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桂鳳
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從教育社會學的角度對師生互動的類型、時間、特點等問題加以研究,旨在從人際交往的角度梳理師生互動的理論體系,探討體育教學中師生互動的影響因素,找出改進師生關系的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體育課堂教學;師生互動;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9)01-0056-03
一、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
1.師生互動的概念
互動是指在一定社會背景或情境下,人與人之間發(fā)生的各種形式、各種性質(zhì)、各種程度的相互作用與影響過程。它既可以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與交往,也可以是在一定情境中,人們通過交換信息或行為而引起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改變。
師生互動是指發(fā)生在課堂情境中的,師生間以學習為目的的對話、交流及其相互影響與相互作用的動態(tài)過程。
課堂師生互動是一個過程,它展現(xiàn)了教學過程中的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過程,教學過程離不開互動,互動是教學過程的載體,互動為觀察課堂教學提供了視角與觀察平臺。師生互動是課堂教學的核心,也是影響和保障教學效果的關鍵。
體育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是指在互動教學理念指導下,師生間民主、平等地相互交往與互動過程。它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教師和學生都是互動的主體,他們共同參與教學過程,其表現(xiàn)形式可以分為師班互動、師組互動、師個互動和生生互動;二是通過師生互動,不僅促進每一學生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更要促進學生情感和社會交往技能的發(fā)展。
2.師生互動的時間
師生互動時間是對不同互動類型所占時間比例的研究,以此來說明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交往的次數(shù)與頻率。最早研究師生互動時間的是英國教育社會學家貝爾斯,他于20世紀50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互動行為類目系統(tǒng),并以一分鐘為單位時間對群體中的互動行為進行觀察和記錄。受貝爾斯的影響,弗蘭德斯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弗蘭德斯互動分析類目系統(tǒng)(FIAC),以3秒鐘為時間單位,研究師生課堂上的言語行為。
為了弄清我國小學課堂教學的時間構成特征,我國教育社會學家吳康寧(1995)等人在借鑒貝爾斯、弗蘭德斯的研究基礎上,對我國28個小學五年級的課堂教學進行了觀察,并與英國的小學課堂互動時間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我國小學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時間明顯多于英國學生,但主要發(fā)生于師生之間,對于學生之間的互動交往明顯少于英國學生。
吳康寧等人還將小學課堂教學的時間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師生互動獨占型,即全部課堂時間均用于師生互動;二是師生互動主導型,即師生互動時間占70%,學生互動時間占30%;三是師生互動混合型,即師生互動、學生互動及無互動的時間各占一定的比例。他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我國的小學課堂教學中,以師生互動獨占型為主,師生互動占絕對優(yōu)勢,教師注重與學生個人或全班學生的交往,學生間,尤其是學生群體間的組際交往缺失,師生交往的時間比例結構嚴重失調(diào)。
5.師生互動的類型
吳康寧(1995)從互動主體和互動主體的人際狀態(tài)兩個角度對課堂互動進行分類:第一種分類方法是先將互動主體分為教師個體、學生個體及學生群體三大類型,這三類主體的組合又可產(chǎn)生六種類型:教師與學生個體的互動稱為師個互動;學生個體與學生個體互動稱為個個互動;教師與學生小組互動稱為師組互動;教師與班級互動稱為師班互動;學生小組與學生小組互動稱為組際互動;學生個體與班級互動稱為個群互動。
第二種分類方法根據(jù)互動主體人際狀態(tài)的性質(zhì),將互動分為:合作性互動、對抗性互動、競爭一合作性互動三種基本模式。合作性互動是指師生之間及學生之間彼此配合、互相協(xié)作時所進行的互動。對抗性互動具體包括兩種,一種是發(fā)生在學生間的競爭性互動,另一種是發(fā)生在師生間的沖突性互動。競爭與合作相互轉(zhuǎn)化,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
4.師生互動的特點
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具有如下特點:(1)雙向交互性:師生雙方互為主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缺一不可;(2)教師主導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居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在教師的自覺引導下才能發(fā)揮出來;(3)教育性:師生互動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人際交往,它以傳遞知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目的;(4)情感性:在師生互動中,情感具有同質(zhì)性,尊師與愛生是相互的,師生雙方只有相互尊重,才能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5)復合性:即師生互動是在傳遞知識的過程中進行的,與課堂中的其他活動交織在一起。
二、體育教學中影響師生互動的因素
1.教師的教學理念是影響師生互動的關鍵
教學理念即教師對教學的理性認識,它是師生觀、學生觀、知識觀、方法觀以及評價觀等多種教學思想的整合,直接影響教學方式的選擇、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步驟的設計以及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落實,是影響師生互動的關鍵因素。
首先,師生觀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觀念和師生互動的效果?;訉W習認為,師生是主體間的人際交往關系,師生間是平等互動的朋友關系,而不是施與和授受的上下級關系?;訉W習鼓勵師生間的交流,以建立起表達、對話、探究、鼓勵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zhuǎn)變?yōu)閷W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其次,不同的學生觀會形成不同的師生互動行為。傳統(tǒng)教育把兒童看成是任人擺布的“物件”和盛裝知識的“口袋”,忽視兒童的尊嚴,否定兒童個性的獨立性和自主意識,限制了兒童的發(fā)展;互動教學把學生看成是發(fā)展中的人,是有獨立個性的個體,主張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
再次,知識觀不同將會影響兒童探究能力的發(fā)展。傳統(tǒng)知識觀認為,知識是確定的、必然性的,不可更改的。教師是正確知識的代言人,教師傳授的知識是權威的、正確的,而學生只是正確知識的接受者和領會者,不需要有太多的參與探究行為;互動學習要求教師不要只把準備好的內(nèi)容教給學生,而是要重視知識的生成與探究,指導學生的探索與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