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鑫,曹先東,劉弋
胃息肉屬臨床常見疾病,而胃密集性炎性息肉臨床罕見報道,現(xiàn)將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胃腸外科收治的1例青年多發(fā)性胃息肉病人病例報道如下,并結合相關文獻進行分析。
女性病人,19歲,系上腹部不適兩年,乏力伴嘔吐3個月于2015年12月27日入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胃腸外科,體格檢查:體型消瘦(體質量:40 kg),貧血貌,上腹部壓痛(+),余未見明顯陽性體征。本研究符合《世界醫(yī)學協(xié)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征得病人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輔助檢查:(1)血常規(guī):血紅蛋白90 g/L;(2)生化檢測:鉀2.66 mmol/L、鈉130.8 mmol/L,氯75.4 mmol/L、清蛋白31.5 g/L;余未見明顯異常;(3)上消化道76%泛影葡胺造影示:胃黏膜破壞,胃內巨大充盈缺損;(4)胃鏡檢查:賁門至十二指腸球部均密集分布結節(jié)狀、指狀息肉,胃腔明顯縮??;(5)腸鏡檢查:回盲瓣、降結腸均見一小息肉樣隆起,直徑大小約為0.3 cm;(6)對病人及其父母進行相關癌基因的檢測,未發(fā)現(xiàn)明確相關基因突變;(7)對病人父母及哥哥胃腸鏡的檢查均未發(fā)現(xiàn)明顯異常。初步診斷:(1)胃多發(fā)息肉伴幽門梗阻;(2)中度貧血; (3)低蛋白血癥;(4)電解質紊亂。于2016年2月5日在胃鏡下置空腸營養(yǎng)管至十二指腸降部,予以腸內外營養(yǎng)綜合治療,于2016年2月24日給予全麻行全胃切除術+食管空腸Roux-en-Y吻合術。術中見胃高度擴張、胃內充滿息肉,十二指腸球降部稍擴張,余小腸、結直腸未觸及明顯腫塊。術后病理:胃腔內布滿絨毛狀、乳頭狀炎性息肉,范圍總計23 cm×16 cm,息肉呈珊瑚叢樣改變(見圖1)。突起長度1~6 cm,直徑1.3~2.0 cm,病變未侵及肌層,黏膜層與肌層分界尚清;息肉內局部見較多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大、小彎側檢及淋巴結26枚,均呈反應性增生。術后16個月隨訪,病人營養(yǎng)狀況明顯改善,體質量增加10 kg。
圖1 全胃切開標本圖,息肉呈珊瑚叢樣改變(HE100)
胃息肉常見病理類型有增生性、炎性、腺瘤性、錯構瘤性及異位性[1]。炎性息肉為胃息肉較為常見的一種,其臨床病理特點為表面光滑,部分可能伴潰瘍糜爛,主要由炎癥細胞和炎性肉芽組織構成,不含腺體,癌變率較低,多見于胃體部。治療上以胃鏡下摘除或臨床隨訪觀察為主[2]。目前炎性息肉的發(fā)生機制尚不明確,研究報道認為其發(fā)病跟幽門螺桿菌及慢性炎癥感染有關[3]。
本例病人胃內充滿珊瑚狀多發(fā)炎性息肉(大于100顆)臨床罕見,診斷上需與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xiàn)AP)、幼年性息肉病(Juvenile polyposis,JPS)、黑斑息肉病(Peutz-Jeghers syndrome,PJS)及息肉、色素沉著、脫發(fā)、爪甲營養(yǎng)不良綜合征(Cronkhite-Canada’s syndrome,CCS)相鑒別。FAP為遺傳性疾病,大多數(shù)發(fā)生于青年期,多見于結直腸,組織學上絕大多數(shù)均為錯構瘤性,少數(shù)為腺瘤性,后者癌變率較高[4];JPS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多見于兒童,多見于全消化道,該病常合并多種先天畸形[5]。PJS為遺傳性消化道多發(fā)息肉伴皮膚黏膜色素沉著病,為錯構瘤性,多有蒂[6];CCS為彌漫性消化道息肉病伴皮膚色素沉著、指甲萎縮、脫毛、蛋白丟失性腸病及嚴重體質癥狀。激素及營養(yǎng)支持療法對部分病例有效,但總體臨床預后差[7]。本例病人無家族聚集傾向,無皮膚黏膜色素沉著,基因檢測未見相關基因突變,病理提示為絨毛狀、乳頭狀炎性息肉,與上述各疾病表現(xiàn)不符,目前診斷尚不明確。
本例病人無特殊臨床表現(xiàn),病程達2年,胃內息肉逐漸增多,因對其發(fā)病原因及臨床診斷認識不足,內科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病人逐漸出現(xiàn)幽門梗阻及嚴重營養(yǎng)不良癥狀。鑒于此病在臨床上罕見,可能存在認識不足、病情延誤的情況,治療上應在充分的營養(yǎng)支持基礎上積極進行外科干預。手術包括胃部分切除術以及全胃切除術,術后需定期進行胃、腸鏡的監(jiān)測隨訪,年輕病人全胃切除術后會出現(xiàn)相關遠期并發(fā)癥,如反流性食管炎、惡性貧血、營養(yǎng)不良等,均需定期檢查及防治。該病人息肉快速增長的原因尚不明確,需要進一步探討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