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曉,高德榮,李 曼,劉大同,吳素蘭,江 偉,呂國鋒
(江蘇里下河地區(qū)農(nóng)業(yè)科學(xué)研究所/農(nóng)業(yè)部長江中下游小麥生物學(xué)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江蘇揚州 225007)
小麥面粉色澤是面粉品質(zhì)的重要指標(biāo),也是衡量面粉加工精度的重要指標(biāo),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面粉的質(zhì)量和制粉精度[1]。長期以來我國人民有喜食高白度面食的習(xí)慣[2],面粉白度對面條、饅頭、包子和餃子等食品的評分有重要影響,色澤評分一般占蒸煮類食品總評分的20%~30%[3]。市場上銷售面粉的白度一般達到80以上才易被認(rèn)可[4]。為提高市場競爭力,面粉廠在面粉生產(chǎn)過程中普遍使用化學(xué)增白劑,長期過量食用對人體有害。研究表明,小麥品種是影響面粉色澤最重要的因素[5-6]。劉建軍等[5]對 4 個環(huán)境條件下 104 個小麥品種(系)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氣候因子、土壤條件及栽培措施和品種對小麥面粉白度均有顯著作用,但品種的作用更為重要。胡瑞波等[6]研究表明,面粉白度、色澤(L*、a*、b*)的基因型方差均大于環(huán)境和環(huán)境與基因型互作方差。了解大面積推廣品種面粉和面片色澤,可為小麥品質(zhì)改良提供重要信息。
小麥面粉及其制品色澤主要受出粉率、硬度、蛋白質(zhì)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黃色素含量和脂肪氧化酶活性等因素影響[7-10]。研究表明,PPO是造成面粉或面制食品顏色酶促褐變的主要原因,表型貢獻率高達50%~70%[11-14]。張立平等[15]定位了分別位于2AL、2DL染色體上的PPO活性主效QTL,并認(rèn)為2AL上的QTL效應(yīng)較大。Sun等[16]開發(fā)了位于2AL上PPO活性主效基因的STS標(biāo)記PPO18,能有效區(qū)分控制PPO活性的等位基因Ppo-A1a和Ppo-A1b。黃色素是小麥籽粒中最主要的天然色素,與面粉白度關(guān)系密切[8,17]。類胡蘿卜素是黃色素的主要成分,八氫番茄紅素合酶(Psy)是植物類胡蘿卜素合成途徑中的限速酶[18-19]。黃色素含量受多個基因位點的調(diào)控,其中位于7AL的主效QTL,在不同環(huán)境中解釋12.9%~37.6%的表型變異[20]。He等[21]根據(jù)玉米的Psy1基因克隆了小麥7A染色體上的Psy-A1基因,并開發(fā)了共顯性標(biāo)記YP7A,能檢測等位基因Psy-A1a和Psy-A1b。
付曉潔等[22]對138份陜西歷史和主栽品種的PPO活性基因等位變異進行了檢測。楊芳萍等[23]對157份小麥品種和新品系進行了黃色素含量和PPO相關(guān)基因的檢測。張國叢等[24]對河北省主推小麥品種進行了面粉色澤狀況研究。胡鳳靈等[25]對221份小麥品種和新品系進行了黃色素含量和PPO活性基因的分子標(biāo)記檢測。王 蕾等[26]對173份小麥品種PPO活性基因等位變異及面粉白度特性進行了分析。姜小苓等[27]研究了216份不同種植區(qū)小麥品種(系)的面粉白度的變異。相吉山等[28]對182份新疆小麥品種(系)的面粉色澤及Psy-A1、Ppo-A1、Ppo-D1等基因等位變異進行了檢測。
前人的研究多為小麥品種面粉色澤或者分子檢測,尚未見對小麥品種(系)面粉、鮮面片色澤及其與Ppo-A1、Psy-A1等位變異關(guān)系的系統(tǒng)研究。本研究擬以主要麥區(qū)17個當(dāng)前大面積推廣品種及1個優(yōu)異品系為材料,檢測其面粉白度、面粉和放置不同時間鮮面片的L*值、a*值、b*值和Psy-A1、Ppo-A1基因等位變異,分析不同等位變異對面粉和鮮面片色澤的影響,以期為高白度小麥新品種選育提供理論依據(jù)。
試驗材料為我國主要麥區(qū)當(dāng)前大面積推廣品種及優(yōu)異品系共18份(表1)。2012-2013和2013-2014年度種植于江蘇里下河地區(qū)農(nóng)科所基地。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shè)計,2次重復(fù),5行區(qū),行長1.2 m,行距0.25 m。試驗施純氮210 kg·hm-2,基肥∶分蘗肥∶拔節(jié)肥為5∶1∶4,基肥于播種前一天施用,分蘗肥于4 葉期施用,拔節(jié)肥于葉齡余數(shù)2.5 葉期施用,磷、鉀肥均是105 kg·hm-2,全部基施。田間管理與大田生產(chǎn)一致,生長期間沒受到自然災(zāi)害,正常成熟,按小區(qū)收獲脫粒,晾曬除雜后統(tǒng)一磨粉。
1.2.1 面粉制備
用MLU-202型Buhler磨粉機磨粉,根據(jù)籽粒硬度,將小麥籽粒含水量調(diào)整至14%~15%,潤麥18~20 h,參照AACC26-20方法磨粉。
1.2.2 面坯制作
稱取小麥粉30 g(15%濕基),根據(jù)面粉筋力和吸水率加入小麥粉質(zhì)量28%~32%的蒸餾水;用針式和面機攪拌5 min。使用實驗室專用面條機將和好的坯料在壓輥間距4 mm處壓片成型,將面片置于醒發(fā)箱中醒發(fā)30 min之后,取出面片將厚度壓為2.5 mm。用塑料封口袋將面片保存于恒溫25 ℃的空調(diào)房內(nèi)(用足量空氣將封口袋撐開,防止封口袋與面片測試面接觸)。分別于0、2、4 h取樣測定面片的色澤。
1.2.3 面粉白度測定
利用國產(chǎn)智能白度儀(WSB-Ⅳ,杭州麥哲儀器有限公司)測定,每個樣品重復(fù)2次,兩次數(shù)值之差不超過0.5。
表1 參試材料基本信息Table 1 Information of wheat varieties(line) tested in this study
1.2.4 面粉及其制品色澤的測定
采用色彩色差計(CR-400,日本Konica Minolta公司)測定,以D65的CIE-L*、a*、b*色度系統(tǒng)表示。L*值表示亮度和白度,L*值高則白度和亮度高;a*值表示紅綠度,值大則紅度高;b*值表示黃藍度,值大則黃度高。面片每個樣品取面坯色澤均勻的兩個不同點測量兩次,取平均值。
1.2.5 分子標(biāo)記鑒定
樣品基因組DNA提取采用SDS法[28]。利用Sun等[16]和He等[21]開發(fā)的分子標(biāo)記,檢測Psy-A1、Ppo-A1的等位變異(表2)。采用10 μL的PCR反應(yīng)體系,其中包含2×Taq Master Mix 5 μL,20 ng·μL-1的模板DNA 1 μL,10 μmol·L-1的上下游引物各0.2 μL。PCR擴增程序為94 ℃ 3 min;94 ℃ 30 s,55/52 ℃ 30 s,72 ℃ 65 s,35個循環(huán);72 ℃ 10 min。擴增產(chǎn)物采用6%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分析。
采用Excel 2013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采用SPSS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
表2 分子標(biāo)記PCR引物序列Table 2 PCR primers of molecular markers used in the study
由表3可看出,不同小麥品種(系)間面粉白度差異程度不同,泛麥5號白度最高,且與其他品種(系)差異均顯著;其次是川麥42和揚麥18;濟麥22最低;泛麥5號、川麥42、揚麥18、揚麥20、揚麥9號、平安7號、新麥19和偃展4110面粉白度均大于80。不同品種(系)間面粉L*值的差異程度不盡相同,以泛麥5號最高,且與揚麥18以外的其他品種(系)差異均顯著;其次是新麥19和川育21526;濟麥22最低。就面粉a*值而言,揚麥20最高,且顯著高于其他品種(系);其次是石麥15;川育21526最低。對面粉b*值,以濟麥22最高,且與其他品種(系)差異均顯著;其次是矮抗58;川麥42最低。放置0 h鮮面片L*值,以揚麥18、泛麥5號、揚麥9號和平安7號較高,4個品種間無顯著差異;其次是揚麥20;濟麥22最低。放置0 h鮮面片a*值,以川麥42最高;其次是揚麥16、濟麥22、石麥15和揚麥20;矮抗58最低。放置0 h鮮面片b*值,以矮抗58最高,且與其他品種(系)差異均顯著;其次是濟麥22;川麥42最低。供試材料放置2和4 h鮮面片的色澤差異與0 h的表現(xiàn)基本一致。
表3 不同材料面粉和0 h鮮面片色澤比較Table 3 Flour and fresh dough sheet color at 0 hour of different wheat materials
同列數(shù)據(jù)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不同材料間在0.05水平上差異顯著。
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 same column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materials at 0.05 level.
相關(guān)分析(表4)表明,面粉白度與面粉L*值呈極顯著正相關(guān),與面粉b*值呈極顯著負(fù)相關(guān),但與面粉a*值相關(guān)不顯著。面粉白度與放置不同時間鮮面片的L*值呈極顯著正相關(guān),與鮮面片的a*值和b*值呈極顯著負(fù)相關(guān)。面粉與放置不同時間鮮面片的L*值、a*值、b*值間均呈極顯著正相關(guān)。面粉及放置不同時間鮮面片的L*值與其a*、b*值呈極顯著負(fù)相關(guān),a*值和b*值間無顯著相關(guān)性。
2個基因位點各檢測到2種等位變異(表5),均對面粉白度、L*值、0 h鮮面片L*值、4 h鮮面片a*值無顯著效應(yīng)(表6)。Ppo-A1對面粉及鮮面片b*值、鮮面片放置2 h和4 h的L*值有顯著影響;對b*值效應(yīng)表現(xiàn)為Ppo-A1b 表4 面粉和面片色澤的相關(guān)性Table 4 Correlation between flour and fresh dough sheet color *:P<0.05;**:P<0.01. 共檢測到Psy-A1、Ppo-A1基因等位變異組合4種(表7),4種基因型面粉白度差異不顯著,但基因型組合Ppo-A1b/Psy-A1b面粉白度值最高,平均80.6,其次是Ppo-A1b/Psy-A1a和Ppo-A1a/Psy-A1b,Ppo-A1a/Psy-A1a最低。對鮮面片b*值,以Ppo-A1a/Psy-A1a基因型組合最高,其他三種基因型組合差異不顯著;其他面粉或面片被測色澤指標(biāo)間差異均不顯著。 表5 不同材料的 Ppo-A1和 Psy-A1基因型Table 5 Allelic gene at Ppo-A1 and Psy-A1 loci in different wheat materials 表6 2個基因不同等位變異對面粉和面片色澤的影響Table 6 Effect of alleles of two genes on flour and fresh dough sheet color *:P<0.05;**:P<0.01. 表7 2個基因不同等位變異組合對面粉和面片色澤影響Table 7 Flour and dough sheet color of different allelic combination at Ppo-A1 and Psy-A1 loci 同列數(shù)值后不同字母表示不同組合間差異顯著(P<0.05)。 Different letters after the values in the same columns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four allelie combinations at 0.05 level. L*值是表示面粉亮度和白度的指標(biāo),L*值=0表示黑色,L*值=100表示白色。a*值、b*值構(gòu)成一個直角坐標(biāo),決定色調(diào),也稱彩度系數(shù),其中,+a*值越大顏色越接近純紅色,-a*值越大,顏色接近純綠色;+b*值越大黃色增加,-b*值越大,藍色增加。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泛麥5號、川麥42、揚麥18、揚麥20、平安7號、新麥19、揚麥9號、偃展4110、川育21526面粉白度均達80,L*值均高于93,b*值均低于6.5,面粉色澤好。制成鮮面片后,L*值較高的品種依次是揚麥18、泛麥5號、揚麥9號、平安7號、揚麥20,b*值較低的品種依次是川麥42、泛麥5號、揚麥20、揚麥18、揚麥9號、平安7號。由此可見,揚麥18、泛麥5號、揚麥9號、平安7號、揚麥20面粉色澤較好,鮮面片L*值高,b*值較低,面粉和面片色澤均比較好。前人研究表明,川麥42和偃展4110面粉白度均較高[26-27],這與本研究結(jié)果一致。制成鮮面片后,川麥42的b*值雖最低,但L*值僅高于濟麥22、石麥15和揚麥16,說明川麥42只能作為優(yōu)異低黃度的種質(zhì)資源;偃展4110的鮮面片L*值較面粉顯著降低,b*值顯著升高,說明這兩個品種面粉色澤好,但不適于制作高白度面制食品。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面粉白度與面粉及鮮面片L*值呈極顯著正相關(guān),與面粉和鮮面片b*值呈極顯著負(fù)相關(guān);面粉及放置不同時間鮮面片的L*值與其a*、b*值呈極顯著負(fù)相關(guān)。說明面粉的白度與面粉的色澤顯著相關(guān),面粉的色澤與面片色澤顯著相關(guān),這與王 蕾等[26]研究結(jié)果一致。但面粉色澤和面片色澤的表現(xiàn)不盡相同,如川麥42和偃展4110,可能由于面粉加水后PPO活性存在差異,因此,小麥育種中,尤其是高世代材料需加強鮮面片色澤篩選鑒定,提高選擇的準(zhǔn)確度和效率。 對影響面粉色澤的基因,2AL染色體上基因位點的效應(yīng)相對更大,可解釋表型的37.2%~50.1%,而2DL染色體上的基因僅解釋表型的25.1~29.1%,本研究僅對2AL染色體上的基因進行了檢測。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Psy-A1位點主要引起鮮面片a*值和b*值顯著變化,Psy-A1a的面片黃度顯著高于Psy-A1b,Psy-A1a的面粉和面片紅度顯著低于Psy-A1b。相吉山等[28]研究表明,Psy-A1基因?qū)γ娣埸S度的影響與本研究一致,但Psy-A1a的面粉紅度和黃度極顯著高于Psy-A1b。Ppo-A1基因?qū)γ娣奂磅r面片b*值、鮮面片放置2 h和4 h的L*值有顯著影響,對b*值效應(yīng)表現(xiàn)為Ppo-A1b 18份材料的4種Psy-A1、Ppo-A1基因等位變異組合,面粉白度差異雖不顯著,但基因型Ppo-A1b/Psy-A1b面粉白度值最高;4種基因型鮮面片b*值,以Ppo-A1a/Psy-A1a基因型最高,其他三種基因型差異不顯著;其他面粉或面片色澤指標(biāo)差異不大。說明通過這2個基因等位變異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良面粉和面片色澤。 揚麥18、泛麥5號、揚麥9號、平安7號、揚麥20具有優(yōu)良的基因型和面粉及鮮面片色澤。Psy-A1基因主要引起鮮面片a*值和b*值顯著變化,Ppo-A1基因?qū)γ娣奂磅r面片b*值、放置2 h和4 h的鮮面片L*值有顯著影響。Psy-A1、Ppo-A1等位變異組合對鮮面片b*值存在極顯著影響,Ppo-A1a/Psy-A1a基因型最高,其他三種基因型差異不顯著。面粉的白度與面粉的色澤顯著相關(guān),面粉的色澤與面片色澤顯著相關(guān)。但Ppo-A1、Psy-A1主要引起了鮮面片色澤的差異。因此,需通過對面粉和面制品色澤進行共同鑒定,以提高選擇的準(zhǔn)確度和效率。2.4 Psy-A1、 Ppo-A1基因等位變異組合對面粉和面片色澤的影響
3 討 論
4 結(jié)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