快,風溫由1200℃減至830℃,綜合負荷由2.47~2.73到大夜班的2.77,1日大夜班隨著降爐溫手段和,化爐缸的共同作用,于1日白班造成物理熱、爐溫急劇下降,爐渣脫硫效果差,于1日白班出現(xiàn)廢品1爐,具體參數(shù)見表5,礦批、負荷及料制調整見下頁表6。
表4 二次送風后出鐵、生鐵及爐渣成分
表5 2 280 m3高爐二次復風后主要參數(shù)表
表6 二次復風后礦批、負荷及料制調整
1)送風前未采取集中堵風口、檢修時間偏長加之加風較快(19:44—21:06 加風至 1 471 m3/min)造成風口燒損,被迫休風更換。
2)休風603 min更換漏水中、小套,二次送風前未加凈焦、退負荷補熱,造成30日2.86負荷作用后爐溫持續(xù)偏低,延緩了爐況恢復進程。
3)恢復過程中,爐溫的控制不夠理想,30日白班因提爐溫幅度較大,造成1日大夜班爐溫偏高,爐前工作量增加,后期降爐溫加之化爐缸,爐溫下行較快,物理熱不足,1日白班出現(xiàn)廢品。
4)復風后期,為控制壓差頂壓設定偏高,加之風量不足,動能不足,容易造成風口燒損,造成邊緣較發(fā)展,崩料較多,恢復爐況壓差的控制水平,需根據(jù)風量、礦批及料制綜合考慮,前提是保持爐況的順行。
5)平衡好爐溫,避免出現(xiàn)大幅波動是高爐爐況恢復的基礎,恢復中爐溫控制水平需要根據(jù)加風速度、爐缸狀況等綜合考慮,煤量、風溫的使用,同時還需要考慮對爐前出鐵的影響。
6)大高爐爐缸直徑大,長時間檢修后,爐缸熱量損失較多,透液性差,送風前應集中、多堵風口,在爐況恢復初期,捅風口、加風一定要謹慎,同時多堵風口也能確保在小風量維持正常的風速,以盡快吹透中心,避免燒風口,后期視情況捅風口速度可適當加快。
7)爐況恢復過程中,如出現(xiàn)大的崩料,需果斷加焦、補熱,提高料柱透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