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平, 王建軍, 李曉星, 徐俊鋒, 王義安
(工程泥沙交通運輸行業(yè)重點實驗室∥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天津 300456)
近幾十年來,極端自然條件和人類活動嚴重影響了河床變形[1]。人類活動導致的擾動往往會迅速加速或改變自然過程和趨勢,從而導致河道調整的時間尺度縮短[2]。對于韓江下游河道而言,國內學者側重于徑流豐枯、周期性演化[3-7]、泥沙輸移量[8]等方面開展了相關研究工作,明確了流域水、沙輸移規(guī)律及其成因。在河道沖淤方面:1989~2008年期間,韓江上下游呈現(xiàn)不同的沖淤變化趨勢,上游河段呈淤積趨勢,而下游河段呈沖刷趨勢,并預計今后一段時期內,總體上仍將維持現(xiàn)有河勢[9];1960~1998年期間韓江下游及三河洲區(qū)域河床沖刷主要是人工無序挖砂所致[10];采砂活動已使得榴煌站平均水位下降了0.6 m[11],也會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影響[11-12]。在通航水位方面:利用1974~2006年資料,計算了不穩(wěn)定流及河床下切條件下的韓江干流航道設計最低通航水位[13],并發(fā)現(xiàn)潮安站最低通航水位增加約30%,北江、西江等均降低30%左右的特點[14]。準確把握歷史時期及近期河道、航道演變規(guī)律,是河勢控制與航道整治工程取得預期效果的前提,只有摸清其調整的成因,其整治措施才更有針對性,治理效果才能事半功倍。隨著韓江干流樞紐工程的建設,通庫區(qū)航水深得到一定改善,給航道水深的提高帶來了有利條件。近期,廣東省航道局啟動了“韓江三河壩至潮州港航道擴能升級工程”項目,擬在現(xiàn)行航道基礎上,通過新建船閘或改建、改造已有樞紐船閘和航道整治、改造(改建、重建)不能滿足通航凈空尺度要求的橋梁等措施,將研究河段航道等級提升為1 000 t級(或500 t級)航道。已有研究成果總結了河庫的近期(2008年以前)沖淤演變,為支撐航道擴能升級工程的論證工作,仍需進一步開展韓江下游河床沖淤規(guī)律及其成因進行研究。
本文收集了2002~2017年期間8套地形圖,系統(tǒng)分析了河道沖淤量、斷面及深泓變化,基于河道泥沙輸移平衡關系,結合河道采砂量分析,確定了韓江三河壩-潮州供水樞紐段河道沖淤的主控因素,為航道擴能升級工程提供支撐。
韓江發(fā)源于廣東省紫金縣的七星崠,梅江為主干流,由西南向東北流經五華、興寧、梅縣至大埔的三河壩與汀江匯合后稱韓江,而后折向南流,經豐順、潮州、澄海、汕頭等縣市,于汕頭、澄海兩市匯入南海(圖1a)。本文研究區(qū)域為韓江三河壩-潮州供水樞紐河段,位于韓江下游,河道全長約116 km,其中三河壩-高陂樞紐段約28 km,高陂樞紐-東山樞紐段約37 km,東山樞紐-潮州供水樞紐段約51 km(圖1b)。
收集了2002~2017年期間共8套地形資料,用于分析斷面、深泓及河道沖淤變化,其中選取2002年5~9月、2008年11~12月、2015年11月和2017年11月地形計算河床沖淤量(表1)。
三河壩-潮州供水樞紐河段的河床選取6個代表斷面,從深泓變化上看,斷面的沖淤幅度較大。各斷面變化特點為(圖2):8#斷面2002~2008年期間為左淤右沖,基本遵循天然河道的演變規(guī)律,2008~2015年期間斷面普遍沖刷,2015~2017年期間斷面右側單向沖刷;10#斷面2002~2008年、2008~2015年和2015~2017年期間均為沖刷趨勢;26#斷面2002~2008年期間為左淤右沖,2008~2015年期間為左沖右淤,基本遵循天然河道的演變規(guī)律,2015~2017年期間左沖,右側變化相對較小;30#斷面2002~2008年期間沖淤變化不大,2008~2017年期間斷面單向沖刷,最大沖刷深度達10 m以上;44#斷面2002~2008年期間為左淤右沖,2008~2017年期間右側整體沖刷趨勢,最大沖刷深度達5.0 m以上;50#斷面2002~2012年期間為單向下切趨勢,2012~2015~2017年期間經歷了淤積轉為沖刷的過程。整體上,2008年以前斷面形態(tài)變化基本遵循自然河流的演變規(guī)律,2008年以來河道局部沖深明顯,并表現(xiàn)為單向沖刷的特點。
圖1 韓江中下游河道位置圖及斷面選取(據(jù)文獻[8])Fig.1 Location map and section selection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Hanjiang River
序號測量時間地形范圍研究內容12002年5~9月三河壩-潮州供水樞紐斷面、深泓、沖淤量及強度22005年5月高陂樞紐-東山樞紐斷面、深泓32008年11~12月三河壩-歸湖鎮(zhèn)斷面、深泓、沖淤量及強度42010年3月三河壩-高陂樞紐,東山樞紐-歸湖鎮(zhèn)斷面、深泓52012年11月東山樞紐-歸湖鎮(zhèn)斷面、深泓62013年12月東山樞紐-歸湖鎮(zhèn)斷面、深泓72015年11月三河壩-潮州供水樞紐斷面、深泓、沖淤量及強度82017年11月三河壩-歸湖鎮(zhèn)斷面、深泓、沖淤量及強度
繪制三河壩-潮州供水樞紐段的河道深泓變化圖(圖3),分析表明:2002~2017年期間三河壩-高陂樞紐河段的深泓縱向整體為下切趨勢,河段平均下切深度為1.92 m,其中2008~2017、2015~2017年期間分別下切1.19 m和0.11 m;2002~2017年期間高陂樞紐-東山樞紐河段深泓縱向整體為下切趨勢,河段平均下切深度為1.15 m,最大下切深度為5.2 m,其中2008~2017年、2015~2017年平均下切深度分別為0.75 m和0.65 m;2002~2017年期間,東山樞紐-潮州供水樞紐河段深泓縱向整體為下切趨勢,河段平均下切深度為5.38 m,最大下切深度為12.5 m,其中2008~2017年、2015~2017年期間平均下切深度分別為4.37 m和0.97 m(東山樞紐-歸湖鎮(zhèn))。
三河壩-高陂樞紐河段河床沖淤變化特點為(表2,圖4):2002~2008年期間河段總淤積量為12.8×104m3,平均淤積厚度為0.012 m;2008~2015年期間河床大幅沖刷,總沖刷量為538.2×104m3,平均沖刷深度為0.71 m;2015~2017年期間河床仍延續(xù)沖刷趨勢,總沖刷量為49.2×104m3,平均沖刷深度為0.15 m。整體上,三河壩-高陂樞紐河段由淤積轉為沖刷,并繼續(xù)維持沖刷趨勢。
圖2 三河壩-潮州供水樞紐河段代表斷面變化Fig.2 Represents the change of section in Sanhe Dam-Chaozhou Water Supply Project
圖3 三河壩-潮州供水樞紐河段縱向深泓變化Fig.3 The longitudinal thalweg change in Sanhe Dam-Chaozhou Water Supply Project Section
年份沖淤量/(104m3)年均沖淤量/(104m3·a-1)平均沖淤幅度/m2002~2008+12.8+2.13+0.0122008~2015-538.2-76.88-0.7102015~2017-49.2-24.60-0.150
1)表中沖淤量和沖淤厚度,正值表示淤積,負值表示沖刷
圖4 2008~2017年三河壩-高陂樞紐河段沖淤量及累計沖淤量Fig.4 The amount of scouring and deposition and the cumulative amount of deposition in Sanhe Dam-Gaobei hydro-junction during 2008~2017
高陂樞紐-東山樞紐河段沖淤變化特點為(表3,圖5):2002~2008年期間河床總淤積量為38.5×104m3,河段平均淤積厚度為0.04 m;2008~2015年期間河床為沖刷趨勢,總沖刷量為452.2×104m3,平均沖刷深度為0.56 m;2015~2017年期間河床仍維持沖刷趨勢,總沖刷量為804×104m3,河段平均沖刷深度為0.95 m。整體上,高陂樞紐-東山樞紐河段由淤積轉為沖刷,且沖刷幅度有增大趨勢。
東山樞紐-潮州供水樞紐河段沖淤變化特點為(表4,圖6):2002~2008年期間河床總沖刷量為1 759×104m3,平均沖刷深度為1.98 m,其中沖刷幅度最大的位置在歸湖韓江特大橋下游,最大沖深達11 m;2008~2015年期間河床總沖刷量為1 584×104m3,平均沖刷深度為1.75 m。其中東山樞紐-歸湖韓江特大橋區(qū)間以沖刷為主,歸湖韓江特大橋下游淤積為主;2015~2017年期間河床總沖刷量為624×104m3,平均沖刷深度為0.57 m。整體上,東山樞紐-潮州供水樞紐河段為沖刷趨勢,沖刷強度較大。
表3 高陂樞紐-東山樞紐河段河床沖淤量Table 3 The sediment erosion-accumulation in Gaobei-Dongshan hydro-junction
圖5 2008~2017年高陂樞紐-東山樞紐沖淤量及累計沖淤量變化Fig.5 The amount of scouring and deposition and the cumulative amount of deposition in Gaobei-Dongshan hydro-junction during 2008~2017
年份沖淤量/(104m3)年均沖淤量/(104m·a-1)平均沖淤幅度/m2002~2008-1759.0-293.17-1.982008~2015-1584.0-226.29-1.752015~2017-624.0-312.00-0.57
圖6 2008~2017年東山樞紐-歸湖河段沖淤量及累計沖淤量變化Fig.6 The amount of scouring and deposition and the cumulative amount of deposition in Dongshan hydro-junction-Guihu section during 2008~2017
在自然河流演變過程中,水沙條件是引起河床沖淤的主要因素。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樞紐工程的建設改變了水沙輸移過程,或快或慢的改變了河床沖淤速度。采砂活動直接使得河床局部陡然增深,在沖淤圖上出現(xiàn)不均勻沖刷坑。為了進一步探討韓江中下游河床沖淤的成因,主要從河道區(qū)間泥沙輸移平衡角度出發(fā),計算區(qū)間泥沙輸移量和采砂量,明確河床沖淤的主控因素。
收集了2008~2015年橫山站、溪口站和潮安水文站的輸沙量資料,利用泥沙沖淤平衡方法計算自然條件下的河床沖淤量。2009~2015年期間,橫山站、溪口站和潮安站輸沙總量分別為654×104t、137.8×104t和872×104t(圖7a),即三河壩-潮州供水樞紐河段自然條件下的河床沖刷量為80.2×104t,取泥沙淤積物干容重值為1.30 t/m3,采用輸沙量方法得到的河床沖刷量為61.7×104m3。2008~2015年期間廣東省水利廳公布的韓江規(guī)劃采砂資料,此期間規(guī)劃采砂總量為740.9×104m3(圖7b)。
圖7 2008~2015年期間韓江主要水文站輸沙量及河道采砂量Fig.7 The sediment transport and the amount of sand in the main hydrological stations of Hanjiang during 2008~2015
實測資料分析表明,2008~2015年期間三河壩-歸湖河段的總沖刷量為2574.2×104m3,河床自然沖刷量為61.7×104m3,規(guī)劃采砂量為740.9×104m3。河床自然沖刷占總沖刷量的比例為2.39%,采砂占的比例為28.78%。其余部分是無序采砂及航道整治工程作用產生的河床沖刷量。采砂活動的結果使得河床的河槽容積增加,增加河床沖刷量。航道整治工程作用使得工程影響區(qū)域的河床沖刷,沖刷的泥沙在向上游或下游輸移過程中,淤積不完全集中在航槽內,使得航槽沖刷。若是在水文站附近實施航道整治工程,也可能會影響自然條件的沖刷量,從輸沙量平衡方法計算的自然沖刷量的量值上看,這一作用是較小的。綜上分析認為,韓江干流三河壩-歸湖河段的河床沖刷下切主要是由河床采砂引起的。
本文通過對2002~2017年韓江三河壩-潮州供水樞紐河段河道沖淤量、深泓及斷面的分析,基于泥沙輸移與河床沖淤關系,結合河道采砂活動,明確了引起近期河床沖淤變化的主控因素,取得的主要結論為:
1)河道深泓上,三河壩-高陂樞紐、高陂樞紐-東山樞紐及東山樞紐-潮州供水樞紐河段均為下切趨勢,2002~2017年期間河床平均下切分別為1.92、1.15和5.38 m。斷面形態(tài)變化由自然演變特點,轉變?yōu)橐匀珨嗝鏇_刷為主要形式。
2)2002~2008年期間韓江三河壩-東山樞紐河段略有淤積,2008~2017年期間為沖刷趨勢,其中三河壩-高陂樞紐沖刷強度減小,高陂樞紐-東山樞紐河段沖刷強度增加。2002~2008年、208~2015年及2015~2017年期間,東山樞紐-潮州供水樞紐河段河道均沖刷,且沖刷強度先減小后增大。
3)基于河段區(qū)間泥沙輸移平衡理論,計算了河道區(qū)間泥沙補給量,結合河道采砂量,分析認為韓江干流三河壩-歸湖河段的河床沖刷下切主要是由河床采砂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