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桂華 季豐 羊立彥 黃卉
“秋的發(fā)現(xiàn)與表達”是我們設(shè)計的“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wù)群—個學習單元。這個單元中有詩詞也有散文,有古代作品也有現(xiàn)代作品。學生通過閱讀這些詩文,感受、分析不同作者對秋的描繪,體會到每個人對大自然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同一個人同—個時節(jié)對大自然的感受與發(fā)現(xiàn)也會因某些因素有所不同,而每個人每一時刻的這些情緒體驗都是獨特的、珍貴的。在閱讀、梳理、表達交流中,學生嘗試喚醒自己對大自然觀察與感受的潛能,并將閱讀中的發(fā)現(xiàn)遷移到自身對自然之秋的感受與表達中,增強對語言的敏感性,豐富語言積累,提升文學審美趣味。下面從四個方面介紹這個單元的設(shè)計。
一、學習目標與內(nèi)容
(一)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一組寫秋的作品,整體感受這些名篇佳作各不相同的意境和作者的審美情趣。
2.精讀或略讀這些文學作品,梳理作品中的意象,品味作者匠心獨具的語言表達,分析不同時代的作者對秋的獨特發(fā)現(xiàn)與個性化表達。嘗試沉浸到作品中,感受、理解、體會作者的情感,鑒賞不同的文學作品傳遞出的作者對秋的不同情感與思考。
3.喚醒、激發(fā)自己對大自然的審美體驗,珍惜自己具體細微的感受,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書寫自己對秋的感受與思考。
4.學習本單元的過程中,增強對語言的敏感性,豐富語言積累,反思自己的閱讀態(tài)度,提升對大自然的感受能力和審美趣味。
(二)學習內(nèi)容
1.閱讀不同時代、不同文體的文學作品,具體有毛澤東《采桑子·重陽》,杜甫《登高》《九日五首·其一》,歐陽修《秋聲賦》,郁達夫《故都的秋》和汪曾祺《淡淡秋光》等,獲得多文本閱讀的體驗,回歸真實的閱讀過程。
2.從字詞、句式和意象、意境等入手,品味作家對于秋的獨特感受。例如,杜甫在767年重陽節(jié)前后(有人說是同一天)創(chuàng)作的《登高》和《九日五首·其一》,這兩首詩中有不少相同的景,而意境卻不同。又如,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表現(xiàn)出“文人的雅趣”,而汪曾祺在《淡淡秋光》中則贊美了“日常生活的俗趣”。
3.梳理與探究作家面對秋天興發(fā)不同情感的原因,從多個角度整理出“知人論世”的思維導圖。
4.品讀文字背后蘊含的作者對秋的不同情感,分析其審美視角的不同,探尋秋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象征。例如,研讀經(jīng)典文本的不同語言風格,借助意象的擇取、句式的變化和雅俗語言的偏好等來區(qū)分不同文人筆下的秋,發(fā)現(xiàn)哪些因素影響了經(jīng)典作品的獨特性。
5.尋找、觀察并記錄生活中的秋景,描繪生活場景中比較典型的秋景秋事,如校園或社區(qū)的秋景、中秋節(jié),并與同伴、家長、老師進行交流。
6.借助對經(jīng)典文學作品美感的賞析,反思自己作文中的審美視角,以豐富自己對大自然的感受與認識。
7.通過多個交流平臺,如校園廣播、網(wǎng)絡(luò)論壇、報刊等,與他人分享自己對秋天的感悟,或推薦與秋天相關(guān)的作品。
二、情境與任務(wù)
(一)學習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于四季的更迭大多是有感覺的,然而這種感覺常常比較空泛。例如,問一個學生“今年的秋天(或其他季節(jié))來了,你注意到哪些景象”,他(她)往往會說“樹葉落了,天冷起來了”等籠統(tǒng)的話,描述的是每一個秋天(或其他季節(jié))不同地方(當然是四季分明的地區(qū))都有的景象,沒有此時此地的獨特性。大多學生往往不太注意自然界變化的細節(jié),更不會主動、深入地反思自己對大自然的體驗狀態(tài)。而一個人對待大自然的態(tài)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其生命的狀態(tài),可以說,對豐富多彩的大自然都無感的人,精神世界很可能是蒼白貧乏的。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對大自然的感受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其對文學作品的感受能力,甚至是其日常表達交流中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在語文學習的積累上,學生經(jīng)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大多已經(jīng)能夠通過對單篇詩文中意象等的感受與分析,體會作者所傳遞的情感。不少學生可能體會不到詩文遣詞造句的匠心,需要在高中階段進一步培養(yǎng)推敲語言文字的能力,增強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然而僅僅依靠單篇文本的細讀,還不能讓學生真正領(lǐng)悟作者表達的不同秋意背后的不同審美視角與審美情趣。本單元用“秋的發(fā)現(xiàn)與表達”這個大任務(wù),把學生的日常生活與語文學習關(guān)聯(lián)起來,把學生已有的閱讀經(jīng)驗與當下的語文生活關(guān)聯(lián)起來。
(二)任務(wù)框架
整個單元的任務(wù)框架如下圖所示。
教學共分九個課時完成,具體任務(wù)設(shè)計如下。
1.第1課時:分享對秋的感受
(1)回憶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與閱讀積累,尋找你自己的秋天,并與同學分享。
(2)閱讀毛澤東《采桑子·重陽》,杜甫《登高》《九日五首·其一》中的所有意象,回憶已經(jīng)學過的、含有相同意象的詩句,在每組意象中,圈畫一個你認為的經(jīng)典意象(即那些常見的、能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某一特點的意象,如明月、楊柳、木葉等)。
2.第2-3課時:精讀三首詩歌,在細察秋景秋事中體會作者的情思
(1)杜甫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方對秋的感受有哪些異同?
(2)《登高》被不少人譽為“七律之冠”,作者在抒寫悲秋之情時是怎么營造出浩大氣勢的?(供部分學生選做)
(3)研讀《采桑子,重陽》與《登高》《九日五首·其一》,比較這三首詩歌描繪的景、事的異同。嘗試從意象角度把握三首詩歌的情感,在解讀的過程中,理解經(jīng)典意象內(nèi)涵的變化。如:“黃花”“菊花”“落木”在這三首詩歌中仍舊是表達“悲傷,隱逸之花,蕭瑟、傷感”嗎?
(4)理解毛澤東運用意象抒發(fā)情感上的個性化和獨特性,并分析其原因。嘗試梳理影響文學作品個性化表達的因素。(供部分學生選做)
3.第4-5課時:精讀《秋聲賦》《故都的秋》。感受作家不同的審美趣味
(1)梳理《秋聲賦》《故都的秋》中的秋聲、秋色等,整體感受這兩篇作品不同的情感基調(diào)。
(2)利用思維導圖分析:這兩篇散文中秋的特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3)比較兩篇作品中有關(guān)“秋聲”的文字,梳理作者這樣描寫的原因,比較傳統(tǒng)視野下文人悲秋與現(xiàn)代自由知識分子對秋的審美情趣。(供部分學生選做)
4.第6-7課時:整合與探究,思考不同作者筆下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
(1)不同人對秋天的感受不同,從這一角度梳理、比較這一組詩文中描寫的景象,寫一段鑒賞文字闡述你的發(fā)現(xiàn)。
(2)與詩詞文賦相比,現(xiàn)代散文朗讀起來顯然要輕松得多,這與文言、白話的語體有關(guān),也與文章體裁、語體、作家的語言風格等有關(guān)。如《故都的秋》中有不少舒緩文章節(jié)奏的詞語,《淡淡秋光·梧桐》中不時出現(xiàn)口語化表達,這些都與文體、作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等有關(guān)。聯(lián)系初中學過的散文,梳理現(xiàn)代散文在情感抒發(fā)、語言表達等方面的突出特點。
鏈接: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節(jié)選)
現(xiàn)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現(xiàn)的個性,比從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古人說,小說都帶些自敘傳的色彩,因為從小說的作風里人物里可以見到作者自己的寫照;但現(xiàn)代的散文,卻更是帶有自敘傳的色彩了,我們只消把現(xiàn)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則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習慣等等,無不活潑潑地顯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這一種自敘傳的色彩是什么呢,就是文學里所最可寶貴的個性的表現(xiàn)。
(3)把這組詩文中的物象依據(jù)抽象程度來排列,哪一篇作品中物象的抽象程度最高?說說你判斷的依據(jù)。(供部分學生選做)
(4)閱讀這組詩文,想象毛澤東、杜甫、歐陽修、郁達夫、汪曾祺這五位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狀態(tài)。假設(shè)選其中一位作者作為你的精神導師,你會選擇誰?結(jié)合這組詩文等相關(guān)資料,說說你的思考。(供部分學生選做)
(5)整理這個單元以及你之前積累的描寫秋的典范語句,探討“秋”對于中國文人、中國文學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選擇一個比較小的切入點,寫一篇鑒賞文章。如:“無邊落木蕭蕭下”與“洞庭波兮木葉下”之間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傳統(tǒng)文學對郁達夫創(chuàng)作《故都的秋》等散文有哪些影響?(供部分學生選做)
(6)本單元選文屬于文人眼中的秋,并沒有涵蓋人對秋的觀察與思考的全部。小組合作,搜集不同時期、不同國別、不同觀點、不同題材、不同文體、不同語言風格的更多文章,選編一本以“描繪秋發(fā)現(xiàn)秋”為主題的閱讀小冊子。
5.第8-9課時:書寫自己的秋,發(fā)現(xiàn)自然與自我
(1)“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一片花飛減卻春”,善于發(fā)現(xiàn)的人見微而知著。再次精讀這一組選文,體會不同作者對大自然的獨特發(fā)現(xiàn),反思自己是否有過這樣細微的感受。
(2)選擇秋天中的一段時間,觀察其中的景、物,還有人的活動,寫一組不少于七天的觀察日記。給每一天的日記擬一個標題,力求使讀者從標題就能看出這組日記的關(guān)聯(lián)性。也可以有意識地與同學相約寫同題(時間、地點等相同)之秋,相互分享各自的感受。
(3)今年秋天結(jié)束的時候,寫一篇《今年,我的這個秋天》,回顧、整理你的那些細微感受,梳理這個單元的作品對你寫作的影響。
(2)(3)任選其一。
三、學習資源
(一)基本資源
1.毛澤東《采桑子·重陽》
2.杜甫《登高》《九日五首·其一》
3.歐陽修《秋聲賦》
4.郁達夫《故都的秋》
5.汪曾祺《淡淡秋光》
(二)拓展資源
1.部編本初中教材涉及秋的課文
七年級上冊:劉湛秋《雨的四季》(提及秋天),曹操《觀滄海》,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史鐵生《秋天的懷念》,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劉禹錫《秋詞(其一)》,譚嗣同《潼關(guān)》
八年級上冊:王績《野望》,陶淵明《飲酒(其五)》,李賀《雁門太守行》,朱敦儒《相見歡》
八年級下冊: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老舍《濟南的秋天》,屠格涅夫《森林與自然》
2.林庚《說“木葉”》
3.朱光潛《慢慢走,欣賞啊》《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
4.王國維《人間詞話》(節(jié)選)
[一]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二]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
[三]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
[四]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yōu)美,一宏壯也。
[五]自然中之物,互相關(guān)系,互相限制。然其寫之于文學及美術(shù)中也,必遺其關(guān)系限制之處。故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虛構(gòu)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構(gòu)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律。故理想家亦寫實家也。
[六]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四、評價建議
1.學生回憶、梳理自己對大自然的觀察與感受,在該單元學習過程中有計劃地去觀察身邊的自然之景,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的感悟。這一類任務(wù)完成情況可以用量表的形式進行評價。量表的項目可以有:
(1)口頭或書面表達中提到的景物,如景物的數(shù)量、密度、類型、獨特性等;
(2)描述的心情是否真切、具體、細致;
(3)景物與心情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度如何。
2.制訂關(guān)于“描繪秋發(fā)現(xiàn)秋”主題閱讀小冊子評價量表,可以參考表1的示例。
3.完成精讀作品的相關(guān)任務(wù),可以通過作業(yè)展示、小組報告等方式進行評估。在學習過程中及時鼓勵學生,落實形成性評價。教師也可以適當提供一些評價標準,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發(fā)生。
4.該單元學習過程中,閱讀與鑒賞、梳理與探究、表達與交流這三類活動的整合度,可以通過統(tǒng)計三類學習活動單獨展開與相互融合進行的不同情況,寫一份關(guān)于學習活動類型的分析報告。
5.完成整個單元學習后,要求或者建議學生制訂一個表格用于自我評價和反思,內(nèi)容如下:
姓名:___________
填表日期:_________
我認真地回顧了從____月___日到________月________日期間閱讀過的作品、聽課筆記和作業(yè)等,發(fā)現(xiàn):我總共閱讀了________篇文章,合計字左右;課堂上我大約有________次表達了自己的感受與思考;我總共寫了________篇文章(段),合計________字左右。
我的收獲還有:
1.在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方面,我的成就和進步主要體現(xiàn)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之所以會有上述的成就和進步,我認為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觀察大自然、書寫大自然的過程中,我的收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觀察大自然、書寫大自然的過程中,我還有一些需要改進或克服的問題,它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我想告訴大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內(nèi)容根據(jù)趙德成《促進教學的測驗與評價》一書中“學生使用的自我評價和反思表”改編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