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成
摘 要:關于人的本質,國內學界常常拘于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容易引起爭發(fā)歧義的論點的理解。而本文作者則從馬克思主義的一貫觀點,提出人的本質是能動地自我創(chuàng)造的觀點。疑義相與析。作者期望這一觀點得到大家的討論。
關鍵詞:人的本質;社會關系;能動創(chuàng)造;人性
人的本質?噫!這是多么讓人鼓舞的題目。這是多么讓人歌哭的題目!多少哲學家在試圖解決它。多少詩人為它激越,又有多少音樂家在為它悲傷。多少作家在為它贊美。又有多少宗教家為它扼腕嘆息并最后遁入空門。人的本質,自己的本質,這是人的命運,這是人的宿命,這是人的悲傷,這是人的榮耀。
但是,本文對此只做哲學的剖析,不做其他學科的探討,其他學科在此只是哲學探究的參考。
一
首先,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嗎?
大家知道,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說過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產物。但是,僅僅把人視做一切社會關系的產物,把人看做社會關系結晶的同志們,你們把人看作社會關系產物,那么你們怎么區(qū)別《紅燈記》當中李玉和和王連舉的區(qū)別呢?他們同樣是地下黨員,同樣做黨的地下交通員,怎么就最后一個就寧死不屈,成了烈士,而一個就成了叛徒呢?你們怎么回答在抗日戰(zhàn)爭中共產黨積極抗日,國民黨消極抗日,而汪精衛(wèi)則成了可恥的漢奸呢?怎么理解孔之為孔,墨之為墨,墨子摩頂放踵利天下而為之,楊朱拔一毛而利天下為不為呢?看來這些是對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字面的理解是不行的。
那么,這么說,是不是馬克思的這句話就不對了呢?也不是。大家常常忽視了馬克思這句話的語境。馬克思在這句話的前面一句是:“在其現實性上,”“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里有一個“在其現實性上”的定語。那么“在其現實性上,是針對誰講的呢?大家看看馬克思的原著《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就可以很清楚了:馬克思是針對費爾巴哈只知道抽象的無階級無時代的抽象的“宗教感情”、“人類之愛”等等無病呻吟的對人類本質的抽象言論而講的。對治這一抽象的人的本質的理論,馬克思才提出“在其現實性上,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正確、科學的論斷。
問題不止于此。我們認為對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總和的言論不僅僅是對馬克思思想的斷章取義,而且是對馬克思思想的曲解。讓我們回到《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在“提綱”中,馬克思有這樣一段話:“有一種唯物主義學說,認為人是環(huán)境和教育的產物,因而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huán)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這種學說忘記了:環(huán)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這種學說必然會把社會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會之上?!雹倌敲?,如果把人看成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理論,是否是把人看成了人是環(huán)境的產物呢?我看是的。這種學說,不但是“把社會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會之上”的上層階級的理論,而且從哲學上說是一種舊唯物主義理論。原來,這實質上原是一種舊唯物主義的學說!
那么,在《關于費爾巴哈提綱》中馬克思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這就是關于人的能動實踐的理論。馬克思從費爾巴哈的擁護者轉變?yōu)闅v史唯物主義思想家,關鍵的就是將費爾巴哈的抽象的人視作實踐的人,能動創(chuàng)造歷史的人。馬克思說:“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fā)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它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gegenstāndliche]活動。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質》中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于實踐則只是從它的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②馬克思在這里顯然是從實踐理解人的。
二
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叭藨撛趯嵺`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薄碍h(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雹鬯哉f,實踐、行動、能動地改造世界,這是馬克思天才地創(chuàng)立歷史唯物主義的學說的一個重要的思想樞紐,是馬克思擺脫舊唯物主義,創(chuàng)立“實踐唯物主義”的創(chuàng)生原點。
那么,接下來我們要問的是,人的本質是主觀主動的,還是客觀受動的呢?
馬克思說:“馬克思說:“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fā)展了”。④從馬克思的論述看,舊唯物主義是把人當作“客體的”形式去理解;而新唯物主義對人則是做“實踐”、“主體”的理解。因此,不難作出結論:馬克思是從主觀主體方面來理解人的本質的。
這樣,就不難理解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其他言論。他說:“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雹荨叭嗣袢罕娛菤v史的創(chuàng)造者”, 正因為人的生產是自由的、自覺的、有意識的、全面的,所以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是人類區(qū)別于一切動物的根本特征。 “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qū)別開來。正是由于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瓋H僅由于這一點,他的活動才是自由的活動?!雹蕖芭f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薄懊總€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條件”。⑦
從經典作家的論述,也就可以理解了:人的本質是主觀主體的,而不是客觀客體的。是主觀能動性的載體,而并不是一種社會關系的總和。毛澤東說: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雹唷按猴L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毛澤東也是從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來理解人的。
三
這同樣也可以說明英雄人物的成長與歷史貢獻:
例如毛澤東:“少年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無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边@是毛澤東走出鄉(xiāng)關、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書,表明了他胸懷天下、志在八維的偉大抱負。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偽住蒼龍?”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鐵”。
是毛澤東的這樣的主體行動,是真實的歷史創(chuàng)造中的毛澤東。
又可以理解其他的歷史人物:
“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薄度龂萘x》中的這段名言這是曹操的自我寫照。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边@是孟子對英雄人物的刻畫與寫照。
同時,這也是理解文學,理解歷史、理解藝術的鑰匙。
《哈姆雷特》一登場,就面臨叔叔弒父奸母的命運。于是,為了正義殺掉叔叔為父報仇就是一種命運,是行動完成這種命運還是逃避這一命運,“做還是不做?”生存還是毀滅”就成了哈姆雷特的難題。而哈姆雷特的本質就是在這一矛盾中完成的。
古希臘悲劇,悲劇是英雄的史詩,喜劇則是小人物的事跡。幕后的合唱隊則是對人物命運的唱歌。
人們只有服從命運嗎?決不是。貝多芬有第九交響曲。它反映的是對命運的抗爭。歌德的《浮士德》,則是他對人的本質的探索。
總之,是人的奮斗,抗爭、實踐,探索,使人成為人。馬克思的論斷與人類史、人類學、哲學、倫理學、文學藝術史都是一致的。
所以,人的本質主要不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是人的實踐斗爭奮斗使人成為人。對馬克思這個論斷的錯誤理解可以休矣。
是當“此間樂,不思蜀”的阿斗,還是做“生子當如孫仲謀”;是當遺臭萬年的汪精衛(wèi),還是當千古英烈楊靖宇,趙一曼;是當偷渡出海的蠅蠅碌碌者,還是做當代叱咤風云的如馬云,任正菲,是當代青年的選擇,也是當代青年的作為。山河,河山。江山如畫,江山如此多嬌。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我們期待著當代青年的選擇,我們期待著億萬有為后生。世界是你們創(chuàng)造的。世界的未來是你們創(chuàng)造的。這不正是億萬斯人的本質嗎?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54─5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②同上書.
③同上書.
④同上書.
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60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73.
⑧《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1031頁.
(作者單位:解放軍工程大學教授,黃海學院特聘教授,河南 鄭州 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