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博物館
江蘇金湖塔集閘墓地位于淮安市金湖縣塔集鎮(zhèn)入江水道東偏泓西側(cè)的灘涂上(圖一),2013年6~12月,為配合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淮安市博物館對該墓地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墓地以塔集閘為界分南、北兩片墓區(qū)。發(fā)掘墓葬共計42座,其中閘南墓區(qū)10座,閘北墓區(qū)32座,分布較散,彼此之間無疊壓打破關(guān)系。其中漢墓38座,宋墓1座,清墓3座?,F(xiàn)將墓地發(fā)掘情況介紹如下。
分三類,土坑墓、磚室墓和瓦棺墓。
1. 甲類 土坑墓,36座。其中單人墓26座,雙人合葬墓10座,依平面形狀的不同可分兩型。
A型 長方形,34座,以閘北M14、M7為例。
閘北M14 墓口距地表0.6米,整體呈南北向,方向5°??诖蟮仔。箍陂L3.4、寬1.7米,墓底長3.2、寬1.52~1.57米,墓深0.7米。填土為五花土,墓室南部有一橢圓形盜洞。葬具系木棺,單棺,位于墓室中部偏西,已朽成黑色灰痕,棺痕長2.3、寬0.8米。人骨保存情況極差,頭北足南。墓底東部放置陶瓿、陶盒等,棺內(nèi)放置銅錢、銅鏡(圖二)。
閘北M7 墓口距地表0.5米,整體呈東西向,方向90°。口底同大,長3.36、寬2.91、墓深0.75米。填土為五花土。墓底西南角和東南角有生土二層臺,西南角二層臺長1.12、寬0.7、高0.5米;東南角二層臺長1.05、寬0.7、高0.5米。葬具雙木棺,已朽,北棺長2.2、寬0.64~0.75米,南棺長2.16、寬0.65~0.71米。人骨無存。二層臺間和墓底西北角放置釉陶瓿、灰陶罐,棺內(nèi)放置銅鏡、銅錢、鐵劍等(圖三)。
B型 刀把形,2座。
閘北M11 墓口距地表0.4米,整體呈東西向,方向296°??诖蟮仔。箍陂L2.9、寬0.95~1.5、墓底長2.8、寬0.9~1.4米,墓深0.6米。刀把部分凸出較短。填土為五花土。葬具系單木棺,位于墓室北側(cè),已朽成黑色灰痕,棺痕長2.15、寬0.58~0.6米。隨葬品置于棺外南側(cè),有陶罐、陶盒、漆器等(圖四)。
閘北M18 墓口距地表0.6米,整體呈東西向,方向85°。墓口長2.6、寬1.8~2.2米,墓底長2.6、寬1.6~1.8、墓深0.7米。刀把部分較長。填土為五花土。墓室底南北兩邊均有生土二層臺,北二層臺長2.6、寬0.1、高0.25米,南二層臺長4.8、寬0.2~0.4、高0.25米。棺室位于墓室南部,葬具系木棺一具,棺痕長2.05、寬0.65~0.8米。人骨已朽,基本可辨,系仰身直肢,頭東足西。遭盜擾嚴(yán)重,僅在墓主腰部發(fā)現(xiàn)印章、帶鉤、銅錢(圖五)。
2.乙類 磚室墓,1座。
閘北M24 墓口距地表0.6米,整體呈南北向長方形,方向180°。墓口長4.5、寬3、墓底寬2.2、墓深1.86米。墓內(nèi)填土上部為五花土,底部為青膏泥。墓室東、西兩側(cè)有生土二層臺,均長4.5、高0.86米,東二層臺寬0.3~0.44米,西二層臺寬0.25~0.33米。墓室底部四周均有槨木,形成槨室,中部放置兩具棺木。槨木為楠木,東槨木長3.78、厚0.08~0.17、殘高0.3米;西槨木長3.9、厚0.08、高0.2米,為一中間內(nèi)凹的弧形半圓木;南槨木長1.65、厚0.08、高0.3米;北槨木長1.6、厚0.08、高0.25米。墓底鋪磚,基本為順磚橫向錯縫平鋪,穿插丁磚平砌。整磚尺寸為26×13×3厘米。棺木為松木,棺底板均為一整木制成,東棺長2.4、寬0.85~0.9米,西棺長2.3、寬0.6~0.7米。東棺西側(cè)板為一整木板,偏移至兩棺中間。人骨無存。遭盜擾,墓室盜洞填土內(nèi)發(fā)現(xiàn)兩個釉陶壺,墓室底北部磚面上放置紅陶瓿、串珠、銅錢,棺板下散落放置若干銅錢(圖六)。
3.丙類 瓦棺墓,1座。
閘北M17 開口距地表0.38米,整體呈東西向,方向65°。墓室由板瓦筑成,底部一片板瓦凹面向上,上疊加放置兩片凹面向下的板瓦,東端用陶盆套合形成,長1、寬0.34、高0.34米。墓室內(nèi)僅有少量的牙齒、骨沫和一枚銅錢。板瓦凹面光滑無紋,凸面上半部分為橫向瓦棱紋,下部為豎向繩紋。墓室東部有一個灰陶罐(圖七)。
1.陶器 除瓿有紅陶外,余均為泥質(zhì)灰陶。
鼎 2件。器身子口內(nèi)斂,方唇,鼓腹斜內(nèi)收,素面。標(biāo)本閘北M15:3,平底。肩置對稱退化立耳,作山尖狀,三錐形矮短足,足根部微鼓。口徑15.1、底徑11、最大腹徑18.8、通高11.3厘米(圖八,1)。標(biāo)本閘北M15:4,底內(nèi)凹,肩置對稱退化立耳,作凹字形。三扁足較高,足根部凸起??趶?5.2、底徑12.4、最大腹徑18.4、通高10.9厘米(圖八,2)。
盒 3件。形制不同。標(biāo)本閘北M14:3,器身斂口,方唇,微鼓肩,下腹斜收,平底內(nèi)凹。外壁凹凸不平,內(nèi)壁有制作輪旋紋。覆缽形蓋,淺腹,頂部內(nèi)凹。盒身口徑13、底徑8.3、最大腹徑15.1、通高10.1厘米;蓋口徑14.6厘米(圖八,3)。標(biāo)本閘北M14:4,器身斂口,尖圓唇,腹部較斜直,肩置對稱方形短附耳,方形耳孔,面飾短斜線紋。內(nèi)壁有制作輪旋紋。覆缽形蓋,頂部較平。器物整體稍有變形。盒身口徑13.6、底徑9、最大腹徑15.6、通高11.5厘米;蓋口徑14厘米(圖八,4)。標(biāo)本閘北M25:5,蓋缺失,子口內(nèi)斂,方唇,鼓腹,下腹斜內(nèi)收,平底。盒身口徑15.1、底徑6.4、最大腹徑17.2、通高6.3厘米(圖八,7)。
壺 1件。標(biāo)本閘北M27:2,侈口,疊唇,束頸,弧肩,微鼓腹,下腹斜收,底內(nèi)凹。肩部對置牛鼻耳。腹部三道凸棱紋??趶?2.4、底徑12.4、最大腹徑21.4、通高23.2厘米(圖九,9)。
瓿 3件。泥質(zhì)紅陶,2件,形制相同。短直口,方唇,弧肩,鼓腹,下腹斜收,平底。肩部對置獸面紋橋形耳。標(biāo)本閘北M29:4,肩飾兩組水波紋和兩組凹弦紋,口徑9.8、底徑14.3、最大腹徑29.2、通高25.3厘米(圖九,1)。標(biāo)本閘北M29:5,肩飾一組水波紋和兩組凹弦紋,口徑10.8、底徑15.4、最大腹徑28.4、通高26.5厘米(圖九,2)。泥質(zhì)灰陶,1件。標(biāo)本閘北M14:1,短直口,溜肩,鼓腹,下腹斜收,平底。肩部對置獸面紋鋪首銜環(huán)橋形耳,飾兩道凹弦紋??趶?.4、底徑14.7、最大腹徑27.7、通高24.3厘米(圖九,3)。
罐 13件。分小灰陶罐、雙耳罐和直口罐三類。
小灰陶罐 8件。依肩部不同分二型。
A型 4件。聳肩。微侈口,尖圓唇,下腹斜直內(nèi)收,平底內(nèi)凹。標(biāo)本閘北M25:6,口徑10、底徑6、最大腹徑14.6、通高6.3厘米(圖八,9)。
B型 4件。溜肩。微侈口,尖圓唇,圓鼓腹,下腹斜內(nèi)收,平底內(nèi)凹。標(biāo)本閘北M30:3,口徑8.4、底徑5.5、最大腹徑11.8、通高6.4厘米(圖八,10)。
雙耳罐 3件。侈口,斜沿,短束頸,弧肩,肩部對置牛鼻耳。標(biāo)本閘北M30:2,鼓腹,下腹斜收,平底內(nèi)凹,素面??趶?4.6、底徑8.5、最大腹徑26、通高23.1厘米(圖九,5)。標(biāo)本閘北M2:3,腹部近直,平底,素面。口徑13.3、底徑11.6、最大腹徑27.2、通高26厘米(圖九,6)。標(biāo)本閘北M8:1,腹部近直,下腹斜收,底內(nèi)凹,近底部拍印橫向繩紋??趶?5.5、底徑12.6、最大腹徑27.4、通高26厘米(圖九,7)。
直口罐 2件。短直口,方唇。標(biāo)本閘北M11:3,弧肩,圓鼓腹,下腹斜收,底內(nèi)凹。下腹拍印橫向細繩紋??趶?0.2、底徑12.4、最大腹徑38.8、通高30.4厘米(圖九,4)。標(biāo)本閘北M27:1,鼓肩,器中腹部近直,下腹斜收,圜底。肩腹部拍印橫向細繩紋,近底部拍印雜亂斜向繩紋??趶?2、最大腹徑28、通高31厘米(圖九,8)。
盤 2件。敞口,折沿,折腹,下腹斜直,底內(nèi)凹。標(biāo)本閘北M20:2,口徑15.3、底徑6.4、最大腹徑18.4、通高3.8厘米(圖八,11)。標(biāo)本閘北M20:4,口徑14.9、底徑7.2、最大腹徑17.8、通高3.1厘米(圖八,12)。
碟 1件。標(biāo)本閘北M25:2,敞口,斜方唇,斜直腹,底內(nèi)凹??趶?4.7、底徑6.1、通高3.9厘米(圖八,8)。
器蓋 1件。標(biāo)本閘北M16:6,弧形蓋,尖圓唇,頂部略平。口徑17.3、通高3.5厘米(圖八,13)。
盆 1件。標(biāo)本閘北M17:1,子口內(nèi)斂,斜方唇,弧腹,平底??趶?4、底徑22.5、最大腹徑28.4、通高14厘米(圖八,5)。
缽 1件。標(biāo)本閘北M5:6,斂口,方唇,弧肩,折腹,下腹斜收,平底。口徑12.8、底徑6.1、最大腹徑23.2、通高14厘米(圖八,6)。
豆 1件。標(biāo)本閘北M13:4,淺腹盤,子口內(nèi)斂,圓唇,折腹,圜底,豆柄空心柱狀,下端接喇叭形豆座,外緣寬厚,中部略凹。覆缽形蓋,直口,圓唇,弧形頂。盤、蓋外壁均刻劃三角形鏤孔紋,孔未穿透。盤徑16.4、蓋徑17.2、通高18.7厘米(圖八,14)。
灶 2件。標(biāo)本閘南M6:11,長方形,中間向兩側(cè)弧出,兩頭方形,灶面設(shè)大小兩個火眼,放置一罐一盆相當(dāng)于釜甑,一端有圓柱狀未穿透孔煙囪,側(cè)面圓形不落地灶門。長27.6、寬17.8、高10.8厘米(圖九,10)。標(biāo)本閘北M2:4,橢圓形灶,灶面設(shè)兩個火眼,一個火眼上置陶甑,側(cè)面圓形不落地灶門。長24.8、寬 17.8、高 7 厘米(圖九,11)。
2.釉陶器
鼎 5件,其中1件有蓋,4件器蓋缺失。依腹部不同分二型。
A型 4件?;「?。器身子口內(nèi)斂,微鼓肩,平底。器外壁原施青黃釉,脫釉嚴(yán)重。依足部變化分二式。
Ⅰ式 2件。三蹄形足,足跟部較粗壯。肩置對稱微外撇附耳,長方形耳孔。標(biāo)本閘北M29:12,足面飾三道豎線紋,器身內(nèi)壁有制作輪旋紋?;液痔?。口徑16、底徑12、最大腹徑19、通高16.1厘米(圖一〇,1)。
Ⅱ式 2件。足部退化成象征性裝飾,腹底齊平。肩置對稱微外撇附耳,長方形短耳孔,面飾斜線紋。器身內(nèi)壁有制作輪旋痕。標(biāo)本閘北M1:2,灰褐胎,覆缽形蓋,平頂??趶?6、底徑10.8、最大腹徑19.5、通高17.9厘米;蓋口徑17.6厘米(圖一〇,4;圖一二)。標(biāo)本閘北M19:8,耳較短,紅褐色胎,口徑15.4、底徑10、最大腹徑18.1、通高12.5厘米(圖一〇,5)。
B型 斜直腹。1件。標(biāo)本閘北M29:11,器身子口內(nèi)斂,圓唇,平底,三矮蹄足。肩置對稱外撇附耳,長方形短耳孔,耳面飾斜線紋和卷云紋。器內(nèi)壁有制作輪旋紋。褐色胎,口徑16.2、底徑13.2、最大腹徑19、通高14.3厘米(圖一〇,2)。
盒 10件。依有無器耳分二型。
A型 4件。 肩置對稱短附耳。器身子口內(nèi)斂,尖圓唇。器身內(nèi)壁有制作輪旋紋。紅褐胎,器表原施青黃釉,脫釉嚴(yán)重。根據(jù)腹部變化,分為二式。
Ⅰ式 1件。鼓腹。器身平面較扁鼓。耳面飾長方形紋、卷云紋、須狀紋。覆缽形蓋,平頂。蓋內(nèi)外壁均有輪旋紋。標(biāo)本閘北M1:1,口徑14.3、 蓋 口 徑 14.8、底徑10、最大腹徑16.8、通高14.6厘米(圖一〇,7)。
Ⅱ式 3件。斜直腹,器身整體變高。肩部微鼓。標(biāo)本閘北M16:3,弧形蓋頂,耳面飾十字紋和須狀紋??趶?5.4、蓋口徑16.4、底徑10.2、最大腹徑17.7、通高17.8厘米(圖一〇,8)。
B型 6件。無耳。器身子口內(nèi)斂,器表原施青黃釉,脫釉嚴(yán)重。依足部、腹部變化分三式。
Ⅰ式 1件。斜弧腹,矮圈足,器身整體扁鼓。標(biāo)本閘北M20:3,蓋缺失,斜方唇。腹部兩道凹弦紋。紅褐胎??趶?5.3、底徑10.4、最大腹徑17.7、通高9.9厘米(圖一〇,9)。
Ⅱ式 1件。腹部弧度變小,底內(nèi)凹。標(biāo)本閘北M11:5,器身子口內(nèi)斂,尖圓唇。覆缽形蓋,弧形蓋面,飾一道凹弦紋。紅褐色胎,近足底處顏色較深。蓋身內(nèi)壁有輪旋紋,外壁施青黃釉,釉色光亮。口徑15.2、底徑11.4、最大腹徑17.7、通高14.5厘米(圖一〇,10)。
Ⅲ式 4件。斜直腹,底內(nèi)凹,器身變高瘦。標(biāo)本閘北M16:1,器身子口內(nèi)斂,尖圓唇,微鼓肩,內(nèi)壁有制作旋紋。紅褐胎??趶?6.2、底徑11、最大腹徑19、通高12.5厘米(圖一〇,11)。
器蓋 10件。依頂部不同分二型。
A型 2件?;⌒雾敗3谖?,方唇。標(biāo)本閘北M19:2,灰色胎,外壁原施青黃釉,脫釉嚴(yán)重??趶?6.2、通高6.1厘米(圖一〇,3)。
B型 8件。平頂。敞口微斂,方唇。標(biāo)本閘北M29:7,內(nèi)壁有輪旋紋,外壁有凹弦紋。外壁原施青黃釉,脫釉嚴(yán)重。口徑16.3、通高5.8厘米(圖一〇,6)。
壺 15件。依口部不同分二型。
A型 8件。喇叭口。依頸腹部、圈足變化分三式。
Ⅰ式 2件。長束頸,圈足稍高,圓鼓腹,下腹斜內(nèi)收,最大腹徑位于中下腹。標(biāo)本閘北M14:2,溜肩,肩部對置葉脈紋銜環(huán)耳,耳上堆塑卷云紋,口沿下及頸根部飾凹弦紋和水波紋帶,肩飾一道凹弦紋,腹部飾凸棱紋。紅褐胎,口內(nèi)及器身上部施青黃釉??趶?3.5、底徑14.7、最大腹徑30、通高37厘米(圖一一,1)。
Ⅱ式 2件。長直徑,矮圈足,鼓腹,下腹斜收,最大腹徑上移。標(biāo)本閘北M3盜洞:1,溜肩,肩部對置葉脈紋橋形耳,耳上部堆塑 “∽”形紋??谘叵嘛椝y,肩飾三組凸弦紋帶。灰褐色胎,口內(nèi)及器身上部原施青黃釉,脫釉嚴(yán)重??趶?5.8、底徑14.3、最大腹徑31.4、通高40厘米(圖一一,2;圖一五)。
Ⅲ式 4件。長直頸,底微內(nèi)凹,腹壁中部近直,下腹斜內(nèi)收,器身整體高瘦。標(biāo)本閘南M1:1,溜肩,肩置對稱葉脈紋橋形耳,耳上部堆塑“∽”形紋,頸根部飾凹弦紋、水波紋,肩飾三組凹弦紋帶,下腹飾凸棱紋。紅褐色胎,上腹部原施青黃釉,脫釉嚴(yán)重??趶?2.8、底徑12.9、最大腹徑21.7、通高30.2厘米(圖一一,3;圖一六)。
B型 7件。盤口壺,依盤口、腹部和足部變化分三式。
Ⅰ式 1件。淺盤狀侈口,鼓腹,矮圈足。標(biāo)本閘北M5:2,圓唇,溜肩,斜弧腹。肩部對置葉脈紋橋形耳,頸飾水波紋,肩飾凹弦紋。紅褐胎,口內(nèi)、器身上部施青黃釉??趶?3.1、底徑13.3、最大腹徑26、通高34.5厘米(圖一一,4;圖一七)。
Ⅱ式 2件。盤口,束頸,溜肩,圓鼓腹呈球形,平底或微內(nèi)凹。標(biāo)本閘北M24:2,肩部對置葉脈紋橋形耳,口沿外飾凹弦紋,頸根部飾凹弦紋和水波紋,肩飾兩組凹弦紋帶,腹部飾凸棱紋?;疑?,器身上部原施釉,脫釉嚴(yán)重??趶?2.3、底徑11、最大腹徑26.6、通高31.5厘米(圖一一,5)。
Ⅲ式 4件。盤口,束頸,溜肩,鼓腹,下腹斜收,平底,器身細長。標(biāo)本閘南M8:2,肩部對置葉脈紋橋形耳,耳上部堆塑“∽”形紋,頸部飾水波紋和凹弦紋,肩飾三組凹弦紋帶,腹部飾凸棱紋?;疑ィ魃砩喜吭┣帱S釉,脫釉嚴(yán)重。口徑12.2、底徑12.8、最大腹徑25、通高34.5厘米(圖一一,6;圖一八)。
瓿 17件。依口部不同分二型。
A型 直口?;蛭⒊?。平沿,弧肩,平底或微內(nèi)凹,肩部對置獸面紋鋪首橋形耳。胎色為紅褐色或灰色,器身上部原施釉,脫釉嚴(yán)重。依腹部變化分三式。
Ⅰ式 3件。鼓腹較尖,最大腹徑位于偏上部,器身整體矮扁。標(biāo)本閘北M15:7,素面,底部微內(nèi)凹,口徑10.3、底徑14.6、最大腹徑24.9、通高18.8厘米(圖一一,7)。
Ⅱ式 2件。鼓腹,最大腹徑下移,器形整體變高。標(biāo)本閘北M29:13,素面,口徑8、底徑15.6、最大腹徑28.9、通高25.6厘米(圖一一,8)。
Ⅲ式 1件。腹部圓緩,器身變瘦長。標(biāo)本閘南M6:8,耳上部堆塑“∽”形紋,器身上部飾三組弦紋帶,下部飾凹弦紋??趶?.6、底徑12、最大腹徑24.2、通高24.6厘米(圖一一,9;圖一三)。
B型 斂口,斜沿。依底部不同分二個亞型。
Ba型 2件。平底內(nèi)凹。器身上部原施釉,脫釉嚴(yán)重。依肩部變化分二式。
Ⅰ式 1件。溜肩。標(biāo)本閘北M5:4,鼓腹,下腹斜收。肩部對置獸面紋鋪首橋形耳。肩飾一道凹弦紋。上腹部胎灰色,下腹部紅褐色,器身外壁有輪旋紋??趶?.4、底徑13.7、最大腹徑28、通高26.7厘米(圖一一,10)。
Ⅱ式 1件。鼓肩,最大腹徑上移。標(biāo)本閘北M10:4,腹部圓緩,下腹斜收。肩置對稱獸面紋鋪首橋形耳,耳上部堆塑“∽”形紋。肩部飾三組凸弦紋帶。灰色胎??趶?.2、底徑14.7、最大腹徑30.6、通高30厘米(圖一一,11)
Bb型 11件。平底。溜肩,圓鼓腹,下腹斜收。器身上部施青黃釉,局部脫釉,依整體形態(tài)變化分二式。
Ⅰ式 10件。整體扁鼓。標(biāo)本閘北M7:7,肩部對置獸面紋橋形耳,耳上部堆塑“∽”形紋。肩飾兩組凸弦紋帶,下腹部飾凸棱紋。灰褐色胎??趶?.2、底徑13.7、最大腹徑25.2、通高23厘米(圖一一,12)。
Ⅱ式 1件。整體高瘦。標(biāo)本閘南M8:3,肩置對稱獸面紋鋪首耳,飾三組凸弦紋帶。腹部飾凸棱紋。紅褐色胎??趶?.4、底徑12.4、最大腹徑23.6、通高24厘米(圖一一,13;圖一四)。
3.銅器
鏡 共11件,除6件殘朽外,余5件分四類。
日光鏡 3件。圓形,半圓鈕,圓鈕座,寬平素緣。外區(qū)兩圈凸弦紋和櫛節(jié)紋,間有銘文“見日之光天下大明”,字間用“の”和“◇”形符號相隔。標(biāo)本閘北M5:1,座外飾一圈向內(nèi)八連弧紋,每節(jié)連弧紋與鈕座間用三線或一線連接。直徑6.7厘米(圖一九,4)。標(biāo)本閘北M7:1,座外飾一圈向內(nèi)八連弧紋,四節(jié)連弧紋與座鈕間用短弧線連接,每兩節(jié)弧線間飾凸起實心三角紋。直徑7.4厘米(圖一九,5)。標(biāo)本閘北M23:1,座外飾一圈凸帶紋,與鈕座之間用二道或三道短線連接。直徑8.7厘米(圖一九,1)。
星云紋鏡 1件。標(biāo)本閘南M2:5,圓形,連峰鈕,圓鈕座,緣內(nèi)一周飾向內(nèi)十六連弧紋。座內(nèi)交替飾四個七條線組成的向內(nèi)連弧紋和四條弧線紋。分內(nèi)外兩區(qū),內(nèi)區(qū)較窄,外區(qū)較寬,飾兩道凸弦紋,間飾七星云紋和乳釘紋,乳釘共四組,一顆大乳釘周圍環(huán)繞8顆小乳釘,以單線十字紋相隔。七星云紋以三條線組成的弧線相連接。共計64顆乳釘形成星云紋帶。直徑12.8厘米(圖一九,6)。
蟠螭紋鏡 1件。標(biāo)本閘北M30:1,殘片。窄素緣,低卷邊,三道凸弦紋組成圓鈕座,座上一圈銘文,僅剩“見忠”二字,座外主紋為蟠螭紋,以葉紋間隔。殘寬8.5厘米(圖一九,2)。
蟠虺紋鏡 1件。標(biāo)本閘北M15:1,殘片。圓鈕座,寬素緣,卷邊,主紋為兩個乳釘紋和三組虺紋,渦狀地紋。殘寬7.6厘米(圖一九,3)。
錢幣 分為半兩、五銖、貨泉、大泉五十。
半兩 標(biāo)本閘北M18:1,面穿均無郭,整體輕薄,“半”字頭為八字形,兩橫等齊。“兩”字上面一橫較長,中間兩個“人”字為一橫劃。背素。直徑2.2厘米(圖二〇,6)。
五銖 分為三式。
Ⅰ式 “五”字交筆較直,“銖”字金字四點較短,朱字上端方折,下端略圓折。標(biāo)本閘北M31:3 ,面有郭,穿背有郭。錢文清晰,短而寬。直徑2.5厘米(圖二〇,1)。
Ⅱ式 錢文變長,“五”字交筆彎曲,“銖”字金字頭呈三角形,四點略長,朱字上端方折,下端圓折。標(biāo)本閘北M5:7,面有郭,穿背有郭,穿下半星。直徑2.5厘米(圖二〇,2)。
Ⅲ式 錢文修長,“五”字交筆彎曲,“銖”字金字頭呈三角形,四點變長,朱字上下端均圓折外撇。標(biāo)本閘北M24:2-1,整體輕薄,面有郭,穿背有郭。直徑2.5厘米(圖二〇,3)
貨泉 1枚。標(biāo)本閘北M24:2-2,面穿均有廓,錢文為懸針篆體。直徑2.2 厘米(圖二〇,5)。
大泉五十 3枚。標(biāo)本閘北M23:2,面穿均有郭,錢文清晰。直徑2.4厘米(圖二〇,4)。
鐓 1件。標(biāo)本閘北M31:8,殘損,器口平面呈不規(guī)則八邊形,中空,飾一周箍狀紋。殘高2.4、寬2.9厘米(圖二一,2)。
環(huán) 一組四件。三件有缺口,一件為圓環(huán)。標(biāo)本閘南M2:4-1,外徑1.8厘米;標(biāo)本閘南M2:4-2,外徑1.9厘米;標(biāo)本閘南M2:4-3,外徑1.9厘米;標(biāo)本閘南M2:4-4,外徑1.8厘米(圖二一,3)。
帶鉤 4件。分三型。
A型 1件。標(biāo)本閘北M18:3,器型較小,器身作水禽狀,圓鼓腹,背有一圓鈕。長3.9、寬1.4、高1.2厘米(圖二一,7)。
B型 2件。瘦長琵琶形鉤身,背有一圓鈕,素面。標(biāo)本閘北M31:2,長5.1、寬1、高0.8厘米(圖二一,9)。
C型 1件。標(biāo)本閘北M9:3,雁形。器身正面刻有卷云紋。長7.6、寬3.2、高1.5厘米(圖二一,8)。
印 1件。標(biāo)本閘北M18:2,方形雙面印,側(cè)面有方形穿孔,一面印文為“皃登”,一面為“臣登”。邊長1.2、厚0.4厘米;孔長0.7、寬0.2厘米(圖二三)。
4.鐵器
斧 1件。標(biāo)本閘北M20:1,束腰長方形,雙面刃,長方形銎孔。長11.7、寬7.5厘米,銎長徑3.9、短徑2厘米(圖二二,6)。
環(huán)首刀 4件。均殘朽。圓環(huán)首,單面刃,器身斷面呈三角形。標(biāo)本閘北M10:2,通長33.3、刃寬2.9、環(huán)首外徑5.3、內(nèi)徑2.2~2.9厘米(圖二二,5)。
矛 1件。標(biāo)本閘南M6:1,銹蝕,前鋒殘缺,中部起脊,截面呈近菱形。骱殘,平面近似圓形。長18、寬3.5厘米(圖二二,4)。
劍 10件。均銹蝕嚴(yán)重,無法修復(fù)。
5.漆器 6件,均為盒,全部殘朽,僅剩漆皮,無法提取。
6.玻璃器
竅塞 1件。標(biāo)本閘南M6:2,圓柱體。長1.5、寬0.6厘米(圖二一,5)。
口琀 1件。標(biāo)本閘南M6:3,磨損,近圓角方形,中間起脊,斷面呈三角形。長2.5、寬1.8厘米(圖二一,6)。
串珠 一串。標(biāo)本閘北M24:3,共756顆,由五種規(guī)格的珠子組成。圓形珠子,分大、中、小三種:小珠子162顆,直徑0.3、孔徑0.2厘米;中型珠子260顆,直徑0.5、孔徑0.3厘米;大珠子330顆,直徑0.6、孔徑0.4厘米。長橢圓形穿孔珠子2顆,長1.7、寬0.7、孔徑0.2厘米。柱形管狀珠子2顆,長1、寬0.4、孔徑0.2厘米(圖二一,4)。
7.骨器
飾件 一組,六片。標(biāo)本閘北M13:6,長方體,打磨較為光滑。長1.8~2.8、寬1.1~1.7、厚0.4~0.9厘米(圖二一,1)。
8.石器
黛板 一組。標(biāo)本閘南M1:5,石板,長方形,中部殘損,兩面均打磨較平整。長14.5、寬5.7、厚0.6厘米;研石,圓鈕,直徑3.1厘米,正方形鈕座,邊長3.2厘米(圖二二, 3)。
石磨 一組,2件磨盤,出土?xí)r上下疊放。圓形,背面平整,正面中部略凹,兩個長方形孔眼,孔徑一端大一端小。標(biāo)本閘南M6:10-1,直徑15.4、厚2.3~3.8厘米(圖二二,1);標(biāo)本閘南M6:10-2,直徑15、厚3~3.3厘米(圖二二,2)。
僅發(fā)現(xiàn)1座,為豎穴土坑木棺墓,雙棺合葬。
閘南M3 平面呈南北向梯形,方向160°。墓口距地表0.4米,口底同大,口端長2.6、寬1.73~2.07米。棺底板與側(cè)板殘存。東棺長2、寬0.55~0.6、殘深0.3米。棺底板殘朽,殘長1.9、西側(cè)板殘高0.42米,板厚6~8厘米。西棺長1.9、寬0.55~0.5米,棺底板較完整,長1.8、底寬0.5、殘深0.3米。側(cè)板均殘朽。人骨無存。東棺外南部有一四系罐,東、西棺內(nèi)均有少量銅錢(圖二四)。
四系瓷罐 1件。標(biāo)本閘南M3:1,侈口,尖圓唇,短直頸微外撇,溜肩,鼓腹,下腹斜收,平底。肩置對稱四系?;疑?,口內(nèi)及其器外施青釉,脫釉嚴(yán)重??趶?、底徑8.8、最大腹徑23.2、通高30.6厘米(圖二五,1)。
銅錢 7枚。有皇宋通寶、紹圣通寶、祥符通寶、天圣元寶等(圖二五,2、3)。
共3座,均豎穴土坑木棺墓,雙棺合葬,以閘北M33為例。
閘北M33 整體呈東西向長方形,方向240°。墓口距地表0.5米,口底同大,長2.5、寬1.56米。棺底板尚存,人骨朽成骨沫狀,形狀清晰可辨,均為仰身直肢葬。北棺長2.05、寬0.62~0.45、殘高0.1~0.2米;南棺長1.9、寬0.43~0.5、殘高0.1米。墓室東北角有一瓷瓶,棺板上散落若干銅錢(圖二六)。
醬釉壺 1件。標(biāo)本閘北M32:1,直口,方唇,折肩,直腹,平底。流、把手均殘??趦?nèi)及外壁均施醬釉,底部無釉,釉色透亮有光澤。腹部模印梅花圖案。口徑6.6、底徑8.9、最大腹徑11.1、通高14.4厘米(圖二七,1)。
瓷瓶 1件。標(biāo)本閘北M32:3,侈口,圓唇,束頸,溜肩,垂腹,平底。紅褐色胎,器身上腹部施醬釉。口徑5.3、底徑9.1、最大腹徑12、通高19.3厘米(圖二七,2)。
硬陶瓶 1件。標(biāo)本閘北M33:1,侈口,斜沿,尖
圓唇,短束頸,橄欖腹,平底。腹部有三道凸棱。紅褐胎??趶?.2、底徑5、最大腹徑10.6、通高20.4厘米(圖二七,3)。
銅錢 17枚。有康熙通寶(圖二七,4)、順治通寶(圖二七,5)兩種。
淮安金湖塔集閘墓地時代跨越漢、宋、清,所獲資料為研究該地區(qū)區(qū)域性文化、喪葬習(xí)俗及社會沿革提供了翔實可靠的材料,尤其是大批漢代墓葬的發(fā)掘,更為該地區(qū)漢代文化的研究增添了實物資料。
塔集閘墓地宋、清墓葬結(jié)構(gòu)簡單,墓葬形制和隨葬品時段特征都比較明顯。漢代磚室墓遭受過嚴(yán)重的盜擾及破壞,墓磚散落于地面,隨葬品無存。此次發(fā)掘的漢墓均為土坑墓,單人或雙人合葬。隨葬品組合主要為壺、瓿、盒、罐等。根據(jù)前文對典型釉陶器的型式劃分,結(jié)合同一墓葬出土典型器物的共存關(guān)系,可將其歸納為4組:
表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閘北M15為一期;閘北M5、M7、M14、M29為二期,閘北M1、M3、M20、M19、閘南M6為三期,閘北M16、M11、M10、M24、閘南M1、M8為四期。四期的典型器物之間具有一定的嬗變關(guān)系(表一)。釉陶鼎足由短粗向貼附于器底近乎消失變化,器腹變深,附耳外撇程度減弱,三期之后鼎基本消失;釉陶盒腹部由淺變深,由弧腹發(fā)展到斜直腹,器身增高,附耳變短直;釉陶壺腹部由圓鼓到瘦長,圈足變矮;釉陶瓿整體風(fēng)格是由扁圓矮胖,最大徑大于器高,重心低,發(fā)展到渾圓,重心上移,腹部趨深,寬高比加大的趨勢。這些演變規(guī)律與淮安王莊村漢墓群器物[1]分期特征基本相同:如一期的釉陶瓿閘北M15:7鼓腹較尖,最大腹徑偏上部,器身整體矮扁,器耳與口平齊,與王莊村M20:2特征相同,其時代應(yīng)為西漢早期,與釉陶瓿共出蟠虺紋鏡也屬于典型的西漢早期鏡式;二期的釉陶鼎閘北M29:8、釉陶壺閘北M14:2和釉陶瓿閘北M29:13,與王莊村M36:9、M14:8和M36:6都屬于同類器,同期的還有連弧紋日光鏡,宣帝五銖錢等,應(yīng)屬于西漢中期;三期的釉陶鼎閘北M1:2、M19:8有在器底貼退化矮蹄足的做法,類似形制在王莊村墓地三期中也有發(fā)現(xiàn),屬于同一時期特點,時代應(yīng)為西漢晚期;四期的釉陶壺閘南M1:1和釉陶瓿閘南M8:3在王莊村墓地中也能找到同類器物,如釉陶壺M67:5、釉陶瓿M53:1,同期部分墓葬中還有“貨泉”、“大泉五十”出現(xiàn),因而判斷其時段應(yīng)在新莽至東漢早期。
綜上,塔集閘墓地漢代墓葬所出釉陶器與淮安本地、揚州、安徽東部等地區(qū)漢墓[2]所出釉陶器基本相同,是長江下游地區(qū)較為常見的器型。閘北M17的瓦棺葬使用板瓦與陶盆組合作為葬具,此現(xiàn)象在漢代中原地區(qū)較多見[3],而江蘇地區(qū)漢代的瓦棺葬目前較為少見。此外,在墓地旁河道兩側(cè)采集到大量的筒瓦、板瓦、碎陶片、井圈等漢代遺物??梢娫摰貪h代時不僅僅是作為墓地使用,還具有同時期的居住和生活遺存,是一個集生活區(qū)和墓葬區(qū)為一體的聚落遺址。關(guān)于其具體性質(zhì)的準(zhǔn)確判斷,還需要更多考古發(fā)掘工作。
執(zhí) 筆:胡 兵 薛玲玲 趙李博
[1]胡兵.江蘇淮安王莊村漢墓群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兼談淮安地區(qū)漢代土墩墓[J].東南文化,2016(5).
[2]這類漢墓材料較多,如 a.南京博物院 .江蘇盱眙東陽漢墓[J].考古,1979(5).b.淮安市博物館 .江蘇盱眙仁昌漢墓發(fā)掘報告[J].東南文化,2014(4).c. 淮安市博物館.江蘇淮安山頭遺址墓地發(fā)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10(6).d.南京博物院 .江蘇儀征煙袋山漢墓 [J].考古學(xué)報 ,1987(4).e.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安徽天長縣漢墓的發(fā)掘[J].考古 ,1979(4).f.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天長三角圩墓地[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13.)等.
[3]黃帆.論漢代瓦棺葬[D].中山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