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召港
民以食為天,民以居為安,穿衣遮羞是人們有尊嚴生活的必要需求。在家鄉(xiāng)流傳甚廣的俗話“穿海州吃板浦”,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了,說明這兩個地方有鮮明特色,在老百姓的心中占有一定分量。
我對于海州的初步認知來自家庭的說教。我的曾祖父在清末民初以渡船為生,經常擺渡客來客往穿梭于沭陽沭河與海州大浦等地,感受過昔日海州的繁華,他也曾經沉迷于海州的燈紅酒綠,逐漸染上賭博的惡習,致使他日夜操勞所賺的辛苦錢付之東流。據說,他經常被迫用五升斗篼頭裝滿去還賭賬,敗家算是到了極致。我的太叔公(即我曾祖父的弟弟),民國時期在家鄉(xiāng)農村當過保長,雖然沒有干過壞事,但是他經常頭戴禮帽,身穿大褂,騎著一匹棗紅馬在海州街招搖過市,耀武揚威,當年的瞎晃悠卻在“文革”時被人抓了辮子,讓他吃了苦頭。爺爺年輕時,在沭灌海屬地區(qū)跟著共產黨打過游擊,也時常講述那個時代的過往。
我初次親歷的海州,是小時候的記憶。我的表叔范慶洪曾任灌南縣統(tǒng)計局局長,他有個同學叫孫存伯,當時在海州區(qū)政府工作,他們同學之間相約相聚,我表叔就把我?guī)еペs海州白虎山廟會。我記憶中的白虎山廟會,當時街面縱橫幾公里路,大多數是鄰縣市七鄉(xiāng)八里的農民聚集于此,屬于商品物資交流大會,農民每逢農歷四月初八,在麥收插秧的空閑時間,抽空趕集會購買日常必用農具,諸如鍤靶掃、揚場锨,順帶買點衣囊物飾等。年輕人會來這里湊熱鬧,小孩子們則找小吃解饞。熙熙攘攘的人群擠滿整街,各地蜂擁而至前來擺攤設點的不計其數,商品琳瑯滿目,吆喝聲震耳欲聾,人山人海的熱鬧氣氛使人流連忘返。聚集人數最多的地方還是表演雜耍的舞臺,唱戲那邊圍觀的多是老年人,海屬風情其樂融融。
如今的海州廟會,舉辦模式融入了新創(chuàng)意,集民俗文藝和現(xiàn)代歌舞表演,文化旅游特色商品展銷,農產品交流,古城游覽等系列活動,彰顯海州在新時期發(fā)展的成就和濃郁的地方特色。我在玩樂時花了兩毛錢品嘗的“板浦涼粉”,至今使我回味無窮。吃午飯時,孫存伯叔叔給我講了海州府的歷史及白虎山的上古傳說,對我適時進行革命教育。
1928年秋,中共江蘇省委派李超時來到海州,與學生黨員惠浴宇等組建中共東海特別支部,又在進步學生中發(fā)展黨員二十余名,成立學校黨支部。從“東海特支”到“學校黨支部”,一批批黨的戰(zhàn)士肩負著特殊使命,分赴海、贛、沭、灌云,喚醒民眾,宣傳真理,以自己的熱血、生命譜寫壯麗的青春之歌。1995年,中國共產黨海屬地區(qū)早期組織活動基地(白虎山牛眼洞旁)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1997年被命名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海屬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為新中國的建立譜寫著許多動人的篇章。
1981年,我父親從云臺板橋鎮(zhèn)調到海州區(qū)錦屏鎮(zhèn)工作,我也隨之轉學,錦屏鎮(zhèn)磷礦當時辦得很紅火,駐地人員很多,通往海州的大通鋪公交車往來很頻繁,我經常蹭車出去玩。可是有一次,我卻失算了。因為貪玩誤了車點,我只好從海州西門站步行到錦屏鎮(zhèn)磷礦,那是步步驚心,我直到現(xiàn)在想想都覺得腿疼。第二年的早春周末,我迎著朝霞,沐著晨光,隨著轟鳴的引擎車輛游覽錦屏的桃花澗,上午的游客不多,不像趕廟會的那幫人心急,我隨心漫步,四處張望,太陽也沒有張開喜人的笑臉,它不時地與云彩玩游戲,時隱時現(xiàn)。山腳下的桃花還沒有盛開,杏樹卻綻放朵朵百花,美艷驚魂,風吹香來,使人飄然動心。順著澗溝小道,我信步閑逛,不一會兒,就到了被譽為“東方天書”的巖畫旁,這就是著名的將軍崖畫呀!我當時年齡小不懂事,只覺得上面的圖畫怪異,后來才得知,這是七千多年前東夷民族的朝圣地,因崖壁上原有人馬的圖像而得名。巖畫共分三組,分布在崖下一塊混石巖構成的覆蓋本狀山體上。南北長22.1米,東西寬15米。巖畫的線條寬淺不一,斷面呈“V”字形,面壁光滑,應是以石器鑿磨而成。巖畫上畫著人面、獸面、農作物以及太陽、星星等各種符號,反應古人的圖騰崇拜和生活的真實寫照,古人的智慧令人嘆為觀止。沿著石階,我看到巨大的香樟樹頂著繁茂的枝葉聳立在園中,我稍作休息后,調整好心情,帶著良好的心愿,繞過猿人嘯峽、玉兔望月、石門流水等美景,不知不覺又回到原點山腳下,這山色水景深深刻在我的腦海中,我不禁慨嘆海屬文化的浩渺古幽,源遠流長,孔子登山看海,遙思未來,為后人留下傳誦的美篇。
上世紀末期,我隨著家人又搬遷到新浦南極路與解放路的交叉路口附近居住。我記得這是兩層紅色小樓,樓上是木板鋪就,人踩著木梯“咚咚”作響,拾級而上很是享受快樂,在樓上踏著步,腳下“吱吱”的響聲令人心跳,生怕影響別人。由于此處沒有衛(wèi)生間,如果想方便,就下樓跑去到美味齋附近的公共廁所,待身體一陣輕松過后,凈手便去美味齋吃包子,體驗美食的清香。
這種美感沒過多久,我家又搬到民主老街的一座庭院里,邊上就是特色的老牌“三和興”藥店,有時候也光顧“生慶公”茶葉店,去大華商店購物跑的趟數比去百貨大樓都多,我當時花了兩塊四毛錢買的訂書機,到現(xiàn)在還在使用著。記憶中的老工人電影院、工人文化宮里的“碰碰車”“哈哈鏡”難以抹去印象。朝陽路沒有修建之前,新浦主要街道是解放路、海連路和民主街,民主街的商鋪最多,之前全是荒蕪地,而現(xiàn)在水泥道路交錯縱橫,樓房林立,商鋪眾多,一片繁榮景象。
解放路老百貨大樓對面有兩層樓,是日本人修建的,現(xiàn)在作為新浦銀行舊址,算是文物保護單位。我父親曾經在這棟樓里上過班,他當時干出納,附近商店的營業(yè)員彼此都認識,這些長輩們曾經開玩笑地挑唆少不更事的我干壞事,去父親抽屜里搶錢到商店里換糖吃,挨揍是自然的了。
這些散亂的雜事串成記憶的長線,永遠繞在我的心間并打成了結。
責任編輯:黃艷秋
圖片攝影:甘其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