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進
(沈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41)
分泌性的中耳炎大多發(fā)病于春冬季節(jié),是引起兒童以及成年人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近幾年來該疾病的發(fā)生率呈上升趨勢,其是一種以傳導性或是混合型的聽力下降以及中耳鼓室積液的中耳非化膿性炎癥,主要認為和咽鼓管功能障礙以及中耳局部的感染、變態(tài)反應相關。目前臨床上主要使用敏感抗生素進行治療,將局部的中耳積液清除,改善患者的中耳通氣引流等,部分需要使用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開等具有創(chuàng)傷性的治療[1]。本文主要對桉檸蒎應用在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療中的療效進行評價,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針對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60例(84耳),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有30例(35耳)患者,男性患者有13例(16耳),女性患者有17例(19耳),平均年齡為(3.98±2.51)歲,語頻氣導聽閾值是(27±13)dB;實驗組有30例(49耳)患者,男性患者有16例(21耳),女性患者有14例(28耳),平均年齡為(5.12±1.61)歲,語頻氣導聽閾值是(25±15)dB。兩組患者在性別、語頻氣導聽閾值以及年齡等一般研究資料上沒有明顯差異(P>0.05)。
1.2 治療方案:對照組患者施予常規(guī)治療,即是予以口服抗生素聯(lián)合麻黃堿地塞米松滴鼻液進行治療,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施予桉檸蒎腸溶軟膠囊進行治療,要求患者在餐前半小時口服,1個療程為10 d。使用中耳分析儀在治療一個療程后,對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患耳鼓室壓力進行測定[2]。
1.3 療效測定標準:根據(jù)中耳分析儀的測定結果,治愈的患者其聽力恢復正常,患者的耳鳴耳悶等現(xiàn)象消失,查看患者的鼓膜顏色是否正常,活動度是否良好,積液是否排除或者全部吸收,聽閾值<20 dB,聽力能力提高值在20 dB以上,氣骨導差值≤10 dB,觀察患者的聲阻抗圖從B性變?yōu)锳型,1個月內(nèi)患者的癥狀沒有復發(fā)。有效即是患者的聽力顯著提高,遺留有輕微的癥狀,查看患者的鼓膜顏色、活動度是否良好,氣骨導差值在10~20 dB,觀察患者的聲阻抗圖是否從B型變?yōu)镃型。無效即是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得到改善,通過檢查發(fā)現(xiàn)患者的鼓膜依舊處于內(nèi)陷狀態(tài)且活動度不佳,聲導抗圖依舊為B或者C型,氣骨導差值≥20 dB。
1.4 統(tǒng)計學方法:將所有有關的數(shù)據(jù)使用版本為20.0的SPSS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檢驗使用t值;計數(shù)資料使用χ2檢驗、百分數(shù)表示,P<0.05提示兩組間的數(shù)據(jù)差異明顯。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實驗組患者的總體有效率為90.00%較對照組患者的63.33%高(χ2=5.96,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純音測聽變化情況比較:治療實施前,兩組患者的氣骨導差沒有明顯差異(P>0.05);治療實施后,實驗組患者的氣骨導差值較對照組患者的存在明顯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純音測聽變化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純音測聽變化情況比較(-)
組別 患耳數(shù) 治療前氣骨導差 治療后氣骨導差實驗組 49 35.31±2.92 11.56±3.57對照組 35 36.23±2.78 21.69±3.01 t-1.45 13.67 P->0.05 <0.05
分泌性的中耳炎其主要特征即為鼓室積液以及傳導性聾,屬于一種中耳非化膿性的炎性疾病,大多發(fā)生于春冬季節(jié),是導致小兒以及成年人聽力下降的因素之一,若不及時予以治療,將咽鼓管的障礙清除,最終可能導致患者形成“膠耳”,對患者的聽力產(chǎn)生嚴重的影響[3]。目前對于該疾病發(fā)病的原由沒有明確的說法,有關學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①中耳負壓:咽鼓管發(fā)生障礙與機械性的阻塞或是咽鼓管的收縮無力等有關,中耳內(nèi)的氣體交換發(fā)生障礙導致中耳處于負壓的狀態(tài),黏膜發(fā)生水腫或是滲出,導致中耳積液,最終導致分泌性中耳炎[4]。②感染:分泌性的中耳炎可能是無菌性炎癥,但是隨著醫(yī)療科技的進步,經(jīng)過近幾年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細菌的陽性培養(yǎng)率高達30%~50%,流感嗜血桿菌與肺炎鏈球是最為關鍵的致病菌,因此你有關學者認為分泌性的中耳炎可能是由于一種程度較輕的細菌引起的感染性炎癥。這些細菌分泌的內(nèi)毒素導致中耳內(nèi)黏膜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升高,黏膜腺體與杯狀細胞的分泌量增多,使得黏膜的正常轉運受到破壞,造成中耳積液,與此同時,此類炎性的改變使得咽鼓管的功能發(fā)生障礙,形成中耳腔內(nèi)負壓狀態(tài),液體不斷的滲出、蓄積,以致于中耳炎難以治愈[5]。
桉檸蒎腸溶軟膠囊的主要成分有檸檬烯、α-蒎烯以及桉油精,其具有程度不一的抗菌、平喘、祛痰以及鎮(zhèn)咳鎮(zhèn)痛等功效,目前臨床上在治療支氣管炎、COPD以及鼻炎等呼吸道病癥,使用桉檸蒎腸溶軟膠囊的效果顯著,考慮3種藥物成分聯(lián)合作用有助于黏液的堿化、黏滯度的降低,調(diào)節(jié)并促進黏液pH值逐漸恢復正常,有助于調(diào)節(jié)體內(nèi)的分泌腺體分泌量,恢復患者的漿液和黏液層之間的比例,刺激纖毛的運動,幫助黏膜纖毛恢復其清除功能,促進黏液的排除,促進體內(nèi)系統(tǒng)的清除防御功能。
本文研究中,實驗組患者的總體有效率為90.00%較對照組患者的63.33%高(P<0.05);治療實施后,實驗組患者的氣骨導差值較對照組患者的存在明顯差異(P<0.05)。可以說,桉檸蒎腸溶軟膠囊用于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明確,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縮短患者的病程。綜上所述,桉檸蒎腸溶軟膠囊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分泌性中耳炎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