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林盛
“會”,原本是民間發(fā)起的自娛自樂的游樂團體。舊時,逢歲時節(jié)令、皇家慶典、廟壇祭祀、迎神賽會等節(jié)點,民間常以團體、隊列的形式串演戲曲、雜技、歌舞等技藝于街頭、廣場,時走時停,俗稱“走會”“出會”或“過會”。元明時期皇宮中稱之為“耍把戲”,清代稱之為“玩意兒”,民國時始稱“花會”。
天津是北方重要的沿海城市,在歷史上扮演著連接京城與南方城市交流與貿易的重要作用。媽祖信仰就是伴隨南北漕運落地天津并發(fā)揚光大,后世傳承并延續(xù)至今。與其密切相連的天津皇會,舊稱“娘娘會”“天后圣會”。它是天津民間極為隆重的民俗活動,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說起天津皇會,就不得不提天津的媽祖信仰。古時的天津是南北漕運的重要碼頭,大量從南方運輸?shù)呢浳锝浐B返竭_天津碼頭,再經陸路運往京城。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為了保佑運輸途中平安順遂,人們也將誕生于福建的媽祖信仰帶來北方,并在天津古城東門外海河三岔河口碼頭附近為媽祖建立天后宮。自此,天后宮就成為人們奉祀海神天后娘娘的重要據(jù)點。水工、船夫、官員在出海或運糧到達時,都會向天后祈求平安。
為慶祝農歷三月廿三天后娘娘的誕辰,善男信女們以隆重禮節(jié)為天后圣母舉行一次抬神像出行的集會,祈求祛災賜福,這個集會被稱為“娘娘會”。民間口傳這一儀式源于元明時期,但直至清康熙年間,各種儀式才趨于完備,并在康熙四年(1665)留下了最早的文字記載。
康乾盛世時期的天津是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和大都市,康熙、乾隆皇帝都曾頻繁駕臨津門(包括南巡過津)。據(jù)史料記載,乾隆皇帝下江南經天津時適逢娘娘會期,皇帝一時興起,命令船只停泊在三岔河口,各會表演者經過皇帝船前竭力表演,盡顯其能,獲得皇帝嘉獎。其中,鄉(xiāng)祠“跨鼓”表演甚為精彩,四名鼓手各獲皇帝特賞黃緞馬褂一件;鶴齡會唱得好,得賞龍旗兩面,四位鶴童各得賞金項圈一個。因得皇帝寵賜,后來會名也更名為“皇會”。
皇會的舉行是有組織、有計劃并有嚴格規(guī)定的。早年由媽祖廟(天后宮)承辦,后來由于天津地區(qū)遷入一些腰纏萬貫的大鹽商,遂由他們牽頭并聯(lián)合當鋪和銀錢業(yè)承辦。這些商人一方面為獲得榮譽顯示自己的威風,一方面希望媽祖保佑平安如意、生意興隆,他們“花錢費事在所不惜”,大肆操辦皇會,吸引了各行各業(yè)眾多參與者和觀眾。
參與者以“會”的形式出現(xiàn),形成若干團體。每道會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如有的是組織單位,有的是表演單位,有的是服務單位,有的兼組織和表演。自皇會舉辦以來,每次出道的會數(shù)不一,如1894年皇會有52道會,1924年皇會接駕有41道會,1936年皇會接駕有42道會、出巡散福有56道會。不過,這些“會”大多數(shù)是表演單位,即各行業(yè)的表演隊。
會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豐富多樣,包括凈街、門幡、太獅、捷獸、中幡、跨鼓、杠箱、法鼓、鶴齡、進香、秧歌、花鼓、繡球、寸蹺蓮花落、寶塔、鑾駕、接香、花神、接駕、華蓋寶傘、大樂、高蹺、獻燈等40余種民間技藝。
由于每道會都是多種技藝的組合,按照其內容與表現(xiàn)形式,可歸為以下會檔:
服務協(xié)調類,這檔會負責整個皇會的籌備、實施和指揮調度以及公益服務。其中,掃殿會是各會的神經中樞,只有一道,其他會要服從指揮。公益服務會有凈街會、請駕會、接香會、梅湯會、護棚會、防險會等20余道。
儀仗設擺類,這檔會主要負責依照敕封天后應有的制度配備相應的儀仗執(zhí)事,將各種道具、燈飾、旗幡、家具、古董、字畫等物品,陳列在事先搭好的大棚內供游人參觀,有護駕會、鑾駕會、華輦會、門幡會、太獅會、華蓋寶傘會、寶鼎會、寶塔會、廣照會、日罩會、燈罩會、燈亭會、鮮花會等30余道。
還愿勸善類,這檔會沒有特定表演,但會的規(guī)模、道具和服飾皆屬上乘,旨在祈求神靈保佑、許愿還愿,有慶善堂巡風圣會等10余道。
玩藝表演類,這檔會主要進行表演,包括鼓樂表演、戲曲說唱、舞藝耍技、寓意造型等演出,有杠箱會、法鼓會、秧歌會、高蹺會、提爐燈會、大樂會等。
農歷三月廿三是天后娘娘誕辰日,天津民間會以香會和歌舞游行表演等活動組成班底開展“娘娘會”。會期有4天,即農歷三月十六、十八、二十、廿二,不過加上準備與收尾,實際天數(shù)則要遠多于4天。
三月十六為“送駕”日,由掃殿會率領各會上香,然后起駕,門幡、太獅前導,各會按規(guī)定順序排列,后為鑾駕、四位娘娘寶輦、天后華輦,出發(fā)行進時沿途表演,送至西頭千福寺,由接駕會跪香迎入,升殿拈香獻戲,十七日留千福寺中受西頭萬眾香火獻禮。路線為由天后宮起駕,經宮南、磨盤街,進東門,出西門、橫街子、韋馱廟,進千福寺。
三月十八為“接駕”日,各會均于千福寺匯集,接駕返回天后宮,途徑路線不同,但沿途表演活動無異。路線為由千福寺起駕,經雙廟街、驢市口西頭灣子、雙街口、太平街、針市街、估衣街、毛賈夥巷、宮北大街進宮。
三月二十、廿二為“巡香散?!比?,從天后宮出發(fā),途經各通衢大路,沿途各地信眾愿進香者,可待大會經過,將香燭投入接香會所抬的香鍋中,以表心意。各會仍進行沿途表演,最后回天后宮,此為“天后散?!?。路線為由天后宮起駕,經宮北大街、毛賈夥巷、大胡同,過金鋼橋、大經路、天緯路、三馬路,進市府西轅門,出東轅門,過舊金鋼橋、大胡同、估衣街進北門,出東門,經襪子胡同、宮南,進宮;或由天后宮起駕,經磨盤街,進東門,出西門,由西馬路至南閣,經針市街北馬路、東馬路、襪子胡同進宮。
三月廿三是天后娘娘壽誕正日,這天天后在宮中接受人們敬獻香火,大會也在宮中進行最精彩的節(jié)目表演,活動達到最高潮。這天前來上香的香客從早到晚絡繹不絕,直至夜靜人散、燭滅香消,至此,年度皇會圣會告終。
在稱作“娘娘會”的初期階段,民間慶賀天后娘娘誕辰,規(guī)模小、花費少,舉辦次數(shù)頻繁。但之后因皇帝賞賜,更名為“皇會”后,規(guī)模不斷擴大、開支增加,外加政治、經濟、軍事等因素影響,皇會的大規(guī)模舉辦就改為幾年或數(shù)年一次了。
天津皇會從元明走來,經清康乾盛世登上歷史舞臺,享譽盛名,到1936年謝幕,在天津社會生活中陸續(xù)存演了近300年,影響頗大。
半個多世紀后的1988年,天津首屆民俗文化博覽周在古文化街的宮前廣場舉行,久負盛名的天津皇會重露頭角。1994年,設址天后宮的天津民俗博物館協(xié)同廣大信眾,恢復紀念天后誕辰儀式及皇會花會展演等民俗活動,之后規(guī)模逐年擴大,內容不斷豐富。2001年,首屆“中國·天津媽祖文化旅游節(jié)”舉辦,皇會穿越歷史大幕重返天津社會生活的大舞臺。2008年,“媽祖祭典(天津皇會)”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天津天后宮與臺灣北港朝天宮首次聯(lián)合舉辦慶祝媽祖誕辰儀式。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媽祖祭典”儀式以一定的程式延續(xù)著這段歷史榮光。整個祭典儀式分為三個階段:準備活動、獻禮儀式和天后出巡。其中,獻禮儀式是祭典的核心,包括迎神禮、盥洗禮、上香禮、問訊禮、讀祝禮、進獻禮、祈福禮等內容。禮畢,分乘五架寶輦的天后娘娘、痘疹娘娘、送子娘娘、送生娘娘、眼光娘娘在千里眼、順風耳兩“將軍”及儀仗執(zhí)事的護衛(wèi)下出巡散福,舞龍、舞獅、飛镲、文武高蹺、法鼓等各道花會及千余民間藝人組成的皇會儀仗隨行巡街表演,為民眾送去祝福和快樂。
天津皇會以民間祭祀天后誕辰慶典為中心,將神祇崇拜、媽祖信仰、還愿祈福、問醫(yī)求子、賽會表演、會親訪友、觀光購物、社會交往、商品交換等活動集于一體,形成新時代天津的大型廟會文化活動。它也是展現(xiàn)天津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民俗活動,蘊含著津門歷史變遷、風土人情、信仰禮俗、倫理道德、民間藝術以及商品觀念等多方面文化內涵。天津皇會也延續(xù)著天津人對生活的追求與信仰,反映著天津社會、文化發(fā)展的歷史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