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和
(莊河市中心醫(yī)院輸血科,遼寧 莊河 116400)
尿液分析的最初范圍僅是通過顯微鏡人工檢測尿糖與尿蛋白,所獲得的診斷數據非常多且對操作精密性有著非常高的要求,不符合臨床快速診斷的要求。好在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尿液分析方法有了明顯的進步,不僅檢驗項目明顯增多,其檢查手段也過渡到儀器的自動分析,檢驗準確性有了明顯的提高。然而,尿液標本質量依然會影響到尿液常規(guī)檢驗結果,因此需要在檢驗分析前進行質量控制。本文選擇2014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入的80例受檢者,試探究質量控制給尿液常規(guī)檢驗結果的帶來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擇取2014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入的80例受檢者,按照其是否在檢驗分析前給予質量控制而將其分入兩組,分別是在檢驗分析前給予質量控制的40例研究組受檢者與未在檢驗分析前給予質量控制的40例對照組受檢者。為兩組受檢者進行臨床資料的對比:對照組:男性受檢者27例,女性受檢者13例;年齡最小19歲,最大71歲,平均(45.48±11.37)歲。研究組:男性受檢者28例,女性受檢者12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70歲,平均(45.34±11.52)歲。對比兩組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均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統(tǒng)計學對比。
1.2 方法:對照組受檢者僅作尿液常規(guī)檢驗,檢驗前由檢驗人員對所有相關儀器消毒,分類擺放好相關物品,貼好標簽,以免檢驗時使用錯誤;同時,做好常規(guī)清潔工作,確保檢驗環(huán)境的整潔與干凈,為避免空氣中的雜質進入尿液樣本導致誤差出現,還應保持檢驗環(huán)境的空氣清新。為防止儀器故障導致誤差出現,還應該在檢驗前進行故障排查與維修。研究組受檢者在尿液常規(guī)檢驗分析之前給予質量控制。①使用一次性集尿器在第2日晨起后收集30 mL以上的尿液,尿液標本采集完畢后立即送交實驗室進行檢驗,檢驗操作需要在2 h內完成。若檢驗無法在2 h內完成,則要加入甲醛作防腐處理[1]。若女性受檢者處于月經期,則要在月經期徹底結束后再為其采集尿液標本。此外,還應該在采集尿液標本前調閱受檢者的近期用藥記錄,若受檢者近期使用過對尿常規(guī)檢驗結果有影響的藥物,同樣需要擇期再采集尿液標本。對于存在污染的尿液標本,需要再次采集,直至其達到合格標準。對于偏癱患者,針對其不方便留置尿液的問題,可以由護理人員協(xié)助完成采集工作。②采集尿液時,應觀察受檢者尿液的顏色,黃色或琥珀色為正常尿液的尿色,而呈紅色或綠色的尿液則代表受檢者存在病變,采集時需為特殊受檢者進行標記,檢驗時由專門人員對特殊標本進行顯微鏡檢查[2]。③為實驗室工作人員進行相關知識的培訓,對各類化學分析質控物進行評分,隨時根據實際情況調節(jié)靶值。并且,日常做好實驗室質控,檢驗前核查環(huán)境是否合格,儀器是否可以正常工作,盡最大可能避免給尿液標本帶來影響。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研究對象的尿液常規(guī)檢驗結果,并將其與顯微鏡檢驗結果進行對比,計算兩組研究對象的標本合格率與不合格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納入到實驗研究中的研究對象其所有臨床數據均以21.0版本的SPSS統(tǒng)計學軟件包進行檢驗。其中的標本合格率、標本不合格率等計數資料均以(n,%)表示,行卡方值檢驗。若兩組數據在統(tǒng)計計算后得到P<0.05的結果,則分組結果均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研究組的合格率為92.50%,不合格率為7.50%;對照組的合格率為72.50%,不合格率為27.50%,研究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541,P=0.019<0.05)。
表1 尿液常規(guī)檢驗結果的組間對比[n(%)]
尿液常規(guī)檢驗在臨床上是一種操作見簡單、臨床應用價值十分顯著的檢測手段,其檢測結果可以用于反映受檢者腎功能是否正常,正常情況下,腎小球可以正常過濾一些物質,腎小管集合管則可以分析、排泄與重吸收,若是受檢者腎功能受損,其腎小球與腎小管集合管便會發(fā)生病變,其尿液常規(guī)檢驗結果也會出現變化,臨床便可以借此得出準確的診斷[3]。然而,受體液因素、神經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尿常規(guī)檢驗可能會因樣本不合格而出現結果上的誤差,若使用這樣的檢驗結果將會給臨床診斷帶來誤導。雖然臨床可以使用流式定量分析儀來代替人工檢驗,提高診斷準確性,但是這些儀器并不能準確辨別出尿液標本是否受到污染,因此最根本的解決措施還是應該在臨床尿液常規(guī)檢驗分析之前采取質量控制措施。
采取質量控制之前應先明確可能導致尿常規(guī)結果出現誤差的原因,其一是尿液采集不夠規(guī)范,尿常規(guī)要求采集的標本應該為中段尿,但是受檢者在留置尿液時可能會采集前段尿,或是將前段尿與中段尿混合在一起,這樣會使尿液標本中出現許多雜質,影響到尿液標本的合格性,本文結果中3例(7.5%)受檢者的尿液標本不合格,正是因為這一原因。其二是尿液標本放置時間過長,一般情況下,尿液檢驗應在采集尿液后的半小時到2 h內完成,若是尿液標本被遺漏,使得實驗室在2 h內未能對其進行檢驗,同樣會導致尿液中的某些成分發(fā)生變化—沉積或聚集,影響檢驗的準確性[4]。其三是受檢者有特殊的飲食方案,對尿液化學成分有明顯的影響,醫(yī)護人員沒有掌握這部分信息,采集尿液后沒有進行標注,實驗室人員在不知情下以正常的靶值作為參考,使得檢驗結果異常[5]。針對上述情況,臨床需要為受檢者進行指導,使其區(qū)分好前段尿與中段尿,以減少雜質帶來的影響;同時,還應該加強管理,如對樣本進行積極的保護,控制采集時間,排查容器確保其可用。做好樣本標識,等等,以確保經過質量控制的尿液標本可以被用于臨床尿液常規(guī)檢驗。
在臨床尿液常規(guī)檢驗分析前采取質量控制可以大幅度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性,臨床應重視這一影響,積極推行尿常規(guī)檢驗前的質控。