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登翰
摘要:對于美國,王性初始終未能完全融入。說到底他還是一個旁觀者,一個“外來人”。就在這個“進入”而未能完全“融入”的精神空間,王性初營造著自己的藝術世界。本文總結王性初詩歌寫作兩個側面是:“冷眼看美國”與“深情懷故土”。
關鍵詞:王性初;詩歌;美國;中國
中圖分類號:I20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77(2019)2-0015-07
一
去國30年,王性初回饋于生他養(yǎng)他的故國大地,是貯滿了他30年心路歷程和情愛憂憾的一部部作品。新近結集出版的詩集《初心》(文匯出版社,2016年8月第1版),延續(xù)和深化著他一貫的主題:冷眼看美國,深情懷故土。這是詩人性“初”之“心”,是30年來他必須面對的生存現(xiàn)實卻又不斷回望的由故國到異邦再往返故國的一段人生;是他冷眼面對的現(xiàn)實,也是他溫馨夢回的往昔。
1989年歲冬,王性初因一段傳奇式的跨國婚姻(對方是廣東移美的第三代華裔),踏上了改變自己生命軌跡的異邦的行程。此時的王性初是福建省作協(xié)的副秘書長,剛出版詩集《獨木舟》,美好的創(chuàng)作前景正在展開;然而,浪漫的愛情讓他毅然選擇了另一種陌生的人生。他有一首詩《風箏的心事》(1988年12月)寫他當時的心境。詩略長,僅錄一節(jié):
只從撲楞楞的心中
抽一根長長的赤誠
靦腆地
親手交給你放飛了
神圣的夢放飛了
你揣著我命運之繩
我為你去采擷
陽光
彩霞
星辰
月華
他不同于那些年許多人所追逐的美國夢,他尋求的是愛情,地方無所謂,只是恰恰落在美國。在舊金山,這座曾經灑下許多早期華人血汗的城市,他有個溫馨的家,有位體貼的太太。然而對于美國,在我看來,無論社會還是文化,他始終未能完全融入。盡管他在電臺工作的夫人,有著繁富的社會聯(lián)系,他也經常陪同夫人出席各種朋友聚會或政治聚會,但說到底他還是一個旁觀者,一個“外來人”。就在這個“進入”而未能完全“融入”的精神空間,王性初營造著自己的藝術世界。一方面,雖然入籍,但他依然保留著那顆純正的“中國心”,那顆對故國故人、固有文化的摯戀之心,這是王性初的“初心”;另一方面,畢竟30年的異邦歲月,他必須時時面對的是美國的現(xiàn)實人生,必須適應的是生存其間的西方文化,對美國的社會和人生種種,他有無法規(guī)避的觀察和感受。這種從故園到異邦的雙重人生境遇和生存體驗,給了他跨域書寫的一份獨特的感悟和角度。這就形成了王性初詩歌獨特的詩情和獨特的抒情方式。無論題材的選擇,主題的表達,還是吟詠的風格,無不留下這份獨特的人生烙印。這是我們觀察和討論王性初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個必須的前提。
二
美國萬象。
一般說來,沒有什么題材不能入詩。不過,具體到每個詩人,則各有不同。他關注什么?抒寫什么?怎樣表現(xiàn)?題材選擇的背后,潛藏著詩人的思想傾向、情感傾向乃至藝術傾向。正是這種選擇,在某種意義上,成為詩人藝術個性的體現(xiàn)。
寓美30年,繽紛萬象的美國,是王性初詩歌最常見的題材之一。他寫美國的重大事件,如《總統(tǒng)選舉日紀事》《獨立日之夜的目光》,寫美國獨特的生活方式,如同性戀《六月的彩虹》《灰狗之奔》,也寫日常的人生,如《上班時刻》《雨中紐約》,等等。他冷眼的觀察、平靜的敘述,仿佛處于情感的零度。《總統(tǒng)選舉日紀事》是“有低沉的聲線忙著調侃/今天的戲劇在全球演出”;《同性戀自由日寫真》是“那紋了身的坦著胸的露出臀的/那染過發(fā)的化了裝的脫去衣的/無不浸透原始的幸?!保词谷粘I钪械摹渡习鄷r刻》,也是“人聚人散人分人合/蜂蟻在蕓蕓中生生不息”……然而平靜并非平淡,冷眼也非冷漠。所有的事象進入他的詩中,在認知和情感的冷處理中,成為一種調侃的趣味,一種反諷的格調,一種外來者冷眼的觀察和敘述的風格。在這個“冷”的基調背后,詩人蘊含的激情的熱,就不露聲色地寄寓在他的調侃和反諷中,寄寓在平靜敘述中冷不丁冒出的一絲不平與怦擊。他把都市停車站稱為《都市停尸場》:五顏六色的行尸走肉,“見縫插針的擁擠掐住了/喉嚨脖子窒息了氣管”。他“禮贊”《曼哈頓的不夜天》:“步履凌亂在凌亂的街頭/時代廣場非常時代”,然而,“白天的都市總是梗阻/夜晚的中心總是栓塞”;而且“白晝與午夜沒有焊接/貧窮和富裕橫垮深溝”,“用什么熨平”這如杜甫詩中所描述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參差的地平線”呢?詩人說:“以曼哈頓滴著玫瑰的淚光”。這個意象美麗卻毫無所值的詩句,正是詩人在不平和怨懟中的調侃和反諷。更為直接的抨擊如《星條旗下的槍口》,詩不長,全引如下:
太陽哭泣月亮流淚
危險是每日三餐是虎口懸崖
槍聲接著槍聲槍聲接著槍聲
日蝕接著月蝕月蝕接著日蝕
徙有驚悚徒有哀戚徙有花圈
家國的天空倒塌破碎化為齏粉
無數(shù)槍口瞄準一個個靶心
星條旗上五十顆頭顱套進了準星
不斷發(fā)生的槍擊案——無論是警察持槍殺人,還是異見者、異教者甚而是中學生小學生,平白無故地持槍虐殺毫無關連的無辜百姓,是美國社會制度的悲劇,也是全體美國人的悲劇。詩人以這一事件入詩,譴責的不僅是某個具體的槍擊事件,而是不斷發(fā)生的槍擊事件這件事及其背后的美國社會制度。詩人基于對包括自己在內的時時處于槍擊“虎口”下平民百姓的生命危機感和人道情懷,發(fā)出強烈的呼吁和抨擊。作者運用直述和意象互相穿插的語言策略,使這首僅八行的作品,有了更大的現(xiàn)實震撼力和藝術延展性。“太陽哭泣月亮流淚”,面對“危險是每日三餐是虎口懸崖”的平民百姓,人格化的自然意象強化了生命危機感所喚醒的天地同悲的博大情懷。這種節(jié)奏急促且不斷回旋的事件直寫與意象隱喻的交錯、對應,讓人讀來有點喘不過氣,它構成了這首詩呼吁與抨擊的緊迫的基調。在如“日蝕連著月蝕”一樣的“槍聲連著槍聲”,詩人直指的是“家國的天空倒塌破碎化為齏粉”,是全詩最為精彩的結尾兩句:
無數(shù)槍口瞄準一個靶心
星條旗上五十顆頭顱套進了準星
這不是詩人的危言聳聽,槍支泛濫和虐殺良善,是今日美國的現(xiàn)實,受難的無辜百姓應該得到同情得到救助,應該警醒起來。但它更深的隱喻是,讓人聯(lián)想起作為老大帝國在全世界恃強凌弱的種種霸行,扮演的正是和那些制造槍擊事件的暴徒同樣的角色。不義的“日蝕連著月蝕”的暗無天日,或許也將招來“星條旗上五十顆頭顱套進了準星”的民族的災難。這是應有的警覺。
王性初詩中的美國,是他的冷眼相看的美國?!袄洹笔且环N心態(tài),一種情緒,由主觀心態(tài)和情緒上的冷對,轉為客觀書寫上的冷看,“冷”就成為王性初這部份詩作的一種特殊的基調,冷敘述,冷抒情,甚至冷思考。例如《門的遐思》:
世上
有了人便有了路
有了路便有了門
門東和門西的命運
是地獄天堂
門內與門外的坐標
是文明蠻荒
無形的門在先
有形的門在后
無形的門再小卻是無垠
有形的門再大也是有限
高大的門進入是歷史
矮小的門出來是現(xiàn)實
今天的門坎烙下昨日的鞭痕
明朝的門口堆滿今宵的尸骨
無形的門豎在心上
有形的門建在人間
很多很多
這首有著詩人由物及思的哲理意味濃厚的詩作,很典型地說明了王性初拒絕抒情中的冷敘述和冷思考。他在講述,他在聯(lián)想,他在思考,然而仿佛他并不在其中,只是平靜地講述一個客觀的發(fā)現(xiàn),不是以情感人,而是以理啟人。當然,世上沒有絕對的“冷”,就像沒有絕對的“熱”一樣。這里所謂的“冷”和所謂的“熱”,不是物理性的,而是心理性的。二者是既相生相克又相輔相承且互為因果和背景的一對矛盾。詩人外在的“冷”,掩不住詩人內心的“熱”。如果沒有詩人內心的“熱”,他不會去關注美國的繽紛萬象,不會去關注蕓蕓亂世中眾生的喜樂悲苦。他詩歌敘述和抒情中時常涌現(xiàn)的調侃和反諷,甚或自嘲、自損,仿佛出世的冷眼,正是他入世的關切。寫于美國總統(tǒng)投票日的那首《11月4日的白天與夜晚》:
日子徹底地翻了個身
白天與夜晚開始作愛
接吻的接吻罵街的罵街
粉墨的粉墨脫衣的脫衣
賭徒們很興奮很眼紅
莊家們很自在很篤定
看榜上只見紅藍相間
屏幕里分秒瞬息萬變
有人哭有人笑有人不哭也不笑
有狗吠有狗叫有狗不吠也不叫
最后的時刻是在午夜正點
白宮沒有打烊一片燈火輝煌
美利堅就此遺棄了白天
人們習慣在夜晚游蕩
一個多么神圣的總統(tǒng)投票日,在王性初的調侃中,是白天與黑夜的作愛,是賭徒和莊家的搏命,是人和狗一樣的叫或不叫……細細一想,這些喻象準確而深刻,詩人看似荒誕的調侃,無不入骨三分地揭示了假象背后的真實。調侃和反諷,是王性初詩歌構成的一種手段,背后潛隱著詩人深刻的認知和有力的抨擊。
王性初詩歌構成的特征,還有一種經常出現(xiàn)的方式:由日常生活的瑣屑進行入歷史的宏大。此類詩例很多,如《日本餐廳》:
這間餐廳很東■
尋遍角落只有鬼子的瓶
點了幾樣壽司小吃
辣了喉嚨辣了口齒
中午的太陽都累了
連膏藥旗也下崗失了業(yè)
飽餐一頓結賬走人
忘不了那筆舊賬說記得
是的,這只是一次普通的就餐,可是,當你讀了結尾的那句“忘不了那筆舊賬”之后,再回首前面的詩句,所有的意象連同“連膏藥旗也下崗失了業(yè)”的句子,都有了深刻的寓意。隨著詩人的誘導,一次普通的就餐成了一次歷史的喚醒。同樣的例子還如《一月十四日清晨的地鐵》,這個尋常而又不尋常的日子:舊金山地鐵一個男子臥軌自殺。詩人把這個剛剛結束反恐游行后自殺的男子,反諷地稱為“有人跳進鐵軌試圖不軌”,為此:
地鐵停擺了兩個小時
人們目睹了一場悲哀
只有警察在清晨出現(xiàn)
美利堅又輾平了一個靈魂
由日常生活瑣細而進入宏大主題,使一首看似尋常的詩獲得新的意義。轉折常在詩的結尾處出現(xiàn),精彩的警句也在這里閃光?!懊览麍杂州毱搅艘粋€靈魂”,這個突兀而來的句子,既是畫龍點睛的結語,也是深入事件背后的一個更大悲劇的結論。閃光的金句背后,潛隱著巨大的批判力量。
三
故土夢回。
相對于冷眼相看的美國,故土是他縈回不斷的夢鄉(xiāng)。即使區(qū)區(qū)一角做為故國在異邦存在象征的《唐人街》,在他筆下也是深情滿懷、親切無比。
黑眼睛望著黑眼睛
于尊嚴的季節(jié)里歸來
黃皮膚貼著黃皮膚
愈合一代代無法愈合的傷痕
詩的語氣、格調從曾經的冷寞、冷峻變得溫柔、熱切,一些尋常的細節(jié),承載了情感的使命,意象變得深刻而宏大:
點橫豎撇捺
迷人的方塊正與藍天對話
熟悉的筆劃
填補了曠久的心空
有無數(shù)親切
有無數(shù)沉浮
都在CHlNA的china里盛著(注:英語的“中國”與“瓷器”同為“China”)
都在繽紛的櫥窗里活著
然后
用一雙雙相思的筷子
夾起了鄉(xiāng)音的彩虹
一道道一彎彎又甜又苦
寫的可能只是唐人街的一次中餐,“相思的筷子”夾起的卻是異國人生一份無法排解的對故國深深的情意。這是王性初詩歌的另一個側面,另一個重要的主題。他自喻是一只“不忘初心的螞蟻”,微小,無足輕重,卻因為無法忘懷的初心而深沉和高大起來。
鄉(xiāng)愁是中國文學最傳統(tǒng)和恒久的主題。幾千年的農耕社會,土地墾殖的長期性和從播種到收獲的周期性,使中國人不敢輕易離開土地;而建立在在農耕社會基礎上的家族血緣關系,進一步使人依附于傳統(tǒng)的人倫之中,形成了中國人安土重遷、親情難舍的文化心理。鄉(xiāng)土親情自然成為融入中國人骨髓的一種世代相承的文化基因。正是基于這種文化心理之上的鄉(xiāng)愁,才成為文學表達最幽深的永恒主題。不過,在大量古代文學的鄉(xiāng)愁吟唱,無論是離鄉(xiāng)謀生還是戍邊望鄉(xiāng),抑或宦海沉浮的漂泊異地,仍在中國的這片土地上,仍在中華文化的擁抱之中。只有另一種鄉(xiāng)愁,是離開自己國家的移民的鄉(xiāng)愁,是在異邦土地的別一種生存環(huán)境和別一種文化的包圍之中涌現(xiàn)出來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愁所寄寓的情思便有了別一份深意。王性初詩歌的思鄉(xiāng)懷人,更具特色和深意的便是這種去國的鄉(xiāng)愁,在異國文化包圍中對故國文化的鄉(xiāng)愁?!兜谑逄焓前咨捏@喜》,寫他在澳州旅行,漫長的旅程和乏味的餐飲讓他倒胃:
重復刀叉重復香腸重復薰肉及其他
重復毫無新意的口腔活動
重復一個個美式的飽嗝
讓油膩堆成倒立的胃口
然而當?shù)谑逄烨宄浚耙粋€個白色的驚喜突然從天而降”:原來“餐廳的鋁鍋里春意盎然”地盛著一盆白粥,“親切得猶如久別重逢的戀人”。遠行他邦,想念一碗白粥,這是許多人都有的經驗。飲食的差異,是文化的差異。思念一碗白粥,是思念故鄉(xiāng)的風味也是思念故國的文化。舀一勺白粥,深沉有如“品嘗一個亙古不變撲素的血統(tǒng)”,雋永有如“品嘗一首永不走調清醇的戀歌”。文化使這一碗白粥有了詩意,有了詩人久蕰心中濃烈情感借以傾訴的一個“出口”。
這種較之單純思鄉(xiāng)——例如寫得十分清簡而動情的《木屐之聲》等等,更為復雜而豐富的異國鄉(xiāng)愁,在王性初的詩作中是鄉(xiāng)愁的第一主題。例如《北方餃子的一則紀事》,寫在異國十四層的高樓上,遙念心中的故土:“異國的韭菜盡管又嫩又香/北方餃子的情結卻根深蒂固”,讓“幾分半生不熟的悲愴/若干似笑非笑的愁容/都在搟面杖的興奮下/有了黃土地之外的空間”。從鄉(xiāng)愁的抒寫,來抒寫愁鄉(xiāng)者的愴痛,雙重主題交錯,使一首平面的詩有了三維的立體效果。
主題的復雜性和豐富性,是王性初詩歌抒情的一個重要特征。他很少單純寫一個事情,而是放進自已“流浪”的異國生存體驗中,“復眼”地來看筆下的抒寫對象。受讀者點贊的《我是一滴中國酒》,是個很好的例證:
很芳香很甘醇的一滴
徜徉在大洋彼岸
從此便有了流浪者的度數(shù)
遷徙在不同膚色的唇邊
杜康的基因于饑渴的胴體內興奮
一興奮就興奮了數(shù)千年
神州曲華夏谷中華泉的醞釀
一醞釀就釀出了茅臺酚酒金門高
還把那含酒的文化
貯進每一個子孫的心窖中
于是這些
天生的佳釀們
便以創(chuàng)業(yè)者的海量
醉了華盛頓醉了倫敦醉了多倫多
醉了唐人街醉了時報廣場醉了凱旋門
醉了牛排醉了三明治醉了比薩
醉了別人清醒了自己
清醒是酒后的虹霓
徜徉在大洋的彼岸
很芳香很甘醇的一滴
詩的開頭第一節(jié),就有了十分開闊的意境:很芳香的一滴中國酒,徜徉在大洋彼岸,于是有了流浪者的度數(shù),而遷徙在不同膚色的唇邊……這是在寫酒嗎?是,又不僅是。語詞的特殊搭配,從酒的意象延伸開去,翻轉為文化,翻轉為海量的中國創(chuàng)業(yè)者,讓整個世界為之沉醉。詩人以“我是一滴中國酒”自喻,在這不斷疊加而升華的深入中,詩歌意象的豐富性和無限性,獲得了充分的展示。我不能不感慨于中國文字的單純性與中國文字表達的多元性。單純和多元的交媾,產生了意象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一首詩也因比有了厚度和深度。這是王性初詩歌常用的手法。讀者的接受也因有更廣闊的空間。難得的是詩人在這首詩明指,這是貯進每一個炎黃子孫心窖中的中華的“釀造”。明指的前提使意象所有可能的暗喻,有了一定的規(guī)限。從酒到文化到人,都歸指于這個中華的“釀造”,才有了醉遍世界的雄心與魅力。醉遍世界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詩人最后的提醒很珍貴:“醉了別人清醒了自己/清醒是酒后的虹霓”。清醒于陶醉之后的清醒,才是真正的清醒。這是詩人的一種自覺,也是詩人對普世的一個警訊。
去國30年,王性初時時惦記的是自己的生身故土。此類的作品枚不勝舉。只是在追憶和思念之中,常常夾著一種憾疚,甚而一絲追悔。因此這些作品,常由歡樂開始,而以落寞結束,甚而還有點愴然。故鄉(xiāng)是遙遠的,古巷已經無塵,走進故土就走進我的天國我的灰燼……還有縈懷心中《生命盡頭的那三個漢字》:
我回來了
在生命的漫長之途
五次三番三番五次
親吻我的父母
我心中愛的歸屬
直至有一天
我回不來了
我生命的盡頭
咽氣前吐出了三個漢字
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
這是王性初對于故國的生死相許,是他詩歌常見的一種格調,重逢的喜悅難掩落寞,懷舊的感懷夾著悲愴。
是什么造成了王性初詩歌這種思念與落寞、歡悅與悲涼強烈對比、糾結的復雜性格呢?
或許要追索到王性初30年異國人生的那個獨特的身份。不管情愿還是不情愿,他必須現(xiàn)實認同這一身份,這是他生存異邦的一份保障,也是客觀人生強力烙進他生命的一個符號。他入了美國籍,但他卻不是真正意義的“美國人”;他有一顆中國心,但他卻是一個海外歸客。這個特殊的身份,賦予他心理上一種兩難的尷尬。對于已經進入卻難于完全融入的美國,“冷”是他的書寫狀態(tài)。而對于曾經稔熟卻變得陌生的故土,雖然心懷系之,但終究已成客人而非主人。這個讓他變得尷尬的特殊的身份,同時也使他獲得了迥異于別人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基調。在美國,雖然“地心是他人的/云霄是他人的/只有行囊背負著歷史”,讓他感慨“自由之身托付給無根之土”,“流浪的骨骼散落一地”(《蒲公英詠嘆調》)但這份特殊感受,非他莫屬,是他特殊身份和境遇給詩的賜予??v使深情歸來,夢中的故鄉(xiāng)只是“一種模糊的悵望”(《故鄉(xiāng)之遙》),“巷口依舊門牌依舊/斑駁的土墻坍塌已久”(《木屐之聲》)這種悲慨,也只有從他的特殊人生和敏于感受的心靈,才能尋到源頭,才能揭示王性初的鄉(xiāng)愁詩迥異于他人的特殊格調。
身份的尷尬,其實也是一種獨特的人生;尷尬的獨特感受,也有一片足夠馳騁的藝術空間。王懷初在他一系列冷眼寫美國的作品中,這種尷尬的身份使他對美國萬象采取一種調侃、反諷的態(tài)度,來表明他的無法融入;同樣,在他熱淚夢故土的吟詠中,這種調侃、反諷轉化為自嘲、自損,以一種歸來的陌生緩解自己既非客人亦非主人的尷尬。他內心的落寞、內心的悲涼,甚至內心的怨慨,在一片喜重逢、相見歡的愉悅氛圍中,只有通過自嘲才能獲得平衡?!堵臍v表》是他對自己生命的嘲諷。這個“我”是“三個方塊字的組合”,是“出生地國籍以及生日的燭光”,是“二百五的玻璃鏡片”,是“一米七十的行尸走肉”,在這種種自我描述和自我貶損之后,詩人最為慨嘆的是一個活生生的“我”成為冷漠的符號,他這樣調侃自己:
我是上一輩兼顧下一代
我是符號我是選票我是簽名
我是健康的病患
我是無罪的罪人
我是身份證的一長串數(shù)字
我是護照上失憶的號碼
我是業(yè)余中文打字員
我是背井離鄉(xiāng)的孤兒
在這一系列的自嘲中,透著不甘和自憐,也透著反諷和批判。因此,他最后這樣概括:
我是一份履歷表
我是紙上流浪的螞蟻
回到了這輯詩的標題:不忘初心的螞蟻。螞蟻是微小的、脆弱的,但一只不忘初心的螞蟻,卻是高大的,無敵的。王性初的自嘲里,蘊涵著這樣的自信和自重。
四
每個詩人寫的都是他自己。無論他是寫實,是浪漫,還是現(xiàn)代,也無論在他的意象里,有多少隱喻,多少替代,是直寫,還是變形,都是他從現(xiàn)實人生獲得的體驗,都是從他心靈的感受流瀉出來的。王性初曾經認為心靈的創(chuàng)傷是詩的源頭。這是從王性初自己人生的體驗得出的結論。他早年喪母,青年病,壯歲去國,此后便一直處于心靈的“流浪”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是適合寫詩的狀態(tài)。古人說:為賦新詩強說愁。他不必“強說”,他就常常處在這種無以排解的心靈煩愁之中。這些經歷的人生,多少在他心靈蒙上一些陰影,使他的詩歌中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出一種悲涼的情調。但由此就把心靈創(chuàng)傷視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源頭,把個人的體認上升為普遍的規(guī)律,就顯得勉強;即使在王性初自己,也不盡是如此。他還有人生快樂的一面,愛和夢想的一面。這些也都可能成為王性初詩歌創(chuàng)作的另一個源頭和動力,成為王性初詩歌除了悲涼以外的另一種情調。
解讀王性初的作品,也是解讀王性初的人生;理解王性初的人生,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王性初的作品。知人論世和論世識人,是方法論的辯證互補,而不是機械論的互相排斥。就《初心》這部詩集,還有許多不同的側面未曾論及,更何況王性初還有其他詩集、散文集和隨筆集。雖古人有言,得一斑而窺全豹,但也可能相反,僅一斑而難見全豹。認識一位有著30年以上創(chuàng)作經歷的詩人、作家,有一個過程。我們且等待更多的評說。
(責任編輯: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