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西新城陳氏是清近代一個重要的書法世家,涌現了數位造詣高、影響大的書法家,但迄今尚無專論涉及此問題。無疑,加以探討有助于了解陳家及其書法成就,亦能深化對清近代書壇的研究。
關鍵詞:書法世家? 江西新城陳氏
在中國書法史上產生過一些世家,如王羲之家族、歐陽詢家族、文征明家族等,他們在推動書法的賡續(xù)和創(chuàng)新上厥功至偉。延及清代,江西新城(今黎川縣)也出現了一個蜚聲遠揚的陳姓書法世家,它自乾隆朝起即人才輩出,著名書畫家溥心畬1951年應陳灨一之請為其文集作序時就稱許了陳家綿延不衰的盛景:“如西江一隅之文,易堂九子啟其緒,而恢宏博雅、奇?zhèn)ス瀹愔康?。蘇齋三使豫章,遂有古文在新城之言。蓋新城自陳凝齋太史以樸學大昌于世,親授經于其五子恕堂、約堂兩觀察守誠、守詒,履堂中書守中,繹堂方伯守訓,果堂侍讀守譽,俱以富文藻,登甲乙科。太史既傳業(yè)于魯絜非進士仕驥,仕驥傳其學于太史諸孫,仁山制府觀,石士侍郎用光,曾孫玉方閣學希祖,雪香尚書希曾,復使侍郎從惜抱游。其元孫輩如曾湘鄉(xiāng)盛稱之二陳,懿叔大令學受、廣敷州牧溥。當湘鄉(xiāng)開府金陵,嘗作百韻中興武功,一時勝流爭和焉。湘鄉(xiāng)獨舉二陳之兄鏡之太守霈恩和詩,謂足追蹤半山。洪楊亂始,子鶴樞相孚恩方以大司寇告歸養(yǎng),文宗下詔與湘鄉(xiāng)并起督贛湘軍務,再參密勿,時稱燕、許。斯可見太史之子孫曾元承傳有自,而皆能以文章大顯于時世也。當其盛時,海內言文章者,必推桐城之方、劉、姚,而次及新城陳氏。矧科第連綿,而冠蓋啟戟之相望者,幾二百有余年。掌文衡者,殆遍十余省,桃李盈天下。陳康祺作《郎潛記聞》稱為世家文學之最。姚姬傳有‘世澤之長,家法之嚴,無逾于江右新城陳氏者。太守冢子季起軍門,為吾友陳灨一之嗣父,嘗居湘鄉(xiāng)幕,與劉霞仙中丞蓉并稱草檄神手。迨出膺專閫,戰(zhàn)死兵間,其集亦亡。生父蘅皋先生亦久居大府,督撫雖交章薦之,不幸早逝。灨一于經史文章,自幼秉庭訓,負文名,老益詞華氣充?!雹?陳家代有賢才,序中提及的有陳道、陳守誠、陳守詒、陳守中、陳守訓、陳守譽、陳觀、陳用光、陳希祖、陳希曾、陳學受、陳溥、陳霈恩、陳孚恩、陳灨一等,他們大多有作品傳世。陳家在文學史上地位頗高,有與“桐城”并稱之美譽,“乾隆嘉慶之際,天下言文章者推桐城,而江西新城亦最盛?!雹?文章之外,陳家諸子又以書法揚名,“累世皆躋顯要,且以能文章,工書法名于天下?!雹?而重文、重書法正是陳家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如陳叔彝對其子陳灨一所言:“善書者,如衣黼黻。人皆將目而存之,毋忽也。文章亦然。”④ 粗略估算,陳家擁有近十位書法造詣高超的人物。
陳吉冠(1766—1793),字嘉甫,乾隆五十四年舉人,援例都察院知事。姚鼐所撰墓志銘言其“工書法,尤擅八分,勁厚有韻,非常人所能逮?!雹?/p>
陳希祖(1767—1820),字稺孫,號玉方。乾隆五十五年進士,后任刑部主事、員外郎,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他是陳家最負盛名的書法家。2001年,國家文物局發(fā)布《關于頒發(fā)“一九四九年后已故著名書畫家”和“一七九五至一九四九年間著名書畫家”作品限制出境鑒定標準的通知》,陳希祖與王闿運、包世臣、康有為和沈曾植等同列在“精品和各時期代表作品不準出境者”之中。
陳書學董其昌,沉練遒厚,吳修《昭代尺牘小傳》言其得董氏晚年神髓。據陳用光回憶,陳希祖“十一二歲從塾師魯東生學擘窠書輒工,里中人輒來求書,及成進士,書益進。嘉慶壬戌癸亥以后遂大成,踵門求書者益多,書名滿京師,識者謂自劉石庵相公外無與顏行者也。玉方于書篤好董思白,聞人有董氏墨跡輒從假觀之,當其觀時寢食俱廢,其所別董書之真?zhèn)屋m當,凡董氏書之流傳者其為中歲及晚年作,玉方輒以意決之,不假考證年月,而人皆以為有神契也?!雹?可見他服膺董氏書風,幾近癡迷。又據陳灨一《甘簃隨筆》:“(陳希祖)嘗謂:書有五字:‘神、氣、骨、血、肉。缺一不可。碑刻縱善,形摹而不可學,當求古人真跡學之。右軍、魯公為遠代之人,其書不可得而見,見思白如見右軍、魯公焉?!薄奥勅瞬赜兴及讜撸挥嬄吠具h近,識與不識,驅車造廬以請,于一點一畫,或觀至數小時,而作書從未對帖為之。”⑦ 正是這種勤學精神造就了其高超的技法。
時人稱揚陳希祖的藝術成就可與張照、劉墉相提并論,如顧莼《云在軒詩集序》云:“(陳希祖)書名獨盛,四方來都者多方求得片紙只字以為榮。其論書二王后獨董香光得真?zhèn)?,近時唯張文敏、劉文清為法嗣。識者亦謂本朝書家可與張、劉鼎足者唯先生?!雹?包世臣《國朝書品》將各家書法分作“神品”“妙品”“能品”“逸品”“佳品”,“陳希祖行書”被歸在“能品下”,與周亮工草書、張照行書、劉墉行書、翁方綱行書等同列,他尤其稱許陳希祖奄有諸家之長,又有自得之處。
故侍御玉方先生,以書名宇內,稱為華亭后身。華亭為近世書宗,執(zhí)筆者莫不學,劣者不能似,優(yōu)者得其形,蓋由未悉華亭源流所自也。華亭受箓季海,參證于北海、襄陽,晚歸平原,而親近柳、楊兩少師,故其書能于姿致中出古淡,為書家中樸學。然能樸而不能茂,以中歲深襄陽跳蕩之習,故行筆不免空怯,去筆時形偏竭也。侍御酷嗜華亭,而導源平原,故形神皆肖,異于世之學華亭者。然侍御嘗謂世臣曰:“二百年士大夫善學華亭者,惟諸城耳。”則其宗旨,蓋亦主于求變,而侍御之卒不變者,則年為之也。然侍御終身未染襄陽,故姿致遜華亭,而下筆時近茂,則其自得固別有在矣。⑨
包世臣視陳希祖為董其昌后身,指出董氏學李浩、李邕、米芾、顏真卿、柳公權、楊凝式,兼姿致、古淡之相,學其者不知源流所自難得其神,陳氏兼學董其昌與顏真卿,故能形神皆肖,但陳氏、董氏又有別,前者姿致不如后者,前者“近茂”而后者“能樸”。齊學裘《見聞隨筆》卷二十五也有“陳玉方先生”條:“(陳)文章妙天下,惜為書名所掩。其書遠宗右軍、魯公,近法董思白,得晉人空圓之妙。國朝書家,自張得天司寇,劉石庵相國而外,無有倫比。年五十有六,告終養(yǎng)南旋,訪先大夫于梁溪河上。為留月余。暢觀書畫,為先大夫書春暉堂三字匾額。又書廳楹帖云:守祖宗一脈真?zhèn)?,曰勤曰?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讀惟耕。又書先大夫《重修泰伯墓碑記》,聯屏、卷冊等件,不一而足。臨池時,即命學裘伸紙,耳提面命,口傳八法,囑裘觀其運腕運肘之法,不必觀其落紙之書也。曾書一聯一條幅授裘書法,聯云:果是端莊必流麗;全憑頓挫長氣機。邊款云:子冶喜學書,天資亦秀,因與論入門之要。條幅云:學書不必展卷即臨,須細玩之,漸得其一種秀氣,則此帖全神在目,半月后臨之,事半功倍矣。子冶世臺清賞。此條幅已鉤勒《寶稧室法帖》第三集第六冊中。為先大夫書《王右丞輞川詩并序》在仇十洲繪《輞川圖卷》后,精妙絕倫。此卷尚存箱內,世守勿失。又書《月賦》一叚,在南田畫扇之陰,此扇亂后尚存。裘刻先生法書二冊,在《寶稧室法帖》三集中,以永其傳,以報先生口授八法之恩也?!雹?/p>
陳希曾(1768—1816),字集正,號雪香,陳希祖之弟。乾隆五十四年解元,五十八年探花。任翰林院侍講,日講起居注官,工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武英殿副總裁。陳希曾亦學董其昌,“得其沖和之致,惟天資學力俱遜于乃兄,故第五之名不及驃騎之烜赫耳,然就其所得者,已足與潘榕皋、吳竹橋輩相軋矣?!?其書筆畫圓潤、結體端莊,成就雖不及兄長,但足于媲美潘奕雋、吳蔚光。
陳用光(1768—1835),字碩士,嘉慶六年進士,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左侍郎,嘗充日講起居注官、國史館纂修。不以書法聞名卻有獨特之處,法式善曾于其尺牘后題詩云:“君不工書書特妙,亦拙亦澀亦危峭?!?/p>
陳延恩(1800—1851),字登之、云乃,陳希祖長子,任江蘇柘林通判,松江府川沙同知。自幼即侍父作書,“工作字,得其父筆法?!?/p>
陳孚恩(1802—1866),字子鶴,號紫藿,陳希曾次子。道光五年拔貢,后以朝考一等轉任吏部,歷任太仆寺少卿,順天府尹,刑部右侍郎。以山東審案大臣署山東巡撫。又部院軍機大臣上行走,賜頭品頂戴,紫禁城騎馬,“清正良臣”匾。道光二十九年,授刑部尚書。次年,犯諱降三級留任,回籍乞養(yǎng)。咸豐元年,在籍幫辦團練。八年入都,補兵部尚書,授禮部尚書。又因載垣案牽連下獄,籍家,追繳賜額,遣戍新疆。同治五年,為抗沙俄與家人同殉于伊犁。工書,名重一時,與祁雋藻、趙光、許乃普并稱“清四書家”(又稱“同光四家”)。何紹基贈詩“揮毫果擅云煙妙,要筑糟頗邱費才”,并注“君擅書,而不能飲酒”。王闿運《論近代名人書法》對其盛贊有加:“及吾涉世,乃覯三君:陳子鶴行草絕倫;莫子偲篆分入圣;何猿叟早學錢氏,晚專漢碑,至其意趣,純乎黑女,則亦仍包之前說,通碑帖之畦町。要其臨池勤力,日課有程,比于諸家最為用力。其生平自命,方古無慚;然墨跡照曜,上石則減,反不若陳、莫小大可鐫,由純用筆鋒,韻趣在墨故也。余不諳運筆,唯好鈔經。自弱冠至今五十七年,驂靳時賢,多見名跡。嘗以為逸少不如北海,子鶴勝于香光,循此以來,頗異時好?!嘧载ノ逡院螅浗裎迨?,日書三千,作字以億兆計,然無他長,比人加黑耳。雖復淡墨輕煙,色如點漆,故曰:入木三分,筆重故也。如錐畫沙,書亦如此,何猿叟每課臨百字,道路不輟,莫、陳兩君則較疏矣?!?王闿運高度評價了陳孚恩,甚至認為他高于董其昌,也正因如此馬敘倫認為王氏“不識書法”,“余嘗謂自趙松雪始為俗書開山,香光實傳衣缽,后世場屋當行,不足與于書林。其書勝之故不難,然子鶴書猶不能勝王夢樓,安能勝香光乎?……湘綺一生以抄書為日課,數十年不輟,故其耄年猶能作蠅頭書,然固不知書也?!?指出陳氏不及王文治,何以勝過董其昌。大體上,陳書以圓勁秀潤、結體修長取勝。
陳學洪,字充之、伯游,官淮南新興場鹽大使?!罢嫘袝皇Ъ曳??!?/p>
陳灨一(1892—1953),又作甘簃,字藻青,號潁川生。早年充袁世凱、張學良幕僚,曾寓居京、津、滬賣文為生,后赴臺。30年代初,為了保存國學,張揚學術傳統(tǒng),防止盲目跟從西方,他創(chuàng)辦了《青鶴》雜志,頗有影響?!渡陥蟆?931年7月18日登有廣告《陳灨一抵滬文書訂潤例》:“江右陳灨一氏,文章書法超妙絕俗,十年前在滬嘗以論文及筆記刊諸各雜志,別署睇向齋主,傳誦一時。北上后,任天津《益世報》與《東方時報》總撰述,其名更遠播于北方,并于政府數任要職,比移居海上,任事于實業(yè)金融兩界,其知交于右任先生等,慫恿其以余閑鬻文字,為訂潤例,布于報端,世有愛氏之書法文章者,可如其值以求之?!贝_實,陳書俊逸瀟灑,水準極高?!肚帔Q》雜志為其刊載了詳細的潤格:
睇向齋主人陳灨一鬻字/文潤例
江右陳灨一先生,別署睇向齋主。其先德碩士侍郎、玉方學士,以文章書法播名天下。先生家學淵源,早席清芬,壯從政事。著述之行世者,久有善譽。比居海上,索書文者彌多。同人于先生皆有雅故。爰為代訂潤例,于息勞之中,寓補助之意云。
介紹人 章士釗? 湯 漪? 袁思亮? 楊千里? 費四橋? 嚴獨鶴
于右任? 張 弧? 汪端闿? 方藥雨? 張繼齋? 錢芥塵
葉恭綽? 楊 圻? 夏敬觀? 李夢庚? 余大雄? 周瘦鵑
同啟
字例
榜書 尺以者每字三元,尺以外者每字五元,按尺遞加。
楹聯 五言六言四元,七言八言五元,長聯以尺記,每尺二元。
碑志 每百字二十四元。
壽屏 每幅二十元。
條屏 每幅八元。
堂幅 四尺八元,五尺十元,六尺十二元,不滿四尺,以四尺論。
橫幅 如堂幅例。
冊頁 每頁以大小論,大者五元,小者四元,楷書加倍。
扇面 行書每件三元,楷書及他體加倍。
潤資先惠,墨費一成,七日取件,劣紙不書。
文例
碑傳 三百元;? 序記 二百元,壽序同;? 題跋 二十元至三十元。
潤資先惠,約日取件。
此外,他還與夏敬觀、黃孝紓合作扇面,“每一扇面,夏畫陳書,潤資廿元;陳書黃畫,潤資十五元?!辈痪?,因向陳氏求書者過多,他單獨畫扇面,“每扇取洋肆元,百扇為限”。 與同時代大家相比,其潤格也算可觀了。
陳祖壬(1892—1966),字君任,號病樹。從馬其昶研習古文,又與湘潭袁思亮、合肥李國松拜入陳三立門下,合稱“陳門三杰”。能詩,汪辟疆《光宣詩壇點將錄》將其比作“地佑星賽仁貴郭盛”。錢鐘書《管錐編》錄其軼聞一件,李宣龔壽辰收得許多詩文條幅,“陳漢策先生賦七律以漢隸書聚頭扇上,余方把玩,陳祖壬先生旁睨曰:‘近體詩乃寫以古隸耶?余憬然。后讀書稍多,方識古來雅人深致,謹細不茍,老宿中草茅名士、江湖學者初未屑講究及乎此也?!?錢氏另一部著作《容安館札記》亦記此事:“李拔可丈七十壽,陳仲恕撰七律,以漢隸書聚頭扇為祝,余方把玩,陳病樹傍睨曰:‘以古隸寫近體詩,是為失體。'亦此意?!笨梢姡愂险摃v究體例與法度,及字體與文體的對應。他有不少書法作品傳世,多雋秀清雅。
注釋:
① 溥儒《甘簃文稿序》,陳灨一《甘簃文集剩稿》,臺灣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年版,第10—13頁。
② 吳德旋《皇清誥授資政大夫禮部左侍郎陳公神道碑銘》,見《太乙舟文集》,續(xù)修四庫全書本,第257頁。
③ 黃鼎元《新語林序》,見《新語林》,上海書店出版社197年版,第158頁。
④ 陳灨一《睇向齋授經圖記》,見《甘簃文集剩稿》,臺灣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年版,第141頁。
⑤ 姚鼐《新城陳君墓志銘》,《惜抱軒全集》,中國書店1991年版,第273頁。
⑥ 陳用光《從兄子玉方墓志銘》,《太乙舟文集》,續(xù)修四庫全書本,第432頁。
⑦ 陳灨一《甘簃隨筆》,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頁。
⑧ 轉引自馬宗霍編《書林藻鑒》,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227頁。
⑨ 包世臣《書陳云乃集其先公寫廢壽幛字為四言詩卷》,《藝舟雙楫》,中國書店1983年版,第53—54頁。
⑩ 齊學裘《見聞隨筆》卷二十五,《續(xù)修四庫全書》一一八一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61頁。
李放纂輯《皇清書史》卷八,明文書局1985年版,第266頁。
李放纂輯《皇清書史》卷八,明文書局1985年版,第270頁。
陳用光《送登之以通判分發(fā)江蘇序》,《太乙舟文集》,續(xù)修四庫全書本,第396頁。
王闿運《論近代名人書法》,《湘綺樓詩文集》,岳麓書社1996年版,第369—370頁。
馬敘倫《石屋續(xù)瀋》,上海建文書店1949年版,第148—149頁。
李放纂輯《皇清書史》卷九,明文書局1985年版,第278頁。
《青鶴》雜志,第一卷第十期。
《青鶴》雜志,第二卷第十八期。
錢鐘書《管錐編》,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467頁。
錢鐘書《容安館札記》,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1851頁。
作者:廖太燕(1981—),男,江西上猶人,文學博士,江西行政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