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林 顧檢選 周景春
摘要利用2008—2017年淮北市各站的氣象資料,采用統(tǒng)計學方法,分析近10年淮北市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布特征。結果表明,近10年淮北市年平均氣溫由北向南、年平均最低氣溫由西向東趨于升高,年平均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0℃、最高氣溫≥35℃的天數(shù)自西向東趨于減少,但趨勢不明顯;四季降水量、雨日空間差異顯著,四季降水量具有明顯的緯向分布特征,并表現(xiàn)出顯著的季節(jié)性差異;全年和春秋冬季雨日緯向分布特征明顯。
關鍵詞氣溫;降水量;雨日;空間差異;淮北市
中圖分類號S1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9)01-0227-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1.067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氣溫和降水不僅影響著工農(nóng)業(yè)的生產(chǎn)發(fā)展,而且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國內外已有不少學者對不同區(qū)域的氣溫和降水時空變化進行分析[1-3],但針對局部研究仍比較少[4-5]。吉辰等[4]研究表明,上海嘉定區(qū)氣溫和降水的空間非均勻性特征顯著。丁仁海[5]研究指出,九華山年降水量比丘陵地區(qū)多34.1%,且降水集中在5—9月。筆者利用統(tǒng)計學方法,分析淮北市氣溫和降水時空分布特征,揭示小尺度局部區(qū)域氣溫和降水的時空演變規(guī)律,為中長期預報精細化制作和為農(nóng)服務提供參考與啟示。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區(qū)域概況
淮北市地處黃淮平原南緣、淮北平原中部(116°23′~117°02′E、33°16′~34°14′N),南北長150km,東西寬50km,轄1縣3區(qū)(濉溪縣和相山、杜集、烈山區(qū)),土地面積2741km2,人口215.3萬,是國家和安徽省重要的糧食、畜禽等農(nóng)副產(chǎn)品生產(chǎn)基地。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微傾,除東北部有少量低山地形分布外,其余為廣闊平原。以橫貫平原中部的古運河(今宿永公路)為界,北部為黃泛沖積平原區(qū),南部為古老河湖沉積平原。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qū),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春溫多變,秋高氣爽,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熱多雨。年日照時數(shù)2313.9h,平均氣溫15.7℃,降水量849.6mm,蒸發(fā)量1648.4mm,空氣相對濕度71%,無霜期217d。全年以東風為主,平均風速
為1.9m/s(相當于2級風)。耕地135988hm2,以小麥-夏玉米、小麥-夏大豆為主。
1.2資料獲取
淮北市境內有2個國家氣象站、32個加密自動站。其中34個站點都有降水數(shù)據(jù),但僅14個站點有氣溫數(shù)據(jù)。根據(jù)安徽省氣象信息中心審核形成的A文件,獲取2008—2017年逐日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平均氣溫和降水量,雨日統(tǒng)計降水量≥0.1mm天數(shù)。數(shù)據(jù)經(jīng)安徽省氣象信息中心業(yè)務質量控制,準確無誤。氣象站分布情況如圖1。
站點經(jīng)緯度來自網(wǎng)絡(http://www.gpsspg.com/)。輸入站點名稱(鎮(zhèn)村),獲取經(jīng)緯度,取騰訊高德地圖的數(shù)據(jù),保留4位以上小數(shù)。
1.3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
利用EXCEL2003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和做圖,計算變異系數(shù);利用DPSv7.05進行相關和方差分析。
四季劃分:將3—5月、6—8月、9—11月、12月—次年2月劃分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經(jīng)緯度:考慮到經(jīng)緯度空間距離較大,進行統(tǒng)計分析時按分計,即N=(緯度-33)×60,E=(經(jīng)度-116)×60。
方差分析:將氣象臺站作為處理,將年度作為區(qū)組(重復),進行隨機區(qū)組單因素方差分析、LSD法多重比較。
2結果與分析
2.1氣溫和降水概況
2008—2017年淮北市年平均氣溫15.4℃,比濉溪站歷年平均(15.3℃)高0.1℃;日最高氣溫年平均(簡稱高平)20.9℃,比濉溪站歷年平均(20.1℃)高0.8℃;日最低氣溫年平均(簡稱低平)11.0℃,比濉溪站歷年平均(9.3℃)高1.7℃;最低氣溫≤0℃的出現(xiàn)在11月—次年4月,全年65.0d;最高氣溫≥35℃的出現(xiàn)在5—8月,全年22.2d?;幢笔衅骄杲邓?24.8~858.9mm,年際差異顯著,8年低于濉溪站歷年平均(837.9mm);雨日87.1~111.1d,平均98.7d,比濉溪站歷年平均(93.7d)多5.0d。
2.2氣溫和降水的變異系數(shù)
2.2.1離散程度。
淮北市月均溫的變異系數(shù)(CV)1月最大,達23.1%;12月次之,為13.5%;2月居第三,是5.2%;其余月份為0.5%~3.3%。月降水量CV9月最大,達29.4%;2月次之,為24.6%;其余月份為9.1%~13.3%。月雨日CV
1月最大,達17.9%;12月次之,為13.6%;3月居第三,是
13.3%;其余月份為5.9%~11.1%。由此可見,冬季月均溫、
雨日和2月、9月降水量站點間差異較大??傮w上變異系數(shù)從大到小依次為降水量、雨日、均溫,這說明降水量的空間差異較大,氣溫的空間差異較小。
2.2.2月際變化。
從圖2可看出,均溫、雨日變異系數(shù)的月際變化趨勢為開口向上的拋物線,其方程分別為T=23.7-7.203m+0.515m2(F=14.885**)、D=20.9-4.135m+0.286m2(F=31.576**),最小值都在7月;而降水量變異系數(shù)的月際變化為雙峰曲線,峰值間為開口向上的拋物線變化趨勢,其方程為P=47.8-14.416m+1.338m2(F=15.779**),最小值出現(xiàn)在5月。
2.3不同站點的氣溫
從表1可看出,2008—2017年淮北市年均溫為15.1~16.0℃,五溝、五鋪、楊柳3站較低,博莊、淮北、孫疃礦3站較高;年高平20.5~21.3℃,濉溪、楊柳、五溝、陳集4站較低,孫疃礦、岳集2站較高;年低平10.4~11.9℃,五鋪、岳集、化家湖、五溝4站較低,博莊、淮北2站較高;最低氣溫≤0℃天數(shù)全年有54.1~74.2d,博莊、淮北2站較少,五鋪、岳集、化家湖3站較多;最高氣溫≥35℃天數(shù)全年有15.8~28.4d,濉溪站最少,岳集、孫疃礦2站較多??梢?,城市熱島效應主要表現(xiàn)為平均氣溫、最低氣溫高,低溫天數(shù)少。
相關分析表明,同一指標不同站點間極顯著正相關,r≥0.996,且距離越近相關系數(shù)越大。同月高平與高溫(最高氣溫≥35℃)天數(shù)呈極顯著正相關,r為0.796~0.968,岳集、孫疃礦和南坪附近高溫強度大、時間長,夏玉米、夏大豆遭遇高溫熱害可能性大。同月低平與低溫(最低氣溫≤0℃)天數(shù)呈極顯著負相關,r為-0.966~-0.827,12月—次年2月五鋪、岳集、化家湖、楊柳、五溝和百善周邊低溫強度大、時間長,越冬期麥苗受凍較重;4月五鋪、岳集、化家湖和五溝周圍低溫強度大、時間長,小麥遭遇穗部凍害可能性大。年均溫與緯度呈正相關,由北向南趨于升高;年低平與經(jīng)度呈正相關,由西向東趨于升高;而年高平和最低氣溫≤0℃、最高氣溫≥35℃的天數(shù)與經(jīng)度呈負相關,自西向東趨于減少,但均未達顯著水平(表2)。
2.4不同站點的降水
2.4.1降水量。
分析表明,區(qū)域內站點間年降水量呈直線正相關,且距離越近相關性越強;但不同站點與之相關顯著的站點數(shù)不一,為7~32站。雙堆、白沙、淮北、任集、尤溝、陳集和五溝7站僅與21.2%~45.5%站呈顯著直線正相關。降水量空間差異顯著,F(xiàn)值冬季>夏季>秋季>春季。
2008—2017年淮北市春季降水量31.8~271.3mm,10年平均115.60~163.69mm,占年降水量的15.51%~19.95%;陳集站最多,與岳集、白沙、臨渙、百善和雙堆等9站差異不顯著;四鋪站最少,與烈山、任集、化家湖、古饒、朔里和新蔡等21站差異不顯著。夏季降水量164.3~730.9mm,年均降水量318.4~475.3mm,占年降水量的41.91%~55.21%;雙堆最多,與陳集、南坪和童臺閘3站差異不顯著;劉橋最少,與濉溪、烈山、渠溝、鐵佛和五鋪中學等24站差異不顯著。秋季降水量46.0~688.0mm,年均降水量165.8~305.5mm,占年降水量的22.32%~35.26%;五溝最多,顯著高于其他站;童臺閘最少,與相山、博莊、烈山、徐樓、新蔡和化家湖等23站差異不顯著。冬季降水量4.9~260.3mm,年均降水量35.6~68.2mm,占年降水量的5.19%~8.59%;陳集最多,與南坪、五鋪中學、朔里和白沙4站差異不顯著;鐵佛最少,與博莊、相山、濉溪、童臺閘、新蔡和烈山等22站差異不顯著。全年降水量432.6~1206.3mm,年均降水量666.5~911.0mm;陳集最多,與雙堆、南坪、五溝和白沙4站差異不顯著;鐵佛最少,與徐樓、渠溝、化家湖、新蔡、烈山和劉橋等20站差異不顯著(表3)。
2.4.2雨日。
分析表明,區(qū)域內站點間年雨日呈直線正相關,且距離越近相關性越高;但不同站點與之相關顯著的站點數(shù)不一,為4~32站。趙集、古饒、馬橋和博莊4站僅與12.1%~42.4%站呈顯著直線正相關。雨日空間差異顯著,F(xiàn)值冬季>春季>秋季>夏季。
2008—2017年淮北市春季雨日11~48d,年均20.2~27.2d,占年雨日的22.51%~26.74%。五鋪中學站最多,與陳集、白沙、五溝、渠溝、童臺閘和雙堆等19站差異不顯著;淮北站最少,與古饒、朔里、相山、新蔡、烈山和濉溪等15站差異不顯著。夏季雨日20~59d,年均29.8~34.9d,占年雨日的28.57%~35.54%;楊柳最多,與童臺閘、臥龍湖、朔里、化家湖、孫疃礦和雙堆等15站差異不顯著;五溝最少,與任集、濉溪、白沙、劉橋、祁集和百善等28站差異不顯著。秋季雨日13~63d,年均24.1~31.7d,占年雨日的25.71%~30.32%;太平村最多,與五鋪中學、雙堆、化家湖、南坪、臥龍湖和四鋪6站差異不顯著;淮北最少,與劉橋、徐樓、烈山、渠溝、相山和濉溪等22站差異不顯著。冬季雨日2~52d,年均13.0~22.1d,占年雨日的14.30%~20.02%;五鋪中學最多,顯著高于其他站;淮北和濉溪最少,與相山、新蔡、古饒、馬橋、烈山和濉溪等20站差異不顯著。年雨日71~153d,年均88.7~110.4d;五鋪中學最多,與雙堆、楊柳、化家湖、太平村、陳集、南坪、童臺閘7站差異不顯著;淮北和濉溪最少,與劉橋、古饒、馬橋、相山和烈山等10站差異不顯著(表4)。
2.4.3降水與經(jīng)緯度的關系。
淮北城區(qū)地處東北部邊緣,城區(qū)氣象站經(jīng)緯度較高(116°47.7′~116°54.4′E,33°56.7′~33°62.9′N)。從圖3可以看出,夏季和全年的降水量從南到北總體上呈減少趨勢,但在33°50′~33°55′N有一個谷底(低值區(qū)),這是由于城市雨島效應[6]所致。進一步分析表明,夏季和全年降水量與經(jīng)緯度呈二次曲線關系,隨經(jīng)緯度升高(向北偏東移動)先減少,減少到一定程度又趨于增加,城市雨島效應由經(jīng)緯度二次項來反映,低值點為116°39.9′E33°51.0′N、116°40.0′E33°54.2′N,低值區(qū)在鐵佛—徐樓、烈山—劉橋一線附近;春季降水量與緯度呈二次曲線關系,還與經(jīng)度負相關,低值區(qū)在臥龍湖—馬橋一線(33°49.1′N)附近;冬季降水量與緯度呈二次曲線關系,低值區(qū)在烈山—劉橋一線附近;冬春季城市雨島效應由緯度二次項來反映。從二次項系數(shù)可以看出,城市雨島效應夏季>春季>冬季,秋季城市雨島效應不明顯(表5)。由此可見,降水量具有明顯的緯向分布特征,并表現(xiàn)出顯著的季節(jié)性差異。
相關分析表明,全年和春秋冬季雨日與緯度均呈負相關,而夏季雨日與經(jīng)度近似正相關(P=8.99%)。緯度每降低10分(約南移18km),春季雨日增加0.97d,秋季增加0.56d,冬季增加0.85d,全年增加2.26d;經(jīng)度每降低10分(約西移15km),夏季雨日減少0.44d。全年和春秋冬季雨日緯向分布特征明顯。
3結論與討論
(1)影響氣溫空間分布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宏觀地理條件(所處經(jīng)緯度、離大水體的遠近以及宏觀的氣候背景條件等)、局地地形條件(海拔、坡度、坡向、遮蔽度等)以及下墊面性質(土壤、植被狀況等)等[7]。研究表明,2008—2017年淮北市14站年均溫由北向南趨于升高,年低平由西向東趨于升高,年高平和最低氣溫≤0℃、最高氣溫≥35℃的天數(shù)自西向東趨于減少,但相關性未達顯著水平。同一指標不同站間呈極顯著正相關,同月高平與高溫天數(shù)呈極顯著正相關,低平與低溫天數(shù)呈極顯著負相關。
(2)一個地方降水的多少主要受經(jīng)緯度、海拔的影響,還受地形因素的影響。研究表明,2008—2017年淮北市34站四季降水量、雨日空間差異顯著,四季降水量具有明顯的緯向分布特征,并表現(xiàn)出顯著的季節(jié)性差異;全年和春秋冬季雨日緯向分布特征明顯。
(3)淮北市南北相差1個緯度,東西相差0.8個經(jīng)度。降水量、雨日的空間差異顯著。10年平均春、夏、秋、冬季降水量極差分別為48.1、156.9、139.7、32.7mm,全年極差達245.2mm。區(qū)域內降水多寡并存。要加強農(nóng)田基本建設,開挖、疏通排水溝,新建、修復橋涵,切實做到旱能灌、澇能排。抓住有利時機,實施人工增雨作業(yè)。大運河沿線至烈山—劉橋一線是人工增雨的重點區(qū)域。
(4)全球氣候變暖已經(jīng)成為不爭的事實。農(nóng)業(yè)是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大、最直接的行業(yè)之一,尤其是作為農(nóng)業(yè)主體的作物生產(chǎn)與糧食安全[8]。降水量和雨日空間差異顯著,相近站間顯著正相關。為此,在分析氣候條件對作物產(chǎn)量的影響時,要參照試驗田最近氣象站的降水數(shù)據(jù)。
參考文獻
[1]葉正偉,劉育秀.南北氣候過渡視角下的淮河流域氣溫空間分布與演化特征[J].水電能源科學,2018,36(5):1-5.
[2]黃婷.基于地統(tǒng)計學和GIS的唐山市降水量空間分布[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18(5):20-23.
[3]徐才華,劉德和,朱藝,等.基于精細化觀測的永春縣降水分布特征研究[J].海峽科學,2018(8):46-50.
[4]吉辰,閔錦忠,耿煥同,等.2006—2015年上海嘉定區(qū)氣溫和降水非均勻分布特征分析[J].氣象科學,2017,37(1):110-119.
[5]丁仁海.山區(qū)與丘陵區(qū)域降水資源分布差異的分析[C]//第32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11人工影響天氣研究與業(yè)務應用.天津:中國氣象學會,2015.
[6]鄭祚芳,高華,王在文,等.北京地區(qū)降水空間分布及城市效應分析[J].高原氣象,2014,33(2):522-529.
[7]舒守娟,王元,儲惠蕓.地理和地形影響下我國區(qū)域的氣溫空間分布[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5(3):334-342.
[8]張學賢,周景春,張存嶺.1961-2015年灘溪縣氣候變化分析[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6,44(33):168-169,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