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后蜀趙廷隱墓出土戴冠女伎樂俑與道教女冠文化

2019-04-30 14:22閆佳楠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9年5期

閆佳楠

摘 要:2011年,后蜀趙廷隱墓出土20余件立式伎樂俑,其中有5件女俑頭戴高冠,異于同類女樂俑。文章通過列舉四川省仁壽縣牛角寨摩崖造像及河南省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文博機構所藏道教文物,與趙廷隱墓5件戴冠女俑進行對比,確認其為道教冠式,即蓮花冠(或芙蓉冠)、并桃冠及覆斗形道冠,并結(jié)合文獻印證了五代時期蜀地道教對社會各階層的浸潤與影響。

關鍵詞:后蜀趙廷隱墓;戴冠女伎樂俑;道冠;女冠

2010年到2011年,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在成都市龍泉驛區(qū)十陵鎮(zhèn)青龍村考古發(fā)掘了五代十國時期后蜀趙廷隱墓。趙廷隱,五代時期甘肅天水人,生于唐中和四年(884),卒于后蜀廣政十三年(950)冬,享年66歲。后蜀開國功臣,官至太師、中書令,封宋王,謚號“忠武”。趙廷隱墓為“中”字形豎穴磚室墓,坐西向東,由封土、墓道、墓門、甬道、墓室五部分組成。墓室被盜擾過,墓室的十字穹頂整體垮塌,但依然保存著大量文物。其中出土20余件伎樂俑皆立姿,服飾顏色鮮艷,衫裙清晰可辨,且多描金[1],造型精美生動。但由于趙廷隱墓考古報告未出版,出土伎樂俑的類型與總數(shù),現(xiàn)僅以成都博物館的公開展示資料及相關發(fā)表文章為準。

1 趙廷隱墓出土戴冠伎樂俑

目前,成都博物館公開展示的伎樂俑有22件。樂俑分男女樂俑,男樂俑2件,女樂俑20件,其中一女樂俑樂器遺失無考①。男樂俑所奏樂器皆為笛,女樂俑所奏樂器有方響、排簫(2件)、笙(2件)、笛(2件)、篳篥(2件)、四弦曲項琵琶、古琴、都曇鼓(2件)、正鼓(2件)、答臘鼓、雞婁鼓、鞉牢鼓、羯鼓、大鼓,共計22件,14類樂器。男樂俑皆頭戴黑色結(jié)式幞頭,身著紅色長袖圓領缺胯長袍,內(nèi)著黃色褶袍,系黑色腰帶,直立于圓形陶臺。女樂俑面部均施白粉,唇點紅,面露微笑。頭梳抱面高髻,插方勝紋頭飾及梳子,上身著紅色或淺色直領褙子,褙子兩側(cè)高開衩,前襟短,后襟長。下身著紅色或淺色抹胸長裙,裙帶系于胸部之下,長裙兩側(cè)開衩。裙內(nèi)著紅色或淺色敝膝,敝膝內(nèi)再著襯裙。雙手持各類樂器,直立于圓形陶臺。20件女樂俑,服裝搭配均大同小異,但頭飾風格迥異,其中有5件女俑頭戴冠。第1件,操方響女伎樂俑(圖1),發(fā)髻左側(cè)插方勝紋頭飾,右側(cè)插梳子,戴蓮花形發(fā)冠,中部插簪導;第2件,操大鼓女伎樂俑(圖2),發(fā)髻左側(cè)插方勝紋頭飾,右側(cè)插梳子,戴蓮花形發(fā)冠,中部插簪導;第3件,持羯鼓女伎樂俑(圖3),發(fā)髻兩側(cè)插梳子作為裝飾,戴并桃形發(fā)冠,發(fā)冠中部有孔用于插簪導;第4件,持古琴女伎樂俑(圖4),發(fā)髻左側(cè)插梳子,右側(cè)插方勝紋頭飾,戴并桃形發(fā)冠,發(fā)冠中部插簪導;第5件,持笛女伎樂俑(圖5),發(fā)髻左側(cè)插方勝紋頭飾,右側(cè)插梳子,戴覆斗形發(fā)冠,發(fā)冠上部有凹形缺口,中部插黃色簪導。

2 戴冠伎樂俑的女冠道冠特征

這三類冠式在同類型的伎樂俑上出現(xiàn)極為罕見,但與女冠的道冠特征有相似之處。女冠,又稱女官、女道士、道姑,是對皈依道教女性的稱謂。孫奭在《律音義》中說道:“女官升玄經(jīng)云:‘女官,如道士也。流俗以其戴冠,改作‘冠字,非也?!盵2]盡管對于女冠因佩戴帽子而得名持否定態(tài)度,但是民間普遍還是認同女子因為戴冠而稱為女冠的這種觀點。道冠是道士區(qū)別于其他人群最明顯的表征之一,是道士法衣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士法衣早期并無定制,但到唐代道冠主要以子午簪式①束于發(fā)髻,服飾規(guī)定了巾、褐、帔、裙的組合。在唐代道教造像中道冠形象廣泛存在。

蓮花形道冠在唐代道教石刻中最為常見。四川省仁壽縣牛角寨摩崖造像開鑿于中唐時期,保存有大量天尊、真人、神將和供養(yǎng)人等道教造像。其中第64號龕“并列真人群像”(圖6)刻有道教真人35尊,前列高約1.40米,后列高約1.50米,諸真人均頭飾三葉蓮花形道冠。

開鑿于唐天寶八年(749)的第40號龕“三寶窟”(圖7)中道冠類型更為多樣,包括三葉蓮花形道冠(三葉蓮花形道冠分兩類,即花苞式三葉蓮花形道冠與綻開式三葉蓮花形道冠)并桃形道冠、覆斗形道冠、花冠、兜鍪等。

除摩崖石刻外,唐三彩俑提供了更為清晰的蓮花形道冠樣式?,F(xiàn)藏于河南省博物院的唐代三彩文官俑(圖8),高67.5厘米,頭飾蓮花形小冠,身穿寬袖袍服,下著長裙,足蹬云頭履。雙手相交,拱于胸前,立于不規(guī)則半圓形高臺座。蓮花形小冠為三葉蓮花形,中部有孔,用于插簪導。

此外,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唐代花鳥人物螺鈿青銅鏡的鏡背紋飾中兩位高士的頭飾也與唐代道冠類似(圖9)。左側(cè)高士頭飾三葉蓮花形小冠,右側(cè)高士頭飾并桃形道冠。

唐代道士張萬福在《三洞法服科戒文》指出:“一者初入道門,平冠黃帔;二者正一,芙蓉玄冠,黃裙絳褐;三者道德,黃褐玄巾;四者洞神,玄冠青褐;五者洞玄,黃褐玄冠。皆黃裙對之,冠象蓮花,或四面兩葉,褐用三丈六尺,身長三尺六寸。女子二丈四尺,身長二尺四寸。袖領帶楯,就令取足,作三十二條帔,用二丈四尺,二十四條,男女同法;六者洞真,褐帔用紫紗三十六尺,長短如洞玄法。以青為裹,袖領循帶,皆就取足,表二十五條,裹一十四條,合三十九條。飛青華裙,蓮花寶冠,或四面三葉,謂之元始冠。女子褐,用紫紗二丈四尺,長二尺四寸,身二十三條,兩袖十六條,合三十九條,作青紗之裙,戴飛云鳳炁之冠;七者三洞講法師,如上清衣服,上加九色。若五色禺霞山水袖帔,元始寶冠,皆環(huán)佩執(zhí)板獅子文履,謂之法服?!盵3]文中明確規(guī)定了道冠樣式,包括平冠(頂部平坦的冠)、芙蓉冠(“冠象蓮花”即蓮花冠)、元始冠(類似蓮花冠),元始冠是一種四面三葉式的冠服。

至宋代,蓮花形道冠形象的文物資料更為豐富,不僅出現(xiàn)在雕塑方面,書畫、壁畫、實用器均有出土,道冠形制也更趨于趙廷隱墓伎樂俑的冠飾。首都博物館收藏的宋代白玉蓮花冠(圖10)雖還保留著唐代蓮花形道冠多層蓮瓣的風格,但已不是主流?,F(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南京博物院的兩件宋代青玉三葉蓮花形冠(圖11、圖12)則與趙廷隱墓操方響女伎樂俑(圖1)、操大鼓女伎樂俑(圖2)冠飾無異。

還有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北宋耀州窯青釉人形執(zhí)壺(圖13),壺高29厘米,人物站立,壺口為頭上所飾三葉蓮花形道冠,瓷人身著飛鶴紋寬袖對襟長袍即鶴帔,前系蔽膝,雙手拱于胸前執(zhí)朝簡,體內(nèi)中空,以朝簡為壺流,頸后至腰際有一曲柄,通體施青綠色釉。人物為典型道士造型[4],其頭飾與趙廷隱墓戴蓮花形道冠女伎樂俑也屬同一類型,為單層三葉蓮花形道冠。

并桃形道冠,即并桃冠,形狀似兩個桃形并在一起,始見于唐代,至宋代為最流行的道教冠式之一。唐代并桃冠見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唐代花鳥人物螺鈿青銅鏡鏡背紋飾中右側(cè)高士頭飾(圖9)。宋代《老學庵筆記》載:“徽宗南幸還京,服栗玉并桃冠、白玉簪、赭紅羽衣,乘七寶輦?!盵5]北宋蔡伸《小重山》載:“霞衣鶴氅并桃冠,新裝好,風韻愈飄然?!痹~文正是蔡伸對已皈依道教的女伎陳文者的描述。

始建于唐代的四川省江油市竇圌山云巖寺,寺內(nèi)的飛天藏是國內(nèi)現(xiàn)存較完整的宋代小木作實物,是依據(jù)宋《營造法式》小木作中轉(zhuǎn)輪經(jīng)藏制度建造的。飛天藏上、下檐八面板壁上掛滿了道教人物木雕,其中下檐副階內(nèi)有裝于板壁的真官像(圖14),頭飾戴并桃形道冠,中部有簪孔,與趙廷隱墓持羯鼓女伎樂俑和持古琴女伎樂俑冠飾同出一轍[6]。

元代,并桃形道冠在道教題材圖像上更為常見。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元代華祖立摹趙孟頫《玄元十子圖傳》中莊子像頭飾形制相似于并桃形道冠(圖15)。還有山西永濟縣永樂宮三清殿元代“朝元圖”壁畫(圖16)內(nèi)也有類似冠式。

覆斗形道冠也是道士常用道冠樣式,如五岳冠,覆斗形,上刻“五岳真形圖”,受過三壇大戒的道士,方可戴用;星冠,覆斗形,上刻東、西、南、北、中五方斗宿圖案,道士拜斗時戴用此冠[7]。但宋代關于覆斗形道冠的文物資料發(fā)現(xiàn)不多,僅有一例,即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宋代《聽琴圖》(圖17)。畫面中間的撫琴者為道士打扮,著道冠緇衣,道冠上小下大似覆斗形,且道冠上部有凹形缺口,中部插簪導,與趙廷隱墓持笛女伎樂俑頭飾相仿。

綜上所述,可以確認趙廷隱墓出土五位戴冠伎樂俑所帶冠飾確系為道冠,分別為蓮花冠(或芙蓉冠)、并桃冠及覆斗形道冠。

3 戴道冠伎樂俑形成的歷史原因

唐朝道教被尊為國教,其中道教女冠更是在社會上廣為盛行。唐代成為女冠的公主就有21人。而且《唐六典》載:“凡天下觀,總一千六百八十七所。一千一百三十七所道士,五百五十所女道士?!盵8]男、女道觀之比為2.067∶1,女冠的數(shù)量極為龐大。五代十國則延續(xù)了唐代崇尚道教的社會風氣,尤其是四川地區(qū),民眾熱衷慕道求仙。前、后蜀的統(tǒng)治者也不遺余力地提倡道教,道觀規(guī)模、道士數(shù)量不斷壯大,整個蜀地都帶有濃厚的道教文化色彩。

成都為前、后蜀的政治中心,道教宮觀林立,著名的道觀有青羊?qū)m、仙居觀、都慶觀、鴻都觀、福唐觀等。僅青城山就有八大洞天及七十二小洞口。此外,綿州有清虛觀[9],涪州有蘭真人、爾朱先生、王帽仙的仙跡可考[10],資州有李阿、傅仙宗、侯真人、陳審言四仙的道教遺跡[11],梓州有集虛觀[12],夔州有崇真觀[13],蓬州有紫極觀[14]等。其中綿州清虛觀是專門為女冠所修的道觀[15]。

五代十國時期,許多著名的道士也多云集蜀地,與朝廷皇族、大臣聯(lián)系密切。如前蜀時期的杜光庭、黃萬祜、范德昭等人,后蜀時期的彭曉、宋自然、杜人杰、李浩、楊德輝、申天師等人。

前、后蜀統(tǒng)治者崇奉道教,優(yōu)遇道士過甚。前蜀時期,高祖王建經(jīng)常將道士請入宮中,問道稱旨,以師事之。并頻繁給道士賜法號、賜紫衣、賜官爵、賜殊榮、賜財物。尤其對杜光庭更是優(yōu)遇非常,杜光庭“每有起居稱賀……不隨眾列者。禮加異等,事越常倫”[16]。王建還賜杜光庭為金紫光祿大夫,進號“廣成先生”,封蔡國公。前蜀后主王衍則賜杜光庭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王衍本人更是尊崇道教,大興土木,新修道觀,命宮女皆穿道服,簪蓮花冠,為道教女冠打扮。后蜀時期,孟知祥入主西川,道士杜人杰來朝“留詩至真觀壁間”。孟昶喜愛奇花名卉,道士申天師“進花兩?!瓌t梔子花矣……蜀主甚愛重之”[17]。孟昶頗為重用道士,授予官職使其直接參與政權統(tǒng)治,廣政初年授道士彭曉為朝散郎、守尚書祠部員外郎,賜金魚袋[18]。孟昶崇道之情甚過前人,他曾親受道箓并且法號為“玉宵子”,亦曾多次召見道士問以長生之術。他相信道法無上的神力,早年曾經(jīng)迷戀寵妃張?zhí)A并與其同輦游青城山,夜宿九天丈人觀,月余不還,《蜀梼杌校箋》載:“又數(shù)日,雷雨大作,若失白晝,主大駭怖,急呼道士誦經(jīng)禱祈,而太華已被震隕矣?!盵19]又寵臣張公鐸染病之初,“(孟)昶憂之,為玉局洞開靈寶壇,親署青詞以醮焉”[20]。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趙廷隱身為后蜀政權的重臣,整個家族在生活起居、行為處事、思想審美等方面不可能不受道教思想和文化的浸染、熏陶。在趙廷隱墓中就發(fā)現(xiàn)了大量具有道教色彩的神怪俑、買地券等文物。而且在其長子趙崇祚所編《花間集》中也蘊含了濃重的道教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審美。

《花間集》成書于后蜀廣政三年(940),集中收錄了晚唐到五代時期共18位詞人的作品,共500首。趙崇祚編選《花間集》時始終將道教的藝術審美貫穿其中。

將所有詞人和詞牌名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這18位詞人詞作中均有與道家道教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審美相關的詞牌名,如《女冠子》《天仙子》《臨江仙》《巫山一段云》《河瀆神》《河傳》《思帝鄉(xiāng)》《月宮春》《鳳樓春》《玉樓春》等。這些有道教文化色彩的詞作共有86首,占總詞數(shù)17.2%。詳見表1。

晚唐五代時期,早期詞的題與調(diào)具有共同性,題即是調(diào),調(diào)即是詞。宋人黃昇在《花庵詞選》中認為:“唐詞多緣題,所賦《臨江仙》則言仙事,《女冠子》則述道情,《河瀆神》則詠祠廟,大概不失本題之意?!盵21]清代學者華鐘彥《花間集注》中“發(fā)凡”一章也載:“唐五代詞人所詠,大率詞與調(diào)合,良以當時創(chuàng)調(diào)者多,或去創(chuàng)調(diào)之時未遠也?!端膸烊珪贰她S詞提要云:‘考《花間》諸集,往往詞即是題,如《女冠子》則詠女道士,《河瀆神》則為送迎神曲,《虞美人》則詠虞姬之類,唐末五代諸詞,例原如是。后人題詠漸繁,詞與調(diào)兩不相涉?!盵22]同理推導,《天仙子》是詠女仙的,《臨江仙》是詠河神的,《巫山一段云》是詠巫山女神的,《河傳》亦是詠黃河神的,《思帝鄉(xiāng)》是詠天帝神仙居所的,《月宮春》是詠月神(如嫦娥)的,《鳳樓春》《玉樓春》似乎出自《列仙傳》弄玉吹簫引鳳的典故,衍生比喻女仙的居所。這些詞牌名均是道教常用語。

4 結(jié)語

總而言之,五代時期蜀地道教的繁榮以及道教對社會各階層的浸潤,不僅使世俗社會在精神層面崇尚道教文化,世俗女性的服裝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道教女冠文化的影響。道教女冠也逐漸走出道觀融進世俗社會。后蜀趙廷隱墓女冠伎樂俑的出土,與五代時期文獻中所反映的蜀地道教女冠文化盛行的情況互為印證,說明了五代時期道教女冠世俗化確系流行于蜀地?!?/p>

參考文獻

[1]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后蜀宋王趙廷隱墓發(fā)掘記[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5-26.

[2](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M].劉俊文,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3]道藏(第18 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4]李輝柄.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兩宋瓷器(上)[M].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2.

[5](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9.

[6]黃石林.四川江油竇圌山云巖寺飛天藏[J].文物,1991(4).

[7]田誠陽.道教的服飾(一)[J].中國道教,1994(1).

[8](唐)張說,張九齡.唐六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2.

[9][14](清)楊芳璨.四川通志(第3冊)[M].臺北:華文書局,1967.

[10][11][12][13](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M].揚州:江蘇古籍刻印社,1991.

[15]孫振濤.論唐末五代時期西蜀地區(qū)崇道社會思潮[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

[16]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筆記小說大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7]傅璇琮,徐海榮,徐吉軍.五代史書匯編[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18](清)李調(diào)元.全五代詩[M].成都:巴蜀書社,1992.

[19][20]王文才,王炎.蜀梼杌校箋[M].成都:巴蜀書社,1999.

[21](宋)黃昇.花庵詞選[M].北京:中華書局,1958.

[22]華鐘彥.華鐘彥文集[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

四会市| 中方县| 林西县| 高淳县| 芜湖市| 和林格尔县| 保山市| 枞阳县| 林甸县| 嘉义市| 焦作市| 札达县| 巴林左旗| 乌鲁木齐市| 沂水县| 准格尔旗| 正阳县| 张家界市| 交城县| 大余县| 大田县| 沂南县| 龙泉市| 铜山县| 蓝田县| 郴州市| 武城县| 霍邱县| 新晃| 安仁县| 屯留县| 贡嘎县| 宁乡县| 正镶白旗| 丹巴县| 四子王旗| 奉节县| 托克逊县| 井冈山市| 尉氏县| 赣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