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偉
近來讀江西師大劉世南先生的《在學術(shù)殿堂外》一書,收獲很大。其中有《怎樣培養(yǎng)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人才》一文,談到這樣一件事:
一次,一位文科副教授問我“闇湯”怎么解。我要他拿原書來,一看,原來是四庫全書《奔州四部稿》一文中的“闇湯”。這位副教授竟把“湯”看成簡化字“湯”。他竟不想想四庫的謄錄員,寫的都是繁體字,怎么會把“湯”簡化為“湯”呢?就這么一種水平!克羅齊說得好:“你要理解但丁,就要達到但丁的水平?!敝袊糯娜硕际秋栕x詩書的,你連看都沒有看過他們熟讀的書,就想去標點、注釋他們的詩文,行嗎?
這里的“沏”有兩個讀音,一是mi,解釋為潛藏貌,《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沕深潛以自珍”;一是wu,解釋為深微貌,同樣出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洵穆無窮兮,胡可勝言”。不管哪一個讀音,加一個“闇”字,大體意思應該可以猜到。讀到這里,我不禁啞然失笑。這種因為簡體字和繁體字關(guān)系弄錯的事,近年來我經(jīng)常遇見,甚至深受其害。四年前,我母親去世,要做一塊墓碑。母親姓郁,我要求他們做成繁體字,結(jié)果碑做好以后,我母親的姓變成了“欎”。我問他們怎么回事,他們說:“你要求做成繁體字呀!”原來他們遇到繁體字不會寫的時候,就從電腦上查。我說:“姓氏的‘郁和郁郁蔥蔥的‘郁字,還有‘郁悶的‘郁字,在過去是兩種寫法?!碑斎唬萌詢烧Z是無法和他們講清楚的,只好再花錢重新做。既浪費錢,又耽誤了時間,為此我“郁悶”了好長時間。2018年,為紀念我的中學老師楊匡海先生去世一周年,先生親友出一本他的書畫集,受師母之命,去校對釋文,結(jié)果松樹之“松”全誤成“鬆”,子曰詩云之“云”誤成了“雲(yún)”。這樣的舛訛所在皆是。
做這些工作的都是一些年輕人,情有可原。問題是一些當代有名的書法家寫的書法作品也出這樣的笑話。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我所在學校的中文系主任張播之先生送我一本《全國書法家作品選》,告訴我:“里面一些字寫得不錯,可惜不少人文化太差,寫自己作的詩的一個也沒有,只有唐宋詩一首而已,而且還經(jīng)常要寫錯別字?!蔽曳_看了一下,凡寫錯的字,老先生都用鉛筆圈了出來。一全國有名的書法家寫的是陸游的《沈園》兩首,把沈園寫成了“溶園”,我記得張先生在書的邊頁上寫了一行字:“沈園之沈非溶陽之溶”。有個書法家寫于謙的《詠煤炭》,落款時把“于謙”寫成“於謙”。還有把杜甫“獨恥事干謁”寫成“乾謁”的。我前后數(shù)一數(shù),這樣的錯誤大約有十來處。前一段時間,網(wǎng)絡(luò)上盛傳的某書法名家的作品有許多錯字,大多屬于這類性質(zhì),可見這種現(xiàn)象實在是很普遍。
雖然寫—些錯別字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對書法家和語文教師來說是不應該的,因為他們會影響不少人。白紙黑字印出來的東西影響的人更多,所以更要謹慎,以免以訛傳訛。可惜現(xiàn)在率爾操觚的人還不少。受朋友委托,正好我手頭在審閱—本通俗讀物。這本書里有一篇是介紹蔡文姬《悲憤詩》的,其中說到清代詩淪家張玉谷有一首評論蔡的詩:“文姬才欲壓文君,《悲憤》長篇洵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瓣香也可及釵裙。”意思是說:蔡文姬的才華要超過卓文君,《悲憤》詩確實是一篇杰出的詩篇;杜甫固然是以曹植為學習的榜樣,也應該把敬仰的目光投向—個才女。這里的關(guān)鍵是—個詞語“瓣香”,引這首詩的作者杷“瓣香”誤成了“辦香”——“辦香也可及釵裙”,“辦香”是什么意思?讀了—輩子書,我好像沒有見到過“辦香”這個詞。于是從網(wǎng)絡(luò)上找張玉谷的這首詩,誰知道,網(wǎng)絡(luò)上引的詩都作“辦香”。我知道,前面提到的那個作者可能是從網(wǎng)絡(luò)上下載了蔡文姬的故事及其評論,于是連帶著把舛訛一起下載了。問題也是出在那個繁體字上,“辦”字的繁體是“辨”,與“花瓣”之“瓣”,音同形也相近,確實很容易混淆。這種混淆在現(xiàn)在的刊物上經(jīng)常見到。我想起呂思勉先生1957年寫的一篇文章《論文字之改革》,在談到簡化字和繁體字時,他說:“新字之增,歷來有之,然無大批涌現(xiàn)者,徐徐而來,眾自不憚增識之勞,而舊字自亦能隨之而廢。一朝更迭數(shù)百字,則勢必不行矣?!睘槭裁??因為新字出來了,舊字卻不能廢,“則新舊并行,而所須識之字反增矣”。所以他認為,將來的青年要讀古書,就要識兩套文字?,F(xiàn)在看起來,不幸而言中了。
幾年以前,我發(fā)現(xiàn)語文教學專業(yè)的研究生國外的理論學得不少,一些語文界名人的書也讀得不少,新名詞講起來一套套,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功卻不扎實。鑒于此,我對自己的研究生提出四點要求:一要識繁體字,不要不辨魯魚亥豕;二要記兩百本書名和兩百個人名,不要把鎏金銅當寶貝;三要背誦默寫兩百首古詩詞,不要張口結(jié)舌,缺了課件連課都不會上;四要寫好硬筆字,最好能寫毛筆字,不要信筆涂鴉,連板書也寫不好。多少年過去了,他們有的已經(jīng)在中學小有名氣,但是能夠做到這四點的實在不多。
去年,我參加語文教學專業(yè)研究生的面試,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是其他專業(yè)轉(zhuǎn)過來的,他們在語言、文字、文學等中文系基礎(chǔ)專業(yè)的知識與能力方面非常欠缺,但說起理論和教學方法來又是一套套。問他們識不識繁體字,那更是天方夜譚。交上來的表格,填的字都不成樣子。給他們提出一點建議,要他們?nèi)タ匆恍┦裁磿?,他們的口頭禪是“好的,我去網(wǎng)上查一查”。我們幾個老教師對他們說:“你們要讀紙本書,不要只是網(wǎng)上查,有些東西網(wǎng)上查到的未必可靠?!?/p>
確實是這樣,網(wǎng)絡(luò)這個東西有時不可靠。再以前面提到的為例,我在查蔡文姬條目時,順便看了一些關(guān)于蔡邕的行狀,誰知里面的評價和傳統(tǒng)歷史書的評價相差實在太大了,充滿溢美之詞,再細讀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根據(jù)電視劇編寫的東西,許多屬于“戲說”。如果—個語文教師據(jù)此介紹蔡邕的話,就會出笑話。有一次我看到—個語文老師在備課的課件里有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的—句話:“右軍如龍,北海如象?!彼麑⑵浣忉尀橥豸酥涂兹?。我說:“此是李北海,非那孔北?!?,唐代書法家李邕做過北海太守,所以世稱“李北?!?。據(jù)他所說,這也是從網(wǎng)絡(luò)上查來的。去年我在一所中學聽—個年輕教師講蘇東坡的《赤壁賦》,她的課件中出現(xiàn)了“蘇軾出身于四川眉山的窮人之家”“蘇軾像罪犯一樣被發(fā)配到黃州”這樣的話。我問她是從哪里看到這些材料的,她笑—笑,說:“我是從網(wǎng)絡(luò)上下載下來的?!币揽烤W(wǎng)絡(luò)查資料本來沒有什么不好,但是要能夠分辨知識的真?zhèn)?,在用材料之前最好要核對原文、原書?/p>
從“闇沏”談到“瓣香”,再說到網(wǎng)絡(luò),無非是想強調(diào),現(xiàn)在年輕的語文教師應該在自己的專業(yè)上多用點功夫,這似乎比一些空頭的理論更有用。不是說理論不要,而是要擺正位置,不要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