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國宏
“賀蘭巋然,長河不息”,地處寧夏平原中部的銀川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曾是西夏王朝的都城,“鳳凰城”、“興慶府”、“寧夏城”等一系列古稱,為她鍍上了一層耀眼的光環(huán)。在銀川旅游期間,我不但走了“塞上江南、魚米之鄉(xiāng)”的多半部,也用舌尖嘗到了銀川飲食文化的魅力。
“手抓羊肉”是銀川的地標(biāo)性美食,在銀川地區(qū)名氣很大。它是用寧夏特產(chǎn)灘羊中的羯羊(閹割后的小公羊)烹制的:將羯羊肉切成大塊或細條,放進開水鍋中,然后放入花椒、小茴香、八角、桂皮、杏、橘皮干等各種調(diào)料,大火燉肉,燉煮至手提羊骨一抖而骨肉分離時,這鍋羊肉便算是燉好了。
燉好的羊肉肉赤膘白,肥而不膩,油潤肉酥,質(zhì)嫩滑軟,十分可口。不過在羊肉上桌之前,還需準(zhǔn)備由各種調(diào)料組成的蘸料醬,如:芝麻醬、豆腐乳(調(diào)成汁)、腌韭菜花、醬油、醋、蔥花、蒜泥、辣椒油等。吃羊肉時,根據(jù)個人的口味,用手抓著羊肉或用鋒利的小刀割下肉片,去蘸各自調(diào)好的蘸料醬。一塊肉,一碟醬,抓、撕、割、吃,過程就這樣簡單而爽快!不過,我更看重的是那種吃手抓羊肉的氛圍:熱氣騰騰、香氣縷縷的羊肉碼在精致的大盤子中,盤邊放著一把鋒利的割肉小刀,以及一大溜裝有各種調(diào)料的小碟。抓起一條子羊肉,往調(diào)料碟里一蘸,便可以直接送入口中!那感覺,古樸,獨特,原始,有趣,豪爽!銀川的羊瘦肉多,肉質(zhì)嫩,易消化,無膻味,蛋白質(zhì)豐富,飽食一頓,整日不餓!
“燴羊雜碎”是銀川最著名的小吃,大街小巷的飯店、排檔中,都可以吃到,可以說是吃得最普遍的一種平民美味。燴羊雜碎所用的羊均來自周邊的草原,原料純正,而且量大價廉,一大碗燴羊雜碎只賣15~20元!并且居然還配贈兩個燒餅!燴羊雜碎吃起來味道很美,但做起來很費事:將新鮮的羊內(nèi)臟、頭蹄肉反復(fù)沖洗后,用開水鍋煮熟,撈出,切絲。這鍋老湯別扔,在湯中下入切好的雜碎絲,然后再加入蔥、姜、蒜末、紅辣油、味精、香菜,臨盛大碗里前,再淋上幾滴辣椒油,得,一碗燴羊雜碎便做好了!
端上桌的燴羊雜碎,紅潤油亮,色彩絢麗,肉爛湯辣,香味四溢,三色相間,不膻不膩!碗中上層漂的是紅油(辣椒油),散發(fā)著濃重的香味;紅油中點綴著星星點點的翠綠,那是蔥花和香菜末,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紅油的下面是乳白色的鮮湯,喝一口鮮湯,吃一口燒餅,真是舌尖上的絕配!鮮湯碗底兒沉淀的是各種羊雜碎,撈起一匙羊雜碎放進口中,那種獨特、飽滿、香醇、不膩不膻的食物美質(zhì),給舌尖一種厚重而實在的感覺!在銀川,我見到許多吃早點的人一口氣吃了三大碗羊雜碎!我既驚詫于銀川人的肚量,又感嘆羊雜碎的秀外而惠中!
“炒糊餑”也是銀川地區(qū)有名的風(fēng)味小吃?!昂G”是什么?我吃過之后才弄明白,“糊餑”就是用烙餅切成的餅條,當(dāng)?shù)厝擞址Q作“糊餑子”。那么,“炒糊餑”也就不難理解了,就是配菜炒餅條。不過,在炒餅的過程中,加入了多種調(diào)料和配菜,所以炒出來的餅條別有風(fēng)味。“炒糊餑”具體制作過程是:先將搟好的薄面餅放入餅鍋中烙至半熟,鏟出,切條。炒勺燒熱,放油,撒入羊肉絲,煸炒至肉色變白,然后在炒勺中放入豆腐條、干辣椒片、蒜片、精鹽、味精、蔥姜水、花椒水、醋、醬油等各種調(diào)料和幾勺羊肉湯。燒開后,將先行切好的餅條抖散,撒進炒勺內(nèi),翻炒幾下,蓋上鍋蓋,燜燉。燜至餅條熟透,然后撒上一些新鮮的蒜苗,便可以鏟出裝盤了。
“炒糊餑”最大的優(yōu)點是制作方便,食材易尋;最大的特點是滋味豐富,肉嫩餅爽,微咸稍辣,嚼起來特有口感;最大的亮點是色彩繽紛,勾人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