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一個藝術的概念,20世紀中國油畫創(chuàng)作中的現實主義在中國的歷程,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既有相對穩(wěn)定的內在規(guī)定性,又隨時空條件的轉化而發(fā)生內涵的增減,它的美學內涵的每一次變化與發(fā)展,都意味著新的社會觀念的確立和新的審美判斷的變更。
關鍵詞:現實主義;價值指向;真實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贛鄱地域文化與紅色題材繪畫創(chuàng)作”(18YS14)研究成果;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YS17104)研究成果。
現實主義的繪畫創(chuàng)作在整個藝術史上曾占重要位置并取得引人矚目的成就,它不僅是對現實生活的生動記錄,也是人類情感表達的一種特定方式,是人類精神寶庫不可多得的財富。20世紀以來,中國現實主義藝術在實踐上的探索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果。不過,關于現實主義問題的討論卻一直從未停止,21世紀初期“重振現實主義”成為文藝界關注的焦點,引發(fā)了對20世紀中國現實主義藝術的再思考。此間,對現實主義的認識、理解不乏真知灼見,但在某些方面還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qū)。所以,對于什么是現實主義的真實內涵,以及對其在20世紀不同時期隨著社會變革和文化思潮的演變而發(fā)生的側重面與內涵的變化進行追索、梳理顯得很是必要。
一、繪畫創(chuàng)作中的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作為一個哲學概念,早已有之。它強調經驗依據,強調現實功利。正如金子筑水所言:“現實主義的目的,在求現實生活的確立而發(fā)達;為求達此目的把捉確實的經驗的事實以為基礎而希圖實際生活的進步發(fā)達,這是現實主義的根本精神?!盵1]現實主義作為繪畫創(chuàng)作中的一個概念,第一次是由庫爾貝在1855年的個人作品展上提出的。他聲稱,“繪畫主要是一種具體的藝術,它只能是真實的和存在著的事物的再現,繪畫是用一切可視的事物組成的一種物質語言;抽象的東西看不見,現實中不存在的東西不屬于繪畫的領域。藝術想象力的作用在于探索現實事物的最完美表現,而不是虛構或創(chuàng)造現實事物”。[2]后來,現實主義理論家尚夫勒及其學生杜朗蒂進一步明確:“藝術應該忠實地表現這個真實的世界,因此,它應該通過精微的觀察和仔細的辨析來研究當代的生活和風俗。它應該不動感情地、非個人地、客觀地表現現實?!盵3]
可見,現實主義的要義是對待現實要以客觀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其基本內涵是追求真實,注重對現實的客觀描寫,強調細節(jié)真實和典型形象的提煉,為了達到這種客觀、真實的藝術追求,現實主義摒棄了神話、傳奇和理想化的題材,拋棄離奇、偶然的情節(jié)架構,排除不切實際的幻想,排斥純粹的抽象和虛構,注重人物和客觀事件的刻畫,并突顯細節(jié)描寫,講究情節(jié)的真實性和內在邏輯性,以形象的具體性和真實性來感染觀眾。然而現實主義又不同于純粹的寫實性,其作品不只是對自然的如實描繪。在現實主義的“真實”后面,隱藏著更為深層并有所選擇的訓諭動機,即文藝作品除了真實地反映生活,還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能夠反映出生活內在的、帶有規(guī)律性的本質的東西。藝術家在創(chuàng)造作品時不僅要再現現實世界的范本,而且要表達心中的理念。藝術家為了深刻揭示生活的本質,則常常需要在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選取典型的人物和事件并經概括、重組加工,既而創(chuàng)造最具意義的形象,一如恩格斯強調的“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這就在精神層面上與寫實主義區(qū)別開來;而對細節(jié)描寫的追求則又使它與浪漫主義以及現代主義諸流派區(qū)別開來。最后,現實主義顯示了強烈的批判性(精神層面的要求),這一主體意識的參與又使其超過并有別于自然主義作品。藝術家關注自然、社會,以真情實感去體驗,表達對自然的贊美、勞動的歌頌及對事物的判斷,并形成其獨立的美學觀,使現實主義繪畫作品具有深厚的批判精神和人道關懷,進而使其具備積極的歷史意義和社會意義,并使現實主義繪畫本身具有永恒的價值,從而使其體現了一種現實主義精神,這正是其藝術價值的本質所在。至今,我們仍可從諸多現實主義作品中感受到這種價值及審美意義,它們仍以強烈的藝術魅力震撼著我們的心靈。
二、現實主義內涵在20世紀油畫藝術創(chuàng)作中
的發(fā)展演變
現實主義在中國的跨語際傳播,深受民族文化視域的影響和歷史功利性的制約,并伴隨中國在不同時期的社會變革和文化思潮而發(fā)生側重面與內涵的變化。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國開始引進現代性,有識之士認為西方文化中的科學、民主思想應是改造中國文化的理想模式,而在美術領域倡導寫實則是這種科學、民主精神的體現。然而,當時人們卻對現實主義僅理解在寫實的層面上,而忽略了現實主義中包含的觀念和更深層的文化意味。從清末民初到“五四”時期,寫實主義一直在文藝界備受推崇,在美術上表現出來的是西方寫實方式的引入,其中包括康有為的“中國畫學至國朝而衰弊極矣”“合中西而為畫學新紀元者,其在今乎”(《萬木草堂藏畫目》,1917)、陳獨秀的“斷不能不采用洋畫的寫實精神”(《美術革命》, 1918)、蔡元培的“用科學方法注入美術”(《在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上的演說》,1919),以及徐悲鴻的“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中國畫改良論》,1920),都是對中國繪畫長久以來臨古復古的積弊和對國人寫實能力欠缺發(fā)出的感嘆。在這里,現實主義被釋讀為寫實性,被認為可以成為啟蒙的武器。中國推動向西方學習的現實主義,實際上是歐洲的寫實繪畫傳統(tǒng),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于科學求真的理性精神的崇拜與追求。
20世紀30至40年代,由于特殊的社會氛圍,眾多藝術家把目光投向社會現實,他們以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來表現底層民眾生活以及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混亂和苦痛,反映了強烈的民族精神,起到了積極的社會作用。如唐一禾的《“七七”的號角》(油畫,1940)、司徒喬的《放下你的鞭子》(油畫,1940)、王悅之的《棄民圖》(油畫,1930-1934)等。這些作品以寫實的表現手法再現了現實中的人物形象,表達了畫家的人文情懷,并表現出對現實的批判性。它們不僅“具有革命性、宣傳性、有的還具有紀實性、敘事性的特點”[4]。
到了20世紀50至60年代,時代風潮為之一變,建立現代民族國家成為當時首要歷史任務,而文藝的首要任務則是服務于當時的政治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前蘇聯(lián)的現實主義理論被引入中國,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奉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原則,且成為了中國藝術創(chuàng)作的唯一形式,要求藝術家圍繞現實需求,對藝術創(chuàng)作做具體的、歷史的描繪。此外,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堅持真實性和歷史具體性的同時還要與社會主義精神從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勞動人民的任務結合起來。如尚輝先生所言,這是一種理想的現實主義。“理想現實主義不僅僅允許想象,而且提倡那種加入主觀審美判斷的‘修正現實的想象?!盵5]這個時期涌現了一些優(yōu)秀的經典之作,如20世紀50年代的《開國大典》(董希文)、《地道戰(zhàn)》(羅工柳)、《紅軍過雪山》(艾中信)等,20世紀60年代的《毛主席在井岡山》(羅工柳)、《血衣》(王式廓)、《劉少奇與安源礦工》(侯一民)、《毛澤東在十二月會議上》(靳尚誼)、《狼牙山五壯士》(詹建俊)、《井岡山會師》(王式廓)、《金色的季節(jié)》(朱乃正)等等,這些作品不僅注重對真實歷史事件的再現和重建,講求對真實人物形象的細節(jié)塑造,而且注重藝術家對歷史事件在不離開歷史真實性的基礎上對之進行大膽的剪裁、概括處理,強化不畏艱難的奮斗精神、英雄主義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表達。這一時期的眾多作品從根本上來說是沿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來進行的,在藝術語言上總體上是樸素自然的,有著其獨特的審美意義和價值。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藝術家們開始直面真實的社會生活,回到現實中的世界,此時期的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更加注重對真實人性、人情的發(fā)掘與表達,繼而開始了真正的現實主義油畫創(chuàng)作。
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相當多的青年畫家把目光轉向了社會的底層,于是農村題材和表現少數民族生活的題材便構成了鄉(xiāng)土現實主義繪畫的主流,羅中立的《父親》、陳丹青的“西藏組畫”便是這一時期有影響的代表作。他們關注當下,以質樸、率真的畫風,細膩真實的情感,表達了對歷史的反思和現實的思考,從而把中國的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并“從政治圖解和單一模式中掙脫出來,在恢復了對社會現實的真誠觀照和接受了西方各種繪畫技巧之后,逐步開始了對繪畫本體的研究和對主體意識的發(fā)掘”[6]。
但這種良好現象卻在“85新潮美術”運動及其后逐漸消失,鄉(xiāng)土現實主義趨于衰微,逐漸走向世俗化方向,甚至成為“商品畫”的代名詞,現實主義漸趨成為一種自我價值取向的個體化體現,其在美術創(chuàng)作中的主流地位亦岌岌可危。鄉(xiāng)土現實主義到底是不是可以表達當時中國社會面臨的文化和思想方面的問題,成為了眾多美術創(chuàng)作者思考的問題。
從20世紀90年代起,新生代畫家再一次把個人的眼光投注到當下的現實生活,藝術家的主體意識亦普遍增強。此時主題性創(chuàng)作雖仍存在,但創(chuàng)作題材更加廣闊,他們對個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自身周遭世界的變化更加關注,“平凡的世界”成了他們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表現現實代替理想批判。新生代的畫家們往往不按照既定的模式來描繪現實,而是以一種無聊、調侃、嘲諷和獵奇的態(tài)度去表現現實生活中人們的生存現狀,通過個人敘事來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如劉小東、韋蓉等畫家的諸多作品,這樣的視角正是對社會需要反映時代真實狀態(tài)的藝術回應。這種從個體“人的存在”表現出的對社會現實的關注,使這一時期的油畫創(chuàng)作呈現一種多元并存的面貌。同時,他們在形式上的追求、藝術觀念的轉換、語言表現技巧的深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進步,油畫藝術的表現空間得到提升和充實,但繪畫創(chuàng)作的人文關懷和現實批判仍然有待加強。
三、20世紀中國油畫創(chuàng)作中現實主義的價值立場
“當前世界藝術是以多元結構為特征的,雖然后現代是觀念藝術的主流,但其他藝術形態(tài)同樣并存。正是后現代對傳統(tǒng)的回歸而反叛了當年以反叛傳統(tǒng)而宣稱代表藝術未來的現代主義,后現代的這種回歸與反叛在本質上說明人類藝術思想及行為上并不滿足單一的‘為藝術而藝術或‘為形式而形式的脫離社會現狀的個人宣泄,而希望在精神上尋找到寄托,并在現實生活中得到體現,從而以藝術來安慰由于物欲橫流而帶來的精神空虛及困惑,并滿足審美的需要?!盵7]
當人們從西方現代后現代語境中冷靜下來后才發(fā)現,現實主義繪畫依然堅挺地存在于20世紀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這個從西方引進的觀念和創(chuàng)作手法的現實主義何以有如此頑強的藝術生命呢?
“首先,中國儒家美學的‘文以載道、‘經世致用及‘興觀群怨等文化傳統(tǒng),與現實主義有著某種先天的親和性,現實主義易于在中國找到‘生存場域。其次,近代以降中國社會特有的政治動蕩,使‘為人生而藝術的現實主義在中國大有作為?!盵8]另外,在新時期,現實主義還是作為對“85美術新潮”以來當代藝術審美取向和價值判斷混亂局面的反思與批判的必然選擇?,F實主義在當前中國的存在有著其自身的價值訴求,其具有的對現實的關懷和價值理念在新的語境中亦呈現新的意義延伸。
當然,提及上述,都不能離開現實主義自身特點來談。
現實主義是敘事的文本,它的基本創(chuàng)作原則是再現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所謂的典型環(huán)境,“是環(huán)繞人物并促使人物行動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它的屬性是具體社會關系與充分歷史潮流的統(tǒng)一”[9]。具體的社會關系與充分的歷史潮流的統(tǒng)一意味著時代的特征,這是現實主義的敘事背景,也是現實主義繪畫作品的基本要素之一。而在現代后現代的藝術語境下,敘事文本遭到了顛覆,關于時代特征的體現被個人化的主觀表現所遮蔽。所以,現實主義繪畫對時代特征的表現,是由其自身特點決定的,這個對時代特征把握上的優(yōu)勢無疑是現實主義繪畫在當前一直存在的重要原因。目前,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意識形態(tài)的變革,現代社會生活的種種變化需要藝術去表現,時代精神的傳達也離不開藝術去反映,這正為現實主義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無疑,當今時代背景下的現實主義已經不是曾經的政治標牌和道德要求,已經徹底擺脫了歷史境況所賦予它的額外負荷,其作為一種創(chuàng)作理念的提出已是藝術家在當下語境里的具有實踐意義的自覺選擇。
不過,需要提及的一點是,對于現實主義概念本身意義的認知,也是在不斷變化。它既有相對穩(wěn)定的內在規(guī)定性,但又隨時空條件的轉化而發(fā)生內涵的增減,在不同的時空交匯點上現實主義亦承載不同的人文價值。
以現實主義繪畫的表現技法而論,它過去似乎更多強調“寫實性”,如今談及“寫實”,理論界更愿意將之稱為“具象”,這就使得寫實繪畫在語言及技法上具有了更為廣闊的發(fā)揮空間,這使得現實主義在使用技法上獲得了更大的寬容度,具有了更為多樣的表現形式。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現實主義更是具備強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其他諸多流派的創(chuàng)作方法可為之吸收。除此,現實主義更為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對精神層面的要求?,F實主義更為關注藝術作品的精神與品格,即現實主義要反映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塑造怎樣的精神形態(tài)和審美指向。社會在不斷發(fā)展,社會賦予藝術的精神與品格也處于不斷的流變之中。因此,精神與品格問題成為藝術家對所處時代的具有現實意義的追問,是藝術家對現實的審美價值判斷和精神指向。
四、結語
在藝術全球化的過程中,我們的架上繪畫如何適應變化了的藝術格局和審美趣味,堅守我國繪畫藝術長期以來的藝術態(tài)度和基本方向,緊扣時代脈搏,凸顯時代風貌就顯得異常重要。當前語境下的現實主義應該是:在精神內涵上要求反映現實生活,關注民生,彰顯時代精神,體現藝術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體現真善美相統(tǒng)一的審美取向。這也正是中國當代現實主義油畫創(chuàng)作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新時期以來,繪畫藝術通過對現實的反映與批判,高揚人的存在、人的精神與靈魂的存在,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選擇關注社會真實,通過藝術介入社會現實的立場。民工、礦工、城鄉(xiāng)對立、環(huán)境污染、城市化乃至全球化、國際關系等當下的社會問題都越來越多地進入他們的視野。僅就現實主義而言,當下藝術創(chuàng)作題材向社會現實的回歸無疑有積極意義。不過,現實主義絕不僅僅是當下社會現實中的視覺資料的簡單抄襲和挪用,在再現現實真實的背后,應是藝術家真摯的情感和對人類命運的憂慮和深切關注,從而傳達一種偉大的人文精神。在不斷變化發(fā)展的社會生活中,人們的審美觀念亦產生變化,藝術語言表達方式和藝術作品所表達的思想亦會有異,現實主義油畫創(chuàng)作在新的歷史時期一定會呈現新的藝術魅力,并以其強盛的生命力在中國生存發(fā)展下去。
參考文獻:
[1]金子筑水.現實主義哲學的研究[M].蔣徑三,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368.
[2]秦宣夫.秦宣夫文集[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87.
[3]韋勒克.文學思潮和文學運動的概念[M].劉象愚,選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342.
[4][5]尚輝.20世紀中國美術現實主義內涵的變化與發(fā)展[J].文藝研究,2007(6):94,96.
[6]王林.王林論繪畫[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27.
[7]孫文剛.論現實主義繪畫的生命力[J].藝術探索,2001(4):56.
[8]劉曉陶,黃丹麾.“后現實主義”——現實主義的未來走向?[J].美術觀察,2007(2):17.
[9]王向峰.現實主義的美學思考[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165.
作者簡介:
鮑時東,華東交通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藝術實踐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