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超
站臺是車站上下乘客或裝卸貨物用的平臺,也稱月臺。這里有離別的淚花,這里有情感的風(fēng)雨,許多故事在這里上演,許多悲歡在這里開始。歌手劉鴻在《站臺》里演唱:“長長的站臺,漫長的等待;長長的列車,載著我短暫的愛……”歌手汪蘇瀧在《站臺》里演唱:“這個送別的站臺,是我們生命里默認(rèn)的留白……”站臺是情感的風(fēng)雨臺,是離別的記錄臺。女詩人宮白云在《站臺》里,收斂住感情的淚珠,生發(fā)出理性的思考——
有時候,喧鬧比孤獨,
空洞。人群中站著,沒有前世與來生。
悲憤的長鳴,從空氣中迫近,
一個窗口轉(zhuǎn)瞬即逝。
舉起的手懸在半空,
什么是可以留下的?銼刀似的風(fēng),
鋸著骨頭。
大地吞噬一切。
迎來送往,漂泊之河的源頭。
沒有人探詢走下站臺與走上站臺的眼神,
更沒有人探詢眼中的淚
為誰而傾。
柵欄外的天空正落著雨,
這人世的深淵——
天堂和地獄僅僅
一詞之隔。
(選自《東三省詩歌年鑒2010—2014年卷》)
宮白云,女,中國詩歌流派網(wǎng)副總編輯,《特區(qū)文學(xué)》讀詩欄評薦人,《關(guān)東詩人》執(zhí)行主編,《詩歌風(fēng)賞》編輯。詩歌、評論、小說等作品散見于各種報刊與選本,獲首屆金迪詩歌獎年度最佳詩人獎,2013《詩選刊》中國年度先鋒詩歌獎,第四屆中國當(dāng)代詩歌獎(2015-2016)批評獎。著有詩集《黑白紀(jì)》,評論集《宮白云詩歌評論選》。現(xiàn)居遼寧丹東。
全詩16行,分為四節(jié),每節(jié)4行。面對站臺,詩人作了四個層面的思考。第一個層面,喧鬧的站臺是空洞的。詩的第一句,詩人用“有時候”,冷靜客觀地引出“喧鬧比孤獨空洞”。人在孤獨的時候,什么都可以想,也什么都可以不想,想與不想都似乎是必要的,但喧鬧的站臺上,人來人往,人聲鼎沸。這種表面上的喧鬧是無意義的,有意義的是人離別后內(nèi)心的孤獨,所以,喧鬧比孤獨顯得空洞。站在人群之中,“沒有前世與來生”之說,只有離愁別恨的現(xiàn)在。汽笛發(fā)出“悲憤的長鳴,從空氣中迫近”,也將遠(yuǎn)行的人內(nèi)心的“悲憤”告訴那些送別的人,“一個窗口轉(zhuǎn)瞬即逝”之后,站臺上什么也沒有了,所有的離愁別恨都回到人的內(nèi)心之中,回到孤獨之中。
第二個層面,大地吞噬著一切痛苦。在第二節(jié),詩人首先亮出一個特寫,“舉起的手懸在半空”,引起讀者的注意與思考。許多東西都被火車帶走了,也被手掌揮去了,詩人追問,“什么是可以留下的?”只有痛苦留下來,“銼刀似的風(fēng),鋸著骨頭”,這種痛苦是撕心裂肺、刻骨銘心的。痛苦撕裂著人心,但“大地吞噬一切”?!巴淌伞币辉~,極有質(zhì)感,指寬廣的大地能夠容忍、承受、消化一切苦痛。
第三個層面,沒有人探詢你為誰流淚。第三節(jié),詩人斷言站臺是“迎來送往,漂泊之河的源頭”,許多人從這里開始了人生的漂泊,也有許多人在離別后開始了情感的流浪。人來人往,來去匆匆,各人有各人的故事,各人有各人的淚水,喜怒哀樂,酸甜苦辣,自己的人生況味都品不過來,所以,不會有人多管閑事?!皼]有人探詢走下站臺與走上站臺的眼神”,哪怕那些“眼神”充滿憂傷,“更沒有人探詢眼中的淚為誰而傾”,哪怕那些淚花蓄滿眼眶?!皼]有……更沒有……”構(gòu)成遞進(jìn)句式,強(qiáng)調(diào)了痛苦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收藏,自己明白。
第四個層面,天堂與地獄僅僅一詞之隔。第四節(jié),詩人先描述“柵欄外的天空正落著雨”,實際上暗指柵欄內(nèi)人的心靈也飄著情感的雨絲,相互映襯。接著用“這人世的深淵——”,引出“天堂和地獄僅僅一詞之隔”。這是全詩的點睛之筆,高度濃縮了詩人的情感體驗和哲學(xué)思考。站臺是人世間的情感深淵,許多人都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而詩人是智慧的,明確指出:幸福與痛苦隔著“離別”,天堂與地獄隔著“死亡”……一詞之隔,也是一步之遙,悲歡離合就那么回事,生離死別就那么回事,看淡它們,擦干眼淚,勇敢地面對現(xiàn)實。
宮白云是當(dāng)代詩壇具有強(qiáng)烈沖擊力的詩人,她的詩雅致、柔韌、深邃、精美,使用的每一個詞語都有很強(qiáng)的生命質(zhì)感和光芒。她既是個性鮮明的詩人,又是卓而不群的詩歌評論家,憑借敏銳的詩歌天賦與扎實的理論功底贏得廣大讀者的喜愛。獲得首屆金迪詩歌獎年度最佳詩人獎時,評委會給予高度評價:“她的詩歌創(chuàng)作寓意豐富多元,既有對現(xiàn)實介入與生存境遇的深切洞察,又有對心靈體悟反映與情感表現(xiàn)的深度挖掘……她在意象經(jīng)營、客觀真相揭示中,冒險、孤絕而富有彈性的詩性表達(dá)方式,使得詩歌文本在生命體驗與靈魂沖撞之間,獲得獨特審美感受?!睂m白云一貫主張:“詩歌語言要充滿彈性和想象力?!边@是她的創(chuàng)作心得,也是她的成功實踐。
[作者通聯(lián):湖北應(yīng)城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