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東
莫頓·亨特是一位擅長寫勵志類文章的美國作家,同時也是一位專業(yè)的心理學家。他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是對自己童年時代一件往事的回憶,其中蘊含著生活的哲理。文章按照時間順序,以孩子的口吻敘事,講述了自己從冒險到遇險再到脫險的全過程,語言平白,耐人品味。在統(tǒng)編本教材中,這篇文章從譯文形式到教學要求都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可以稱得上是一篇新課文。該文在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擁有美好而充實的人生”。這個單元繼續(xù)學習默讀,其具體要求如下:“在課本上勾畫出關鍵語句,并在你喜歡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標注。在整體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學會通過劃分段落層次、抓關鍵語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本唧w到《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教參給出了這樣的“教學重點”:繼續(xù)練習默讀,在整體感知文章、了解基本故事情節(jié)的基礎上,爭取提高閱讀速度,并勾畫出關鍵語句;品味課文中的心理描寫,把握人物心理成長的過程;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并實踐課文所探討的人生經驗。這樣,我們就能很清晰地把握編者意圖,理解本文的教學目標,按照“整體感知一品味心理描寫—深度探討”的步驟實踐本課的自讀教學,
一、整體感知
實錄一
師:同學們,對于這篇課文,編教材的人希望我們怎么學習?“閱讀提示”是怎么說的呢?
(生讀課文后的“閱讀提示”)
生:默讀課文,勾畫出文中標志事件發(fā)展和描寫“我”不同階段心理活動的語句,復述故事,還要思考。
師:接下來我們就以“冒險”為例,試著勾畫文中標;志事件發(fā)展和描寫“我”不同階段心理活動的語句,然:后復述。
(生默讀)
師:說說你所勾畫出的標志事件發(fā)展的語句。
生:“和我在一起的五個男孩子已經厭倦了玩彈珠,以及用透鏡在干樹葉上燒洞的游戲,正在尋覓其他好玩的事?!?/p>
師:同學們說說,這是不是標志事件發(fā)展的語句?
(學生討論后,認為標志事件發(fā)展的語句應該是表達時間進程的語句。大家找出了“那是在費城,一個酷熱的七月天”“然后他們出發(fā)了”兩句)
師:還有嗎?
生:還有“我們穿過公園,進入樹林,最后來到一塊空地上”一句。
師:主要是從哪個詞上看出時間的進程?
生:應該是“最后”這個詞。
師:對的,從公園到樹林再到空地,是空間的轉換,也是時間的變化。接下來,我們就結合這幾句復述故事的第一部分“冒險”。
(生簡要復述,師生評價)
師:繼續(xù)默讀課文“遇險”“脫險”部分,并做出勾畫(標志事情發(fā)展和描寫“我”心理活動的語句)。
(生默讀,勾畫,復述)
在統(tǒng)編本教材“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中,自讀課是—個重要的創(chuàng)新點。為使學生的自主閱讀更有效,編者往往會提供一些助讀資源,即設置旁批和閱讀提示,教師可利用這些“抓手”來組織教學活動。其中閱讀提示位于課文之后,一般是配合單元重點,抓住文本的獨到之處進行精要的指導,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課一得”。教師引導學生關注閱讀提示,明確在今后學習自讀課文時,應該關注閱讀提示并從中找到閱讀方法,這就是讓學生掌握自讀方法?!蹲咭徊剑僮咭徊健肺暮蟮拈喿x提示在文章內容、閱讀方式和主題思考三個方面作了點撥?!澳x課文,勾畫出文中標志事件發(fā)展和描寫‘我不同階段心理活動的語句,試著復述故事。”閱讀提示告訴了我們此課的自讀方式,但是對七年級學生而言,標志事件發(fā)展的語句是比較難理解的,所以教師要作出必要的點撥和指導,讓學生明白課文是如何按照事件發(fā)展的先后順序展開敘事的。這篇文章敘事清晰,不蔓不枝,是因為運用了一些標志時間發(fā)展或進程變化的語句,將事情串在一起。這些標志性語句,有的表達的是時間的進程,有的表達的是空間的轉換(實際上也是時間的變化)。教學的起始階段,教師以事件的開端“冒險”部分為例,幫助學生把握其中的標志性語句并對這一部分內容作簡要復述,再借助“遇險”和“脫險”部分,有層次、有梯度地訓練學生勾畫關鍵語句和復述故事的能力。這樣有承有轉,先導后練,有指導,有實踐,有提升,學生所學的知識、方法和能力就能得到有效遷移和拓展。
二、品味心理描寫
實錄二
師:聽完同學們的復述,再和原文對比,大家覺得有什么不同?
生:同學們的復述更多的是對爬懸崖過程的概括,而文章卻寫得很生動,好像我們就在現(xiàn)場一樣。
師:那莫頓·亨特的文章勝在哪里呢?
生:心理描寫。
師:對,這篇文章的心理描寫非常精彩,下面我們就來品味文章的心理描寫語句。大家看看,這篇文章隨文設置的旁批,也重點對其中的心理描寫作出了評析。大家讀讀。
(生讀旁批:進退兩難,孤立無援,心理描寫細膩、真實)
師:我們就結合旁批讀讀對應的心理描寫語句,體會其中的細膩、真實。
生:(輕聲讀)“我想掉頭回去,但知道我絕對回不去了。這太遠,也太危險了;在懸崖的中途,我會逐漸感到虛弱、無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頂部的路看起來更糟——更高,更陡,更變化莫測,我肯定上不去?!?/p>
師:請同學讀讀這段文字,看看能否讀出此時“我”進退兩難、孤立無援的內心感受。
生:(模擬讀)“我想掉頭回去,但知道我絕對回不去了。這太遠,也太危險了;在懸崖的中途,我會逐漸感到虛弱、無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p>
(師生討論,要重點讀好兩個“太”字,還要把“虛弱、無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的過程讀得入境人情)
生:(模擬讀)“但是通向頂部的路看起來更糟——更高,更陡,更變化莫測,我肯定上不去?!?/p>
(師生討論,要著重從語氣、語速上讀好四個“更”字,讀出“我肯定上不去”的焦急、無助)
師:這個“更”字真是越讀越害怕,最后聲音都在顫抖了?!拔摇毖?,在懸崖上,總是把事情想得過于危險。這些都是“我”在懸崖上真實的直接的心理活動。作者特別擅長心理描寫,手法也很豐富。文中還有一個旁批,你們注意到了嗎?
生:“寫外在行為表現(xiàn),實際在寫心理狀態(tài)。”
師:這就告訴我們,原來一個人的外在行為也可以表現(xiàn)他的心理狀態(tài)。請大家讀讀文中寫外在行為表現(xiàn)的句子,感受一下其中的心理狀態(tài)。
生:(讀)“我猶豫不決,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這才開始滿頭大汗、渾身發(fā)抖地往上爬。手扒在這兒,腳踩在那兒,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動,我努力往上爬著。”
師:這個句子中,寫外在行為的是哪幾個詞?
生:爬、扒、踩。
師:這些外在行為表現(xiàn)讓你感受到“我”怎樣的心理狀態(tài)?
(生討論,朗讀)
師:寫外在行為表現(xiàn),實際在間接地寫心理狀態(tài)。作者還有其他寫心理狀態(tài)的手法,你能仿照旁批“寫外在行為表現(xiàn),實際在寫心理狀態(tài)”的句式,也在文中作出旁批嗎?
(生自讀,思考)
生:寫人物語言,實際在寫心理狀態(tài)。
生:寫環(huán)境特點,實際在寫心理狀態(tài)。
出色的心理描寫,能夠直接深入人物心靈,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xiàn)人物豐富而復雜的思想感情。這篇文章,最成功的地方正是心理描寫,這自然也就成為自讀本文時要重點賞析和品味的地方。莫頓·亨特是心理學家,回憶自己這段刻骨銘心的童年往事,心理描寫更是真實、細膩。作者在細節(jié)描寫中不斷插入描寫“我”心理狀態(tài)的句子,且手法豐富,靈活多變。如何賞析呢?旁批的作用就彰顯出來了。編者給《走一步,再走一步》隨文設置的旁批中有兩處含有“心理”這個詞,第一處是對應第7段的旁批“寫外在行為表現(xiàn),實際在寫心理狀態(tài)”,第二處是對應第16段后半部分的旁批“進退兩難,孤立無援,心理描寫細膩、真實”,前者間接描寫心理狀態(tài),后者直接描寫內心感受。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代入式地體驗文中這些生動真實的心理描寫。教學中,以旁批為抓手,結合朗讀,先研讀直接描寫語段,通過對關鍵詞的分析,模擬性的朗讀,想象當時的情境,從而體悟“我”緊貼在巖石上進退兩難、孤立無援的細膩、真實的心理,產生同情共感。除此以外,文中還有多處間接描寫心理狀態(tài)的,有時用動作行為來折射心理,有時用人物語言來表現(xiàn)心理,有時用神態(tài)和表情來印證心理。甚至“時間在慢慢地過去。影子在慢慢拉長,太陽已經沒在西邊低矮的樹梢下,夜幕開始降臨”這樣的環(huán)境描寫,也并非純粹客觀的描寫,實為“我”情感心理的外化,我們讀來,依然能夠深刻地感受到在懸崖上不敢動彈的“我”的緊張、焦急、無助的心理。因此,另一處旁批“寫外在行為表現(xiàn),實際在寫心理狀態(tài)”,其實是為作者多樣化的心理描寫藝術點出了冰山之一角。仿此句式引導學生品讀文中其他間接寫心理狀態(tài)的語句,把從旁批中學到的知識、方法和技能真正遷移到自讀課文的學習中,這樣既能體現(xiàn)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又能實現(xiàn)自讀課文的教學價值,增強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效率與質量。
三、主旨探究
實錄三
師:后來,“我”在爸爸的指導下爬下了懸崖,脫困成功。所以,每次當“我”回憶起這段童年經歷,總有很多人生啟迪。文中是怎么寫“我”的人生感悟的?大家齊讀最后一段。
(生齊讀最后一段,理解“我”的人生啟迪)
師:這懸崖上的一課,提醒“我”在困難面前要走一步再走一步。我想,這一課也會教育文章中的所有人,會給所有人一個深刻的提醒。那么,如果你是文中的父親,這懸崖上的一課,你該怎樣提醒自己?
生:我會提醒自己,告訴兒子以后不要干這么危險的事兒,以免出意外。
師:感覺得出來,你是一個愛孩子的父親。那么你還能從父親的做法中得出一些新的思考嗎?
生:我會提醒自己,要多鼓勵、督促兒子鍛煉,強壯身體。
師:也就是說,別只等著老爸來救你,兒子要學會自己解決困難,學會自己救自己。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父親與兒子對話的那幾段文字。
(師生合作讀對話內容,感受父親的教育智慧)
師:莫頓·亨特很幸運,有位深請教育智慧的好爸爸,我們回去要把這個故事講給自己的爸爸聽,希望他也能這樣教育孩子。那如果你是莫頓,亨特的媽媽,是懸崖上棄“我”而去的小伙伴,是杰里,又會提醒自己什么呢?
(學生思考,討論,發(fā)言)
師:所以這懸崖上的一課,其實屬于文章中的每個人,也屬于讀文章的我們。千言萬語化成一句話,就是文章的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做事如此,思考如此,學習,讀書,都如此!下課。
語文課程要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礎。就選材而言,這篇文章從童年生活的小故事生發(fā)人生感悟,引出人生哲理,給人以啟發(fā)和教益,無疑是“以小見大”的典范。作者給出了這樣的人生提醒:“不要看下面遙遠的巖石,而是注意相對輕松、容易的第一小步,邁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這樣體會每一步帶來的成就感,直到達成了自己的目標?!卑汛罄щy分解成小困難,從最切近的事情做起,積小步成大步,循序漸進終會成功。作者這樣的人生經驗對中學生很有啟發(fā)意義。但是,文章的主旨是多方面、多層次的,自讀中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探究,充分挖掘文本豐富、深厚的內涵,以獲取更多的教益。這懸崖上的—課,可以提醒所有的人。如果你是文章中的父親,或者母親,或者棄“我”而去的伙伴,或者有心幫助“我”的杰里,你會怎么提醒自己呢?深入思考,我們就能從新的角度去創(chuàng)造性地解讀文本。文中的父親給人印象深刻,他目睹孩子遇險,沒有生氣,沒有責備,而是耐心指導,幫助孩子脫險,是一位很有教育智慧的父親。自讀中,要重點研讀文中父親的語言,比如用安慰的口吻說的“要吃晚飯了”,比如多次強調“這個你能做到”“這就是你要做的”,這些話語會讓我們很深刻地感受到父親強壯的身軀里隱藏的那顆沉甸甸的愛心,也會讓我們去思考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那么,母親呢?“我”的伙伴們呢?還有在課堂上閱讀這篇文章的我們呢?這一問,就把學生的生活與語文學習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讓學生通過體驗反思接受正確的人生觀與情感熏陶。對文本主旨的多元探究,由父親而至文中其他人,最后回到閱讀者自己,這樣既加強了對于閱讀方法的過程性指導,設置了合理的閱讀重點和閱讀方向,又能激發(fā)學生的自主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自讀課姓“自”,應該以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探討為主,而教師則是自讀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用文章標題來說,自讀課也要“走一步,再走一步”。這“走”,是學生能充分自讀自悟的“走”,是在教師有效引導下的“走”。默讀課文,勾畫關鍵語句,復述故事,品味文章精彩的心理描寫,多元探究,這樣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可以更有效地結合教材中的閱讀提示、旁批去引導學生獨立感悟,讓學生用教讀課文中學到的閱讀方法去獨立解讀,實現(xiàn)知識和能力的遷移內化,再進一步轉化為課外閱讀中的個體經驗。另外,這一教學設計在注重啟迪學生開展思維活動的同時,并沒有忽視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課程特點。因此,無論教讀課還是自讀課,我們都要明確目標,導學有序,走一步,再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