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姍
摘 要:乾隆皇帝為了宣揚“十全武功”,表彰在戰(zhàn)役中功勛卓著的將士,命人繪制功臣像,并把它們懸掛在紫光閣內(nèi)。隨著清朝的沒落,這些功臣像或被戰(zhàn)火焚毀或被掠奪出宮,國內(nèi)僅存的兩幅現(xiàn)收藏在天津博物館內(nèi),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
關(guān)鍵詞:功臣像;紫光閣;繪畫
在中國封建帝王中,乾隆是一位功績卓著的皇帝,他在位60年中成就了“康乾盛世”。而當時邊疆地區(qū)發(fā)生叛亂,為了維護民族統(tǒng)一,國家安定,清政府曾多次派兵出征,平定西域準部回部,取得勝利。而中國歷代的皇帝都非常注重表彰功勛卓著的文臣武將,除了將他們的姓名、事跡記錄在冊之外,還會繪制功臣的形象,并懸掛在重要的殿堂內(nèi),用來鼓勵后人[1]。乾隆皇帝為了表彰在戰(zhàn)役中功勛卓著的將士,下令繪制功臣像,并把畫像置于西苑中海西岸的紫光閣內(nèi),紫光閣是康熙時期閱試武進士的場所。
當時共繪制了280幅功臣像,分四次繪制,第一次是在平定西域后繪制了100幅,第二次是在平定大小金川后繪制了100幅,第三次是在平定臺灣后又增加了50幅,最后一次是為了平定廓爾喀繪制了30幅。這四套功臣像各有絹本立軸和紙本手卷,立軸被陳列在紫光閣內(nèi),手卷本供高宗賞玩[2]。遺憾的是,光緒庚子年(1900)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時,這些功臣像被掠奪殆盡,現(xiàn)傳世的僅有20余幅,天津博物館收藏兩幅。
天津博物館館藏的散秩大臣喀喇巴圖魯阿玉錫像為一幅立軸像,縱185.3厘米,橫94.7厘米。在這幅畫的上方有乾隆皇帝的親筆題贊“於格登山,賊據(jù)險守,率廿四人,間道襲后,諸賊大潰,爰以成功,本厄魯特,降順效忠,乾隆庚辰春御題”,這個題贊分別有漢文和滿文位于詩堂的左右兩側(cè),中間還有一方朱文橢圓印“乾隆御覽之寶”[3]。滿語中的“巴圖魯”是“勇士”“英雄”的意思,阿玉錫是在雍正年間歸附清朝的準噶爾部蒙古族勇士。乾隆皇帝所寫的內(nèi)容是說阿玉錫率領(lǐng)了24名騎兵,乘夜幕直搗敵營,取得大勝,為平定達瓦齊叛亂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功臣像由皇家畫院的畫師繪制,繪制之前宮廷畫家先要畫出草圖,在乾隆皇帝御覽批準之后才能正式繪制。畫中人物面部描繪細膩逼真,右臂高舉,左手持長矛,腰間懸掛綠色鯊魚皮腰刀,并挎著黑皮弓囊,足蹬青靴,儼然一副勇猛武士的形象。而這幅畫像上人物面部和我們中國傳統(tǒng)人物畫不同,五官顯得格外立體,表情細膩,使整個人物更加生動真實。當時西洋畫師帶來的西洋畫法在清朝非常盛行,這幅畫像中面部就是由當時的捷克畫家艾啟蒙所畫。阿玉錫上身外套的鎖子甲是一種軟鎧甲,鎧甲環(huán)環(huán)相扣,透過鎖子甲隱約可以看到里面穿著深綠色的繡葫蘆衣衫。這是由中國畫家金廷標所畫,用線條勾勒再加上色彩平涂,所用的筆法極為細致,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特點。這幅功臣像也是清代宮廷繪畫中東西方文化結(jié)合的作品,對于研究清代東西方文化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天津博物館館藏的另外一幅是領(lǐng)隊大臣成都副都統(tǒng)奉恩將軍舒景安的畫像,舒景安是平定大小金川的功臣。而這幅畫像詩堂上雖然也有滿、漢兩種文字記載武將的功德,卻是大臣于敏中、梁國治的題贊。這是因為依據(jù)清朝慣例,在繪制功臣像時,按照功臣的排位不同,題贊也由不同的人來書寫。慣例規(guī)定名列前50位的功臣由乾隆皇帝題寫贊語,后50名由乾隆皇帝欽點的大臣題寫贊語。阿玉錫在平定西域的功臣里位列第33位,舒景安在平定大小金川的功臣里位列52位。全國僅存的兩幅功臣像全部收藏在天津博物館內(nèi),再現(xiàn)了武將當年的颯爽英姿,它們是具有極高藝術(shù)和歷史價值的紀實性作品。■
參考文獻
[1]聶崇正.談清代《紫光閣功臣像》[J].文物,1990(1).
[2]曾嘉寶.《平定金川前五十功臣像》卷殘本[J].文物,1993(10).
[3]聶崇正.聶崇正先生談紫光閣功臣像[J]. 紫禁城,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